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DOC374页)第一节质量特性数据的统计规律一、总体、集体与样本产品的质量可以用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来表示。
这里的特性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例如灯泡的寿命,钢的成分等都是定量特性;而按规范判定产品为〝合格〞或〝不合格〞,那么是一种定性特征。
在质量管理中,通常研讨一个进程中消费的全体产品。
在统计中,将研讨、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例如某个工厂在一个月内依照一定资料及一定工艺消费的一批灯泡。
总体是由集体组成的。
在上例中,这批灯泡中的每个特定的灯泡都是一个集体。
假设总体中包括的集体数不大,而对产质量量特性的观测(例如测量)手腕不是破坏性的,任务量也不大,那么有能够对总体中的每个集体都停止观测,以失掉每个集体的质量特性值。
但是假设总体中的集体数N很大,甚至是有限的,或许观测是破坏性的或观测的费用很大,那么不能够对总体中的每个集体都停止观测。
通常的做法是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或多个集体来停止观测。
抽出来的这一局部集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所包括的集体数目称为样本量。
经过对样本的观测来对总体特性停止研讨,是统计的中心。
上述总体、集体和样本的概念是统计的基本概念,从下面的表达中,这些概念都可以是详细的产品。
但有时为了表达的方便,当研讨产品某个特定的质量特性X时,也常把全体产品的特性看做为总体,而把一个详细产品的特性值x视为集体,把从总体中抽出的由n个产品的特性值x1,x2,…,x n看做为一个样本。
[例1.1-1]从一个工厂一个月内消费的一批灯泡中抽取n=8个灯泡,停止寿命实验,失掉这8个灯泡的运用寿命为(单位为小时): 325,84,1244,870,645,1423,1071,992 这8个灯泡或相应的运用寿命即为一个样本,样本量n=8。
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称为抽样。
为使抽取的样本对总体有代表性,样本不能是有选择的,最好应是随机抽取的,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要详细解释。
二、频数(频率)直方图及累积频数(频率)直方图为研讨一批产品的质量状况,需求研讨它的某个质量特性(这里为了表达复杂起见,仅讨论一个质量特性,有必要时也可以同时讨论多个质量特性)X的变化规律。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初级)涵盖了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质量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以下是该领域的一些主要内容:1. 质量管理体系: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包括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步骤。
2. 质量测量与分析:学习质量测量的方法和工具,如抽样方法、测量系统分析、统计过程控制等,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和工具进行质量数据分析和改进。
3. 质量规划与设计:了解质量规划的重要性和方法,包括质量目标的设定、质量计划的编制和实施等。
同时,学习如何在产品或服务设计阶段考虑质量要求,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4. 质量控制与改进:学习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工具,如控制图、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分析等,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和工具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
同时,了解质量管理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如六西格玛、PDCA循环等。
5. 供应链管理与质量保证: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估和供应商质量管理等。
同时,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供应链中的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供应链中的产品或服务质量。
6. 质量管理工具与技术:学习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如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质量功能展开(QFD)、统计分析等。
同时,了解如何选择和应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来解决质量管理中的问题。
7. 质量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了解质量管理在不同行业和组织中的应用,如制造业、服务业、医疗行业等。
同时,学习如何根据组织和行业的特点,制定和实施适合的质量管理策略和方法。
以上是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初级)的一些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质量管理知识解决问题。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初级)1. 引言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内部的战略性决策,旨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满足客户需求并增加竞争力。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是质量管理领域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员可以掌握质量管理的核心概念、方法和工具,为未来在质量管理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组织管理体系,旨在确保产品和服务达到客户需求和预期质量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认证,如ISO 9001等。
学员需要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和运作机制,包括质量政策、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以及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重要环节。
3. 质量工具与技术质量工具与技术是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识别问题根本原因、改进过程和增加效率。
学员需要学习各种质量工具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散点图、控制图、根本原因分析等。
掌握这些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解决质量问题和提升工作质量。
4. 数据分析与统计数据分析和统计是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可以帮助识别问题、评估风险、制定决策。
学员需要学习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技巧,掌握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这些技能对于质量问题的解决和质量改进至关重要。
5. 质量管理实务质量管理实务是质量管理课程中的实践环节,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和场景,让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学员需要学习如何制定质量目标、建立质量计划、组织实施监控和评估等实务操作,以及如何处理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实务学习,学员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6. 质量管理的挑战与发展趋势质量管理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学员需要了解当前质量管理领域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例如,质量管理需要更多关注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还包括服务的质量和客户体验;质量管理需要与其他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如环境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等;质量管理需要应用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初级)》过关必做1500题(含历年真题),益星学习提供全套资源。
第一部分复习指南目录封面第一模块章节习题及详解第一部分质量专业相关知识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第一节质量与质量管理第二节质量与标准化第三节产品质量法和职业道德规范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第一节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第二节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第三节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第四节质量认证第三章质量检验第一节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第二节质量检验的分类第四章计量基础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计量单位第三节计量溯源第四节测量数据的修约第五节测量结果第二部分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第五章概率统计基础第一节概率的基础知识第二节统计的基本概念第三节回归分析第六章抽样检验第一节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抽样方案及对批可接收性的判定第三节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及GB/T 2828.1的使用第四节孤立批计数抽样检验及GB/T 2828.2的使用第七章统计过程控制第一节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常规控制图第三节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第四节过程能力分析第五节常规控制图的计算第八章质量改进第一节质量改进的概念及意义第二节质量改进的过程、步骤和内容第三节质量改进的组织与推进第四节质量改进活动的两种基本途径第五节质量改进常用的七种工具第六节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第二模块模拟试题及详解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相关知识(初级)》模拟试题及详解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初级)》模拟试题及详解第二部分考试真题第一部分质量专业相关知识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第一节质量与质量管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理解质量的定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06年真题]A.特性是可以固有的或赋予的B.特性是针对产品而言的C.某产品的赋予特性不可能是另外产品的固有特性D.对特性的要求均应来自于顾客【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B项,特性不仅是针对产品的特性,还包括感官的特性(如气味、噪音、包彩等)、行为的特性(如礼貌)、时间的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人体工效的特性和功能的特性等;C项,产品的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是相对的,某些产品的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些产品的固有特性;D项,对特性的要求可以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不同的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要求可能是不相同的。
第二节质量改进的过程、步骤和内容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质量改进中“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的主要工作是()。
[2007年真题]A.找出遗留问题B.比较改进前后的效果C.评价各种对策方案D.再次确认5W1H,并将其标准化,制定成工作标准,进行培训和宣传【答案】D【解析】质量改进中“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的主要工作有:①再次确认5W1H,即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Who(谁做)、Where(哪里做)、When(何时做)、How(如何做),并将其标准化,制定成工作标准;②进行有关标准的准备及宣传;③实施教育培训。
2.某QC小组在验证问题的原因时,制定了验证计划,按照验证计划实施验证,检查验证的结果,并将验证过程中的经验纳入企业《质量改进指南》。
实际上,这也是一轮PDCA 循环,体现了PDCA()的特点。
[2008年真题]A.改进上升B.大环套小环C.持续不断D.每个阶段都不能少【答案】D【解析】PDCA的特点有:①完整的循环;②逐步上升的循环;③大环套小环。
其中,完整的循环指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必须是完整的,一个也不能少。
制定计划是为了实施,通过检查才能确认实施的效果;检查是处理的前提,而处理才是检查的目的,只有通过处理才能为制定下一个循环的计划确立依据。
3.PDCA循环也可称作()。
A.朱兰环B.戴明环C.石川环D.甘特环【答案】B【解析】PDCA循环最早由统计质量控制的奠基人W.A.休哈特提出,W.E.戴明将其介绍到日本,日本人进一步充实了PDCA循环的内容,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为戴明环。
4.质量改进的基本过程是()。
A.PDCA法B.过程方法C.PDCA循环D.流程图法【答案】C【解析】任何一个质量改进活动都要遵循PDCA循环的原则,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
5.PDCA的顺序为()。
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B.策划、检查、实施、处置C.检查、策划、实施、处置D.检查、实施、处置、策划【答案】A【解析】PDCA循环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
第二节抽样方案及对批可接收性的判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在抽样检验中,可以综合分析抽样方案判断能力的是()。
[2007年真题]A.样本量B.OC曲线C.批量D.接收数【答案】B【解析】通过OC曲线可以分析评价抽样方案的判别能力。
OC曲线是由批质量水平P 和接收概率L(p)构成的一系列点子连成的曲线。
2.生产方风险在()的情况下发生。
[2007年真题]A.接收质量合格的批B.接收质量不合格的批C.不接收质量合格的批D.不接收质量不合格的批【答案】C【解析】生产方风险是指生产方所承担的不接收质量合格批的风险,又称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一般用α表示;使用方风险是指使用方所承担的接收质量不合格批的风险,又称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一般用β表示。
所以生产方风险是在不接收质量合格的批的情况下发生。
3.当用户提出抽样检验的使用方风险为10%,其抽样方案在极限质量处的接收概率为()。
[2008年真题]A.10%B.90%C.5%D.95%【答案】A【解析】使用方风险是指使用方所承担的接收质量不合格批的风险。
而极限质量LQ是指在抽样检验中对孤立批规定的不应接收的批质量(不合格品率)的最小值。
则当用户提出抽样检验的使用方风险为10%,其抽样方案在极限质量处的接收概率为10%。
4.对于一般的N,一个抽样方案的OC曲线由以下几个参数决定,其中不起决定作用的是()。
A.pB.NC.nD.Ac【答案】A【解析】对于一般的N,一个抽样方案OC曲线由N,n,Ac三个参数所决定。
N,n,Ac不同时,OC曲线的形状也不同。
5.生产方风险α和使用方风险β的含义分别是()。
A.好的质量被拒收时生产方所承担的风险,好的质量被拒收时使用方所承担的风险B.坏的质量被拒收时生产方所承担的风险,好的质量被拒收时使用方所承担的风险C.坏的质量被拒收时生产方所承担的风险,坏的质量被接收时使用方所承担的风险D.好的质量被拒收时生产方所承担的风险,坏的质量被接收时使用方所承担的风险【答案】D6.对于给定的抽样方案,当批质量水平(不合格品率)为某一指定的可接收值(可接收质量水平)时的拒收概率是()。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初级)模拟题号:T T一、单选[共40题,每题1分,总计40分]1、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战术问题B.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C.质量管理是兴国之道、治国之策D.我国加入WTO之后,对企业实施质量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追求质量已成为广大企业家和质量工作者的共识2、组织是()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A.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合而成的B.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按一定的程序,有共同的章程组合而成的C.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单位组合而成的D.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3、四项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从逻辑关系来看,通常是()。
A.先计划,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控制B.先组织,继而领导,然后计划,最后控制C.先控制,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计划D.先组织,继而控制,然后计划,最后领导4、我国国家标准GB3935.1-1996《标准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中对“标准化”的定义为:()。
A.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单一的规则的活动B.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统一管理,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单一的规则的活动C.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D.对某一行业实行统一管理,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文件的活动5、下列对企业标准化的概念表述正确的是()。
A.企业标准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B.企业标准化是指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搞好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定、贯彻实施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C.企业标准化是指制定并贯彻实施企业标准的一系列活动D.企业标准化是指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以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定、贯彻实施标准的一系列活动6、下列不属于程序的理解要点的是()。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第一节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根据GB/T19000—2008标准,相关方是指()。
[2010年真题]A.与组织相关的方面B.竞争对手C.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体或团体D.提供或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答案】C【解析】相关方是指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
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①相关方相对于某一特定的组织,指的是与该组织有利益或利害关系的一组群体,该群体中任一组织或个人的利益均与该组织的业绩有关。
②相关方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如组织内的销售部门的相关方包括组织内的各部门及其各级员工;也可以是组织外部的,如银行、社会、合作伙伴。
2.可以不以文件形式存在的是()。
[2010年真题]A.记录B.规范C.程序D.图样【答案】C【解析】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3.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程序是指()。
[2010年真题]A.在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B.运作过程中使用的计算机软件C.形成文件的各种管理规定D.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活动【答案】A【解析】程序是指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其理解要点包括:①程序指的是一种方法、途径;②方法、途径未必是程序,程序是一种规定的方法、途径,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可能有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其中所规定的一种方法或途径就是程序;③程序不是文件,但程序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
4.下列关于“程序”的理解,错误的是()。
[2008年真题]A.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B.方法一定是程序C.程序不是文件,但程序可以以文件的形式存在D.程序是一种规定的途径【答案】B【解析】B项,方法、途径未必是程序,程序是一种规定的方法、途径。
5.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是()。
[2012年真题]A.质量计划B.程序文件C.质量手册D.质量记录【答案】C【解析】质量手册是指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初级)
上篇质量专业相关知识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第一节质量与质量管理
一、质量的基础知识
(一)质量的概念以及要点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固有特性:
1、固有特性是本身就有的,永久的。
2、赋予特性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
3、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是相对的。
要求:
1、明示的:规定的要求
2、通常隐含的: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
3、必须履行的: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
4、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不同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要求可能不相同。
5、要求是多方的,需特制时,可采用修饰词表示。
质量的内涵: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并且这些固有特性是以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加以表征。
质量的经济性: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
物有所
值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
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
质量的广义性: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质量的时效性: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组织应不断调整对质量的要求。
质量的相对性:需求不同,质量要求就不同。
质量的优劣是满足要求程度的一种体现。
它须在同一等级基础上做比较,不能与等级混淆。
等级是指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做的分类和分级。
组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过程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成。
产品:过程的结果。
产品分四种通用服务(商贸、运输)、软件(计算机程序、字典)、硬件(电视机、发动机机械零件)、流程性材料(润滑油)。
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消费者、委托人、零售商)
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质量特性: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质量概念的关键是“满足要求”。
要求必须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作为评价、检查和考核的依据。
特性:性能、适用性、可信性、安全性、环保、经济性和美学性。
质量特性有的是能够定量的,有的是不能够定量的,只能定性。
通常把不能定量的特性转化成可以定量的代用质量特性。
根据顾客满足的程度不同,对质量特性进行分类:
(二)质量概念的发展
1、符合性质量: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
“符合标准”就是合格的产品质量。
“符合”的程度反映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规格”、“标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规格”、“标准”不可能将顾客的各种需求和期望都规定出来,特别隐含的需求和期望。
2、适用性质量: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
从使用角度定义产品质量,认为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
3、广义质量: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过程。
既反映了要符合标准的要求(一种狭义的质量概念),也反映了要满足顾客及相关方得需要,是一种广义质量的概念。
若超过规定的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或产品将造成产品部分功能
暂不影响产品功能,但可能会
二、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管理概述
管理是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协调的活动,综合利用组织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
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人员与活动。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确立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组织:确定组织机构,分配人力资源。
领导:激励并管理员工,组建团队。
领导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关键,是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创造一个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的管理过程。
控制:评估执行情况,控制组织的资源。
控制是为了保证系统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控制职能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四项管理职能直接的逻辑关系
1、按发生先后顺序,即先计划、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控制。
2、从管理过程来看,再控制的同时,往往要编制计划,或对原计划进行修改,并开始新一轮的管理活动。
3、从职能的作用看,计划是前提,组织是保证,领导是关键,控制是手段。
管理幅度:管理者直接领导下属的数量。
管理层次:最高管理者到具体执行人员之间的不同管理层次。
在管理幅度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的大小成正比。
即组织规模大,成员人数越多,管理层次越多。
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即管理者直接领导下属的人员越多,组织所需的层次就越少。
管理高层管理:组织的高级管理者。
中层管理:负责利用资源以实基层管理:负责日常业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