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经典古诗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19.25 KB
- 文档页数:3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序文主要讲述了骆宾王创作此诗的缘由。
他在禁所的西墙外,看到了几株古槐,由此联想到了殷仲文的遭遇,感叹自己如同这古槐一般,虽有生机,却无法施展才华。
接着,他提到了听讼公堂在此,就像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而自己却身陷囹圄,无法为百姓伸冤。
他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能够得到公正的审判,洗清冤屈。
正文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开篇,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
接下来的“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用了汉乐府《白头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满和悲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通过对蝉的描写,暗示了自己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则是诗人对自己清白之身的表白,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人的期望,希望能够有人理解自己的苦衷。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蝉喻人,寄托遥深。
诗人通过对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高尚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
2. 情感充沛,取譬明切。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哀怨和悲伤之情,用典自然,语意双关,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
诗的序文和正文相互呼应,结构严谨,对仗工整,使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咏蝉》是一首充满了艺术感染力的优秀诗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边城落日骆宾王诗歌鉴赏一、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唐代诗人。
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他的诗题材较为广泛,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
其诗作辞采华胆,格律谨严。
二、原诗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三、诗歌鉴赏(一)内容解读1. 首联-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紫塞”泛指北方边塞,“流沙”点明北方的沙漠环境,“黄图”指帝都,“灞水”在长安附近。
这两句诗通过对边城和帝都的地理位置的描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遥远的边塞沙漠之地,一边是繁华的帝都。
诗人从空间上拉开了距离,暗示自己远离家乡和朝廷,身处偏远之地。
2. 颔联-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俎豆”是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这里指代文明的生活。
诗人说自己一旦告别了那种安稳的生活,就万里迢迢追逐着边塞的风沙。
表达了诗人从内地到边疆的巨大转变,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漂泊之感。
3. 颈联-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候月持满”形容战士们随时准备战斗的紧张状态,“寻源凿空”则暗示了边塞征战、探寻河源等军事活动。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艰辛,战士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断进行军事探索等活动。
4. 颔联与颈联的联系- 颔联写诗人自身的漂泊,颈联则扩展到整个边塞战士群体的生活状态,从个人的经历过渡到群体的写照,反映出边塞生活的普遍特征。
5. 尾联-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君恩”点明诗人对君主的忠诚,尽管边塞生活艰苦,岁月漫长,但诗人表示如果能够报答君主的恩情,愿意像雌雄龙剑一样发挥自己的力量。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在艰苦的边塞环境中仍然心怀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在狱咏蝉》骆宾王唐诗鉴赏《在狱咏蝉》骆宾王唐诗鉴赏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诗鉴赏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
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
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李百药《咏蝉》)“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褚澐《赋得蝉》)“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
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平常慨喟。
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
该诗是骆宾王于仪凤三年在狱中所作。
他下狱的原因尽管说法不一,然而多数认为是被诬陷的。
例如有传说,武后专政,排斥异己,严刑苛法,告密之风盛行。
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了职,并以贪赃入狱。
也有人依据他的《狱中书情》,分析“三缄慎祸胎”等语,认为他是言语不慎招来了莫须有的打击。
具有侠义性格的骆宾王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就借咏蝉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
诗的序言中他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有声,悟平反(昭雪疑狱)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在狱中诗人触景生情作该诗,既向知己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冤屈,又表明了对昭雪信心不足。
序言的末尾说:“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耳。
”由此可见所写都是肺腑之言。
诗的首联点题,上句中的“西陆”,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
蝉声唱,指蝉的鸣叫。
诗序里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
有古槐数株焉……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咏蝉》骆宾王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作品简介《咏蝉》是唐代文学家的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诗中的名作。
作品原文咏蝉唐并序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品注释并序⑴“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⑵“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
召伯,即召公。
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⑶曩时:前时。
⑷将:抑或。
⑸徽纆(mò):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⑹蟪(huì)蛄(gū):一种比较小型的蝉。
⑺缀诗:成诗。
在狱咏蝉⑻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咏鹅古诗鉴赏《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其简单明快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意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首诗通过对鹅的形态和动作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取向。
首先,从语言方面来看,《咏鹅》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
诗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语言质朴自然,易于理解和记忆。
同时,诗句的节奏感强烈,押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种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也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氛围。
其次,从意境方面来看,《咏鹅》的意境生动活泼,富有画面感。
诗人通过对鹅的形态和动作的描绘,如“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池塘和一群可爱的白鹅。
这种生动的画面感,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此外,从思想情感方面来看,《咏鹅》的思想情感积极向上,充满生活情趣。
诗人通过对鹅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和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使得诗歌更加具有人文精神和情感共鸣,能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
最后,从文化背景方面来看,《咏鹅》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取向。
在唐代,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同时,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取向也深刻地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和表现。
在《咏鹅》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诗歌的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的艺术特点,也可以感受到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取向。
综上所述,《咏鹅》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练明快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意境、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领略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人文的精神。
咏鹅
骆宾王[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标签
咏物、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赏析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关于作者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在狱咏蝉》(骆宾王)评析原文:《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评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上书议政,触怒了武则天,以贪赃之罪,被捕入狱。
这首五言律诗就是骆宾王关在长安狱中写成的。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两句交代时间和事件。
西陆指秋天。
古时天文学认为,日循黄道东行,行经西陆便是秋季。
秋风渐寒,蝉到秋即死亡,所以人们认为秋蝉声音特别凄凉。
南冠用《左传》楚国犯人带着南方冠帽的典故。
骆宾王是浙江人,囚禁在长安,用南冠二字,倒很切合身份。
诗人一开始就反映了自己在囚禁中听到秋蝉凄切声音的环境和心情。
以下六句,以蝉喻己,蝉与人合而为一。
每个句子,都双关人与蝉,强烈地表达了他怨恨凄恻的心情。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写蝉的话,玄鬓影指蝉身漆黑发亮,白头吟指蝉声如汉乐府“谁不怀忧,令我白头”那样凄切。
写人的话,玄鬓指当时不到四十岁的诗人已满头白发,白头吟就指在狱中吟诵的悲伤衰颓的诗。
是蝉是人,相互渗透,很有韵味。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表面上写蝉:秋露浓重,不能再飞翔;秋风阵阵,蝉声也断断续续。
实际上暗写诗人自己。
上书高宗,无法进入天子乙览;囚禁狱中,所言所咏,也起不了作用,蝉的形象有象征色彩。
最后两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是诗人的口气,也是蝉的口气。
这首五言律诗,诗人用蝉拟人,说蝉遭际悲伤,申述蝉的心思:吸的只是露水,高洁清白,为何还遭到秋天的折磨呢!?把自己的不幸与将逝的蝉渗透组合,抒情深切,人性物性也体会得相当深。
初唐律诗还在成长过程中,同时代诗人的律诗,也有不尽守律的。
这首《在狱咏蝉》,押下平声侵韵,仄起,格律相当严谨。
中间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特别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一联,形式的工整和内容的双关,深得律诗三昧。
这首诗用韵也颇为讲究,注意了音乐性,为盛唐诗歌全面地确定中国古典诗歌的体格,做了很好的准备。
骆宾王的经典咏物诗《在狱咏蝉》赏析《在狱咏蝉》唐代•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这首诗名为咏蝉,实则以蝉喻己,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
诗人在狱中听到秋蝉高唱,不禁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的自己,意气风发,便如这高唱的秋蝉一样,纯净高洁,不食人间烟火。
而今诗人不仅一事无成,更是身陷囹圄。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这两句用典。
“白头吟”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用情不专,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用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流露出了深深的哀怨之情。
同时“白头吟”一语双关,也照应了上句的“玄鬓影”,抒发了美人迟暮之感。
短短的十个字,把这种凄恻的情感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含蓄而自然。
通过这两句诗,读者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并非池中之物,决不会久居于人下。
果然,在六年之后,即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参与其中,并起草了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终,成为历史之谜。
扩展阅读:骆宾王的人物生平骆宾王(约619—687),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
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
例如,“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据《新注》记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
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
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
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
及任侍御吏,又因贼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辨其冤。
骆宾王诗句摘要:一、前言二、骆宾王的简介三、骆宾王的代表作品及诗句解读1.《帝京篇》2.《在狱咏蝉》3.《于易水送人》四、骆宾王诗句的艺术特点五、结论正文:一、前言骆宾王,字观光,唐朝著名文学家,与王之涣、王之涣、王勃、杨炯、卢照邻等人并称为“初唐四杰”。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骆宾王的部分代表作品及诗句进行解读,以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骆宾王的简介骆宾王,唐朝初期著名文学家,约生于公元619 年,卒于公元687 年。
他原籍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后迁居至河南洛阳。
骆宾王少年时期即以文才著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被誉为“初唐四杰”。
他的诗歌作品以五言、七言古诗为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骆宾王的代表作品及诗句解读1.《帝京篇》《帝京篇》是骆宾王的一首长篇史诗,全诗共200 句,描绘了唐朝都城长安的壮丽景色和繁华景象。
诗句“龙飞玉殿辞天颜,蛇化金桥入梦魂”展示了骆宾王对长安皇宫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在狱咏蝉》《在狱咏蝉》是骆宾王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身陷囹圄,但仍坚守信念的决心。
诗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意指蝉鸣声之所以能传得很远,并非依靠秋风的助力,而是源于其身居高处的自信。
3.《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人》是骆宾王的一首七言古诗,描绘了诗人在易水边送别友人的情景。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以及对友人离去后时光荏苒、世事无常的感慨。
四、骆宾王诗句的艺术特点骆宾王的诗句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古诗,又有长篇史诗;2.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历史、自然、哲理等多个方面;3.语言优美,善用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具表现力。
五、结论骆宾王是初唐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狱咏蝉骆宾王》原文与赏析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640—约684),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
有才名,初供职于道王府,历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及侍御史。
武后时,被贬为临海县丞,郁郁不得志,遂弃官。
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在扬州起兵,骆宾王参与其事,并作讨武曌檄。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
有骆临海集。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因屡次上书议论政事,触怒了皇后武则天,被诬为赃罪下狱。
他怀着满腹的冤屈之情,在狱中写了这首咏蝉诗。
这首诗主要是借蝉寓志,以蝉的高洁喻比自己的清白品性,并抒发了受诬的怨恨之情。
诗的一、二句是点题:“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指秋天。
司马彪续汉书云:“日行西陆谓之秋。
”隋书·天文志释曰:“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
三百六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南冠”,楚国人戴的帽子,指代囚徒。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来以南冠指囚犯。
“西陆”与“蝉”,点明了秋天的季节。
开篇即写秋蝉高唱,凄切的声音触动了身陷囹圄的诗人的思乡之愁。
由于他怀想家园,加之又遭不白之冤下狱,故而心绪烦乱,写道:“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倾吐出了自己盈腔的怨愤。
“云鬓影”,这里指蝉。
古代妇女把鬓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象蝉翼的影子。
玄是黑色。
“白头吟”,既指诗人白发满头,秋蝉对着他在鸣啼;又指乐府曲调名。
其双关意在诗人所要表达的凄恻的感情上统一起来。
其实,诗人当时还未满四十岁,没到青丝染霜的年纪。
他是借“白头”说自己是一个愁思深重得使发早白的苦人。
关于白头吟乐府曲,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欲娶茂陵女为妾,就作了一首白头吟,以表明自己专一的心意,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
骆宾王最著名的诗词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大白鹅,大白鹅,弯着脖子朝着天空歌唱。
披着洁白的羽毛浮游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在清水中划动,激起圈圈波纹。
这两句诗从用词和句式上看,一方面动词和色彩词的使用非常恰当到位。
另一方面句式极其工整对仗,“白毛”对“绿水”,“红掌”对“清波”,在给人以美的感受的同时,生动传神地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白鹅戏水图”。
场景自然活泼且灵动欢快,贴合了儿童观察世界的眼光和思维。
2、《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是一首送别诗,借用太子丹送别勇士的历史故事,借古慨今,以抒发心中的郁愤。
在易水河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去刺杀秦王。
他知道此行的凶险,唱出的歌曲悲壮得好像头发根根上竖,要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今天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却还是和当年一样地寒冷。
3、《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秋天的蝉在树上哀哀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看着它心里有些悲伤。
我不到壮年就已满头白发,哪里还经得住蝉声的哀鸣呢。
秋露打湿了蝉的翅膀,蝉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它振动着双翼,声音淹没在寒风里。
蝉栖居高枝,饮着露水,可是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而又有谁相信我的清白,为我表述内心的冤屈呢!诗人借蝉的高洁寄寓自己的品格,表达了对遭受谗陷的愤慨。
骆宾王集文言文原文解析骆宾王,北魏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文言文为主要表达方式,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骆宾王集中的文言文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1. 《江南无所有赋》原文解析江南无所有赋,是骆宾王创作的一篇赋体作品,通过对江南地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美好向往。
原文如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解析:本文是一首以江南地区的莲花和鱼儿为主题的赋体诗。
通过描写莲叶和鱼儿的交织游动,表达了江南自然景色的美妙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2. 《登幽州台歌》原文解析登幽州台歌,是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辞章,通过对幽州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原文如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此文是一首反思人生命运的辞章,通过登上幽州台,作者感叹自身的孤独与困惑。
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与自然共鸣的情感。
3. 《行路难》原文解析行路难,是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行路艰辛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坎坷与困难的思考。
原文如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本文是一首描写人生坎坷与困难的诗歌。
通过形象的描写,作者表达了面对人生的困境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奋勇向前的勇气。
通过以上对骆宾王集中文言文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他以精湛的文学技巧,表达了对家乡、人生和自然的独特见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可以细品其中的含义,体味古人智慧的结晶。
骆宾王经典古诗鉴赏(2)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
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
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
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诗词鉴赏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
永徽年间,成为道王李元庆文学、武功主簿,迁长安主簿。
仪凤三年(678年),担任侍御史,因事下狱,遇赦而出。
调露二年(680年),出任临海县丞,坐事免官。
光宅元年(684年),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曌檄》。
徐敬业败亡后,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了空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诗人骆宾王的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
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
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
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咏云酒朔空曾纪历,带地旧疏泉。
色泛临砀瑞,香流赴蜀仙。
款交欣散玉,洽友悦沉钱。
无复中山赏,空吟吴会篇。
尘灰洛川流雅韵,秦道擅苛威。
听歌梁上动,应律管中飞。
光飘神女袜,影落羽人衣。
愿言心未翳,终冀效轻微。
咏美人在天津桥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
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
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送宋五之问得凉字愿言游泗水,支离去二漳。
道术君所笃,筌蹄余自忘。
雪威侵竹冷,秋爽带池凉。
欲验离襟切,岐路在他乡。
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神交尚投漆,虚室罢游兰。
网积窗文乱,苔深履迹残。
雪明书帐冷,水静墨池寒。
独此琴台夜,流水为谁弹。
送刘少府游越州一丘余枕石,三越尔怀铅。
离亭分鹤盖,别岸指龙川。
露下蝉声断,寒来雁影连。
如何沟水上,凄断听离弦。
宪台出絷寒夜有怀独坐怀明发,长谣苦未安。
自应迷北叟,谁肯问南冠。
生死交情异,殷忧岁序阑。
空馀朝夕鸟,相伴夜啼寒。
送郭少府探得忧字开筵枕德水,辍棹舣仙舟。
贝阙桃花浪,龙门竹箭流。
当歌凄别曲,对酒泣离忧。
还望青门外,空见白云浮。
赋得白云抱幽石重岩抱危石,幽涧曳轻云。
绕镇仙衣动,飘蓬羽盖分。
锦色连花静,苔光带叶熏。
讵知吴会影,长抱谷城文。
骆宾王的古诗词原文和鉴赏骆宾王的古诗词篇一《咏鹅》作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鉴赏:《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实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但仅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逐步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能够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能够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水平。
骆宾王的古诗词篇二《帝京篇》作者:骆宾王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骆宾王经典古诗鉴赏
导语:骆宾王(约627—约684) 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唐初诗人,与、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
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
《易水送别》
年代: 唐作者: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品赏析
[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
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
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
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
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
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
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
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在狱咏蝉并序》
年代: 唐作者: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珠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人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微徽。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作品赏析
【注释】:
诗中“深”又作“侵”,“不堪”又作“那堪”。
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南冠:楚国的帽子,这里是囚犯的代称。
《左
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
玄鬓:指蝉。
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这里以蝉鬓称蝉。
白头吟:乐府曲名。
【简析】:
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诗中以蝉的高洁为自己力辩。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
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
“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
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
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
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
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