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经济学-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48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第1章导论1、“区域”一般指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上一定的空间范围。
2、“经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
(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4)经济区域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3、“经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承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4.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1)差异性标准或同质性标准。
(2)内聚性标准或集聚性标准。
(3)毗邻性标准。
(4)兼顾行政区划标准。
5、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
魏后凯等(2006)五要素说: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
相比而言,三要素说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
1.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中心点,即城市。
区域经济空间聚集指向于城市,是由城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的缘故。
2.经济腹地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空间范围。
3. 经济网络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
6、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四大特征:(1)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
(2)城市选择性。
(3)经济中心性。
(4)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
物质构成内容为交通运输网络、邮电通信网络。
经济中心和腹地的沟通主要依托于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缺乏它经济区域就不能形成。
经济区域的扩大和经济强度的增加都取决于交通通信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7、区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1)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合成的有机体”。
(2)区域经济五大鲜明特征:中观性、区域性、差异性、开放性、独立性。
(3)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内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一、区域概念的界定(一)概念界定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
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
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
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
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第一章导论)■ P14-18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区域,另一个是国家。
(习惯于将研究另一国的理论和方法照搬来研究国内某一地区,忽视区域特点)(2)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界定。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将逐步增加,由此所列出的问题清单也将会越来越长)(3)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其意图是弥补以往经济学研究忽视空间维的缺陷,不过由于定义过于宽泛,以至于囊括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学科)(4)把区域经济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
咩有很好把握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质(5)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必然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应当有一个比较同意而准确地规范。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当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本质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达,应当有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和术语,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出高度概括。
据此,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2、主要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
所谓经济活动区位,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
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各种区位问题,既包括微观层次的企业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又包括中观层次的城镇和区域产业区位的选择及其结构优化,还包括宏观层次的全国产业区位优化和区位政策问题。
在第一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角度,并借鉴经济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的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即运输成本和聚集经济,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产业区位理论,国际投资区位。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渠立权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土地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区域经济要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制度等。
除此之外,本教材还介绍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城市化道路等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规划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学好区域经济学除了要求同学们具有这些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要点:界定基本概念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任务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1、区域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即经济区域,有别于自然区域)。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经济区域有以下八个特点区域具有经济含义(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实现)。
它内部的资源、经济背景、产业特点、经济政策、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等等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区域内部的同质性(相似性)。
区域间的异质性(差异性)。
边界的模糊性和范围的可变性。
统一性(是自然背景条件、物质内容及其结构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地域单元)。
经济区域的系统性(内部各组成部分组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外部开放性)。
周期性(具有萌芽、形成、成长、衰退的发展过程)层次性根据区域的特点,一般而言,以行政边界作为区域边界的做法只能带来区域管理上的方便,对区域经济政策上的制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经济区域的类型根据形态特征,经济区域有均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根据物质内容的差异,经济区域可分为工业经济区、农业经济区、流域经济区等等。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怎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种联系。
第一章导论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
(强调空间)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
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
(强调经济活动)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
(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
(3)、经济上完整。
(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应用型的区域模型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
(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第1章区域经济学导论1.什么是区域?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域: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空间,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别:均质区指自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
自然要素的相似性: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区(语言)、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农作物。
具有单一的面貌,是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这种区域称之为均质区。
如干旱区。
结节区或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规划区:政策在决策时,按照政策目标而界定的区域。
联系:都属于区域,拥有区域的特征。
2.为什么说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是区域经济分异和存在的客观基础?区域自然条件不同产生区域差异,各地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并且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相关企业按照产业和经济联系,在空间上相互聚集中从而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等经济利益,研究区域产业集聚;不同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李东和转移要有转移成本,区域经济学研究该项成本。
3.为什么说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是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特点?区域性是指研究对象的是区域,拥有各自的特点及发展状况,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是指某一区域经济状况及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一种因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应用性是指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要应用于显示生活中的,研究内容也来自于现实生活。
第2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制度环境)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区域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时空组合特征是决定区域发展方向,选择区域发展的模式的依据之一。
区域的发展需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各种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