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油模型解剖
- 格式:docx
- 大小:618.44 KB
- 文档页数:15
2012年4月8日星期日1、黑油模型:指油质较重性质的油藏类型。
黑油模型是最完善、最成熟,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
是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其它模型大都是黑油模型的扩展。
(1) 黑油模型的基本假设:(1)油藏中的渗流是等温渗流。
(2)油藏中最多只有油、气、水三相,每一相均遵守达西定律。
(3)油藏烃类只含有油、气两个组分。
在油藏状态下,油气两组分可能形成油气两相,油组分完全存在于油相内,气组分则可 以以自由气的方式存在于气相中,也可以以溶解气的方式存在于油相中,所以地层 内油相为油组分和气组分的某种组合。
在常规油田中,一般不考虑油组分向气组分 挥发的现象。
(4)油藏中气体的溶解和逸出是瞬间完成的,即认为油藏中油气两相 瞬时达到相平衡状态。
(5)油水之间不互溶;天然气也假定不溶于水。
煤层气: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全国煤层气试验区分布图J3-K1哈尔滨283、页岩气页岩气形成的条件(1) 岩性:形成页岩气的岩石除页岩外,还包括泥岩、粉砂岩、甚至很细的砂岩(2) 物性:页岩最突出的特点是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典型的气页岩的基质渗透率处于微 达西~纳达西范围,因此气体在储层中的流动主要取决于页岩中天然裂缝的发育情况(3 )矿物组成:粘土矿物和碳酸盐含量低、粉砂质或硅质(石英)含量较高比较有利。
(4)裂缝: 裂缝发育适中。
2012-4-9 4、压裂工艺成果压裂工艺推陈出新,分段压裂、裂缝性气藏压裂、火山岩压裂、降滤压裂、重复压裂、转向 压裂、控缝高压裂等压裂技术得到了成功应用,特别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油气田增储上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较好指标:2、 乌鲁木齐J1-2J3-K1J3-K1J3-K1J3-K1 J2J1-2J1-P2J1-2 J1-2西宁兰州J1-21-2西安P2成都2"|C-P北京1♦济南39C-P长春EJ3-K11开滦 15韩城2大城 16蒲县3济南 17柳林4淮北 18吴堡5淮南 19三交 6平顶山 20 临县7荥巩 21兴县8焦作 22 丰城9安阳 23 冷水江10晋城 24 涟邵11屯留 25 沈北12阳泉 26 红阳 29 阜新13澄合 27 铁法 30辽河14彬长 28 鹤岗T3武汉二 长沙2:P2上海P2P2福州卢台北水平井压裂分段数:9段深层气压裂最大支撑剂量:908.5t (角64 - 2H井)最大注入井筒液量:4261.1m3最大酸压规模:1603 m3水力喷射分层加砂压裂在四川、长庆地区施工20余井次,平均单井次缩短施工周期20天以上;气井应用不动管柱分层压裂技术307井次,施工成功率99% ;平均单井缩短试气周期20天以上;连续混配压裂施工405井次,累计配液88898 m3,累计缩短施工周期425天。
气田开发用黑油模型方法和物质平衡原理 处理凝析气藏的相变开采问题张金良1 ,2 ,刘 军3 ,李林新4 ,李朝霞2 ,田华丰5(1 .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2 .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北京 100083 ; 3 .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德利公司 ,山东 临邑 251507 ;4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5 .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河南 濮阳 457001)摘 要 :在凝析气藏衰竭式开采中 ,受凝析气组分 、地层多孔介质 、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会发生PV T 相态变化 ,并呈现双组分特性 。
为了尽量减少凝析油在储层中析出 ,保持较高产量 、采收率和开采效益 ,用黑油模型方法和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一套处理凝析气藏相变开采的数学模型 ,并对实 际气藏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拟合预测 ,结果与开采计算及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
关键词 :凝析气藏 ;相变开采 ;物质平衡原理 ;黑油模型方法 ;预测 文章编号 :167221926 (2008) 0320419204中图分类号 : T E372文献标识码 : A出 、聚集后 ,继续放大压差提高气井产量时 ,加剧凝 析液析出聚集 ; ⑤随地层出水和凝析油析出 ,产气量 低于临界携液流量 、流速低于临界携液流速时 ,井筒 积液 、加重储层“液锁”伤害 ,加大开发难度 ,成为制 约凝析气藏开发的主要问题[ 324 ] 。
图 1 表示了凝析气藏随温度 、压力衰竭开采时 的相变特性 。
由温度 、压力参数变化 ,可知凝析气组 分变化结果 ,并绘出凝析油析出曲线 。
由最小液量 、 1 凝析气藏开采中的相态变化凝析气中富含乙烷 、丙烷 、丁烷及标准状况下为 液态的 C 5 以上组分 ,在原始储层条件下凝析气藏以单相气存在 。
开采中由于受凝析气组分 、地层多孔 介质 、温度和压力等 因素 的 影响 , 凝 析气 藏会 发 生 PV T 相态变化 ,并遵循反凝析 、再蒸发规律 ,采出物 分天然气和凝析油 2 部分 ,呈现双组分特性[ 122 ] 。
1第六章黑油模型及其应用2第一节黑油模型及求解思路一、假设条件1、考虑油、气、水三相2、考虑油组分、气组分、水组分三个组分3、气组分在油、气相中要发生质量交换压力增加时,气组分可溶解在油相中(溶解气)压力降低时,气组分可从油相中分离出来(自由气)4、水相与气、油两相间无质量交换5、考虑毛管力、重力;油、气、水、岩石均可压缩6、油藏温度不变3二、数学模型1.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B S R B S t q D g p B kk R D g p B kk o o ggo so so gv o oo rog g g g rg φρμρμ++()⎟⎟⎠⎞⎜⎜⎝⎛∂∂=+⎥⎦⎤⎢⎣⎡∇−∇⋅∇ooov o o o o ro B S t D g p B kk q φρμ式中R so —气油比(1)(2)(3)油组分水组分气组分()⎟⎟⎠⎞⎜⎜⎝⎛∂∂=+⎥⎦⎤⎢⎣⎡∇−∇⋅∇wwwv w w w w rw B S t D g p B kk q φρμ4辅助方程:1=++s s s w o g pp pp p p ogcgow o cow −=−=(4)(5)(6)未知量:g w o g w o s s s p p p 、、、、、2.未知量和辅助方程分析5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假设边界不规则的油藏中有若干口井生产或注入,求油藏中的压力和饱和度分布。
I.C 0xxL yL y()()(),,0,,00,,0O Oi w wi o oi P x y P S x y S t S x y S =⎫⎪=>⎬⎪=⎭B.C 1) 外边界封闭2)内边界>=∂∂Γt xP •定产•定流压P iwf P wft>0()ηζδ−−⋅=y x Q Q v v ,0>t61.隐式求压力1利用毛管压力消去则未知量减少为2利用饱和度归一化方程将油、气、水方程进行适当的组合和化简,最后得到一个只含有油相压力Po 的方程,称为压力方程。
1 黑油模型理论基础1.1 基本假设(1)油藏中渗流是等温渗流;(2)油藏中有油、气、水三相,各相流体的渗流均符合达西定律; (3)模型考虑油组分、气组分、水组分三组分; (4)气组分在油气相、水气相之间发生质量交换; (5)相平衡瞬间完成;(6)水组分只存在于水相中,与油气相之间没有质量交换; (7)油藏岩石微可压缩,各向异性;(8)油藏流体可压缩,且考虑渗流过程中重力、毛管力的影响。
1.2 数学模型()()()()()rw w w w vw w w w ro o o o vo o o o rg so ro g g o o g g o o g sw rw so o sw w w w vg w w go w kk s p gD q B t B kk s p gD q B t B kk R kk p gD p gD B B s R kk R s R s p gD q B t B B B φρμφρμρρμμρφμ⎡⎤⎛⎫∂∇∇-+= ⎪⎢⎥∂⎣⎦⎝⎭⎡⎤⎛⎫∂∇∇-+= ⎪⎢⎥∂⎣⎦⎝⎭⎡⎤⎡⎤∇∇-+∇∇-+⎢⎥⎢⎥⎢⎥⎣⎦⎣⎦⎛⎡⎤∂∇∇-+=++ ⎢⎥∂⎣⎦⎝⎧⎪⎪⎪⎪⎪⎪⎨⎪⎪⎪⎪⎛⎫⎫⎪ ⎪⎪ ⎪ ⎪⎪⎭⎝⎭⎩(1)辅助方程:1o w g cow o w cgo g o s s s p p p p p p ++=⎫⎪=-⎬⎪=-⎭(2)初始条件:()()()()()()000000,,,,,,,,,,,,,,,t w t w o t o p x y z t p x y z s x y z t s x y z s x y z t s x y z ===⎧=⎪⎪=⎨⎪=⎪⎩(3)边界条件:()()()()0,,,()(,,),,,,,L v v wf wf pn Q x y z t Q t x y z p x y z t p t x y z δδ∂⎧=⎪∂⎪=⎨⎪=⎪⎩(4)2 黑油模型程序整体结构图3 组员及分工4 主程序4.1 主程序主要功能(1)定义运算所需数组;(2)需要调用和生成的文件的打开和关闭;(3)通过调用子程序给模型赋基础数据和初始数据;(4)通过调用子程序给模型的运行确定各种控制;(5)在运行过程中反复读入井点数据(包括产量和注入量、井底流压、流动指数等)以及打印输出控制码;(6)分层计算油气水地质储量;(7)进行井点产量项处理和形成压力矩阵;(8)通过调用子程序求解压力方程;(9)显式计算饱和度;(10)进行过泡点处理;(11)根据压力和饱和度增量控制,自动调节计算时间步长;(12)未饱和网格块饱和度计算;(13)变泡点处理;(14)在每一运算时间步末进行物质平衡检验;(15)打印油井、水井、气井的分层报告和分井报告;(16)通过调用子程序进行计算结果打印输出和形成文件;(17)重启动运行方式的选择和重启动文件的生成和调用;(18)运算终止的控制及错误信息的提示。
1 黑油模型理论基础1.1 基本假设(1)油藏中渗流是等温渗流;(2)油藏中有油、气、水三相,各相流体的渗流均符合达西定律; (3)模型考虑油组分、气组分、水组分三组分; (4)气组分在油气相、水气相之间发生质量交换; (5)相平衡瞬间完成;(6)水组分只存在于水相中,与油气相之间没有质量交换; (7)油藏岩石微可压缩,各向异性;(8)油藏流体可压缩,且考虑渗流过程中重力、毛管力的影响。
1.2 数学模型()()()()()rw w w w vw w w w ro o o o vo o o o rg so ro g g o o g g o o g sw rw so o sw w w w vg w w go w kk s p gD q B t B kk s p gD q B t B kk R kk p gD p gD B B s R kk R s R s p gD q B t B B B φρμφρμρρμμρφμ⎡⎤⎛⎫∂∇∇-+= ⎪⎢⎥∂⎣⎦⎝⎭⎡⎤⎛⎫∂∇∇-+= ⎪⎢⎥∂⎣⎦⎝⎭⎡⎤⎡⎤∇∇-+∇∇-+⎢⎥⎢⎥⎢⎥⎣⎦⎣⎦⎛⎡⎤∂∇∇-+=++ ⎢⎥∂⎣⎦⎝⎧⎪⎪⎪⎪⎪⎪⎨⎪⎪⎪⎪⎛⎫⎫⎪ ⎪⎪ ⎪ ⎪⎪⎭⎝⎭⎩(1)辅助方程:1o w g cow o w cgo g o s s s p p p p p p ++=⎫⎪=-⎬⎪=-⎭(2)初始条件:()()()()()()000000,,,,,,,,,,,,,,,t w t w o t o p x y z t p x y z s x y z t s x y z s x y z t s x y z ===⎧=⎪⎪=⎨⎪=⎪⎩(3)边界条件:()()()()0,,,()(,,),,,,,L v v wf wf pn Q x y z t Q t x y z p x y z t p t x y z δδ∂⎧=⎪∂⎪=⎨⎪=⎪⎩(4)2 黑油模型程序整体结构图3 组员及分工4 主程序4.1 主程序主要功能(1)定义运算所需数组;(2)需要调用和生成的文件的打开和关闭;(3)通过调用子程序给模型赋基础数据和初始数据;(4)通过调用子程序给模型的运行确定各种控制;(5)在运行过程中反复读入井点数据(包括产量和注入量、井底流压、流动指数等)以及打印输出控制码;(6)分层计算油气水地质储量;(7)进行井点产量项处理和形成压力矩阵;(8)通过调用子程序求解压力方程;(9)显式计算饱和度;(10)进行过泡点处理;(11)根据压力和饱和度增量控制,自动调节计算时间步长;(12)未饱和网格块饱和度计算;(13)变泡点处理;(14)在每一运算时间步末进行物质平衡检验;(15)打印油井、水井、气井的分层报告和分井报告;(16)通过调用子程序进行计算结果打印输出和形成文件;(17)重启动运行方式的选择和重启动文件的生成和调用;(18)运算终止的控制及错误信息的提示。
4.2 主程序流程图5 子程序CGIN5.1 功能介绍用不完全LU 分解预处理共轭梯度法求解压力方程隐式差分得到的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
5.2 理论基础实践表明,预处理共轭梯度型方法无论是适应性还是计算速度,都远远超过了前面的方法。
这类算法的优点是迭代收敛速度不依赖于迭代因子的选取,收敛速度极快,应用范围极广,包括化学驱、混相驱、热力驱等复杂模型和各种难以求解的系数矩阵。
例如,可以解决传统的共轭梯度法解决不了的非对称矩阵问题及一般算法难以求解的病态系数矩阵。
因此,目前这种类型的算法已成为油藏数值模拟中最先进的求解大型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这里,黑油模型的子程序CGIN 中运用的是将系数矩阵的不完全LU 分解和ORTHOMIN 加速法结合的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5.2.1 迭代求解的基本原理设有方程组:AX B =(5)并设M 为非奇异矩阵,则可以构造迭代公式: ()()()1k k MX M A X B +=-+(6)或写成:()()1k k M X B AX +∆=-(7)式中,()()()11k k k X X X ++∆=- ,表示两次迭代之间的增量。
式(7)就是通常所用的迭代公式。
如果迭代是收敛的,则当k 足够大时,()()()11,0k k k X X X ++≈∆≈,式(7)就成为(5)。
构造迭代方法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选取矩阵M ,使之能以最少的迭代次数得到满足要求的解。
显然,矩阵M 越接近于系数矩阵A ,则达到收敛标准所需要的迭代次数越少,但相应的,求解方程(7)所需要的时间就要增加。
在前面所讲的简单迭代法中,M 为对角矩阵,其元素为矩阵A 主对角线上的相应元素,这是构造矩阵M 的最简单的方法。
高斯-赛德尔迭代法中,矩阵M 为矩阵A 的下三角部分。
在直接解法中,矩阵M 为矩阵A 本身,这时式(7)完全等价于(5),只要一次迭代就可以求得式(5)的解。
在黑油模型的子程序CGIN 运用的预处理共轭梯度法中,矩阵M 为矩阵A 进行不完全LU 分解后得到的近似矩阵。
5.2.2 矩阵的不完全LU 分解把大型矩阵A 直接分解成L 与U 的乘积而进行求解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大,而且由于在油藏数值模拟中求解的大多是含有大量零元素的稀疏矩阵,这种分解常使矩阵A 中大量本来为零的元素在L U +中变为非零元素,增加了内存占用量。
即使是带状矩阵,如果矩阵的阶数很大,在带状区域内,这种由零变为非零元素的数量也仍然很大。
因此,在油藏数值模拟中,当线性方程组的阶数很大时,实际上一般不采用高斯消元法或相应的LU 分解方法。
矩阵的不完全LU 分解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
这种方法可以尽量保持矩阵A 原有的稀疏性质,从而节约了内存,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充填级次越大,分解后的矩阵就越接近于原矩阵,对于足够大的充填级次,这种不完全LU 分解实际上可以等价于矩阵的完全LU 分解。
而矩阵的零级不完全LU 分解的非零元素全部位于原矩阵中非零元素所在的位置上。
这里,黑油模型的子程序CGIN 中运用的就是系数矩阵A 的零级不完全LU 分解。
5.2.3 ORTHOMIN 加速法有了矩阵的不完全LU 分解之后,令()()1M D E D D F -=--(8)式中,E -和F -是矩阵A 的严格下三角矩阵和严格上三角矩阵。
D 是待求解的对角阵。
则迭代公式(7)可写成:()()()()11k k D E D D F X R +---∆=(9)式中,()()kkR B AX =-,因此,式(5)的求解过程变为:()()1k D E X R -=(10)121D X X -=(11) ()()12k D F X X +-∆=(12)()()()11k k k X X X ++=+∆(13)因为1,,D E D D F ---分别为下三角矩阵、对角阵、上三角矩阵,所以上述公式的求解是非常容易的。
但是如果没有特殊的加速收敛措施,上述迭代过程的收敛速度非常慢。
如果系数矩阵是对称的,则共轭梯度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加速方法。
但是,对于非对称矩阵,常规的共轭梯度法就不能使用了,而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ORTHOMIN 方法却能非常有效的解决非对称矩阵的问题。
ORTHOMIN 方法所采用的加速措施有两个:一是正交化,二是极小化。
所谓正交化是指如果把()1k X +∆看成N 维空间的一个向量,则它在N 维空间中就确定了一个方向,在大多数迭代方法中,对()kX 的修正都是沿着该方向进行的。
而ORTHOMIN 方法不是采用()1k X +∆的方向作为修正方向,而是以()1k X +∆与本次迭代以前的各次迭代修正量()i q 构造一个新的向量()1k q +,使()1k Mq +与以前各次迭代的()i Mq 正交,并以()1k q +的方向为本次迭代对()k X 的修正方向。
而极小化是指在确定了对()kX 的修正方向()1k q +后,其修正值要再乘上一个()1k ω+而成为()()11k k q ω++,其中()1k ω+成为极小化因子,它的选取使新的余量()()()112kk k R Mq ω++-为最小,以保证新的余量不大于(一般是小于)以前的所有余量而加速收敛。
整个ORTHOMIN 方法的迭代过程为: ()()11k k X M R +-∆=(14)()()()()1111kk k k ii i qXa q +++==∆-∑(15) ()()()()111k kk k X X q ω+++=+(16) ()()()()111k k k k R R Aq ω+++=-(17)其中:()()()()()11,,i k k i i i Mq M X a Mq Mq ++⎡⎤∆⎣⎦=⎡⎤⎣⎦(18)()()()()()1111,,k k k k k R Mq Mq Mq ω++++⎡⎤⎣⎦=⎡⎤⎣⎦(19)式中,()1k i a +为正交化系数,其目的是让所有的()i Mq 都正交。
实际应用上述方法时,并不需要使()1k Mq +与以前所有迭代的()i Mq 都正交。
根据式(15),当迭代次数k 增加时,每次迭代所需计算的求和项增加,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增加了计算中的舍入误差。
实践表明,只要使()1k Mq +与其前面的有限个(成为NORTH 个)()i Mq 正交就可以了。
这样,式(15)可以重新写为:()()()()111kk k k ii i k NORTHqXa q +++=-=∆-∑(20)其中,NORTH 值的选取随研究问题的规模、难易程度及所需要的分解方法而异。
例如对于黑油模型,NORTH 值以5~10为宜,而对热采问题,在10~15左右为宜。
还有一种处理方法不是每次迭代都做NORTH 次正交化,而是采取所谓重启动的方式,即在进行了NORTH+1次迭代后,再重新从头开始正交化。
这样,在进行了NORTH 次迭代后,每次迭代所进行的正交化次数平均只有2NORTH次,从而减少了工作量。
实际计算表明,前述两种正交化处理方法在收敛速度上并无明显差异,因此目前大多采用后一种方法。
为了将这两种方法加以区别,一般称前一种方法为非重新启动型ORTHOMIN 方法,而称后一种处理方法为重新启动型ORTHOMIN 方法。
最后,将前面介绍的不完全LU 分解与ORTHOMIN 加速法相结合,就是黑油模型的子程序CGIN 中运用的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求解常规迭代法难以求解的各种复杂的系数矩阵方程,甚至是病态的系数矩阵方程等。
另外,这种方法具有适应性强、计算速度快、收敛速度快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油藏数值模拟中求解大型线性方程组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许多数值模拟软件中都被广泛应用。
5.3 主要变量说明A :压力方程七对角系数矩阵; PVEC :网格块压力; QVEC :压力方程右端向量;UL1:系数矩阵下三角最右边的一条对角线,与主对角线紧邻,是与(I,J,K-1)网格块压力有关的系数;UL2:系数矩阵下三角中间的一条对角线,是与(I,J-1,K)网格块压力有关的系数; UL3:系数矩阵下三角最左边的一条对角线,是与(I-1,J,K)网格块压力有关的系数; U1:系数矩阵上三角最左边的一条对角线,与主对角线紧邻,是与(I,J,K+1)网格块压力有关的系数;U2:系数矩阵上三角中间的一条对角线,是与(I,J+1,K)网格块压力有关的系数; U3:系数矩阵上三角最右边的一条对角线,是与(I+1,J,K)网格块压力有关的系数; DE :主对角线;DEE :系数矩阵不完全LU 分解中D -1对角元; KNK :共轭梯度法中正交化次数的限定; NMAX :总网格数;NN1:Y 方向和Z 方向网格数的乘积; NZ :Z 方向网格数; EFC :误差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