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最新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193.28 KB
- 文档页数:8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1. 感官表现手法
- 视觉描写:用生动的形象描绘物品的色彩、形状、大小等,如“山明水秀”。
- 听觉描写:用声音或语言描绘场景,如“潺潺流水”。
- 嗅觉描写:用气味描绘场景,如“花香四溢”。
- 味觉描写:用口味描绘场景或情感,如“苦涩的回忆”。
2. 比喻手法
- 直接比喻:把两种事物直接相比,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 暗喻:通过暗示来比喻,如“夜幕降临,城市穿上一件黑色的外套”。
- 拟人手法:把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如“寒风呼啸”。
- 夸张手法:夸张描写,如“我心灵手巧,一把菜刀劈开五座山”。
3. 象征手法
- 物与义的象征:把物品或事物转化为某种意义,如“红色代表
革命”。
- 概念与义的象征:把抽象概念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世界上最
遥远的距离是没有相遇”。
- 动作与义的象征:把动作或行为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一件衣
服掉在地上,它将永远不再属于那个人”。
4. 排比手法
- 连续使用同一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来加强语气,如“你给我一
滴水,我给你一片海。
”
5. 赋予生命或意识手法
- 把物品、自然景象、抽象概念等赋予生命或人类的思维感情,如“春天在等待,它用万物换取时间”。
- 通过赋予色彩,来凸显情感或个性,如“他的笑容是阳光般温
暖的黄色”。
以上是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诗人常常会将不同的表现手法融
合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化。
诗歌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一、描写手法。
1. 白描。
- 解析:白描就像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画面,不施浓墨重彩,不做过多修饰。
就好比你画一个人,只简单地画出他的轮廓,几根线条表示身体、四肢和脑袋,没有去细致地描绘他衣服上的花纹或者脸上的小雀斑。
2. 细描。
- 解析:细描可就和白描相反啦,它就像是拿着放大镜去看东西,把每个细节都刻画得特别细致。
比如说描写一个美女的头发,细描可能会写头发的颜色像乌木一样黑亮,每一根发丝都柔顺得像丝绸,在阳光下还闪烁着淡淡的光泽之类的。
3. 动静结合。
- 解析:动静结合就是把动态的东西和静态的东西放在一起描写。
就像拍照片,既有静止的背景,又有活动的人物。
动的部分让画面有了活力,静的部分又给画面定了个基调。
4. 正侧结合。
- 解析:正侧结合呢,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一起用。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去描写对象,比如说描写一个人很高大,就直接说他身高八尺之类的。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他东西来衬托这个对象,比如写这个人站在人群里,别人都只到他的肩膀,这就是从侧面说明他高大。
二、表现手法。
1. 象征。
- 解析:象征就像是给东西贴上一个特殊的标签,这个东西就代表了某种意义。
比如说玫瑰象征爱情,白鸽象征和平。
在诗歌里,诗人经常用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概念。
2. 托物言志。
- 解析: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志向、情感寄托在某个事物上。
就好像把自己心里的话悄悄告诉一个小物件,让这个小物件替自己说话。
3. 借景抒情。
- 解析:借景抒情就是诗人借助眼前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就像你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景色都觉得美,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同样的景色就觉得很压抑,诗人把这种感觉写进诗里。
4. 对比。
- 解析: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就像把黑和白放在一起,你会更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差别。
古诗写作手法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辞藻、深刻的寓意和精湛的写作手法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写作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文学手法,它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2. 拟人:拟人是指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和行为。
这种手法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3. 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大、扩大,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可以使情感更加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4. 用典:用典是指在诗歌中引用古代典籍、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
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其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 双关:双关是指一句词句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
这种手法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品味词句时获得更多乐趣。
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6.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7. 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与借景抒情相反的一种手法,指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这些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常常结合使用,共同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
通过对这些手法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词之美,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诗歌常见艺术手法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形式,常常运用各种手法来表达情感、传达思想。
以下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1. 比喻与隐喻:-比喻:通过陈述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增强表达的形象感。
例如,“他是夜空中的明星”中,“明星”就是对“他”的比喻。
-隐喻: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传达意义,使诗歌更富有深意。
例如,“风筝般的自由”中,“风筝”可以是对自由的隐喻。
2. 象征:-通过某个事物或符号代表更深层次的含义,使诗歌更具有寓意性。
例如,“白鸽”常常象征和平,“玫瑰”可能象征爱情。
3. 排比:-通过重复相同的语法结构或句型,加强表达的力度和韵律感。
例如,“我爱你,如江水爱岸边;我思念你,如夜空思星辰。
”4. 对仗:-通过语言的对称安排,使诗歌更加平衡和和谐。
常见的有平起平收、仄起仄收等对仗形式。
5. 押韵:-诗歌中常常使用押韵来增强音乐感和韵律感。
可以是完全押韵、交叉押韵等形式。
6. 重复:-通过重复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突出主题或情感。
例如,“春风吹又生,春水映花红”中,“春”字的重复。
7. 暗示:-通过留白或不直接表达,引导读者去思考和感悟,使诗歌更具有张力和深度。
8.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人的特征和行为,增加形象的生动性。
例如,“大地在微笑,花儿在歌唱”。
9. 意象:-通过生动而具体的描写,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觉和形象。
意象的运用对于诗歌的表达力至关重要。
10. 措辞的巧妙选择:-选用具有音乐感和韵律感的词语,通过丰富的词汇来营造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一.抒情手法1. 描写自然景物: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美丽壮观的风景,来引发读者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共鸣。
2. 表达个人感受:以第一人称角度展示作者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让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和思考。
二.比喻与象征1. 比喻手法:将两种不同或相似但本质上无关联的事物进行类比,并借用其中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
常见例子有“花儿像笑脸”、“月亮如银盘”等。
2. 象征手法:运用具有普遍意义和符号性代表作用的形象,在诗歌中隐含着更加深刻复杂多样化层面上所要传递出去信息。
三.修辞技巧1. 对偶与排比: 通过在语言组织方面使用反差明显并呈现平衡效果, 来强调某些概念或增强文学艺术效果.2.拟人: 将非生命存在赋予动态行为及其他仅限于活跃主体才可具备的特征, 以增强作品表现力.3.夸张: 对事物进行过分放大或缩小处理,使之更加生动有趣,并引起读者共鸣。
4. 比较与对照:通过将两个不同对象进行比较和对照来突出某种感觉、形象或意义。
四.节奏与音乐性1. 韵脚手法:使用相似的尾韵字母在诗句中重复出现,营造一定的声音美感。
如押韵方式可以是平仄交替(例如ABAB)等。
2. 篇章结构安排:合理运用断句标点符号及段落划分,在语言层面上体现出旋律变化和情绪跌宕。
五.写景描写技巧1.色彩描写: 运用丰富多样而准确地描述颜色概念, 增强视觉效果并带给人们直接真实印象.2.光影描绘: 刻画自然界各类灯火明暗状态所产生环境氛围及其他相关信息.附件:- 《中国文学名家选集》电子版.pdf注释:- 抒情手法指作者倾泻内心真挚情感时所采用的手法。
- 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或联系进行类比来表达某种意义,象征则指代一种具有普遍共识和符号化特点的形象、动作等。
古诗词手法技巧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精妙的手法技巧,这些手法就像魔法师的魔法棒,让古诗词充满了魅力。
一、比喻手法。
比喻在古诗词里就像一个超级好用的“形象制造机”。
比如说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把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哇塞,一下子就把瀑布那种雄伟壮观、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展现出来了。
我们一读就仿佛能看到那高高的瀑布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银河一样,从九天之上飞奔而下,这可比直接说瀑布很高、水流很大有意思多了。
通过这个比喻,李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画面,让我们对庐山瀑布的印象深刻得不得了。
二、拟人手法。
拟人呢,就像是给大自然或者事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
像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水会“护”着田,山能“排闼”(推开门)送青来,这就把水和山当成了有感情、会动作的人。
水就像一个忠诚的守护者,环绕着农田;山呢,就像热情的朋友,推门而入送来满眼的青翠。
这样写不仅让诗句变得生动有趣,还让我们感觉到山水都像是有灵性的伙伴,和我们人类有着亲密的关系。
三、夸张手法。
夸张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把事物的特点放大好多好多倍。
还是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谁的头发能有三千丈啊,这明显是夸张嘛。
但是呢,这样一写就把诗人内心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他的忧愁多得像那三千丈的白发一样,怎么都理不清,这种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忧愁的程度,简直是愁到了极点。
四、借景抒情手法。
这可是古诗词里的“情感隐藏小能手”。
诗人常常不直接说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描写景色来表达。
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面几句全是在写景,什么枯藤啊、老树啊、昏鸦啊,这些萧瑟的景色组合在一起,就营造出了一种很凄凉的氛围。
然后最后才点出“断肠人在天涯”,原来前面的景色都是为了烘托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就像我们有时候心情不好,看到阴天都会觉得更郁闷了,诗人就是利用景色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t*沉郁顿挫”沉^ 就是指情感的浑厚r浓郁、忧憤、蕴藉■>杜南之诘,为浓郁之极致。
忧愁是杜诗沢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盲的情感层次,使其获得探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他的'J 吏」…『三别"煤兵车行X茅屋为秋风所碱歌》都是沉郁的力作—悲壮,勝慨总面对现实,诗人柱往慨叹凤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济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壹* 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惊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Y登幽州台歌'是最測动人心的悲慨之诗…缠绵哀怨门诗作嫌曲,感情细腻。
如柳永、李清目趴姜癥的词。
P ・ri、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三、常见的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1. 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一、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三、常见的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古诗词常见写作手法
1.比喻手法:通过比喻来表达事物的特点和情感,常见的有典型比喻、隐喻和明喻等。
2. 对仗手法:通过对仗的方式来表现声韵和意境的和谐,常见的有平仄对仗、韵脚对仗等。
3. 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常见的有物象、动物象征等。
4. 符号手法:通过符号来表达特定的含义,常见的有数字符号、色彩符号等。
5.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来表现事物的差异和冲突,常见的有形式对比、内容对比等。
6. 借景抒情手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现情感和思想,常见的有描写花鸟、景物等。
7. 托物言志手法:通过人物、物品来表达主题和思想,常见的有寓言、比兴等。
以上是古诗词常见的写作手法,作为写作者要学会灵活运用。
- 1 -。
诗歌的手法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和音韵为工具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的文学形式,手法是指在创作中应用的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歌手法:
1. 音韵:诗歌中的音韵效果可以提升诗歌的韵味和感染力,如押韵、内韵、和谐音等。
2. 对偶:通过将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对比或并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平衡感。
3.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增加意象的丰富度和感染力。
4.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人类的特征和行为,增强感人和象征性。
5. 倒装:调换词语的位置,营造鲜明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6. 描写:通过形象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直观感受。
7. 省略:通过刻意遗漏某些内容,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增加诗歌的含义深度。
8. 叠加:将多个意象、词语或句子进行层层叠加,形成鲜明的声音和意象效果。
9. 换行:通过换行和篇章结构的安排,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觉和节奏体验。
10. 对白:用不同的角色或声音进行对话,展现多重声音和意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诗歌手法,诗歌的创作也可以根据个人风格和创新的需要而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探索。
诗歌的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一)景物描写手法:
①正面侧面;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
③声与色的结合(视听结合、白描、渲染);④点与面;⑤时空角度:远近、俯仰(高低、上下)、内外;⑥虚与实(虚实结合)
⑦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⑧细节描写;
⑨白描、工笔
(二)人物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行为神态心理
侧面描写;
手法: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 修辞手法。
(三)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②寓情于景、融情于景;③借物咏怀、托物言志;④咏史抒怀、借古讽今;⑤借人、事抒怀(三)记叙手法:
1.记叙顺序:倒插补顺
2.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二、表现手法:
①渲染;②衬托(哀乐、动静、声静);③象征;④移情;
⑤抑扬;⑥对比;⑦想象;⑧比兴(《诗经》乐府民歌);
⑨列锦(意象组合);⑩铺排;⑪曲笔;⑫点染
三、修辞手法
①比喻;②比拟(拟人、拟物、甲物拟乙物);③借代;④夸张;⑤对偶;⑥排比;⑦设问;⑧反问;⑨反复;⑩双关;⑪通感;⑫用典;⑬互文;⑭叠词
四、篇章结构
①重章叠句;②铺垫;③过渡,即承上启下;④照应;⑤层层深入;⑥卒章显志;⑦开门见山;⑧以景结情;⑨以小见大。
诗歌常用艺术手法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一、押韵手法1、平仄押韵:在诗歌中相邻的两个字有相同的音调和押韵,如“山水相连,峰峦布列”。
2、近体押韵:在诗歌中,每两句之间或每四句之间押韵,如“江南美,梅花盛。
醉春风,独自行。
”。
3、绝句押韵:每四句诗押韵,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二、比喻手法1、直喻:以明显的比较直接地描述事物,如“月如钩,孤寂空旷”。
2、暗喻:通过隐含的比较间接地描述事物,如“心如止水,谁能奈我何?”。
3、显性比喻:使用“如”、“像”等明确比较的词语,如“红玫瑰如火焰,白玫瑰如雪花”。
4、隐性比喻:没有直接使用比较手法,而是通过隐含的方式进行比较,如“花开的笑声”。
三、拟人手法1、人物拟人:将非人物的事物描述得像人一样,有思想、感情和行为,如“树影婆娑,似乎在悲伤”。
2、动物拟人:将动物的形象描述得象人一样,具有人的特点和行为,如“恶狗低头,似乎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
四、夸张手法1、过分修饰:夸大事物的形象或特点,如“冰雪融化后,春风吹拂的温暖让大地都感到害羞”。
2、夸张事实:夸大事物的现象或情况,如“一口酒喝下去,仿佛一瞬间智商提高了十倍”。
五、对偶手法1、对称对偶:用形象相似、结构呼应的方式呈现,如“东张西望,南来北往”。
2、反问对偶:在诗句中运用反问的方式进行对偶,如“一片汪洋就让你放飞自我吗?”。
六、排比手法1、并列排比:用同一类事物平行,从而加强描述效果,如“春花秋月,夏日冰棍,冬雪梅干”。
2、递进排比: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罗列,形成递进的效果,如“脚步轻悄,心跳急促,绳索缠绵”。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押韵:诗歌中相邻的两个字音调和韵母相同。
2、比喻: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明显或隐含的比较来描述事物。
3、拟人:将非人物的事物描写得像人一样。
4、夸张:多指修辞手法中将事物形象或情况说得过分,超出实际情况。
5、对偶:修辞手法中使用对称结构,使诗句有一种呼应之感。
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在文学的海洋中徜徉,诗歌,那灵动的音符,以文字为翼,翩翩起舞,编
织着情感的彩带,绚烂如花。
或以比喻铺陈,如繁星点缀夜空,或以拟人赋予万物生命,或以排比铺陈
气势,如江河奔腾不息。
引用古人诗句,传承千古智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诗意盎然,意境深远。
用象征手法,寄托无尽情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象征之中,情感升华。
通过夸张手法,展现无尽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之中,诗意飞扬。
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对仗之中,节奏感强。
巧妙运用对比,凸显情感对立,“花非花,雾非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对比之中,情感鲜明。
在诗歌的艺术殿堂里,我们领略着文字的力量,感受着情感的温度,享受
着诗意的生活。
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诗人的感情。
3.托物言志:借助对事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感情。
4.用典抒情:引用典故或历史事件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5.情景交融:将情感与景物描写相结合,达到情感与景物的相互呼应。
6.对面落笔:通过对另一方的描写,间接表达诗人的感情。
7.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事件的描绘,讽喻现实,表达诗人的思想观点。
8.抑扬:通过压抑和张扬的手法,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的情感。
9.起兴:借助其他事物的描绘,引出诗歌的主题。
10.比兴:通过对比和类比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1.触景生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引发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12.衬托: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13.烘托:通过渲染气氛和背景,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14.虚实结合:将虚幻和现实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15.点面结合:将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形成全面而深入的描写。
古诗写作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怆然而涕下。
(2)赏析: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译文:烟雾笼罩着水面,月光笼罩着沙岸,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酒楼里的人们还在寻欢作乐,那些卖笑的歌女浑然不知亡国之痛,隔江还唱《后庭花》。
(2)赏析: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1)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2)赏析: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诗歌手法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式,深深植根于人类文化之中。
诗歌手法的运用,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语言、形象、情感、节奏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
这些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歌手法:1. 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意义。
比喻可以是明喻,如“他像狮子一样勇敢”,也可以是暗喻,如“他是个狮子”。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情感、行为或特征,使它们显得更加生动。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被赋予了“绿”的行为。
3. 排比:通过重复相似的句式结构,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强调效果。
如“山川壮丽,江河浩瀚,星空璀璨”。
4. 对仗:在诗歌中,通过词语、句式的对称和平衡,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 押韵:通过在诗句的结尾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创造出音乐般的韵律。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6.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以加强主题或情感的表达。
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7.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暗示或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如“玫瑰”常常象征着爱情。
8. 悬念:在诗歌中故意留下未解之谜,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如“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9. 跳跃:在诗歌中故意省略某些连接词或过渡句,使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增强,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10. 倒装:改变正常的语序,以达到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效果。
如“不思量,自难忘”。
这些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使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是诗人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这些手法,诗歌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触动人心,激发共鸣。
诗歌创作手法
1. 夸张呀,就像李白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那瀑布真有三千尺吗?当然没有啦,但这样一夸张,多震撼呀!
2. 比喻多有意思呀,贺知章写“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哇,真的好形象!
3. 拟人可好玩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会哭鸟会惊心,是不是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
4. 象征也很妙呢,比如用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多深刻呀!
5. 对比也很有用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强烈的对比,让人感触太深了!
6. 联想能让诗歌变得丰富起来,看到月亮,就联想到团圆,多自然呀!
7. 想象也超棒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得多大的想象力呀!
8. 借景抒情很常见呀,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下雨,就感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哀愁都出来了。
9. 用典也不错哦,“庄生晓梦迷蝴蝶”,这典故一用,诗歌的内涵就深了。
10. 重复也能有效果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一重复,那孤独感简直要溢出纸面啦!
我觉得这些诗歌创作手法都好神奇呀,能让简单的文字变得那么有魅力,真的太厉害了!。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特征及分类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1)正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常见的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立足点的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的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2)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
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等。
流连忘返的心情。
(3)白描。
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4)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
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
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
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
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2)借物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指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含义及作用例句及分析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苏轼《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9.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10.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11.叠词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12.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13.用典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
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特 征例句及分析 1.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例如: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3.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4.反衬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例如:《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
又如,欧阳修《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虚实结合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例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实虚。
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7.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句子里“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此乃大事。
8.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