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中国城市建设史1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30 MB
- 文档页数:29
中国城市建设史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特点(1)受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影响深刻;(2)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一直遵循比较稳定的基本范式,虽然结合具体的时空背景出现了许多变异,但传统中华文明的主体的内涵及其在城市空间营造模式中的外在表现都始终保留、继承和发扬。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和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树果;树巢、洞穴。
著名的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2、新石器时代: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可靠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二、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四类。
三、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背山石水高爽地带,土壤肥沃松软地带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的居民点,分布、居住比较密集,如甘肃渭河台地沿岸70公里范围内发现村落69处,最大遗址20多万平方米。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由于全国各地南北气候、地形、材料不同,建筑房屋方式也多种多样。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种方式:1)木骨泥墙房屋:2)干阑式建筑: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从书中西安半坡遗址图中看到这种简单的功能分区:南面居住区,西北是墓葬区,东北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居民区和窑场、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的居民点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剩余产品集中。
由于这些固定居民点的出现,才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四、中国城市的产生1、产生时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2、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本条件;2 )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条件;3 )精神文化繁荣发展----重要条件;4 )频繁的战争;5 )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的建设有很大影响。
《中国城市建设史》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第一次历史上的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古代居住:①巢民(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②穴居(北方木骨泯墙式)——黄河流域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外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巢居:构木为巢;以避免群居发展:穴居——干阑式建筑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宅、墓区、生产区选址原则:择高向阳而居;临近自然水源;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地。
城市的产生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城市职能:1、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2、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选址:1、防御需要2、交通方便3、环境容量4、良好的生活环境2、殷周时代的城市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商部落发源于黄河下游,主要是冶铜技术的发展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殷商时代的城市中国选址:1、宗教祭祀中心2、政治军事中心、兴建城墙3、经济中心、交通便利1:商城(郑州):中国最早的城市周代的都城王城和成周:洛阳附近建城目的:方便统治殷商“顽民”,成周集中,殷商遗民王城驻兵(王城)(洛邑)东周首都。
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分封制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战国(周王朝衰落,诸侯增减新城)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起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市与井经常连在一起,因为市一定是在居民点中,即在邑中,而居民点中必然有井城与国:当时的城,有的外筑土墙,有的外为沟池,有的外为木栅栏,这也说明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城与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城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只有城市或城的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的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宝库4、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例:南宋平江城(今苏州)《管子》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管子大匡》中记载:凡仕者进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战国策齐策》: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榖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1、秦在统一全国的基础上,设置了三十六郡。
全国都城虽被拆毁,但这些城市仍然是地区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寿春等。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嵇、琅琊、芝罘等。
全国的县城都要修筑城垣,以成为坚固而完善的统率地域的据点。
经过战后的修养生息,劝农扶桑,省赋减役等政策,到汉景帝时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很快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的稳定和繁荣的局面,进一步为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时,国际商路的开辟,在河西走廊以西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中国城市建设史PPT资料整理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第一讲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一.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亚洲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亚洲印度河流域——古印度亚洲黄河流域——古中国二.原始社会的发展背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的产生——劳动的分工——固定的居民点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缉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蓄积之便,无器械、车舟、城郭、险阻之被。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其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三.母系氏族公社聚落1.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生活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新石器时代无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管子君臣下》:“古者未有群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刻画符号灵魂不灭、崇拜祖先自然神 2.母系氏族公社聚落3.母系氏族公社聚落的特点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他们还在地上打桩,上铺木板,建成上下两层的住房。
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目的是为了取暖。
四.母系氏族公社聚落——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黄河流域: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仰黄河中游——关中地区:西安半坡陕西临潼姜寨韶陕西宝鸡北首岭中原地区: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文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晚期河南安阳后岗化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早期文化、青莲岗文化、河姆渡文化湖南澧县三元宫文字xx:李冉仝昕韩文雪1 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珠江流域五.母系氏族公社聚落的特点1.氏族聚落采取居住与生产基地配套建置的体制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