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导火线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3课: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第一阶段开始的时间、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主要斗争形式?⑴时间:1919年5月4日。
⑵中心和主力::北京、学生。
⑶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⑷斗争形式:学生罢课。
3.五四运动第二阶段开始的时间、运动的中心、运动的主力、斗争的主要形式、斗争的结果如何?⑴时间:1919年6月3日。
⑵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⑶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⑷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⑸斗争形式:由学生“罢课”发展为“三罢”斗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⑹结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教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能进了马克思宇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俞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5.五四(运动)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核心内容为“爱国、民主、进步、科学”。
例题:材料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
五四运动考试真题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是:A. 1915年B. 1918年C. 1919年D. 1920年2.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A.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 俄国十月革命C. 辛亥革命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3. 五四运动的中心地点最初是:A. 北京B. 上海C. 南京D. 广州4.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提出的口号不包括:A.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 “民主与科学”C. “反对帝国主义”D. “恢复帝制”5.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青年学生的主要活动包括:A. 游行示威B. 罢课C. 罢工D. 所有以上选项6.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不包括: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C. 导致了清朝的灭亡D.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7. 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A. 1920年B. 1921年C. 1922年D. 1923年8.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是:A. 陈独秀B. 鲁迅C. 胡适D. 孙中山9.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学生的主要诉求是:A. 要求清政府恢复帝制B. 要求政府拒绝签署巴黎和会的不平等条约C. 要求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D. 要求政府进行土地改革10.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B. 推动了文言文的复兴C. 导致了古典文学的衰落D. 促进了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________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2.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提出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青年的________和________。
13.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了________运动,反对封建文化和思想。
14. 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解放,为________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人教版历史五四运动知识点汇总
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1919 年5月4日,北京
3.五四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
4.五四运动的扩大:从6月起,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5.五四运动的结果:
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
7.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青年学生,工人阶级,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共,)。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背景——“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华步伐,1915年1月,提出“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19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3.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二、过程——“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概况初步胜利。
(1)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2)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精神1.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4.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5.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五四运动从一开始的学生运动遭到镇压,到后来取得重要成果,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给北洋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2.如图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五月的风》,采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升腾的民族力量。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近代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对其进行猛烈抨击,体现了对民主科学精神的执著追求。
3.1919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发表题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如图)。
漫画表达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五四运动中民众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4.五四运动彰显的新的时代潮流(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第13课五四运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五四运动导火线;五四运动口号;五四运动主力;五四运动结果和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创设情境,结合有关史料、歌曲和电影片段,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不喜欢过节?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也有很多纪念性的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来源于我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的吗?(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青年就像东升的太阳,朝气蓬勃,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你们知道这个节日的来历吗?什么是五四精神呢?让我们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来揭开谜底吧!(二)、讲授新课: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师讲解: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19年1月开始,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开会的目的就是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因而派出了(陆征祥、顾维钩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
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巴黎和会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们认为通过这次会议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奴役的命运。
师:结果怎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电影的片段,影片的名字叫《我的1919》,这部影片记述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
(播放影片片段)师:中日双方在会上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呢?生:是山东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趁机窃取了山东的主权,日本认为中国已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应转让给日本,无须在会议上讨论。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那么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说说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供大家阅读!五四运动的的导火索其实就是凡尔赛会议上中国外交失败。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历史原因新思想与社团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中华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离今天已经整整90周年.可是,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竟还如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其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加紧侵略,以及北洋军阀政府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妥协投降所造成的民族危机。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
中国是“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和顾维钧等5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
在全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几项合情合理的正当要求:第一,取消外国在中国的某些特权,即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
第二,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同袁世凯订立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第三,归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占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项权益,将胶州湾租界地、胶济铁路及其他权益直接归还中国。
但是,操纵巴黎和会的列强以种种荒谬理由拒绝中国提出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正义要求,原先被德国在山东强占的领土、铁路、矿山及其他一切特权,都归日本继承。
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五四运动的影响:1、政治影响: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革命爆发以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威力,它以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作为运动的主力军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因为从世界革命战线看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对中共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3、对学术界的影响: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
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同时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时代,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题库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是(A)A、北京B、青岛C、天津D、上海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C)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1919年巴黎和会的召开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学生被捕3、1919年6月初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是(A)A、上海B、天津C、北京D、长沙4、五四运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阶级是(D)A、农民阶级B、地主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5、下列各项,不属于五四运动取得的重要成果的是(A)A、废除了“二十一条”B、北洋军阀释放被捕学生C、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D、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6、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标志着(C)A、近代化的开端B、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近代史的开端7、我们今天的许多节日都与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其中与“青年节”有直接联系的是(A)A、五四运动B、南昌起义C、辛亥革命D、红军长征8、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B)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D、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9、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下列行为不属于各地学生声援北京学生的行动的是(B)A、举行罢课游行B、火烧赵家楼C、痛陈国耻D、抵制日货10、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D)A、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一战”的推动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C、新文化运动促成中国人民新的觉醒D、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矛盾的加深11、不符合五四爱国运动6月3日以后史实的是(A)A、火烧曹汝霖住宅B、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C、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D、上海等城市举行罢工12、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成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说明(D)A、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上海是最早出现工人罢工的城市C、工人阶级充分发挥领导作用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3、我们要弘扬五四精神,其精神核心是(A)A、爱国主义B、民族主义C、国际主义D、人文主义14、下列几条口号最能体现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是(B)A、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D、取消“二十一条”!15、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里的“彻底”是(B)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C、学生在斗争中充当了先锋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6、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因素是(B)A、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C、先进知识分子指导、推动并领导D、广大人民的彻底觉醒17、“五四运动带有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线是什么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切特权,取消"⼆⼗⼀条",收回⽇本在⼭东的特权等要求遭到⽆理拒绝。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民强烈义愤。
这就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线。
五四运动导⽕索1914年第⼀次世界⼤战爆发,⽇本借⼝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东省,夺取德国在⼭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18⽇,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的“⼆⼗⼀条”不平等条约,归还⼤战期间⽇本从德国⼿中夺去的⼭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且在对德合约上,明⽂规定把德国在⼭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本。
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激起了中国⼈民的强烈的反对。
导致激起青年们发起“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场伟⼤的群众爱国运动。
它的⽃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
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争的序幕。
五四运动是⼀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中国⼈民进⼀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暗,同时进⼀步提⾼了中国⼈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和觉悟;促进了全国⼈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命的序幕,⼜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命的开端。
从此,⽆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量得到了⼴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具有新民民主义⾰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部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导火线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27个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陆征祥、顾维钧等5位代表参加会议。
巴黎和会不顾中国提出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三项提案,背信弃义,把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5月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界人士的强烈义愤。
5月4日下午二时,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以及工业、农业、医学、政法等十几所专科以上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高呼”还我青岛”、“取消21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并火烧签订21条时的外交次长、卖国贼曹汝霖的家――赵家楼。
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
反动军警当场逮捕32名爱国学生。
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更激起了社会各界义愤,纷纷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
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开始总罢课。
6日,天津、上海等20多所院校行动起来,声援北京学生。
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也纷
纷谴责反动当局。
6月1日,反动政府接连发出两道命令:一道为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一道诬蔑学生爱国斗争为非法行为。
卖国竟然有功,爱国反而有罪,反动当局的罪恶行径,刺痛了爱国学生和民众的心,一场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了。
6月3日,北京各校学生2000余人走上街头,展开反帝爱国演讲,当天有170名学生被捕。
4日4000多名学生上街演讲,又有700余人被捕。
消息传到上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工人阶级挺身而出,投入反帝爱国斗争的行列,发起影响深远的“六五”政治大罢工。
五四运动进入了第二阶段。
6月5日上午,上海日商第三、四、五纱厂5000多名工人在“不替仇人做工”的口号声中首先宣布罢工。
下午,陆家嘴、杨树浦一带多家工厂的2万余工人投入反帝爱国大罢工。
随后几天,上海各行业的工人积极响应,10日形成全市总罢工,并发出誓言:“不达惩办曹、章、陆目的,誓不开工”。
在此前后,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三罢”高潮。
北京、上海的反帝爱国运动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济南、青岛、天津、南京、杭州、宁波、武汉、南昌、扬州、安庆、厦门、广州、西安、沈阳、成都、昆明等100多个大中城市,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形成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浪潮,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捍卫领土主权的坚
强决心。
此时五四运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以这次大罢工为标志,中国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顽强斗争精神,极大地震撼了反动统治集团和帝国主义。
北洋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宣布罢免曹、章、陆的职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签字日。
此前北洋政府曾电令中国专使,如期在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巴黎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出,再次引起全国人民的义愤,一场拒签和约的运动又在全国开展起来。
驻巴黎的中国使团收到要求拒签和约的电报7000余份,旅法华侨和留学生1万多人于28日凌晨包围中国使团寓所,警告专使如与会签字,当即扑杀,并列出偿命名单。
中国专使最终拒绝赴会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简而言之,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
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其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因此我们知道了开篇的题目的正确答案,是b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正当要求遭到拒绝,你答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