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地上河成因及治理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5
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最新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
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最新,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1、源流概况(1)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源头为约古宗列曲)。
(2)注入海洋:渤海。
(3)流经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4)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8)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
(9)上、中、下游的分界:内蒙古河口、河南旧孟津。
2、黄河之利(1)上游多峡谷,水能丰富,可进行发电[探究思考]黄河水能开发主要集中于哪些河段?原因是什么?[点拨]黄河水能开发主要集中于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和中游三门峡河段。
主要原因是位于阶梯交界处(第一、二级阶梯和第二、三级阶梯),河流在高山峡谷中穿行,落差大,水流急。
(2)引水灌溉,使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探究思考]黄河流经青铜峡至河口段,为什么水量锐减?[点拨]流经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蒸发量大;上游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地大量引水灌溉,并且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所以水量大减。
3、黄河的治理(1)地上河①成因: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遭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冲刷力强);下游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成为地上河。
②危害:下游决口改道。
③治理:治标——防洪(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治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探究思考]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可采取哪些措施?[点拨]①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②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相结合。
③农业技术措施: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耕套作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教学案例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教材分析: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本节教材中就主要介绍了黄河,安排了“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的忧患”、“根治黄河”三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黄河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对其流域内人们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并通过对中国第二大河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黄河的概况;2、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3、了解黄河各河段的治理与开发。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2。
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点:1.黄河的地理概况。
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教学难点:黄河的治理。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注重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优势,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学法指导:1。
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
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学练案教学设想:通过关于黄河的朗诵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导入新课;用课件展示提出的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利用有关示意图找到答案;教师一步步带领学生通过媒体投影展示,走近黄河、感悟黄河、认识黄河的忧患提出解决忧患的措施.教师指导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学习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引入黄河诗朗诵,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
新知探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母亲河.首先来认识我们的—-走近黄河展示自学问题:问题1:黄河发源于我国什么地形区的什么山脉的什么山峰?又注入什么海洋?问题2: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黄河都有哪些主要的支流?根据多媒体课件上的图和课本48页图2。
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1、源流概况(1)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源头为约古宗列曲)。
(2)注入海洋:渤海。
(3)流经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4)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8)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
(9)上、中、下游的分界:内蒙古河口、河南旧孟津。
2、黄河之利(1)上游多峡谷,水能丰富,可进行发电[探究思考]黄河水能开发主要集中于哪些河段?原因是什么?[点拨]黄河水能开发主要集中于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和中游三门峡河段。
主要原因是位于阶梯交界处(第一、二级阶梯和第二、三级阶梯),河流在高山峡谷中穿行,落差大,水流急。
(2)引水灌溉,使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探究思考]黄河流经青铜峡至河口段,为什么水量锐减?[点拨]流经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蒸发量大;上游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地大量引水灌溉,并且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所以水量大减。
3、黄河的治理(1)地上河①成因: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遭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冲刷力强);下游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成为地上河。
②危害:下游决口改道。
③治理:治标——防洪(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治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探究思考]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可采取哪些措施?[点拨]①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②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相结合。
③农业技术措施: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耕套作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2)断流①自然因素:黄河水量小,且季节分配不均,冬春枯水期易造成断流;黄河流经地区不少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下游河道渗漏严重。
人为因素:黄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工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植被遭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
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1、源流概况(1)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源头为约古宗列曲)。
(2)注入海洋:渤海。
(3)流经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4)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8)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
(9)上、中、下游的分界:内蒙古河口、河南旧孟津。
2、黄河之利(1)上游多峡谷,水能丰富,可进行发电[探究思考]黄河水能开发主要集中于哪些河段?原因是什么?[点拨]黄河水能开发主要集中于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和中游三门峡河段。
主要原因是位于阶梯交界处(第一、二级阶梯和第二、三级阶梯),河流在高山峡谷中穿行,落差大,水流急。
(2)引水灌溉,使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探究思考]黄河流经青铜峡至河口段,为什么水量锐减?[点拨]流经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蒸发量大;上游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地大量引水灌溉,并且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所以水量大减。
3、黄河的治理(1)地上河①成因: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遭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冲刷力强);下游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成为地上河。
②危害:下游决口改道。
③治理:治标——防洪(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治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探究思考]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可采取哪些措施?[点拨]①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②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相结合。
③农业技术措施: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耕套作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黄河上中下游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1、黄河上游的问题主要是荒漠化、凌汛。
措施为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退牧还林,植树造林;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2、黄河中游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具体措施有:工程措施——固沟、保塬、护坡。
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选育良种、地膜覆盖、喷灌滴灌、科学施肥等。
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大力种草植树,实行乔、灌、草结合。
3、黄河下游的问题主要是泥沙淤积、地上河以及凌汛、冬春水量不足。
措施有: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
地理基础知识默写之
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黄河)
共33个空,每个3分,满分100分
1.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①,②,③。
2.地上河的治理措施:
①,②。
3.黄河(上中下游)河段的支流较多,(上中下游)河段的流域面积狭小,原因是。
4.黄河上游冲积形成了两个塞上江南和,发展的种植业类型是。
5.黄河(上中下游)河段侵蚀形成了晋陕峡谷,其中瀑布最为壮观,在该河段有大量支流汇入,如、。
6.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设施是,在(上中下游)河段,并尝试解释该地水能丰富的原因:。
7.黄河上游河段流量(变大或变小),原因:
①,②。
8.黄河中游河段流量(变大或变小),原因:。
9.黄河中游河段含沙量(变大或变小),原因:。
10.凌汛出现在黄河的段和段,发生在
季节和季节,解决措施:①,②。
(上中下游)河段,水量最大的是
11.黄河水能资源丰富的是
(上中下游)河段。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地理黄河说课稿初中地理黄河说课稿(一)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前面教材的延续和深入。
它很好地体现了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河流的分布、发展受地形的制约,气候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她又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所以学习黄河的有关知识,了解黄河、认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⑴ 认识目标:黄河的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及主要地形区;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主要水利枢纽工程的名称和分布。
⑵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熟练查阅地图的能力,能把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重要支流、水利工程等落实在地图上。
②阅读黄河水系图和“地上河”示意图,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将多种地图和信息对照使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黄河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教学重、难点⑴重点:黄河上、中、下游的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⑵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成因。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1、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方法。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三、学法指导1、根据教学需要、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
3、图文结合,培养记忆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师问:①我们喝的自来水取自于哪里?(生答:黄河)师问:你对黄河的了解又有哪些呢?(生答,教师作总结,导入新课)二、探究合作,获取新知一、壮美黄河(板书)1、远观黄河(课件辅助)学生阅读《黄河水系图》观察黄河干流的形状特征学生活动:① 在图中找出黄河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以及注入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