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1
- 格式:pptx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62
欧洲心脏病学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崔凯军编译)欧洲心脏病学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工作组:W.J.Remme 与K.Swedberg(联合主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心衰在总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4%-2%,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增多,由于目前年龄老化,心衰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与其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同,经过年龄调整后心衰死亡率正在增高。
欧洲心血管协会成员国总人口已超过9亿,心衰人数至少超过1千万。
如果其基本问题不能解决的话,心衰预后极差。
心衰4年死亡率高达50%,严重心衰者1年死亡率可高达50%。
最近的研究显示,单独使用临床手段作出心衰诊断的准确性通常是不够的,特别在妇女、老年人和肥胖者更是如此,为了研究其流行病学,了解其预后,以及确定治疗心衰的最佳方案。
首先应尽量减少和避免不肯定的诊断。
本指南的目的是为诊断和评价心衰,为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试验提供临床可行的标准。
对医疗和社区工作人员强调了作出心衰诊断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为心脏专科医师进一步了解心衰诊断的深层内容提供指导性建议。
描述心衰的术语1.急性与慢性心衰慢性心衰是心衰的最常见形式,常急性加重。
急性心衰的名词常常用来专门描述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同时它也适用于心源性休克的描述,心源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少尿和外周循环不良,常需要与肺水肿进行鉴别。
因此建议用更精确的术语: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而不用急性心衰来描述上述综合征。
2.收缩性/舒张性心衰缺血性心脏病是工业化国家心衰的最常见原因,尽管舒张功能受损十分常见,但并非每人都存在舒张功能不全,大多数心衰患者都与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相关。
当存在心衰的症状及体征而静息时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时可诊断为舒张性心衰。
在年轻人,舒张功能不全为主的心衰相对少见,但在成年人中其比重增大。
高血压、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是导致舒张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心衰伴舒张功能不全的病人同时也存在着收缩功能受损。
2.心衰中的其它描述性术语右心衰和左心衰:分别是指全身或肺静脉充血导致的综合症状群。
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胡大一许玉韵张建军贾三庆王明生吴永全编著概述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PTCA和其它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病人存活下来。
因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病人数目日益增多,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跨世纪挑战。
无论何种病因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出现心功能不全或CHF,预后急转直下。
尽管不断出现CHF新的治疗手段,CHF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严重CHF的预后与恶性肿瘤相当。
近20年来,CHF的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些成就是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新模式下获取的。
CHF治疗学的进展充分体现EBM的重要意义。
80年代以前,在以经验和推理为基础的医学模式中,治疗的目标主要是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这些评价疗效的临床替代指标。
这一时代治疗CHF 的基本药物有两类,即洋地黄类和利尿剂。
人们公认这两类药物可改善病人的症状,但无任何证据说明它们可以延长CHF病人的生存,改善病人的预后。
80年代以后,EBM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中日益取得主导地位。
VH-eFT-Ⅰ试验的结果显示,在使用洋地黄与利尿剂的基础上,血管扩张药物肼苯哒嗪和消心痛联合使用,与安慰剂相比显著降低了心功能Ⅱ-Ⅲ级的轻-中度CHF病人的总死亡率,并显著增加了病人的运动耐量。
接着VH-eFT试验证明在心功能Ⅱ-Ⅲ级的病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低总死亡率比上述两个血管扩张剂更为显著,但对运动耐量的改善不如后者。
之后CONSUNSUS表明在心功能Ⅳ级的严重CHF病人,ACEI可显著降低CHF病人因心衰所致的死亡和总死亡率。
SOLVD的预防部分揭示,在有左室收缩功能(LVEF)明显下降,而无临床CHF症状的病人及早使用ACEI可显著延迟CHF的发生和CHF的住院,并可减少冠心病病人冠心病事件的危险。
这一系列设计严谨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充分证明,ACEI是90年代治疗的最重大进展,它使得CHF总死亡率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
ESC2021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ESC 2021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前言第一章慢性心衰的诊断第一节绪论方法学第二节流行病学第三节描述心衰的术语(一)急性与慢性心衰(二)收缩性与舒张性心衰(三)心衰的其它描述性术语(四)慢性心衰的定义第四节欧洲心衰的病因识别潜在的可逆转诱因的重要性第五节与诊断相关的心衰症状的病理生理表现第六节临床实践中诊断心衰的可能方法(一)症状和体征在心衰诊断中的作用(二)症状和心衰的严重程度(三)心电图(四)胸部X线检查(五)血液学和生化检查(六)利钠肽(七)超声心动图(八)其它可考虑的非侵入性检查(九)肺功能检查(十)运动试验(十一)侵入性检查(十二)除利钠肽外评价神经内分泌的检查(十三)动态心电图(Holter)和长时间ECG记录(LTER)(十四)临床实践中心衰诊断的必备条件(十五)预后第二章心衰的治疗第一节绪论第二节心衰的治疗目的第三节心衰的预防第四节慢性心衰的处理第五节非药物治疗(一)一般建议和措施(二)休息、锻炼和锻炼训练第六节药物治疗1(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二)利尿剂(三)保钾利尿剂(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五)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六)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七)强心甙(八)血管扩张剂(九)正性肌力药物治疗(十)抗栓治疗(十一)抗心律失常治疗(十二)氧疗第三章外科手术和相关器械治疗第一节血运重建术、二尖瓣手术和心室重建(一)血运重建术(二)二尖瓣手术(三)左心室重建第二节起搏器治疗第三节心脏替代治疗:心脏移植、心室辅助装置和人工心脏第四节超滤治疗第四章药物治疗的选择和时机第一节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衰的治疗第二节老年患者心衰的治疗第三节心律失常的治疗第五章有症状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合并心绞痛或高血压的治疗第六章护理与随访前言指南和专家共识文件的目的是把关于某一特定问题的相关证据综合起来,帮助医生评价某一特定诊断或治疗措施的益处和风险,帮助其制定临床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
这一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疲劳、水肿和体重增加等。
体格检查时可以发现心肌杂音、心音减弱、颈静脉压力升高等体征。
此外,心脏超声检查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限制盐的摄入、控制体重、戒烟和适度运动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扩张剂、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除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外,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还包括手术和器械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
器械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复律除颤器等,可以改善心脏的节律和传导功能。
最后,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进行病情监测和药物调整。
同时,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和疗效。
总之,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脏功能等因素。
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器械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定期的复诊和长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汇报人:2023-11-26•慢性心力衰竭概述•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目•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与监测•慢性心力衰竭的预防和治疗建议录01慢性心力衰竭概述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导致身体组织灌注不足,引发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
根据病因和病程,CHF可分为缺血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等。
定义与分类分类定义流行病学与预后CHF在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多发于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全球范围内,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预后CHF的预后较差,多数患者5年内死亡率较高。
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诊断要点临床症状: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体征: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肺部湿啰音等。
•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BNP/NT-proBNP等。
01支气管哮喘:与CHF引起的呼吸困难症状相似,但支气管哮喘患者无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的体征。
急性肺水肿:与CHF引起的呼吸困难症状相似,但急性肺水肿常突发气急,咳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湿啰音。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引起心悸、头晕等症状,但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
鉴别诊断02030402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总结词利尿剂是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之一,能够减轻水肿症状并降低心脏负担。
详细描述利尿剂通过促进尿液排出,降低体内水分和钠离子的潴留,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
常用的利尿剂包括噻嗪类、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
利尿剂ACE抑制剂和ARBs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药物,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总结词ACE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ARBs则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受体,达到类似的作用。
详细描述ACE抑制剂和ARBs总结词β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心脏β受体,减轻心肌收缩和耗氧量,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
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
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
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