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之音
- 格式:pptx
- 大小:807.11 KB
- 文档页数:43
第三单元《天山之音青春舞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单元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天山之音》单元对于引导学生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这一课程基本理念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演唱能力和音乐审美创造能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音乐要素而言,新课标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主要有三点,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
它们在《青春舞曲》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旋律音域简单,节奏鲜明跳跃,具有维吾尔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
2.关于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以轻快而富有弹性、活泼而富有朝气的情绪演唱歌曲;(2)能分辨和打好维吾尔音乐的典型节奏和基本节奏;(3)了解王洛宾并自行创编一段维吾尔风格节奏型进行展示。
难点:(1) 打好两种节奏型;(2)唱歌时的换气;(3)个别旋律的音准问题。
解决策略:唱歌前应充分聆听和由教师进行示范;采用多种趣味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组进行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1. 学习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民歌、器乐、歌舞音乐,了解新疆风土人情,增进对我国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及对我国多元音乐文化的自豪感。
2. 学唱《青春舞曲》。
能用“急吸缓呼”的歌唱方法,以轻快而富有弹性、活泼而富有朝气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用维吾尔族典型节奏为歌曲伴奏。
3. 风格浓郁的新疆歌、舞、乐纵向贯穿始终,横向展开学习各种相关音乐知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参与、表现、体会新疆歌舞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新疆典型音乐节奏的掌握和运用。
【教具】课件、电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民族音乐殿堂,领略异域风情,共同度过快乐而有收获的 45分钟。
首先,老师带来一段舞蹈,同学们猜猜看是哪个地方的?生: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师:对,提起新疆同学们脑海中马上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生:羊肉串,哈密瓜...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新疆人民正以她纯朴热情,豪爽好客的性格迎接八方来客...请看大屏幕。
第三单元《天山之音》课题欣赏《喀什的春天》复习《青春舞曲》第2课时一、教学理念1. 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2.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3.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4.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体验之中。
二、教学意图1. 试图让学生对新疆民族音乐充满好奇,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
2. 试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师生共同探究、体验和合作。
让音乐课堂充满新疆民族音乐的氛围,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美的情绪中,了解新疆音乐的风格、节奏特点和新疆民族的器乐的各种音色,并有感情的演唱《青春舞曲》三、教材分析(一)《咯什的春天》1.《咯什的春天》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采用变化重复的方法形成旋律,采用热瓦甫弹唱的形式表现音乐,从而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赞美家乡、颂扬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思想感情表现的热情洋溢、淋漓尽致。
不仅具有新疆音乐文化本土文化上的种种特色,还带有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的明显特征,因而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色彩。
2.“热瓦甫”是一种弹拨乐器。
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手鼓”是我们汉族人民对新疆一种打击乐器的俗称。
它的原名是“达卜”,流行在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地区。
四、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青春舞曲》《咯什的春天》的乐曲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
2.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聆听音乐,模仿节奏,创编动作等教学活动,体验新疆音乐的歌舞性的特点。
(2)通过聆听音乐,辨别胡西塔尔,,手鼓等民族乐器的音乐。
五、教学重点难点体验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的歌曲性特点,对民族音乐典型节奏的掌握。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了解一、组织教学情景导入:(1)播放熟悉的新疆舞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心聆听音乐,体验。
初中音乐_《天山之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课题:《天山之音》授课人:学校:班级:七年级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青春舞曲》,增进对我国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对比、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熟悉并学会歌曲。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演唱《青春舞曲》,并要求学生学习、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情感,把握音乐的风格。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熟练的演唱歌曲,声音要求轻快、活泼、富有弹性。
教学难点:解决旋律中带附点的节奏、相近旋律进行中的小差异。
教具:多媒体、钢琴琴。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歌唱导入《在那遥远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播放新疆的接单介绍以及新疆歌舞。
二、新课1、聆听《青春舞曲》范唱。
2、学习歌曲中典型的节奏型。
教师给出节奏型,带领学生边唱边打节奏,并在节奏中加入歌词。
3、视唱乐谱。
教师教唱。
4、填词演唱。
教师弹琴分句教唱,并解决歌曲中的附点节奏等难点。
5,、完整演唱歌曲。
跟琴完整演唱。
6、再听歌曲《青春舞曲》范唱,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7、跟伴奏,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知识拓展1、欣赏注入现代音乐元素的不同版本的《青春舞曲》,让大家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欣赏新疆手鼓、冬不拉音乐,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新疆音乐及其典型乐器。
四、小结。
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还是较差,音的长短、节奏与节拍等都还基本不懂。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新疆歌曲,我分析我们学生可能在节奏上面遇到问题,所以在学唱歌曲环节我设计了歌曲的主要节奏型,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唱歌曲。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自小很少接触音乐,对于音乐学习的缺乏造成自信心和主动性的缺失,不愿意也不敢去主动表现自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与引导,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学习音乐中来。
本节课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学会《青春舞曲》,能在课堂上感受新疆音乐的美,能引发学生对于新疆音乐的学习情趣。
初中天山之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新疆天山地区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天山之音,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天山之音》的曲调、歌词及演唱技巧。
2. 天山地区的民族音乐特色和文化背景。
3. 民族乐器在天山之音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歌曲《天山之音》的曲调及节奏把握。
2. 民族音乐特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3. 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歌曲《天山之音》,引导学生感受天山地区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2. 歌曲学习:教唱《天山之音》,讲解歌曲的曲调、歌词及演唱技巧。
3. 民族音乐特色讲解:介绍天山地区的民族音乐特色和文化背景。
4. 民族乐器展示:展示天山地区常用的民族乐器,讲解其演奏技巧。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民族乐器进行练习,尝试演奏《天山之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曲《天山之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天山地区民族音乐特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乐器演奏技巧、团队协作能力等。
4.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歌曲《天山之音》及相关民族音乐。
2. 视频资料:天山地区的风光纪录片、民族乐器演奏视频。
3. 教材:初中音乐教材《天山之音》。
4. 乐器:民族乐器(如古筝、琵琶、二胡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曲《天山之音》的曲调、歌词及演唱技巧。
2. 演示法:展示民族乐器演奏技巧,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3. 实践法:学生分组练习民族乐器,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4.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天山地区的风光纪录片,感受地域特色。
八、教学步骤:1. 歌曲学习:教唱《天山之音》,讲解歌曲的曲调、歌词及演唱技巧。
2. 民族音乐特色讲解:介绍天山地区的民族音乐特色和文化背景。
课堂教学设计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第5课《歌唱吧,我的库木孜》。
《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第5课欣赏课,《歌唱吧,我的库木孜》属于叙事歌曲之类。
歌曲由衷地赛美柯尔克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一库木孜,并通过赞美库木孜来表现柯尔克孜人民的开朗与豁达。
《歌唱吧,我的库木孜》为A大调,是拍,速度较快,由四个乐句构成,为单乐段结构。
歌曲的音域仅为六度,但利用得却十分充分,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歌曲的旋律依据歌词的句法分句。
第一乐句(1-6小节)起始音较低,落音稍高;第二乐句(7-12小节)与第一乐句非常对称,形成一种对答的呼应关系;第三乐句(13-16小节)仅有一个长音,起到了发展变化的作用;而第四乐句(17-24小节)则变得较长(其中包含了三个乐节)连续出现的附点节奏,旋律变得跳动、欢快、活泼。
刚刚踏入中学的校门,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对所有的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心理上还保持这小学时期的天真愉悦,他们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都很端正,因此,老师要积极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注意强调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得热爱音乐,喜欢上音乐课。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一)审美感知感受柯尔克孜族音乐优美动听的旋律特点,以及表现的意境。
(二)艺术表现能鉴赏音乐的结构特点,能哼唱主题曲(三)创意实践通过声势动作和律动或器乐演奏等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表现音乐(四)文化理解通过欣赏以及音乐实践创造活动的参与,促使学生获得新疆塔塔尔民族的知识技能、感受、体验其音乐情感及风格特点。
(一)教学重点:1.能鉴赏歌曲的结构特点,能哼唱主题曲(二)教学难点:1.通过声势动作和律动或器乐演奏等丰富的表现形式表现音乐一、“提问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新疆地区除了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民族,塔塔尔族还有什么民族吗?预设:回答问题教师:今天那我们欣赏的这部作品是一首柯尔克孜族民歌,名字叫作《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板书《歌唱吧,我的库木孜》)【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导入,通过提出问题调动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学科七年级下《天山之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塔吉克族的音乐及乐器小提琴,节拍7/8拍的练习并通过舞蹈律动感受音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哼唱、律动、欣赏等手段感受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感受乐曲浓厚的民族风情。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7/8拍基本节奏,通过视唱作品的主题旋律和调式音阶,感受其调式独特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背景音乐,用动作去感受音乐(用塔吉克族语言打招呼“更艾力卖石卓”(你好))(同学们,“更艾力卖石卓”(你好)欢迎来到塔吉克族,我作为今天的小导游,将带领大家一同感受美丽的塔吉克族。
)二、介绍塔吉克族在中国新疆的最西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上,居住着这样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他们拥有纯正的欧罗巴血统,这里的人有崇拜苍鹰的习俗,他们的主要乐器鹰笛都由山鹰的翅骨制成,最主要的舞蹈鹰舞也是以模仿山鹰的动作而形成的。
一般重大节日的时候,大家就会跳起优美苍健的鹰舞。
这里的人世代守卫祖国的边疆,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他们就是“高山之鹰”、“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
同学们,你们听!塔吉克族的朋友们在向我们发出邀请,那我们一起走进塔吉克族去看一看吧!三、新课(一)《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主题一《纵情高歌》1、你看到了哪些的画面?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乐器进行演奏的?1、优美、高昂,富于歌唱性2、小提琴2、介绍小提琴(提示:“乐器之后”)3、模仿“鹰”再一次感受音乐(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塔吉克族的朋友们一起高歌吧!)4、视唱歌谱,引出塔吉克族调式。
(34567123,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听听这段音阶,哪个音发生了变化?第三个音,升高了。
那么塔吉克族特有的调式就是由这些音符所构成,那我们现在到音乐里再去感受一下塔吉克族特有的音乐风格把!)然后,增加难度—(前倚音、升号)的加入5、完整视唱6、加入动作,再次感受。
《天山之音—青春舞曲和我的金色阿勒泰》教学设计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单元《天山之音》一、教材分析:单元《天山之音》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音乐文化。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歌舞之〞的美称。
新疆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多元化特点,因而在音乐文化上也就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受西域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等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民,继承并发扬了这些鲜明的民族风格而著称于世,本单元主要就是让生们对新疆地区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方案三课时完成,本单元第一课时主要以维吾尔族《青春舞曲》和哈萨克族《我的金色阿勒泰》作为学唱和欣赏的主要歌曲。
《青春舞曲》是由作曲家王洛宾搜集编创的一首维吾尔族民间歌曲。
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生动,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
它不仅短小精悍,而且有激人奋进的哲学思想,王洛宾在创编中运用了中国传统作曲“鱼咬尾〞的创作方式,使作品更能得到广阔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为西部少数民族音乐做出了伟大的奉献。
《我的金色阿勒泰》是哈萨克族的一首颂赞歌曲,表演形式属于“冬不拉弹唱〞。
歌曲歌颂了阿勒泰的群山及群山下的草原牧场,歌颂了阿勒秦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哈萨克人民热爱家的纯朴感情。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阶段的学习,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了一定了解,但是音乐根底理论知识还是较差,音的长短、节奏与节拍等在运用上还需要老师多引导。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新疆歌曲,学生在新疆特色节奏附点音和切分音拍打上会需要多加练习,学生在演唱歌曲时,音准和演唱技巧问题,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意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从体验不同民族歌曲的情绪中,感受到对民族音乐、祖国和家的热爱,也使学生能从作品中懂得青春易逝,珍惜光阴的道理。
课题: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维吾尔族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2、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
3、让学生体验作品的内涵,知道珍惜宝贵的青春。
4、让学生参与表现作品。
教学重点:学唱民歌:《青春舞曲》,体验作品的内涵。
教学难点:给作品设计丰富的肢体动作.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聆听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新疆帽子、手鼓教学过程:一、导学部分老师播放二段舞蹈视频,(播放上期学过的藏族舞蹈和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疆舞蹈视频)教师设问: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刚才我们看的舞蹈视频分别是哪些民族的舞蹈?学生:藏族舞蹈、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教师设问:你们了解新疆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吗?学生:教师:补充说说新疆的民族乐曲二、探究部分学唱民歌《青春舞曲》1、总体感知作品教师设问:歌曲的旋律?歌曲的速度?歌曲的节奏?学生:优美流畅;中速稍快;鲜明生动。
教师设问: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是?学生:欢快、活泼。
2、介绍“西部歌王”——王洛宾3、老师弹琴范唱作品。
4、老师弹唱作品旋律,学生打节奏哼唱作品旋律。
5、老师弹唱旋律,学生试着唱歌词。
6、突破本课难点(两个节奏型和第三乐句)。
7、总结作品特点:歌曲的旋律采用了重复、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写成。
三、展示部分1、给学生听不同版本的《青春舞曲》,请同学们分小组设计自己喜欢的风格并进行展示。
2、分小组展示作品。
四、拓展部分1、观看舞蹈片段,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分小组给作品设计丰富的形体动作展示作品。
2、教师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舞蹈。
五、课堂小结我们这个大家庭,有着56个兄弟姐妹,他们都有着自己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学唱了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也了解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魅力。
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大胆的把民歌和流行元素结合。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紧跟着青春的脚步,珍惜美好的时光!。
《天山之音》教学设计一等奖《《天山之音》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天山之音》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在银色的月光下》《歌唱吧,我的库木孜》体验新疆少数民族乐曲、民歌的主要特点。
2、感受、体验、探究作品情绪、情感,感受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
3、通过学习,增进对我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及对我国多元音乐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了解、体验新疆少数民族乐曲、民歌的主要特点,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不同的表现手段感受、体验、探究作品情绪、情感。
教学准备:歌曲谱例、教学光盘等教学方法:听赏法、讨论探究法等课型:欣赏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随着音乐表演新疆舞。
2、介绍新疆,了解新疆民俗。
二、教学新课1、简介新疆民族风情。
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的种类也较多,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民歌为主。
新疆各民族都能歌善舞,热情爽朗,素有“歌舞民族”的称号。
2、欣赏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1)介绍弦乐器的种类等(小提琴、大提琴等)2)初次聆听①讲解乐曲是作曲家陈纲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风格的小提琴曲,描绘了塔吉克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腾场面和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②提出问题:乐曲的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分别是什么?乐曲的音乐结构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旋律怎样,有什么独特的地方?3)熟悉乐曲的音乐主题,试着模唱音乐主题。
4)再次聆听,学生完整听赏。
5)谈谈你听后的`感受。
3、欣赏《在那银色月光下》1)出示曲谱,播放音乐《在那银色月光下》,初步了解塔塔尔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
2)请同学们看曲谱,教师简要分析曲式机构A+B+A三段体。
3)歌曲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4、欣赏《歌唱吧,我的库木孜》1)聆听,认识库木孜这种民族乐器的音色。
2)介绍库木孜弹唱及叙事歌曲的内涵。
三、课堂小结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多样,这节课我们所欣赏的只是冰山一角,希望同学们多了解和关注我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