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评价部分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19
王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全文】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本准则对义务教育课程的总体要求进行了统一规定。
第一章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求
本准则针对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设定了具体的目标,以有效提高英语水平,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英语学习的知识基础、语言技能、语言策略、文化知识和语言实践能力发展。
第二章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及素质教育的重视
本准则明确了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聚焦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学习策略、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为此,本准则规定了课程活动的教学形式,对电子教学,情景教学等新模式也逐步运用到课堂中,改善教学素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章组织考试及评价体系的完善
本准则规定了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给予渐进式的考核,形成考核紧凑的整体过程,让学生在合理的时间
内达到指定的教学要求和掌握语言输出基础技能。
此外,本准则提出
全面考核改革,进一步提高考试和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效率性和
有效性,把考核改革中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和多元比较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最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方法建议利辛中学刘武2013年中考各项工作已经落幕,回顾阅卷过程,仍历历在目。
我们利辛县英语成绩与周边县区比稍微如一些。
咱们利辛县英语教师压力山大呀!我们不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更要抬起头寻找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研读课标与考纲。
我们知道,咱们省使用三种教材:外研版,人教版,牛津版。
中考试卷不可能依据哪一本教材来出题,所以,研读课标与考纲非常重要。
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我们国家基本上十年修订一次课程标准。
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修订版课程标准,但这次修订从2003年始历时八年才最终定稿。
1.修订的指导思想: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巩固和深化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着力解决十年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适应未来十年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突出体现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在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五大突破一、强调外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对小学阶段提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和指导。
三、进一步为学生减负,并体现教育公平。
四、增加案例,增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五、将“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3.英语新课标的修订重点(一)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
把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思想融入其中。
建议教材编写中加入介绍“祖国文化”的内容,积极渗透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民主与法治教育。
二)目标和项目分级大的变化:2011课标第三部分分级标准和附录中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词汇表、话题项目表删掉了实验稿中八级的内容,词汇按照二、五级分级给出,其他三个项目表给出五级内容,直接服务于义务教育阶段,更具有针对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解读鲁子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分级目标第三部分分级标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建议附录语音、语法、词汇(二级词汇表、五级词汇表)、功能意念、话题、教学实例、评价方法与案例、技能教学建议、课堂用语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2)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3)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奠定基础.中国,但肯定不如会英语的活得好、活得明白.这是课程标准非常现实、非常实在的一面。
对于英语学习存在困难、导致几乎要放弃的学生,要用具体示例说明学习英语对他们个人发展的作用。
英语课程对个人的人文性价值这说明英语教育对于个人的人文价值。
我国大量愤青的存在,说明开放、包容的心态还没有成为我国国民的主流心态.英语老师的“洋气”(如敢为天下先、不夜郎自大、不妄自菲薄)应该成为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课堂应该成为我国最具有民主气氛的课堂。
我国英语课堂应该像英语国家课堂那样充满thank you等话语。
英语课程对个人的未来价值英语知识的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提升,英语课程应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
英语课堂应该帮助学生适应这些环境.一、课程性质本节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英语教育的性质.英语是语文类课程,不是单纯的语言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也是思维的工具。
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指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制定的英语学习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的标准。
它的制定是为了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英语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首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语言运用、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学习目标。
在语言运用方面,学生应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在语言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英语的基本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应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跨文化意识。
在学习策略方面,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其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段应达到的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
在初中阶段,学生应通过英语学习,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词汇和句型,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和阅读理解。
在高中阶段,学生应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再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还规定了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评价和考试也有明确规定。
评价应以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注重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
考试应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避免简单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应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和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明确的要求。
新时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新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新时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新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了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实用英语技能、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解读。
一、课程目标重新定位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放在首位。
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提高自身跨学科学习和实际与工作背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并能从未来发展、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信息获取与创造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应用。
二、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新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倡导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尊重他人差异、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等。
通过引入与中华文化及其他文化交融的话题和材料,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其他文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对世界的认识。
三、强化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新标准强调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堂活动应注重真实场景模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新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整合知识资源、创新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英语学习活动,拓宽学习视野,实践所学知识。
五、注重技术与英语的融合应用新标准积极倡导技术与英语的融合应用。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语音语调、地域差异等。
义务教育英语学业质量标准的解读1.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就其本质而言,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了一种素养质量观和学生发展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育部,2022;以下简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等级划分、对各学段学业水平表现的具体描述反映了国家层面对于学生品格、能力和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
学业质量标准虽然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未作严格限制,但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我国当前教育理念的时代转向。
2.学业质量标准的定位《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板块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四者形成有效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
学业质量标准与其他三个板块之间虽联系紧密,但也存在区别。
(1)学业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与核心素养体系一脉相承,但是二者的指导范围、抽象程度与学段内涵不同。
首先,二者的指导范围不同。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可以用于指导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林崇德,2016)。
作为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核心素养体系可以在宏观层面指导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学业质量标准有机结合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主要用于指导课堂教学与教育评价。
学业质量标准是连接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考试、评价的桥梁(辛涛,2016)。
其次,二者描述的抽象程度不同。
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旨在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较为抽象、笼统。
这是因为,核心素养本质上是一个多维概念,其内涵不仅指向个体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也指向个体能否运用心理、社会资源满足特定情境的复杂需要,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与跨学科性(崔允漷、邵朝友,2017;杨向东,2017)。
学业质量标准基于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划分,是学生在各学段学习结束后核心素养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表述较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