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6
《修辞无处不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2、建立大修辞观念3、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修辞【教学重点与难点】1、建立“大修辞”观念2、重点把握“修辞手法”【教学方法】点拨讨论【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为,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其实,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修辞活动,可以说“修辞无处不在”。
【设计思路】先复习修辞手法,学生对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对语言美的追求,善于发现无处不在的修辞。
一、导入播放《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歌曲《凉凉》(让学生判断几个生活中的例句中的修辞手法: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化作春泥呵护着我。
比喻拟人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仿词顶真我的眼里只有你双关)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杜甫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对语言美的追求,是我们写作文必须要做的事。
要想让语言美,必须会修辞。
学修辞并不难,套用罗曼罗兰说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修辞,而是缺少发现修辞的眼睛”。
也就是说修辞无处不在。
二、修辞概念狭义:就是修辞格。
比如:比喻、排比等。
广义: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三、修辞分类考试说明语言文字运用包括9钟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高中语文《修辞无处不在》(必修2)《修辞无处不在》一提到修辞,大家可能就会想到“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格。
其实,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式中的一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
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从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
一、语音修辞“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
这对于口语来说至关重要,如电影、电视、戏剧、广播、演讲、报告等,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果。
书面表达虽然主要诉诸人的视觉,但语句在语音上是否和谐,而已会影响阅读的效果。
朱光潜先生说:“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
”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1、语音修辞要表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匀称协调,富有整齐美;二是有变化,不呆板。
具体说来,调配语音的主要手段有调整音节组合(如对偶、联绵句、叠音词的运用)、平仄声调的变化,押韵等。
请你朗诵崔颢《黄鹤楼》、苏轼《赤壁赋》、徐志摩《再别康桥》,体会其中音乐美,并作一点分析。
2、下面的句子在语音的调配上很见功夫,试分析一下,它们具体用了什么方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3)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度湘水。
/湘水上,女衣罗,/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3、除了上边提到的对偶、押韵等手段之外,常用的修辞格如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其实也主要是从语音的角度增强表达效果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课设计《修辞无处不在》新课标指出:“在生活和跨学科中学语文。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一、课前自学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自学课文,了解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
一定知识的积累是探究的基础。
梳理与探究,是基于一定的知识。
如果没有任何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自然谈不上梳理,更加谈不上探究。
二、教师提出问题在正式上课时,笔者共提出了5个典型的问题: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周杰伦的歌曲《七里香》。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这位来自火箭班的美眉好萌。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习近平主席的名言: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
5.从修辞的角度,鉴赏顾城的《一代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多个语文核心素养。
具体说来,让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歌曲、句子、名言、诗歌,是对语言现象的梳理与整合,有利于培养语言核心素养。
让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歌曲、句子、名言、诗歌,赏析自然包含着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分析思维属于思维核心素养。
让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歌曲、句子、名言、诗歌,也就是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欣赏作品,有利于培养审美核心素养。
这些名言以及歌曲,包含了不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意象文化、自强不息文化等,也有利于培养文化核心素养。
三、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分享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了5个合作小组,让每个合作小组探讨研究一个问题,在探讨结束后选出中心发言人进行发言分享。
第一组合作小组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1:“麻雀在多嘴。
”我觉得这句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麻雀的鸣叫写成了人的多嘴,写出了一种欢乐活泼的气氛。
师:生1分析得很正确。
指出了具体的修辞手法,分析了为什么说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还说了该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有时候一个句子包含了多种手法,同学们还有其它见解吗?生2:我同意生1的赏析。
另外我觉得这句也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麻雀微小的鸣叫衬托周围环境的美好宁静,进而烘托出初恋的宁静美好。
修辞无处不在【教材依据】《修辞无处不在》是义务教育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梳理与探究”板块的教学内容。
课文第一段纠正学生对修辞的误解,给出修辞正确的解读。
课文主体部分从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三方面设计活动,谈及修辞现象和效果,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联了起来,知识编排的系统性较强。
课文侧重“积累与梳理”,目的有两个。
其一:通过一些简短的文字介绍和少量的练习,把学生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对修辞进行系统的认知。
其二:以修辞为主线,例析学生课内外阅读中所积累的优美语句,指导学生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最终达到应用的目的。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知识的传授、学习放在课外。
课外(上课前),学生在明确的任务指导下,借助开放的网络资源达成自己的知识构建。
而课堂则成了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上课是学生相互质疑、讨论、完善、补充、提高的过程。
教学目标的达成分解为课前和课堂两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教师在上课前设计导学案,列举生活中成功运用修辞的语句或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为课堂分析和学生展示提供素材。
针对课文从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编排内容的特点,教师提供的例句也应该分为三部分。
语料的选择上,既要照顾到学生以前所学,又要触及现实生活,运用学生的语言,靠近学生的情感。
学习“语音修辞”,提供语料为学生熟悉的歌词,有利于学生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学习“词语修辞”和“句子修辞”例子来自微信、新闻、热播影视剧,达到启发及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利用导学案在提供例析语料方面为学生做好服务,课堂活动则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给予一定的指导、督促。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纠正误解,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从而正确理解修辞无处不在。
●了解一般修辞,并能够辨识、归类、运用。
过程与方法:●课前完成导学案和牛刀小试部分的练习题●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成功运用修辞的语料,讨论、体会修辞的妙处,从而理解修辞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
修辞无处不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03、修辞无处不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通过少量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
3、积累部分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
导语:什么是修辞?比喻、拟人、夸张…,这些被称为修辞格。
修辞格仅仅是众多修辞方式中的一种。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
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可惜这种观念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
虽然修辞学界对这个问题早已达成共识,但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如: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如: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如: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
小张买了一本《修辞》。
修辞作为一种艺术,不仅在书面文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大到领导人讲话、广告媒体,小到日常谈话、演讲报告,修辞可谓无处不在。
我们常发现,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说话,这个人说出来,是那么的苍白、无趣,而那个人说出来却是这样的生动、新鲜。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掌握了语言这把变化万端、奇妙无比的魔杖--修辞。
《修辞无处不在》导教案【三维目标】1、使学生建立“大修辞”观点,不把眼光限制在一些修辞格上。
2、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分别设计活动,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连起来,达到知识系统。
3、为作文增加文采创建条件。
【教课要点】让学生掌握调整语音的手段,磨炼词语的妙处,学会更合适地采用句子。
【教课难点】把修辞知识迁徙到实质运用中。
【学法】研究法议论法迁徙法【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一、“语音修辞”,主若是从语音的分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能够造成语音上的齐整与和睦,形成一种节奏回环来去的旋律美。
常有的修辞格比方排比、频频、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
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怀性的散文中,能够经过剖析一些古典诗词,领会此中的音乐美。
二、“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近似于先人的“炼字”。
“炼字”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悲观修辞。
能够指引学平生常注意收集这样的例子,剖析它们的表达成效,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文采。
三、“句子修辞”,着眼于句子的选择。
比方长句和短句、一定句和否认句、整句和散句、次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说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一样的表达成效,各有不一样的合用处合,假如你的选择合适语境,就会造成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这样的句子在从前的教课中都学过,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记忆,系统复习一下。
1、大多数辞格是横跨几个层面的,像“排比”句,从语音上来说,有一种齐整均匀的美感;从句子组合的角度讲,这又是运用了整句,能够增强文章的气概。
2、任何一种修辞手段,一定遇到上下文的拘束,假如与上下文所设定的语境不符,即使辞藻再华丽,用词再奇妙,也只好成为败笔。
【学习过程】一、回想复习学生所学过得修辞手段都有哪些?(A级)二、梳理研究(A级)1、修辞格和修辞的观点有何差别?教材怎样给修辞下定义的?2、修辞分哪几类?3、请看第一纲:语音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