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中国画和西洋画》导学案

23《中国画和西洋画》导学案

23《中国画和西洋画》导学案
23《中国画和西洋画》导学案

《中国画和西洋画》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课文和绘画名作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掌握运用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五个异点的主要含义。

学习难点

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法

欣赏讨论法: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网络了解丰子恺先生的生平,搜集他的漫画、散文作品,了解其作品风格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图片激趣,学生展示网上收集到的丰子恺漫画,并结合画作原来的题字做简单介绍。

二、作者介绍

由漫画引出对作者的介绍,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曾用名丰仁,号子恺,字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为《缘缘堂随笔》。

三、快速厘清课文结构

本文条厘清晰,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自然段),由东西洋文化不同谈起,概括介绍“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第二部分(第②-⑥自然段),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五个不同之处。

第三部分(第⑦自然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

明确:本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因为本文题目是“中国画和西洋画”,主要内容是介绍二者的不同,所以用的最多的是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采用提问的形式复习什么是比较和比较有哪些形式──比较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作对照,也可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比较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在文中的第二部分,作者从线条、透视法、解剖学、背景、题材五个角度,将中国画与西洋画作了比较,介绍分析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五个异点,由此得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的结论。

此外,在课文第二部分,作者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把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这个抽象、复杂的事理说得具体而明晰、透彻,使文章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五、完成表格,欣赏画作

(一)出示表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1.吴道子(唐朝)的《送子天王图》

2.拉斐尔(意大利)的《圣母子》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明确:唐朝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画中的人物都是由线条勾勒出的。这些衣褶给人一种衣带飘飘、盈盈若舞的感觉。倘若把这些线条全部去掉的话,那么画面将是一片空白。可见中国画盛用线条,而线条(相对于西方画家着重于“面”)的表现力较为抽象,所以中国画是写意的。

“西洋画是不注重线条的。西洋画的线条只有轮廓线的作用,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比如这幅拉斐尔的《圣母子》,可以看到即使把画中的线条去掉,母亲的形象依然清晰可见。她还是那么甜蜜温柔,让人联想到的只能是圣母。由此可见,西洋画十分注重色彩等,在色彩中隐藏了线条,人物因此显得更加逼真写实。”

明确: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不显著

分别展示其他四组画作,从“透视法”、“解剖学”、“背景”、“题材”做比较。

教师分步骤打出以下内容:

得出结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

六、拓展延伸

丰子恺在文章开头讲“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其实除绘画、音乐、文学之外,饮食、礼仪等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也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举例说明你所认识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自由发言。

七、作业

完成课后三、四题。

登上地球之巅练习题及答案

登上地球之巅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训练。 1.本文作者郭超人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曾担任过前任新华社长。 2.给加点字注音。 ①砭(biān )骨②崔巍(wēi)③匍匐(fú)④缭绕(liáo ) 3.解释词语。 ①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④养精蓄锐: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以增进精力或恢复健康。 ②履践:踩踏。⑤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③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⑥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A.伸踩一点一点B、插蹬一点一点 C.抓踩一寸一寸D、插蹬一寸一寸

(2)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B )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C )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A )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A.意志B、勇气C、神经 5.按照时间顺序,将下列描写景色的句子排列顺序(3;2;1;5; 4. ) ①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②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③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④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⑤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二、能力提高:课文阅读。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王富洲、屈银化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

七年级语文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新人教版

23、登上地球之巅 教师寄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中国人,就是最棒的! 学习目标: 1、速度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 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一、基础知识: 1、给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 2、履践 () 3、崔嵬() 4、窒息 () 5、养精蓄锐() 6、齐心协力 () 2、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A、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理解探究 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2、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3、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三、合作质疑 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2、(刘连满)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拉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毅然把氧气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 四、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而()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23 纸船和风筝【教案】

23纸船和风筝 1.认识“筝、鼠、折”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张”等7个生字,会写“纸船、松果、纸条”等7个词语。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并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难点 学习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 1.识字写字 本课通篇没有标注拼音,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初读课文时,可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然后进行猜读。教师可安排互动交流环节,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如,“折、扎、抓”可结合提手旁,做动作理解字义;“鼠、哭、取”可通过观察汉字演变过程图识记;“漂”与“飘”在辨析字形中区分字义。关于写字,本课要书写的7个生字中,有6个生字是左右结构,且除了“扎”左右宽窄相当,其余都为左窄右宽。教师可联系语文园地一和语文园地五中的书写提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左右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要点。 2.默读课文 默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虽然对默读已有接触和学习,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时,可联系《雪孩子》一课,引导学生回顾默读要求,明确要点。还可以提几个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默读质量。比如,默读第1至6自然段,找一找小熊和松鼠彼此祝福的话;默读第7至11自然段,想一想谁先提出和好的请求,让学生在默读中提取简单信息。 3.理解运用 词句理解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画面来理解。比如,“乐坏了、很难过”,可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结合小熊的表情和动作说一说。小熊乐坏了,它会快乐成什么样子?小熊很难过,它会难过成什么样子?在想象画面中,深入体会小熊当时的心情。因为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所以很适合用情景导入

图形的旋转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P ′C D B A 《图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 23.1图形的旋转(一) 一、简介: 《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的内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是以省级课题《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五步教学》为蓝本来设计的。“五步教学法”以“导学——自学——助学——强化——评价”五步组成,就是将“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换成"先学后讲"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引入新课:运用课件欣赏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旋转现象,如旋转的风车、旋转的钟面、飞驰的车轮等,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述现象用一个动词进行概括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借助课件,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迅速的的引入课堂中,又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2、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旋转现象; (2)、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 (3)、知道旋转的性质,会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说明:学习目标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这节课即将学习哪些内容,要掌握哪些知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无的放矢。学习目标是属于课前预设性目标,是学生对这堂课的一个浅性认识阶段。) 3、重点:旋转的有关概念 难点:理解并运用旋转的性质 (设计说明: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变换之后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确定旋转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性质的运用。在“五步教学”中,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这些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的,就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 《二》分层学习 第一层次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预习p56——57页归纳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约4分钟 (3)、自学方法:观察生活中物体的旋转现象,体会旋转过程,形成旋转概念的感性认识。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旋转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课文中的思考实例可以看出:图形的旋转三要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图,点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将△ABP 旋转到 △CBP ′的位置时,其旋转中心是______,旋转角为________,旋转方向为_______。

登上地球之巅练习题及答案(通用)

登上地球之巅 一、基础训练。 1.本文作者郭超人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曾担任过前任新华社长。 2.给加点字注音。 ①砭.( biān )骨②崔巍.(wēi)③匍匐.(fú)④缭.绕(liáo ) 3.解释词语。 ①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④养精蓄锐: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以增进精力或恢复健康。 ②履践:踩踏。⑤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③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⑥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A.伸踩一点一点 B、插蹬一点一点 C.抓踩一寸一寸 D、插蹬一寸一寸 (2)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B )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C )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A )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A.意志 B、勇气 C、神经

5.按照时间顺序,将下列描写景色的句子排列顺序(3;2;1;5;4. ) ①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②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③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④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⑤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二、能力提高:课文阅读。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王富洲、屈银化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我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例子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而()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1.为文中的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C ) A.外形高大大胆果断 B、轮廓低矮果断大胆

2020年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湘教版教学案 同步练习附答案汇总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12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宗旨,欢迎您下载使用! (34套)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湘教版

亚洲及欧洲 集体备课个人空间

1在地图上找到并填写以下地理事物的相应位置: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乌拉尔山脉、白令海峡、苏伊士运河、地中海 2、读图观察亚洲大致的经纬度范围,探讨分析亚洲所属的半球. 3、在地图上找到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并共同探讨亚洲 的海陆位置. 4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5根据亚洲位置的分析方法,你认为分析一个地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6现在你能全面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吗? 7 谈谈你的收获 〔检查反馈〕 1下列不属于亚洲濒临大洋的是()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2 下列有关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与北美洲相连 B东北隔苏伊士运河与北美洲相望 C 是世界上第二大洲 D 西南与非洲相邻 反 思 栏 …….

亚洲及欧洲

1、请对应教材地图填写下列地理事物. 高原:① ,② ③ ; 山脉:④ ,⑤ ; 平原:⑥ ,⑦ ; 群岛及半岛:A ,B ,C ,D ,E . 2、通过读图1-1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及世界各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试分析亚洲的地势特征. 3、找到亚洲最高峰及其海拔,陆地表面最低处及其海拔,并请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检查反馈〕 1、亚洲的地势特点是:( ) A.中部高、两边低 B.中部高、四周低 C 东西低、南北高 D 中国高、伊朗低 2、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是( ) A 喜马拉雅山脉 B 东非大裂谷 C 安第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反 思 栏 ① ② ③ ④ ⑤ A B C D E ⑦ ⑥

【K12学习】纸船和风筝集体备课教学案

纸船和风筝集体备教学案 第三册主题单元备设计 XX 年 1 月 06 日第 五 单元 单元主题 友好相处、团结协作教研组长 主备人林晓艳教研组成员 单元教材分析教材简析:本组教材是一组体现与他人怎样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文。有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有体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的《称赞》;有体现互相帮助的《蓝色的树叶》;有体现和谐相处的《纸船和风筝》;有体现尊重他人的《从现在开始》。每篇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本组文语言特别优美,要多让学生朗读,在读中整体感

知和感悟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要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教学随想学情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本单元文要求认识40个生字,语文园地认识12个。会写49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3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懂得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体会文中蕴含的情趣。4识字、写字抓住重点句品读;懂得人要有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对怎样交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能用问句和陈述句表达不同的语气,体会问号和句号在句子中的作用。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想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想三、教学重难点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单元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2、单元教学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设想:1、本组文都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反复朗读文,感悟文,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2、随文识字,在游戏中识字,结合生活实际识字,读词语、句子识字,利用图画辅助识字,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识字。 3、通过组词、朗读文、有趣的小故事复现生字,巩固要认的字。 4、要写的字,采取学

《旋转》导学案(全章)

课题:23.1图形的旋转(1) 【学习目标】 1、掌握旋转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 2、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 3、利用性质解 决相关问题。 把一个平面图形_平面内某一点O ______________ 个角度,就叫做图形的旋转, 点 0 叫做 __________ ,转动的角叫做 __________ 。因此,旋转的决定因素是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_ 、剖析展示 1. 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 60分.(1)指出它的旋转中心; ⑵经过20 分,分针旋转了 ___________ . 2 .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 OAB ,它绕0点按顺时针 方向旋转得到△ OEF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 _____________ 转角 2)如图,已知△ABC 和直线L ,请你画出△ABC 关于L 的对称图形A A 'B'C 是 ___________ 2 )经过旋转,点 A 、B 分别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厶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BC 上一点,厶ABD 经过旋转后到达 虫ACE 的位置。(1)旋转中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旋转了 _______ 度.(3)如果M 是AB 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 旋转后,点M 转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自学教材P60探究,总结归纳旋转的性质。 3)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4) 总结:(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 )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 加勺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 些性质.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旋转性质的应用 课本p61练习2. 3. (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学习重点】旋转相关概念以及性质。 【学习难点】利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 、归纳点拨 2、预习探究 B 1、引入导学 1)将如图所示 点B 的对应点为点 的四边形ABCD 平移, D ,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ED c E

八年级数学下册3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课题简单的图案设计 精品导学案 北师大版7

课题简单的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利用旋转、轴对称或平移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2.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灵活运用平移与旋转组合的方式进行一些图案设计.【学习重点】 利用旋转、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学习难点】 会用旋转、轴对称或平移分析图案. 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我们学过哪几种图形变换? 答:轴对称变换、平移、旋转. 2.奥迪汽车车标是由圆形经过平移得到的,风神汽车车标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大众汽车车标 是通过轴对称得到的.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利用平移、轴对称或旋转分析图案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8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范例1:对下图的变化顺序描述正确的是( B) A.轴对称、旋转、平移B.轴对称、平移、旋转 C.平移、轴对称、旋转D.旋转、轴对称、平移 学习笔记: 方法指导:仔细观察图案,分析构成的基本图形,再分析图形变换的过程和方式.是通过平移、轴对称、旋转中的一种变换还是其中的几种变换的组合. 行为提示: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对照答案,提出疑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在小组展示的时候解决. 学习笔记: 检测可当堂完成. 仿例1:

如图,将等腰三角板a向右翻滚,依次得到b、c、d,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a到b是旋转B.a到c是平移 C.a到d是平移D.b到c是旋转 仿例2:如图,可以通过平移变换但不能通过旋转变换得到的图案有①④;可以通过旋转变换但不能通过平移变换得到的图案有③;既可通过平移变换,又可通过旋转变换得到的图案有②. 变例: 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观察如图所示的图形,问:它绕着圆心O旋转多少度后和它自身重合?甲同学说:45°;乙同学说:60°;丙同学说:90°;丁同学说:135°,以上四位同学的回答中,错误的是( B) A.甲B.乙C.丙D.丁 归纳:对于轴对称、平移、旋转这几种图形变换一般从定义区分,并观察图形、仔细分辨. 知识模块二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方式设计图案 范例2:用四块如图①所示的正方形瓷砖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使拼成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请你在图②、图③、图④中各画一种拼法.(要求三种拼法各不相同,且其中至少有一个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图略 仿例: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既可以通过翻折变换,又可以通过旋转变换得到的图形是( C) A B C D 归纳:从某个简单图形出发,通过对其进行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后的图形进行巧妙的组合,就可以得到一些非常美丽的图案.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交流预展】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升】 知识模块一利用平移、轴对称或旋转分析图案 知识模块二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方式设计图案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 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23章《旋转》导学案

旋转【知识点一】旋转及其性质 1、旋转的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________; (3)旋转前后的图形________。 1、如图,△ABC和△ADE均为正三角形,则图中可看作是旋转关系的三角形是() A、△ABC与△ADE B、△ABC与△ABD C、△ABD与△ACE D、△ACE与△ADE 2、下列运动属于旋转的是() A、滚动过程中的篮球的滚动 B、钟表的钟摆的摆动 C、气球升空的运动 D、一个图形沿直线对折的过程 【类型一】旋转性质问题 例1、如图,把一个直角三角尺ACB绕着30°角的顶点B按顺时针旋转,使得点A与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的点E 重合。 (1)直角三角尺绕点B旋转了多少度;(2)连接CD,试判断△CBD的形状; (3)求∠BDC的度数。 3、如图1,△ABC为直角三角形,∠ACB = 90°,AB = 5 cm,BC = 3 cm,AC = 4 cm,△ABC绕着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到达△DEC的位置,那么∠D = ,∠B = ,DE = cm,CE = cm,AE = cm,DB = cm,D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图1 图2 图3 4、如图2,将△ABC绕点A旋转100°,得到△ADE,若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则∠B的度数为_________。 5、如图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E为CD边上一点,DE = 1,以点A为中心,把△ADE按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连接EE’,则EE’的长等于________。 6、已知:如图,点P是正方形内一点,△ABP旋转后能与△CBE重合。 (1)△ABP旋转的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了多少度? (2)若BP = 2,求PE的长。 【类型二】旋转重合问题:判断一个图形旋转几次,每次旋转多少度,关键是观察图形中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下《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能够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了解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和登山运动的常识,了解通讯真实、准确、即时的特点。掌握基本字、词。 2、揣摩文章写法,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们意志坚定、勇于牺牲、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并启发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发扬这种精神谱写生命的华章。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相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也能够网上查询相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导入新课。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很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相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参考资料: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很多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实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因为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持续上升之中。 2、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3、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缭绕 ..lǚ jiàn ..liáorào 砭.骨biān 履践 崔巍 ..pú fú ..cuīwēi 滞.留zhì窒.息匍匐

散文要点概括学案答案原版

散文阅读题型 ——内容要点概括类 归纳概括文意,指在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基础上切分层次,概括层意或段意,有的是对文章内容、主旨情感的概括。 高考常见题型有: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 解题方法 局部内容概括的前提和关键 一、读懂文章是前提。 1.概括每段段意。要理解各句所写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句间关系,如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忘前者;如果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2.理清思路。分析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方向。 二、学会归纳是关键。 1.寻找区间,锁定信息句。 2.整合信息,要点要齐全,不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 整体内容要点概括 高考命题角度1——概括情感态度 小结此类题有三种考向: 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 1.情感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珠子,穿到这条线上,穿完所有的珠子,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 2.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即先圈定和摘录出所及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会,即可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 3.情感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即抓住文中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先分析其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地感受,最后是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 高考命题角度2——概括散文的主旨 如何概括散文的主旨 1.解读题目法。(点明主题或与主题有联系)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议论抒情句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4.知人论世法。(了解作者和写作时间,结合作者生平和思想,联系社会时代背景进分析) 荷叶 韩开春 (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二年级语文上学期23 纸船和风筝【教案】(完美版)

1.认识“筝、鼠、折”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张”等7个生字,会写“纸船、松果、纸条”等7个词语。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并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难点 学习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 1.识字写字 本课通篇没有标注拼音,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初读课文时,可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然后进行猜读。教师可安排互动交流环节,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如,“折、扎、抓”可结合提手旁,做动作理解字义;“鼠、哭、取”可通过观察汉字演变过程图识记;“漂”与“飘”在辨析字形中区分字义。关于写字,本课要书写的7个生字中,有6个生字是左右结构,且除了“扎”左右宽窄相当,其余都为左窄右宽。教师可联系语文园地一和语文园地五中的书写提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左右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要点。 2.默读课文 默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虽然对默读已有接触和学习,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时,可联系《雪孩子》一课,引导学生回顾默读要求,明确要点。还可以提几个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默读质量。比如,默读第1至6自然段,找一找小熊和松鼠彼此祝福的话;默读第7至11自然段,想一想谁先提出和好的请求,让学生在默读中提取简单信息。 3.理解运用 词句理解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画面来理解。比如,“乐坏了、很难过”,可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结合小熊的表情和动作说一说。小熊乐坏了,它会快乐成什么样子?小熊很难过,它会难过成什么样子?在想象画面中,深入体会小熊当时的心情。因为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所以很适合用情景导入

《图形旋转》导学案有答案.docx

初中数学精品试卷 课题 3.2 图形的旋转课型新授课课时主备人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 学习目标2、会找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 3、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学习重点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作数学上的分析、理解旋转的意义. 学习难点对旋转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旋转后的现象进行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物体的平行移动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物体的旋 转的现象:如时钟上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的转动 .请你在列举一些有 关旋转的现象 . 知识链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内容学法指导学习反思阅读教材 一.旋转定义 旋转的定1、如图,单摆上小球的转动,由位置P 转到 义及相关位置P’,它是绕上面的悬挂点在一个平面上的阅读教材 概念转动,像这样的运动就叫做(rotation),并填空. 这悬挂点就叫做小球旋转的___________ ( centre of roration). 2、如图( 1),点 A 绕着点 O 转过 80°到了点了解对应 A’的位置,那么点 A’与点 A 称为对应点,点 O点、旋转角 就是旋转中心,而∠ AOA’的度数等于旋转角度的意义 . 80°.

归纳旋转( 1) 的三要素归纳: ( 1)图形的旋转由、和 所决定 . ( 2)有些平面图形可以看成是由一个或几个 的平面图形转动而产生的. 3、练习 如右图,△ ABC 绕点 O 逆 时针方向转动了45°后到 尝试应用′ △ ABC ,请指出: ( 1)对应点; ( 2)对应角; ( 3)对应线段; ( 4)在图中标出点 D 的对应点 ′D ; ( 5)旋转中心是点 _________; 旋转的三 (6)旋转的角度是 _________. 要素 二.探索交流 如右图,△ ABC 绕点 O 逆时针方向转 动了 60°后到△ A ′ ′, B C 请指出:旋转中心、 旋转角,并说明这两个 巩固概念 三角形的顶点、边与 加深理解 角是如何对应的?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一、导学 1.导入课题:请同学们观察欣赏下列图案(投影).你能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分析下图中各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图案设计——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旋转变换进行图案设计,设计出各种图案. (2)学会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手法的组合设计方案. (3)会分析一种图案的设计方法. 3.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分析寻求一些图案的设计手法. 难点:学会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设计出图案. 4.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72页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方法: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4)自学参考提纲: ①观看引入中的图形,相互交流一下: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 ②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按下面的步骤,请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个别致的图案. 第一步:准备一张正三角形纸片(课前准备)(如图a); 第二步:把纸片任意撕成两部分(如图b、c); 第三步:将撕好的一部分(如图b)沿正三角形的一边作轴对称,得到新的图形(如图d); 第四步:并将上一步中得到的图形以正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为旋转中心旋转,得到图e; 第五步:把图e平移到图c的右边,得到图f; 第六步:对图e进行适当的修饰,得到一个别致美丽的的图案(如图g). A b c d e f g

③试分析说明下面右边的图案是通过左边的基本图形(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行怎样的变换得到的? 右边的图案是由左图的图案绕点A逆时针依次旋转 45°,90°,135°,180°,225°,270°,315°得到的. ④以所给图案为基本图形,运用平移、轴对称或旋转设计一个图案. 二、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动手操作,互相交流体会. 三、助学 1.师助生: (1)明了学情:明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 (2)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 四、强化 1.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2.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五、评价[HT〗 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何收获?能否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功体验?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动手操作,创意设计等.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以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图案设计为主线,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堂表现和学生表现来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图案设计,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 ..(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 (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

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 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勃朗峰周围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教头上的帽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众多山峰的奇形怪状。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峰巅在白云缭绕、满天彩霞映衬下,妖媚迷人的景象,“轻歌曼舞”“宛如游丝蛛网一般”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白云柔细的样子,传神的再现了白云在峰巅飘飞的情态。 课后练习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颠簸.(bǒ) 穹.顶(qiónɡ) 沟壑.旷野(hè) B.翌.日(yì) 巉.峻(chán) 霓裳.羽衣(chánɡ) C.妩.媚(wǔ) 隧.道(suì) 绚.丽色彩(xuàn) D.打嗝.(ɡé) 拾.级(shí) 白云缭.绕(liá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A.陡峭蔓延浮躁一如即往 B.打嗝巍峨颠簸和颜悦色 C.俯瞰敏捷敞篷名幅其实 D.干脆棕色焦炙纷至踏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 册) 课时:1 教师:毛勇 导学 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3、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导学 重点 难点1、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我"的优秀品格。 2、品味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导学 方法 导学 过程 设计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峰巅()biān()骨崔巍() bèng()发 滞留()zhì()息pú fú()养精xù()锐 缭绕()lǚ()践耸立() 斩钉截()铁 缭绕(liáo rǎo)回环旋转。“缭”与“潦”有别。 颤抖(chàn dǒu)哆嗦,发抖。“颤”是多音字。 滞留(zhì)停留不动。 窒(zhì)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匍匐(pú fú)爬行。 轮廓(lún kuò)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养精蓄锐(xù ruì)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斩(zhǎn )钉截(jié)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背景材料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

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3、文章脉络 在艰难的登顶过程中,作者抓住了年轻的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科学探索精神来描写。写作思路是:出发登山——过“第二台阶”——继续前进——刘连满同志留守——三位队员向顶峰冲击,胜利登顶。 二、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复述这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 (1)5月24日9时30分,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出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