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颈动脉斑块知识.ppt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5
颈动脉斑块-详解颈动脉斑块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于头颈部血管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病理改变,其发展阶段包括: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形成期、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破裂、血栓、钙化)。
更通俗地讲,颈动脉血管像「水管」,而颈动脉斑块就是里面的水锈和污垢沉积。
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种病理现象越来越高发;而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现象。
大部分颈动脉斑块在体检发现时并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任由其继续进展,最后可能会造成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或腔隙性脑梗塞,甚至引发严重的脑卒中,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发现颈动脉斑块后,最聪明的做法是,通过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如磁共振易损斑块诊断MR-VPD项目)确认其风险,对症处理:轻则改变生活方式,健康干预;重则遵从医嘱,住院治疗。
斑块大小和斑块稳定性,哪个更重要?对于发生在自己体内的斑块,B超单上的一般提示:右(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后壁可见范围约X.0XY.0mm的低(等或高)回声斑块,大多数人会更关心斑块的大小,主观地认为斑块小就问题不大,而斑块大就问题严重。
其实,多数情况下,斑块大小并不是有效的诊断依据,不稳定斑块(也就是易损斑块)才是引发脑卒中的极高危因素。
斑块导致卒中最重要的机制是两点:斑块脱落,形成栓子;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
如果斑块不稳定,斑块既使很小,也容易脱落,形成栓子,直接或继发阻塞血管,造成卒中(TIA、腔梗、大面积脑梗);反之如果斑块稳定,只有当严重狭窄与代偿机制形成不良同时存在时,才会形成低灌注(分水岭梗塞、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因此,评估斑块是否稳定,是否易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那么临床上如果判定斑块稳定性呢?•血管超声诊断方法是初步方法,可以通过低、等、高和不均质回声来判断。
一般而言,高回声和均质回声是稳定的,反之不稳定。
••TCD通过血流速度;CTA及DSA从形态上可通过斑块是否不规则、血管表面毛糙(或规则),是否存在龛影。
什么是颈动脉斑块一个朋友担心地问,他的颈动脉里面发现了斑块,这是否意味着他将来肯定会有脑血管堵塞?其实颈动脉斑块不一定导致脑血管堵塞,但却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只有正确认识颈动脉斑块,才能控制斑块的进展,预防脑梗死的发生,达到“预防性治疗”的效果。
一、颈总动脉斑块许多人像怕老虎一样害怕颈动脉斑块,认为颈动脉斑块的发现意味着它离脑梗死不远。
事实上,颈动脉斑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在人群中所占比例非常高。
在现有数据中,以北京为例,50岁人群中有15%有颈动脉斑块,80岁人群中有45%有颈动脉斑块。
因此,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与年龄有关,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但脑梗死患者要少得多。
因此,一旦在颈动脉中发现斑块,只要找到其形成的原因,就可以通过健康管理和药物治疗来控制其进展,并且不会出现重大问题。
每个人都应该“从战略上轻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不要给自己带来太多的意识形态负担。
二,颈动脉是如何出现斑块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为了更好地控制颈动脉斑块,我们必须从了解它开始。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正常健康的血管内皮光滑致密,血液成分不易渗入其中。
然而,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皮容易受损,这将导致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入内皮,然后被氧化产生炎症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吞噬LDL-C..然而,巨噬细胞没有分解LDL-C的能力,所以吞噬大量LDL-C的巨噬细胞被转化成泡沫细胞,沉积在血管内皮中,形成充满淡黄色颗粒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米粥。
人体颈动脉呈“Y”形分叉,易受高血压影响,内皮容易受损,因此颈动脉容易形成斑块。
因为它靠近身体表面并且便于超声波检查,所以它也被用作反映全身动脉状况的“窗口”。
然而,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发生脑梗死。
容易导致内皮损伤的因素: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外伤等因素都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老化失控,其他因素也是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