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客户关系管理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12.00 KB
- 文档页数:14
王永庆的经营之道什么是贴心服务:王永庆16岁时开了一家米店。
除了严控质量,送货上门,他还有一个专门记录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信息的本子。
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启示:令人感动的服务,融合在每个细节,进入客户心中。
(一)成功经营八字秘诀: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决不罢休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大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切身感 : 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最大潜能。
王永庆经常对员工说:“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二)“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件法宝所谓压力管理,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
具体地说,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及所有从业人员存在紧迫感。
“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始终对此深信不已,他认为承受适度的压力,甚至主动迎接挑战,更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无论对人还是对己,王永庆都提倡严格要求。
“午餐汇报”。
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单位主管,先听他们的报告,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
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对出现的问题做过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顺利“过堂”。
王永庆本人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
由于坚持事无巨细的工作方针,再加上习惯于刨根问底,庞大的台塑集团完全在王永庆的掌握之中,他对企业运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了如指掌。
当然,奖惩分明是台塑集团的一贯作法,王永庆对员工的要求虽然苛刻,但对部属的奖励也极为慷慨。
现代客户服务理念1.服务是什么2.客户是什么导言当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国内的很多企业都非常关注战略问题、成本问题、技术问题、人才问题,而往往忽略了客户服务这个企业长期生存的命脉。
事实上,客户才是企业真正的老板,如果企业丧失了客户,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所以给客户提供卓越而周到的服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企业必须重视客户服务。
【案例】台湾的王永庆是著名的台商大王、华人首富,被誉为华人的经营之神,他一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提供比别人更多更卓越的服务。
王永庆15岁的时候在台南一个小镇上的米店里做伙计,深受掌柜的喜欢,因为只要王永庆送过米的客户都会成为米店的回头客。
他是怎样送米的呢?到顾客的家里,王永庆不是像一般伙计那样把米放下就走,而是找到米缸,先把里面的陈米倒出来,然后把米缸擦干净,把新米倒进去,再把陈米放在上面,盖上盖子。
王永庆还随身携带两大法宝:第一个法宝是一把软尺,当他给顾客送米的时候,他就量出米缸的宽度和高度,计算它的体积,从而知道这个米缸能装多少米。
第二个法宝是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客户的档案,包括人口、地址、生活习惯、对米的需求和喜好等等。
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客户资料档案。
到了晚上,其他伙计都已呼呼大睡,只有王永庆一个人在挑灯夜战,整理所有的资料,把客户资料档案转化为服务行动计划,所以经常有顾客打开门看到王永庆笑咪咪地背着一袋米站在门口说:“你们家的米快吃完了,给你送来。
”然后顾客才发现原来自己家真的快没米了。
王永庆这时说:“我在这个本子上记着你们家吃米的情况,这样你们家就不需要亲自跑到米店去买米,我们店里会提前送到府上,你看好不好?”顾客当然说太好了,于是这家顾客就成为米店的忠诚客户。
后来,王永庆自己开了一个米店,因为他重视服务,善于经营,生意非常的好,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王永庆的故事给了我们如下启示:(1)†服务可以创造利润、赢得市场;(2)卓越的、超值的、超满意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
学习导航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真正的服务和客户;● 清楚服务的根本意义;● 认识服务的层次;● 掌握正确的服务理念。
正确认知客户服务一、服务是什么对企业来说,如果丧失客户,就失去生存的基础,所以,为客户提供卓越而周到的服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企业必须重视客户服务。
【案例】王永庆的发家之路台湾的王永庆是着名的台商大王、华人首富,被誉为华人的经营之神。
而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比别人提供了更多更卓越的服务。
王永庆15岁时,在台南一个小镇的米店做伙计,几乎只要王永庆送过米的客户都会成为米店的回头客。
原来,在给顾客送米时,王永庆不像一般伙计把米放下就走,而是找到米缸,先把里面的陈米倒出来,然后把米缸擦干净,把新米倒进去,再把陈米放在上面,盖上盖子。
同时,王永庆还随身携带两大法宝:一把软尺和一个小本子。
当给顾客送米时,其就用软尺量出米缸的宽度和高度,计算米缸的体积,以了解米缸能装多少米;而小本子上记录客户的资料档案,包括人口、地址、生活习惯、对米的需求和喜好等。
晚上,其他伙计入睡后,王永庆依旧挑灯夜战,整理所有的资料,把客户资料档案转化为服务行动计划,所以经常有顾客打开门就看到王永庆正面带微笑地背着一袋米站在门口说:“你们家的米快吃完了,给你送来。
” 这时顾客才发现原来家里真的快没米了。
王永庆接着说:“我在这个本子上记着你们家吃米的情况,这样你们就不需要亲自跑到米店去买米,我们店里会提前送到府上,你看好不好?”顾客立即高兴同意,并成为了米店的忠诚客户。
后来,王永庆开始尝试自己开米店,由于其重视服务,善于经营,生意非常好,并越做越大,最后成为了着名的企业家。
从上面的案例可得出以下启示:第一,服务可以创造利润、赢得市场。
第二,卓越的、超值的、超满意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
第三,通过服务实施差异化策略,比对手做得更好、更多、更棒。
第四,要比客户更了解客户,提前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培养满意忠诚客户群。
第一章客户关系管理导论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客户关系管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理解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践误区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本质1.1 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客户关系管理:老瓶新酒老瓶:理念--用户就是上帝新酒:信息技术扩大了你的信息处理能力王永庆卖大米的故事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
第二年,他用借来的200元钱作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
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会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
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
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
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 。
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背景: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一种经营哲学和总体战略,它采用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来获取客户数据,运用发达的数据分析工具来分析客户数据,挖掘客户的需求特征、偏好变化趋势和行为模式,积累、运用和共享客户知识,并进而通过有针对性的为不同客户提供具有优异价值的定制化产品或服务来管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客户关系及其组合,通过有效的客户互动来强化客户忠诚,并最终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合理平衡的动态过程。
案例分析五:塑胶大王的用人之道台湾塑胶大王台塑企业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用人之道有二:一是从企业内部寻找人才;二是标榜能人主义。
王永庆认为能才往往就在你的身边,因此寻求人才首先应当从人的内部去找。
他说:“寻找人才往往是十分困难的,最主要的是,企业自己内部的管理工作要做好。
管理上了轨道,大家懂得做事,高层管理人才有了知人之明,有了伯乐,人才自然就被你发掘出来了。
自己企业内部先行健全起来,是一条最好的选拔人才之道。
企业家对自己企业内人才浑然不知,却盲目向外寻找人才,即使找到了人才又有何用哪?空找人才,不是找不到,就是找到了也不懂得用。
或者因为本身制度的不健全,好好的人才来了,不久就失望而去。
”由此,台塑企业集团每当人员缺少时并不是立即对外招聘,而是先看看本企业内部的其他部们有没有合适的人才可以调用,如果有的话,现在内部招聘解决。
企业认为通过内部选拔有两大优点,一是可以改善人员闲置与人力不足的状况;二是由于调任人员熟悉企业环境,可以减少训练时间,适应性强。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将那些不适合现职或者对现职有倦怠的人另换一个工作,使其更能发挥所长,并且消除分工过细、组织僵化的现象。
王永庆用人之道之二是标榜能人主义。
大多数企业用人大抵凭学历或资历,台塑企业集团对新进公司的员工,由于他们尚无工作表现,没什么可以作考评的依据,因此也是凭学历和资历任用的。
但以后的升迁则全看人的工作表现而定。
王永庆指出,若员工进来一段时间以后,高层经理人员对他的工作成绩不了解,只好凭学历去考核员工,时间久了部属倚老卖老,人员老大,公司就要老大,必定垮掉。
他认为,仅仅靠学历、依靠年资,一定不是好的高层经理人才。
企业要追求利润,而利润的创造完全系于人,评判人的工作效率,有业绩可以依据。
先进国家之所以进步,在于他们以业绩来评判人的能力,决不是靠学历和年资作为评判的标准。
倘若对没有实力、只靠学历和年资、倚老卖老的人重用,将阻碍企业的发展。
台塑用人的第一原则就是采用这种以工作绩效为考核依据的能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