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6.2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8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4、客观条件: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过程1、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28日,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等27国。
2、大战的经过(1)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2)三条战线: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由英法对德作战)、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德、奥匈作战)、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3)三个阶段阶段时间主要概况影响第一阶段1914年战争重心在西线西线:马恩河战役(英法—德),德军撤退东线:俄—德奥(一胜一败),形成对峙局面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东西线陷入相持阶段,战争转入长期对峙的阵地战,德国丧失战略主动权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5重心在东线:德奥一举击溃俄国计划落空1916年关键性一年:重心回到西线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东线:俄军夏季攻势德国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方面第三阶段1917~1918年俄国革命推动人民反战运动发展为革命运动,美国、中国等国的参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补充】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和同盟国战败的原因1、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原因: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美与协约国接近,经济联系加强;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直接原因);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希望协约国取胜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根本原因,真正目的)。
最新人教版选修3《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教案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
分析二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重点:罗素致力于反战和平运动的努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
难点:人类对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导入新课】本课引言通过非常形象而贴切的内容指引主题——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为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创作的宣传画——和平鸽,通过对和平鸽内涵的说明体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讲授新课】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和《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主题:40、50年代的世界和平运动形成战后第一个高潮(一)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第一个高潮大事件:1、第1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49,巴黎和布拉格——呼吁和平合作;要求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派代表徐悲鸿参加了1949年的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2、第2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0,华沙——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出“和平共处”原则。
3、《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1955年——指出核战争的危险;倡导和平解决争端。
【探究学习】1970年2月2日,英国哲学家伯兰特·阿瑟·罗素逝世。
罗素(1872-1970)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
他一生中完成了40多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以及政治等各个方面。
罗素的首要事业和建树是在数学和逻辑领域,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罗素的趣闻轶事:报复记者。
罗素于1920年曾来过。
可到后生了一场大病。
病后,他拒绝任何报人的采访,一家对此很不满意的日本报刊谎登了罗素已去世的消息。
后虽交涉,他们仍不愿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国的路上,罗素取道日本,这家报社又设法采访他。
作为报复,罗素让他的秘书给每个记者分发印好的字条,纸上写着:“由于罗素先生已死,他无法接受采访。
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教学素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毕加索的《和平鸽》:材料二《罗素—爱因斯坦宣言》:“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公开承认,它们的目的决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因此,我们也敦促它们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
”(1)材料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什么?材料二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一宣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主题: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内容:反对核战争。
影响:使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来。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
答案:以反核运动为中心;参与阶层广泛,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行动。
解析:分析:(1)的难点在于“内容”和“影响”,解答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有鉴于在未来的世界大战中核武器肯定会被运用”; (2)注意从反战的核心内容、参加的阶层、运动的规模等角度回答。
点评:考查二战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2.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不懈地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画家尼维森以一战为题材的作品《光荣之路》:图片说明:阴暗的背景下画面上满是尸体、飘落的帽子……材料二世界各国的反战图片:图片说明:图1,希腊雅典和平主义者抗议印巴核武器试验;图2,反战示威者在美国的11个城市同时举行游行;图3,法国10余万民众举行反战游行。
(1)材料一作品取名《光荣之路》有何寓意?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事实有何进步性?答案:寓意:讽刺了统治阶级所鼓吹的“光荣”是对人们的欺骗,带来的是死亡和灾难。
进步性:人们从统治者的欺骗中醒过来并积极反战。
(2)根据上面的图片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反战运动作用的认识。
答案:反战和平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制止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国政府政策的制定。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动荡不安的世界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①纠结军事集团②扩军备战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德国为争夺殖民地同英法矛盾尖锐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①法德矛盾:争夺欧洲大陆霸权②英德矛盾:争夺殖民霸权,海上霸权(英国原本一直奉行“大陆均势”政策)③俄德矛盾:争夺巴尔干三国同盟:德、奥、意三国于1882年成立,对付法俄三国协约:1892年法俄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1904年和1907年英法、英俄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加速了战争的爆发1.三国同盟集团的形成①1879年,德、奥首先缔结“同盟条约”,该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②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该同盟的核心2.三国协约集团的形成①1892年,为对付三国同盟,法国同俄国缔结军事协议,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②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法俄签订了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巴尔干火药桶”背景:列强对巴尔干的争夺:①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②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③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部因所的领土不均发生争吵)④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大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②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③主要原因:列强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他们的对峙导致了一战的爆发④科技成果和巨大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⑤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为什么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①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间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主要国家间发生的战争,会影响到他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
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篇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㈠朝鲜战争:⒈背景:⑴二战的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
⑵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大对立政权。
此后,为朝鲜的统一问题,南北朝鲜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
⑶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视社会主义阵营为最大的障碍,决不容许对方势力扩张:⒉经过:⑴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6月25日拂晓,⑵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到中国台湾海峡,妄图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省。
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决定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扩大为一场局部战争。
⑶美军9月15日在仁川登陆,10月初越过三八线,中旬侵占平壤。
⑷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
朝中军队连续进行了五次重大战役,把战线稳定到三八线附近。
⑸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
战略相持与和平谈判阶段。
⒊结果:1953年7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⒋性质:中朝: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美国: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半岛:内战。
⒌影响:⑴对中国:保障了我国的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激情和国际主义精神;使我国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国防军;但人员,经济损失惨重。
⑵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⑶对美国:人员,经济损失惨重;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赢得西方盟友的信任;打击了美国的扩张势力。
⑷对日本:有利于经济的恢复;美国开始对日采取扶植政策;有利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⑸对苏联: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⑹对中国台湾:有利于维持其分裂状态。
(二)越南战争(一)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1)二战后,越南成立了以胡志明为主席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并取得了抗法斗争的胜利。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