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伪满洲国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9.49 KB
- 文档页数:8
评价迟子建小说伪满洲国评价迟子建小说伪满洲国导语:《伪满洲国》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日复一日的生活累积而成,而主要支撑历史这座大厦的牢固基础便是亘古不变的芸芸众生。
下面是对迟子建小说《伪满洲国》的作品评价。
《伪满洲国》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日复一日的生活累积而成,而主要支撑历史这座大厦的牢固基础便是亘古不变的芸芸众生。
作品对历史的揭露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告诉我们这样一种事实:在看似一如既往的生活状态中,战争和侵略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轨迹,罪行惟其成为一种日常生活行为,无处不在,无时无刻,才更恐怖。
征服一个国家易,征服一个民族难;消灭人的肉体易,消灭人的精神难;占领的是土地,占领不了的是情感;所以放浪形骸的胡二最终选择了逃逸山林;放荡不羁如谢子兰,宁可选择嫁给可以做她父亲的阿廖沙,也放弃了年貌相当的羽田;王恩浩虽然知道平顶山惨案与山口川雄无关,但他拒绝了与这个民族所有人的友谊。
这是一种生命的拒绝,一种文化的拒绝。
这是一种顽强而又坚韧的心灵的抵抗。
真正牢不可破御敌于千里之外的长城建立在人的心上,这就是老百姓所代表的民间立场在历史上真正的作用和意义。
它让统治者由绝望变得加倍疯狂,最终走向灭亡。
《伪满洲国》展现了其特殊的意义:它试图展现在沦陷历史中人们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构建一种新的观视沦陷史的角度。
我们看到另一种意义上的沦陷史,这里并非不包含侵略压迫以及奋勇抗争,但也关注那些既无所谓附逆也无所谓抗争的人群,甚至也关注侵略者以及附逆者内在的复杂情绪。
换言之,它既容纳了主线历史的叙述,又关注东北地方的独特性,同时不简单拒绝日本殖民现代性,而是重新反思这段殖民历史到底给这个地方以及这个地方的人民带来了什么。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的沈丽萍评价说:在《伪满洲国》中作家把历史人性化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实际上,伪满洲国完全是一个人格化或人性化的象征,它寓言的是人脱离母体、脱离家园后的命运。
在这个角度上,“满洲国”与一个个故事主人公的命运不正是相通的吗王亭业、杨浩、郑家晴、姑姑、吉来、王金堂,包括日本人中村正保,他们演示的不正是失去家园后的痛苦与挣扎吗如果说,在这部小说中历史多少显得有点空洞的话,那么正是那些人性的细节丰富和填满了历史的缺口。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精选7篇)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精选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1喜欢迟子建,是多年前高考试题还有散文阅读时,喜欢她的《我的世界下雪了》,喜欢她的《时间是怎样的行走》,喜欢她的《寒冷的高纬度》,也喜欢她的《泥泞》。
这几篇文章我也在课堂上和我的学生们分享。
分享她的诗意而又温情的文字,分享她的完美而又不事雕琢的文章结构。
临放假前,又专门买来了她的散文集准备再次阅读,书到的那天,学校恰巧停了电。
平日里总是坐在空调屋里的学生和老师们都感受到了什么叫挥汗如雨。
上完了课,在如大蒸笼一般的办公室里打开了这本《迟子建散文集》,象在大口大口的吃下冰激凌一样,心慢慢随着那熟悉的文字风格而沉静下来。
最先使自己感受到美丽的是那篇《伤怀之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走出室内温泉,走向那扇朝向东方的门。
站在门边就感觉到了寒气,另外两位女子惊奇地望着我。
试想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温泉,实在需要点勇气啊。
我犹豫片刻,还是将门推开。
这一推我几乎让雪花给吓住了,寒气和雪花汇合在一起朝我袭来,我身上却一丝不挂。
而我不想再回头,尤其有人望着我的时候,我是绝不肯退却的。
我朝前走去,将门关上。
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
池子周围落满了雪,我朝温泉走去,我下去了,慢慢地让自己成为温泉的一部分,将手撑开,舒展开四肢。
坐在温泉中,犹如坐在海底的苔藓上,又滑又温存,只有头露出水面。
池中只我一人,多安静啊。
天似亮非亮,那天就有些幽蓝,雪花朝我袭来,而温泉里却暖意融融。
池子周围有几棵树,树上有灯,因而落在树周围的雪花是灿烂而华美的。
我想我的笔在这时刻是苍白的,直到如今,我也无法准确表达当时的心情,只记得不远处就是一座山,山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松树和柏树,三股泉水朝下倾泻,琤琤有声。
4历史书写中的民间世界——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刘雅歆 南京大学文学院摘要:迟子建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站在民间立场上,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独特的叙事策略,建构出了一个“真实”而又血肉丰盈的民间世界——“满洲国”。
但追溯历史只是小说《伪满洲国》的一个外壳,它更深层的内核在于书写东北黑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气质,赋予人物以人性的意义。
迟子建书写历史的方法既关照到了主流历史意识,又做到了以民间为主,对以往历史小说的写作而言是一次突破,但同时也造成了作品写历史这一外壳与写人性这一内核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迟子建;《伪满洲国》;新历史小说;民间;人性作家迟子建始终坚持以小说的形成呈现历史,她一次次满怀着深情,探寻着家乡那片土地的过往。
纵观迟子建书写历史的长篇小说,就会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是从民间的视角来写历史,但她并非只关注民间,也不是用新历史小说惯用的方法来解构历史,相反,她要还原出一个她眼中真实的历史。
有论者认为:“在今天仍坚持严肃文学创作的作家中,迟子建或许是‘著史意识’最强烈,在写作中也体现得最鲜明的一位。
”① 确实,迟子建以自己对历史、对民间的理解,开启了一段段东北黑土地的秘史。
《伪满洲国》作为迟子建第一部书写历史的长篇小说,集中体现了她本人对历史的理解。
作品采取民间视角审视过去,描写特定时空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建构出了一个历史中的民间世界。
但是,作家也十分在意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充分尊重历史事实。
可以说,迟子建用独特的叙述策略使两者之间达到了平衡,用其丰富的想象填补了历史细节的空白。
虽然《伪满洲国》仍属于新历史小说的范畴,但它与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历史小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的独特性带给我们对历史书写的全新感受。
一、在史料与想象中建构民间世界迟子建曾经公开表示过她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那就是:“尊重历史,保持历史的真实。
”② 正是因为迟子建立足民间而又重视正史的态度,才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符合史实又血肉丰盈的“满洲国”。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精选18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迟子建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1迟子建痕迹,一个出生于中国最寒冷的北极村的纯真女子,她的文笔可谓“惊天动地”像雾岚一般。
我最爱的一篇文章《时间怎样地行走》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喜欢爱墙上的挂钟,她的作息都受着它的支配。
她喜欢在各种时间做各种不同的事,曾一度天真地以为一双神秘的大手在操控时钟,在北京迟子建发现了时间的痕迹,在每一处地方,都可以发现一个时间的秘密。
这多像以前的我呀!总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盯着一台挂钟。
“滴答,滴答,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过,也不留下一点儿痕迹,直到它的铃声”铃铃“的响起时,才意识到马上要去写字,才立起身赶向书桌,认认真真的写字,不一会儿,时钟又开始响了起来,看看这住在框中的两个小人啊!赛跑地如此飞快,让我措手不及,双赶往去做下一件事情。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勿匆了,使我渐渐了解它,发现了它的踪迹。
我调皮的时间啊,转眼间渐渐消逝了,令人有些无法习惯,可是它总是激情澎拜地行走着,不等人。
还有一篇文章,是我较为喜欢的《暮色中的炊烟》迟子建对炊烟十分了解,知道什么时候的炊烟朗,什么时候的炊烟气者游烟之后,她识得了一位俄罗斯老太太”老毛子“”老毛子“为人很好,总是招呼她去家玩,她的走路姿态,跳舞动作,我都记在心里,只可惜在冬天,老毛子静悄悄地走了。
文中的”老毛子“虽是一位俄罗斯老太,却已加入中国籍,算半个中国人吧,虽然村中不太有人与她交际,但人人都惦念着她。
使我觉得这世界上的人情,即吏大家不是很离开,可依然会互相惦记,询问关心,人情的不,温暖使这个位处北极寒冷的小镇添加一阵暖意。
这就是一位纯真女作家所作,莹莹白雪,总像雾缠绕字里行间。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2没事的时候,看看书其实是可以休闲一下的,当我得到《迟子建散文》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翻开来看看,年到“我对黑暗的柔情”时,不禁有了些生活的感慨,这世道……文章开头写了作者养了几盆花,引来几只蜜蜂的叮咬,直到晚上疼的睡不着觉看见了夜的纯黑。
迟子建《伪满洲国》读书笔记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小说,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艺术作品。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日本占据的中国东北三省的时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那些屈辱与苦难。
作品中的历史背景令人刻骨铭心。
东北,那片曾经富饶的土地,在那段时间里成为了一个“伪政权”的舞台。
伪满洲国的建立,不仅仅是政治的操控,更是对东北人民心灵的蹂躏。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个人物都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代表了那一时期某个群体的符号。
从这些人物身上,我看到了东北人民的坚韧与不屈,也看到了他们对于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淮南皓月冷千山,这是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的真切感受。
压抑、绝望、窒息,是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同样感受到了人性的温度。
杨靖宇、赵尚志等英雄人物的形象在作品中得到了再现,他们代表了东北人民的脊梁,为了自由和尊严而战。
同时,作品中也不乏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小人物,他们虽然命运多舛,但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感文学的力量。
文字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塑造世界、刻画人性的媒介。
迟子建以其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艺术感的世界。
她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值得一提的是,《伪满洲国》的创作过程并不容易。
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源于迟子建在日本访问时的经历。
仅仅因为一句“你从满洲国来?”的提问,激发了她创作的动力。
这足以说明,那段历史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迟子建在创作过程中用了七年的时间查阅资料、锻炼文字,足见其用心之深、用力之足。
这部长篇小说的完成,无疑是对那段历史的最好纪念。
死亡的主题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从年老到年幼,每一个角色的死亡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命运的抗争。
死是无奈,是挣扎,是反抗,也是解脱。
每一个角色的死亡都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那个时代的残酷与不公。
迟子建读后感迟子建读后感(精选1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迟子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迟子建读后感篇1很多年来,迟子建作爲一名小说家颇受文坛重视和关注。
但当我读完湖南文艺出版社总编室主任,责任编辑薛健先生寄来的《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的校样书稿后,我认爲迟子建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散文家。
《假如鱼也生有翅膀》全书分六辑,共73篇散文。
自序是一首《致爱人》的诗。
“你离去了/从此环绕我的河流/就是两条了……”这凄伤优美的歌,仿佛以里尔克式痛苦召唤人性复归神性的语言,青铜般地唱起了序曲。
我把她写在第一辑《春天最深切的怀念》里的篇章,视爲通过语言而进行的一种很内在的心灵历险和疼痛。
的确如此,迟子建在爱人出车祸去世后,经历了“最残酷、黑暗、绝情”的日子。
那日子尽管悲痛,但迟子建是坚强的。
爲此,她有了对生命无常的更深切的感悟和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怀念。
当然除写爱人的篇章之外,迟子建在此书所涉及的题材颇广。
其中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出访国外的随想,对小动物的遐思,以及阅读札记和写给同行的印象记。
通读全书,你会呼吸到一种大自然与作者和谐之美的气息。
比如:《中国北极的天象》、《女人与花朵》、《鲁镇的黑夜与白天》等,既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自然万物的生长与变化,又道出了人在大自然中沧海一粟的哲理。
迟子建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她在写小说之余所写的散文,是真情的流露。
读者很容易用心灵去感觉、触摸、沟通和接近一个真实的她。
她是孤独的,又是安静的。
她唯一的嗜好是创建精神之塔。
她说:“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消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消蚀。
”迟子建写作就是渴望一种生命的超越,一种整个人生境界的升华,一种寒冷中的燃烧。
她的长篇小说《满洲国》是这样,这部《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也是这样。
该书第二辑《时间怎样地行走》等22个短文,便是她写得非常有意思的文章。
头条文章: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读后感写这篇读后感时正坐在窗前望海,今天的白石湾和煦而温柔,海面上凫游着海鸥和不知名的鸟,窗下低矮的红楼掩映在绿树丛中。
伴着蓝调音乐和窗外飘进来的清风鸟语,回忆起幼时印象里浪漫又洋气的老哈尔滨,那是一种冷中有暖、欢欣中有沧桑的时光,特别是在圣诞节前后的冬夜里,金翠耀目、雪色映衬,街上传来欢笑打闹之声,就像是这部长篇小说所讲述的气息。
特别喜欢用小人物的视角讲述的历史,中国文化有太多的帝王将相与成王败寇,在宏大叙事中,小人物的悲欢成了无足轻重的代价,可正是千千万万的他们,是历史真正的亲历者和书写者,承受着人世间的风霜雪雨,体现着历史的真实与温度,洋溢着更多的人性之光。
这本书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摒弃了脸谱化的描述,作为一本超过60万字编年体形式的小说,前后几十个的人物,在广袤的东北三省不同的场景依序出场,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意,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中,浅显而不浅薄,简约而不简单。
作者的笔法有一点像《四世同堂》,狡黠却重情义的王罗锅、天真却愚顽的吉来、粗鲁却拥有一身本领的土匪胡二、精明强干却恋爱脑的王小二,以及其他形形色色棱角鲜明的人们,没有一点混淆和模糊,为那段在教科书中只有只言片语的历史构建房屋、开辟道路、填充人物、涂抹色彩。
以及日本开拓团、白俄难民、东北抗联,糊窗缝、烧火炕、跑冰排……这些填充着普通东北百姓的点点滴滴,占据着各自的角落,讲述着各自在那段岁月中的故事。
这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对应的地点和场合一出现,斯时斯地,那个时代该有的样子也就栩栩如生了。
除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更能引发共情的还有书中所描述的黑土地上的历史。
外公是满洲国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自“九一八”到江桥抗战再到夜幕下的哈尔滨,外公也从孩童成长为青年。
印象里外公提到伪满的奴化教育、差别口粮、并村并户总是义愤填膺,索性投笔从戎,成为了不甘当亡国奴的那群人之一。
小学时候课本上写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染红了国旗,对很多孩子而言太过遥远也太晦涩,无法理解。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二○年第四期收稿日期:圆园19原10原20作者简介:管季,女,湖南永州人,吉首大学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外文艺理论与中国现当代作品研究。
一部关于创伤记忆的心灵史———迟子建《伪满洲国》再解读管季(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迟子建的《伪满洲国》以其严肃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对历史时间线的精确还原,区别于当时文坛的“新历史主义”风潮。
她通过底层小人物所表达的,是一种宽容的、尊重人性的价值取向。
在战争的背景之下,每个人的心灵都有着各自的创伤,而无论是忍辱偷生之辈还是侵略者,都在具体的情境之下表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这种宽阔的对于人性的理解,让我们得以把《伪满洲国》定义为一部借用严肃历史来描述战争创伤的心灵史。
迟子建不仅写了一部壮阔的伪满洲国史,也写出了心灵之痛、存在之痛。
关键词:迟子建;《伪满洲国》;历史;创伤记忆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0)04-0021-08一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作品中,迟子建的《伪满洲国》无疑是一部经典作品。
作为一部描写历史的小说,它体现了作家建构“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融合风格的卓越努力[1]。
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底层个人叙事结合的风格,让人轻易联想到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基本特征。
因此,当时的许多学者都用新历史主义的眼光来阐述《伪满洲国》这部作品,认为其不仅描述了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对于战争等宏大场面也进行了某种淡化处理。
诚然,在迟子建创作这部小说的时期里,新历史主义在文坛已是一个流行的风向标。
当时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作为标志性文本,写史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偏向“解构”和“游戏”的后现代风格。
然而,在今日重读《伪满洲国》,仍能强烈地感受到某种与“主义”无关的艺术光芒,这种内在的对于人性的尊重,将其与那些解构历史的实验之作区分开来。
其实纵观我们的文学史,这种以平民视角进入历史的写法屡见不鲜。
伪满洲国读后感这书一开篇就像把我一下子拽进了那个特殊又混乱的年代。
伪满洲国,听起来好像是个国家,但实际上就是日本侵略者搞出来的一个傀儡政权,背后的阴谋和丑恶多得让人发指。
书里描写的那些人物啊,真是各有各的悲惨,各有各的无奈。
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浪潮里就像一片片浮萍,被冲得七零八落。
比如说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每天活得战战兢兢的。
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却得看日本鬼子的脸色行事,还要忍受那些汉奸的欺负。
就像书里写的某个小商贩,本来就是想卖点东西养家糊口,却被各种盘剥,今天这个税,明天那个捐的,而且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日本兵当成“可疑分子”抓走,那日子过得简直是提心吊胆,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一样。
再看看那些被迫为日本侵略者做事的人,他们有的也是被逼无奈。
但不管怎么说,当了汉奸那就是被人唾弃的。
可迟子建并没有把他们写得特别脸谱化,而是写出了他们内心的挣扎。
这让我觉得,人啊,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是选错了路,那后面的日子里良心的折磨可比什么都难受。
还有那些抗日的英雄们,虽然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但那种不屈的精神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他们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传递情报,组织反抗。
他们的故事读起来特别热血,让人觉得在那样的黑暗中,还是有希望的火苗在跳动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历史真的不能被忘记啊。
伪满洲国那段历史就是一个大大的伤疤,提醒着我们曾经遭受过的屈辱。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愁吃不愁穿的,可这幸福的日子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有明亮的灯光,就忘记了曾经黑暗中的挣扎一样。
这本书就像一个警钟,时不时地在我耳边敲响,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也要警惕那些想要破坏和平的坏家伙。
新中国60年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伪满洲国》读书笔记新中国60年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伪满洲国》读书笔记今天是二0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农历正月二十二,又是星期二,有网友说,共有九个二,前数五千年后看五千年,同一天遇到到九个二,我们非常幸运,见证了这万年不遇的吉祥日子。
今天又交八-九,即将春暖花开!幸运,我们是够幸运的。
从今天开始看《伪满洲国》,从这个书名,我们就可以想象那么一种景象。
其实,我们每一天过的日子,都可以说是万年不遇的,或者说,我们不可能过同一个日子,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日子。
《伪满洲国》,迟子建著。
这部书还入选了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作者迟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一级作家。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是,《候鸟的勇敢》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空色林澡屋》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群山之巅》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5年度《当代》最佳长篇小说奖,《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雾月牛栏》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上面这些获奖作品里,《额尔古纳河右岸》已经看过,准备看的还有《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是我计划看的作品,这个系列的作品很多已经看过,只是没有留下笔记,所有,很多都是重读一下。
从网络上载了一部《伪满洲国》,显示有991页,63万字。
我以为是全的了,因为开篇有编者的话:摆在我们面前的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但是在编者的话最后,又有了“为飧读者,我们选载了此书的大部分章节,拟分两期栽完。
以求故事的连续与完整,方便阅读,本刊对未选载的章节采用简介故事梗概的方式作了技术处理”的说法,这说明,我下载的不是全文,只是编者选载的大部分章节。
在第一章里的七个小节,网络上只有前六个小节,第七节从“婉容坐在窗前呆呆地看雪”开始一直到第一章结束“皇上不哭才怪呢”这些就没有了。
观彗星迟子建读后感6篇通过读后感,我对作品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深刻的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意义,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彗星迟子建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彗星迟子建读后感篇1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姆咪谷的彗星》,让我感受到一股团结的力量。
主要说的是:姆咪一家历尽千辛万苦,和他的伙伴们凭着他们的善良,勇敢和智慧,当然还有一点点好的运气,把这个地球和姆咪谷保护下来了。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千万不要退缩,要勇敢的面对,像姆咪一家一样勇敢,努力克服困难,就一定会成功。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被一道题困住了,经过多次讨论、研究都没有做出来,就这样,一次一次地不放弃,最终在我和小伙伴的努力下,不退缩,勇敢地面对下,我们把这一道题目给解决了。
就是这样,而且使我和小伙伴们成为最好的朋友了。
姆咪一家历尽千辛万苦,把这个地球和姆咪谷保护下来了。
让我想到了我国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残疾人——夏伯渝爷爷。
1975年,夏伯渝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双腿被珠峰留下。
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自己登顶珠峰的梦想。
从某—某年,夏泊渝先后4次尝试登顶珠峰,而每一次失败,对夏泊渝来说都是一种激励,他用坚持,在自己的圆梦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写下“未完,待续”。
某年,69岁的夏泊渝终于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完成了持续43年的梦想!夏泊渝,他用坚持书写了梦想的奇迹,用一次又一次的不畏艰难诉说着他的勇敢和无畏,有梦想并为之努力的人,人生之中从来不会有句号,而是一个又一个“未完,待续”。
某年5月14日10点40分,夏伯渝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姆咪”是个动物、精灵和人的结合体,姆咪们有着动物的外表,人类的思想,超人的技能。
我喜欢小姆咪特罗尔,他勇敢机智,舍己为人,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人。
我羡慕小姆咪有那么多朋友,会吹口琴的流浪者小嗅嗅,爱打扮的斯诺尔克小妞。
《伪满洲国》读后感读后感一嗨,朋友们!我刚读完《伪满洲国》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呐!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作者带入了那个动荡又复杂的年代。
书里的人物,一个个就像是从历史的画卷中走出来,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
那个伪满洲国时期,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太苦啦!天天提心吊胆,不知道明天会咋样。
就说那时候的小商贩吧,辛辛苦苦做点小生意,还得被各种势力欺负压榨,能活下去都算幸运的了。
还有那些抗日的英雄们,他们真的太勇敢啦!面对敌人的枪炮,一点都不退缩。
他们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为了自由和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每次读到他们的故事,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我觉得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
它不是干巴巴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让我明白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无奈。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得太不容易啦!真得好好珍惜,不能辜负了前辈们的付出。
朋友们,你们要是还没读这本书,赶紧去读,保证会让你有很多的感触!读后感二嘿,亲!今天我要跟你唠唠我读完《伪满洲国》的感受。
你知道吗?一翻开这本书,我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混乱的年代。
书里描写的场景,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子里不停地播放。
那伪满洲国啊,简直就是人间地狱!老百姓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没有。
想想我们现在,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多幸福!我特别同情书里的那些普通百姓,他们只想过安稳日子,可在那个时候,这简直就是奢望。
每天都要面对饥饿、恐惧和不确定性,真的太可怜了。
不过呢,也有让人敬佩的一面。
那些为了反抗侵略者而奋起斗争的人们,他们的勇气和坚定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不怕牺牲,就是为了给我们挣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不能被忘记。
我们得记住那些苦难,记住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们。
而且呀,读完它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国家强大了,我们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所以,咱们都得努力,让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好!咋样,听我说完,你是不是也对这本书感兴趣啦?。
迟子建伪满洲国读后感迟子建伪满洲国读后感《伪满洲国》作品描绘了日本占据中国东北三省,建立了满洲国伪政权那个令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时代。
迟子建伪满洲国读后感一接触迟子建的文字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就对这个女人产生了好奇。
我觉得通过文字的魅力,我想她一定优雅,有品位,是新一代知性女性的代言人,她的文字平淡不失色调,清新委婉又有一点郁郁的忧伤,因为她死去的丈夫。
不错,当时是看到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遐想,我在脑子里描绘着那件旅馆,想象着停电时那个寡妇歇斯底里的吼叫。
我想,那里的夕阳一定别样唯美,溪边的露水一定晶莹可爱。
这是一种我的向往,自由的散心。
慢慢享受时间在暮色中的流淌,没有我的故事,只是偶尔有片刻回忆,我只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
悲伤中的主人公不正是吗?逃离正常的生活,在陌生的地方,疗养受伤的心。
用爱将哀伤、痛苦和绝望凝结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终于魔术师丈夫化成蝴蝶,落在主人公的无名指上。
映衬着蓝宝石戒指散发出的蔚蓝色光彩,让夜不再是夜,新的美好在此刻如此温暖光明。
是那一次旅行,还是去听的那一些故事,或是在那期间的那些人的那些事,让她从悲痛中走出来,能从爱人的爱中复活过来??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昨天考试的作文,是faction还是textbook交给我们生活或是生命、人生多一点。
迟子建的《夜晚》让她的文字蜕变,让她的生活重新开始,是课本中能给她的吗?但是如果没有课本,她能读字能写这些吗?所以这样的题目出出来是有什么意义。
言归正传,说说最近读的《伪》。
700多篇幅的文字,七年多的准备,这样的一本书,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四五的故事,岂能一言两语说得清。
这段时期的中国式最混论的年代,清政府走向灭亡,日本侵略东北乃至骄横全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的斗争,国内军阀的混战,以及太平洋彼岸所发生的一切,都颠覆着历史的足迹,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但是这些,都是伟人们的视角,平民百姓想的只是今天的温饱。
书中描写刻画的都是这段特殊年代几个平民百姓的生活,生活中的小人物也终于有了在文字界的大舞台。
迟子建伪满洲国读后感
迟子建1964年出生,黑龙江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那么下面和小编一起来读一读吧!
迟子建伪满洲国读后感【1】近来,我仔细反复聆听了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
这部长达60多万字的小说,采用编年体的写法,从1939年写到了1945年。
伪满洲国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利用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
通过这一傀儡政权,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
美丽的白山黑水,惨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
本书的主人公王恩浩祖孙三代的生活轨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王恩浩对他儿子的教育问题,非常值得大家惊醒、警惕和摈弃。
王恩浩的父亲是一个走街串巷弹棉花的手工艺人,育有一双儿女。
王恩浩不喜欢家庭生活,婚后不愿意和妻子同床共枕,儿子出生以后,他就撇下父母妻儿,外出谋生,直到在奉天开了当铺,成了一个小老板。
在这期间,他只是按时给家里寄钱,即便他的妻子过世,他都没有回家看一眼,更不用说给妻子操办丧事了。
他的儿子王吉来,一个标准的富二代。
目睹了自己的母亲,像个受气包似的,天天哭丧着脸,只干活,很少说话,很替母亲抱不平。
一直由祖父宠着的吉来,没有理想、没有
抱负,过着盲目庸俗的生活,养成了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公子哥作风。
十来岁了,仍然不愿意上学,只喜欢到处闲逛。
爷爷管不了,只好给他父亲送去,王恩浩看着这个酷似自己的儿子,一时竟有点手足无措。
吉来和父亲一起生活以后,本以为会学得和父亲一样踏实肯干,彬彬有礼。
可他不仅不服父亲的管教,还处处和他对着干。
连一些起码的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也显出很没有家教的样子。
虽然王恩浩也试着教训儿子,也曾对着儿子举起了愤怒的巴掌,可一旦儿子提起他对自己妻子家人的不管不问,他失了底气。
他也曾想,儿子只不过是幼稚,长大了就好了。
让他想不到的是,儿子不仅学会了,还把两个女人的肚子都搞大了。
万般无奈的王恩浩只好匆忙给儿子办了婚事。
他还一厢情愿地以为,也许娶了老婆以后,会收住心,好好过日子。
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吉来的媳妇,没有基本的道德修养,不仅不尊重老人,还天天和吉来吵架干仗,搞得家里乌烟瘴气,鸡飞狗跳。
更不能容忍的是她还把当铺里的贵重物品偷偷往娘家带。
被公公发现后,她哭着狡辩说:“我只不过是拿了自己家里的东西,想给女儿做嫁妆,怎么就算得上是贼了呢?”
整部书里描写王恩浩的语言都是褒义的,故事也都是正能量的。
比如说他本来有一个很要好的日本朋友,可听说妹妹一家人惨死于平顶山惨案后,他就和日本朋友断了联系,
这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
他对街上的乞丐,充满了仁爱之心,每年春节都会给他们准备过节的红包、衣服和食物。
对于做鞋子为生的干娘,也是极尽为人子的孝道,不仅给他请医问药,还给他办丧事,直到入土为安。
对自己当铺里的伙计们,也都是关爱有加,给老的送终,给年轻的娶妻。
就是这样一个大家眼中的好老板、好朋友、好儿子,可他就是在儿子的问题上拎不清。
这反映了很多富二代的问题,吃过苦受过难的父辈,明知道自己的儿女不争气,可因为自己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光明磊落,在儿子面前没有底气,所以管教起儿女来,往往就流于形式。
就拿王恩浩来说吧,他没有家庭观念,不关爱妻子,不关心儿子,自从儿子跟他在奉天生活以后,他从来没有回家看望过自己年迈的父母。
在家里,因为王恩浩做得有瑕疵,所以,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儿子也变得没有家庭观念,不喜欢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宁肯去街上逛窑子和烟馆,也不愿意陪着花骨朵一样的女儿玩一会儿。
掩卷沉思,造成王恩浩父子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一个大好人王恩浩怎么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栽跟头了呢?究其根本原因,是亡国奴的日子让人看不到光明,让人没有奔头。
整个满洲国充满了奸淫掳掠、血腥杀戮、打家劫舍等暴力镜头,让老百姓没有安全感。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