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卫国 -《上古韵部助记歌》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34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亦称烂柯山)端溪水一带,因而又称端溪砚。
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
《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
”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
”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紫石砚以诗答之》:“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皮日体的“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
”(见《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见《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
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元》是诗人陆游在临终之际写给儿子的一首古诗,《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示儿【宋】陆游①死去元.知万事空,(元”和“原”都有“原来”、“本来”的意思,可以通用。
)②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④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①本来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应无牵无挂,②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③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④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题临安邸【宋】林升①山外青山楼外楼,②西湖歌舞几时休?③暖风熏.得游人醉.,④直把杭州作汴州。
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时期的京城(首都)。
诗意:①重重叠叠的青山,密密麻麻的楼台,②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③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④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醉”字我看到茶楼听曲的人入了迷,眯着眼睛,随着曲子摇着头,在桌子上用手敲着节拍,翘着的二郎腿一晃一晃的……装点的精致的游船上飘出歌舞声、划拳声、嬉闹声,还有随风飘来的淡淡的香粉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八字还没一撇”:这句奇怪的话有何深意,又出自哪位名人的口?一撇一纳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
一撇一纳还可以再写其他字,比如,汉字中的“八”。
古人用“八字还没一撇”,一般来形容事情远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好,甚至说好事尚没有一点眉目。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角度看,“八字没一撇”多指的是好事。
这句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源易缘”查阅资料发现,最开始说出这句话的,是南宋的一位理学家,集大成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位理学家不仅18岁就进士及第,还写了一首好诗。
上面的这首《观书有感》,就出自这位老先生。
他就是曾任宋朝枢密院编修等职的朱熹朱老师,世称朱文公。
中国的史料中记载:朱老师,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还编写了《太极图说解》、《周易读本》等书籍;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八字没一撇”就是出自他著作中的一部分。
“源易缘”在《与刘子澄书》中,看到: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
刘子澄是宁宗嘉定年间的一位进士。
朱熹在书中用“八字”来比喻“圣贤之门”。
朱老师告诉大家:通向圣贤的门已打开,人们不但不进门,反朝外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中,“八字”,还指一个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有四组天干和地支构成的“生辰八字”。
而在古代,男女在定亲通婚之时,还会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合上一合,也就是民间通俗的所称——“合婚”。
历史上,还曾有一支部队,也以“八字”命名。
宋朝的一位将领王彦,曾组织了“八字军”,抗金卫国。
什么是“八字军”呢?原来,王彦在山西一带的太行山上,组织了700余人英勇杀敌。
而在这些人将士的脸上,每一位人的面部都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8个字。
他们曾与金军激烈交战,因此得名“八字军”。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易经》、《中国历史》等书籍,同向原书作者致敬!。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2015年初三一模诗歌汇编普陀区(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
(4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朝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
(2分)7、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
(2分)(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4分)6.(2分)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7.(2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长宁区(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6—7题(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照应了题意的一句诗是(2分)7.本诗体现出诗人的(2分)6.今日听君歌一曲7.豁达胸襟和坚定意志徐汇区(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6.本首小令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2分)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本首小令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B.小令中一个“拂”字表达了女子目送恋人身影远去的依依不舍。
C.作者用“杨花”、“斜”、“山”构成多种障碍,写出了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中心,强调了离别的缠绵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6.(2分)关汉卿7.(2分)C松江区(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第6-7题(4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下列与“一览众山小”在语意上互为因果的一句是。
(2分)A.齐鲁青未了 B. 造化钟神秀 C. 阴阳割昏晓 D.荡胸生曾云7.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分)(二)(4分,每空2分)6.C7.勇于攀登、傲视天下虹口区(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一7题(4分)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前端竖排文字的排列方式 作者:请叫我二狗哥在台湾、香港等地区,文章排布仍然遵循中国古代的竖版书写排列方式,也 有部分网站诗词在排列时希望采用仿古竖版排列的模式。
前端默认的文字排列为 从左至右横版排列,如何才能实现竖版文字排列呢?在CSS3中有writing-mode 属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writing-mode 属性有三个值:writing-mode : horizontal -tb; /*默认:水平方向,从上到卜 */ writing-mode : vertical-rl; /*垂了[方向•从右向丿匸*/ writing-mode : vertical-lr; /*垂M 方向,从左向右*/因此对于竖向排列可以采用后两个属性值。
案例应用1:请将汉怎府《长歌行》采用竖版形式从右往左进行排列,并满足一下要求:(1) 标题字体采用20px,作者字体采用12px,诗词内容采用16px ; (2) 设置行间距为字体大小的1・8倍;作者:汉番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滓/万物生光辉。
常赛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容器(.content)为宽500px,高300px,且水平居中显示。
<div class=1 content'><div> 长歌行 </div> <div>作者:汉乐府</div><div>青青园中葵, <div>阳春布徳泽, 朝露待日晞。
</div>万物生光辉。
</div><div>常恐秋R •至. <div>百川东到海, <div>少壮不努力, </div>参考代码:* {borderidth : 0; } .content: {margin :0 auto; font-size: 16px;width: 500px; height : 300px;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 center; align-items : center; flex-direction:row-reverse; }・ content>div{ writing-mode : vertical-rl; line-height :1・ 8em;}•content>div:nth-child (1){ font-size:20px; }•content>div:nth-child(2){font-size:12px; }案例应用2:《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竖版实现焜黄华叶衰。
书愤⑴陆游山河自古有乖⑵分,京洛腥膻⑶实未闻。
剧盗⑷曾从宗父⑸命,遗民⑹犹望岳家军⑺。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⑻祝炉熏⑼。
作者简介《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词语解释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乖:分离;离别又如乖分、乖别等⑶腥膻.指入侵的外敌(含憎恶、蔑视意):扫荡~。
⑷剧盗:凶恶强悍的盗贼。
剧:巨,大如剧贼、剧寇、剧虏等。
⑸宗父:对宋代名将宗泽的敬称。
钱仲联校注引《宋史·宗泽传》:“ 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
宗泽,宋朝名将。
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⑹指改朝换代后仍然留恋前一朝代的人。
文中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
⑺岳家军是南宋初年由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大军。
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
⑻精意:专心一意;诚意。
《国语·周语上》:“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
”宋范仲淹《推委臣下论》:“圣帝明王,常精意於求贤。
”⑼祝炉熏:烧香祷告.拜佛祝愿. 祝: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
从示,从儿口。
“儿”是古文“人”字。
本义:男巫,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即庙祝。
炉熏:焚香。
宋范成大《宝公祈雨感应用陈申公韵赋诗为谢》:膴原龟坼暮春时,夹路炉薰共祷祠。
翻译诗文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景象如此惨烈充满血腥,确实前所未闻。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作文审题及例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代大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有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其实,何止成大事业、大学问如此,社会、人生,古今、中外,诸种事情,大凡都有此种经历。
看到王国维这段话,你有何种感受?你想到些什么?领悟到些什么?请用你的笔把你的感受、领悟或者相关故事记下来,形成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注意所写文章必须与此三种境界十分有关才好。
解释: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第一境也;【这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
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愿得此身长报国”作者:袁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0期摘要: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
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
古代的文人在其作品中寄托和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强烈而真挚的爱国精神。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爱国精神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33-0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发为胡笳吹作雪,心因烽火炼成丹。
”(明·王越《断句》)在历代的军旅诗词中,爱国主义像一根耀眼的红线贯穿始终,成为动人心弦的主旋律,展示着一代又一代军人前赴后继、喋血沙场的英雄壮举和豪迈情怀。
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朝诗人戴叔伦的这首《塞上曲》,热烈歌颂了唐军威武雄壮的阵容和将士们斗志昂扬、决心全歼敌人的英雄气概,表明了守边将士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崇高理想。
“愿得此身长报国”是千百年来无数热血男儿灵魂深处的呐喊,是征战沙场的历代军人向养育自己的祖国剖心明志的誓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流露出的是儿子对母亲的养育之恩难以报答的心曲。
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把它借用过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眷恋之情。
每个炎黄子孙,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吸吮着祖国母亲的乳汁,成长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
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五千年的兴衰荣辱,同甘共苦,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宋词中的咏志爱国让人气血沸腾,在长久中感慨、回忆,成为无法忘记的岁月。
在许多宋诗词中,爱国主义可以说表现得非常鲜明,几乎成了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可以这样说,有了爱国主义,宋词才得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五年级上册十二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十二课古诗三首内容如下:一、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课文主题:《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二、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简介:林升,字云友,平阳人。
主要作品有《题临安邸》等。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课文主题:《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三、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简介: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
汉族,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主要作品:《己亥杂诗》315首。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诉衷情陆游阅读答案]诉衷情阅读答案诉衷情阅读答案篇1: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练习与答案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
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6)、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上古韵部助记歌(金卫国著)上古韵部助记歌目录绪论. 2缘起 (2)三十部简说 (2)主体:以下为各部之歌诀。
. 3 (1)之、职、蒸 (3)(2)幽、觉、冬 (4)(3)宵、药 (5)(4)侯、屋、东 (5)(5)鱼、铎、阳 (6)(6)支、锡、耕 (6)(7)歌、月、元 (7)(8)脂、质、真 (8)(9)微、物、文 (9)(10)缉、侵 (10)(11)叶、谈 (10)尾声. 11说明. 11韵部歌白文. 12 上古韵部助记歌(金卫国)绪论缘起这个《上古韵部歌》是受冯桂芬《说文部首歌》的触发而编的,依据的材料是何九盈先生《上古音》一书中的谐声字,也参考了他的《音韵丛稿》。
这个歌诀只是想起到一个便于联想记忆的作用,收字方面,凡编有歌诀者,一部之谐声偏旁,大致皆有反映,亦兼收散字。
为不增加记忆负担,歌诀之中不采用衬字,各字皆实有其事。
此文一定会有许多不严密的地方,所以敢不揣浅陋,笔之于书者,乃料想观此文者,多是师友中人,必当以其宽大之心恕我无知矣。
作者亦不敢望其流传,唯博师友一笑可也。
有关该歌诀的编纂经过,如下情形仰共知悉:a)本歌诀为一时兴至之作,最初的工作乃是从最简单的开始,也即是从谐声字数最少的冬部字开始(亦有随兴所至,而先作字较多者,如侵部字)。
随着工作的继续,各部谐声字数渐繁,工作难度加大。
读者诸君一览歌诀,自知其文脉顺畅不同。
而最后之技经肯綮,劳心费神,遂取变通之法,如真、文、元三部是。
但是现在的排列顺序,则非据写成之序,而是按照三十部排列之序。
b)言谓文如其人,本歌诀与作者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很多句子在外人看来殊不可解,为求易解,作者在每个歌诀下都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解读,读者可以参考。
然作者亦恐此种做法有强加于人之嫌,心甚不安。
读者若能自为解读,则甚好;若是不可解,亦不妨各取变通之法。
若读者能有所匡正或重新编过,并惠告鄙人,则不胜感激之至。
三十部简说阅览口诀之前,不妨简单的把三十部之名称略述如下: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歌、月、元;脂、质、真;微、物、文;缉、侵;叶、谈。
只要记住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缉、叶几字即可,通过之、职、蒸阴阳对转便可推知职、蒸,其它类此。
具体记忆之法,不妨如下: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缉叶。
以上的由之到叶的排列顺序,部分的体现了韵部之间的远近关系,此时可不必追究,慢慢自会发现。
另外,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缉叶,还可与段玉裁的十七部对比一下。
段玉裁十七部依次为:之、宵、幽、侯、鱼、蒸、侵、谈、东、阳、耕、真、文、元、脂、支、歌。
不妨也划分记忆:之宵幽侯鱼、蒸侵谈东阳、耕真文元、脂支歌。
这样依次是1—5,6—10,11—14,15—17,就不会被《说文解字注》中处处出现的第几部给搞糊涂。
反推,由第几部推知是何部,亦可以跟三十部(王力先生)对应起来。
主体:以下为各部之歌诀。
(1)之、职、蒸之暂无歌诀。
一般称作之咍韵,可知音ai之字不少。
又有不少中古尤韵字在此部。
熟悉其它各部之后,再后头看之部,或多或少能看出一些。
希望以后能有歌诀。
05-1-9今日勉强编一歌诀,方法是先把读音不同的i\ai\u各字分组,再在组内编,然后再在各组的基础上调整。
歌诀如下:佩龟才来宰臺采,兹丘乃災灰牛亥。
母郵舊裘妇思久,子忧己使喜已止。
又不以司士辞鄙事,而负市其丝再颐里。
某疑耳。
按:佩龟,武则天时三品以上官配金龟袋。
宰,主事。
臺,官署。
采,事。
歌诀大意:配上金龟符,刚刚上任主管台省之事,那个山丘就受灾了,灾害的原因是受到野生动物的破坏。
看着母亲邮来的旧裘,又想起妻子的长久思念,十分担心自己的使命能否完成,所幸已经止住了灾害。
又不因为是管人的大官而推辞那些低贱的活。
注意:臺,今简体字作台。
台,古亦在之部,从(以)从口。
災,上部“从一壅川”,以会灾害之意。
郵,置郵传命之郵,今郵政之字,段注以为会意字,垂于边远义,古又有邮字,不同于此。
舊字,臼在幽部。
从臼的在之部,据《音韵丛稿》,舊不从臼得声,臼乃形讹,本为鸟巢之象。
史、事、吏,古为同源字,皆在之部。
辞,古辤、辭皆在之部。
市,从之得声。
又,尤忧在之部,优在幽部;裘在之部,求在幽部。
本文歌诀用法说明:可以拿一本上古音韵方面之书,兹以何九盈先生《上古音》为例。
把它里面所收的声首(谐声偏旁)与本歌诀对应,可以发现《上古音》里的以、丝、其、里、才、兹、来、思、不、龟、某、母、邮、丘、牛、止、喜、己、已、耳、子、士、宰、采、又、久、妇、负、司、佩、而、臺、旧、事、疑、灰、裘、辞、亥、再、乃、市,皆在歌诀中一一对应。
而颐、忧、使、鄙、災等字,因为其声首或不常见,或难于在电脑中打出,或者为了行文的需要,而用衍生字代表,然亦要求一一对应。
另外,本部代表字之,没有出现,也是为了行文需要,代表字因为是代表字,所以料想一般不会有记忆上的问题。
另外,注意中所附,实也是歌诀的一部分,如史字,未在歌诀中直接出现,乃用一使字表示,指出史、吏同源,也即为此张本;又如,辞字的说明,意在指出辤字亦在此部。
大致上,作者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声首直接出现、衍生字出现、间接表明(也有衍生字,只不过不是简单的一个层次而已)。
为了不增加记忆负担,又提高涵盖面,大致一字对一字,声首尽皆反应,只不过有时声首的反应是间接的而已。
另外,亦有声首确实未出现者,如怪字,之所以未出现,是考虑到它的谐声偏旁圣(读ku1)在职部,之职阴入对转,可以推导。
有时候,歌诀中也照顾到一些散字,通常也会指出。
熟悉歌诀后,如何把歌诀跟所目见之字对应起来,也简单的介绍一下:如上文的台字,它是从以得声的,所以知道在之部。
又如哉字,它是从才得声的,所以在之部。
又如海、该、有、时等字,分别从母、该、又、之得声,所以皆在之部。
当然,这种字形上的分析,很多需要借助《说文解字》及古文字方面的知识了。
这个歌诀的作用只是助记。
窃以为,一个个的字就像是一粒粒的珠子,三十部是一个个的格子,行家心里清楚每个格子里装了些什么东西,一般人却做不到。
记忆里的珍珠,散落一地,用丝线把它们串起来,虽然会有的串比较长比较美丽,也有的比较短比较粗糙,但是再放回格子里时,就会清楚些了。
職牧戒匿伏敕逼仄,直意革职克棘塞。
圣则亟力穑稷麦,蚀得息惫色異黑。
陟北国皕代,服。
按:牧,州之长官也。
匿伏,隐匿也。
敕,诫也。
逼仄,狭小也。
直意,不挠也。
棘塞,如蒺藜充塞。
圣,意为致力于地,读若窟(ku1)。
不同于聖人之聖(从壬得声,在耕部,彼诀中以聽字所表示也)。
息,谓气息也。
皕,两百也。
歌诀大意:州牧为了防止隐匿的祸害,告诫防范逼仄之处,并且革去那些不称职的人,克服那些阻挠之人。
勤劳的人致力于耕种稷麦,因劳损而气息疲惫,颜色黧黑。
末五字,谓来到北国已经两百代了,服水土了。
注意:皕在此部,百在铎部。
又,圣字,《音韵丛稿》在物部,但从圣得声的怪字在之部。
此处依《上古音》。
又,德字乃本部常见字,从直得声。
又,翼字在脂部,《说文》以为从異得声,实则非是。
翼乃一象形之字(王力先生)。
此说尚待考虑。
蒸徴朋乘兴登冰凌,陾升熊腾曾称雄。
仍蝇兢鹰恒梦穹。
按:徴谓征召,而不用征字者,征在耕部。
陾,众多义,音同仍,段玉裁以为当从而得声(而字在之部,阴阳对转;而耎字在元部,音较远)。
兢兢,勤恳义。
全歌诀可如下理解:乘着兴头,邀集一帮朋友到冰上玩耍,个个争先恐后,腾跃飞超,竞称豪杰。
勤恳的小鹰,虽仍然像苍蝇那么软弱,但是,它的心,一直向往着蓝天。
留意:竞竟竸等字,在阳部。
与此兢字形似。
又,黾在阳部,蝇在本部,绳亦在本部,据《说文》,蝇为会意字,绳为蝇省声。
(2)幽、觉、冬幽暂无歌诀,大致今读有效摄(ao)、流摄(ou)二音。
觉叔告六奥畜菊竹,夙复目就逐肉毒。
肃穆祝,粥熟。
按:奥,秘诀也。
夙,平素也。
复,反复也。
就,近也。
此歌诀谓:叔告以我六种窍门种植菊竹,并谓长久赏玩它们可以使人清爽,驱逐肉食之鄙俗。
而清贫生活的乐趣,也就在于自得其乐吧。
粥之熟,肃穆祝祷,虽憨态可掬亦何妨?又,本部另有ju2字,形似臼,下一横断开,义为叉手。
學从之得声,而觉字又从学省声,故此几字不妨合计。
又,段玉裁谓學、教古本同源,而教在宵部。
冬众蟲豐融降宋宫,中宗肜彤躬戎农。
按:丰在东部,与此豐不同。
何《上古音》一般采用通行简体字,需要区分时始用繁体。
本句歌诀不妨解读如下:很多的虫子飞到了宋国的宫殿里,中宗意识到这是上天的示警,乃修德惕厉,躬亲戎农。
豐融无甚深义,可看作盛大义或拟声。
肜彤形似,无义,颇仿《高宗肜日》。
注意:禮字所从之声符为豊,在脂部,不同于此豐字。
(3)宵、药宵暂无歌诀。
中古归效摄(ao)。
药芍药卓荦爵雀谑,激龠乐弱暴翟鹤。
凿。
按:芍从勺,谑从虐,鹤从隺,皆谐声字之大旨,允许在歌诀中出现谐声字替换。
至于本部之沃、驳,虽皆为入声,然从夭从爻,乃与宵部阴入对转,读者可从宵部系联得到,余仿此。
然有时为编歌诀方便,亦容有变通。
(以上之部有说明,姑存往不废)。
凿字未入歌诀,单列,此事多有,后仿此,然一般亦取易于记忆者。
此句大意:爵(麻雀亦称爵)雀戏耍于卓荦(义为高、挺拔)的芍药之中;某人激龠(激,取风气激荡意,此近吹奏)不乐,遂拿翟(野鸡)鹤出气。
此翟鹤与上爵雀,尽是此一园中之禽也,互文见义。
(4)侯、屋、东侯佝偻侏儒聚愚陋,侯府后口構侮鬥。
具奏投主须懋戍,兜鍪昼趋驱走寇。
廚愉厚瓿饫豆乳。
竖凫漏斗。
按:佝偻,驼背也,侏儒,矮小也,此处皆表贬义。
此等人聚集愚陋之辈,于侯府后门闹事,规模亦自不小。
府主具奏投主,等待支援,懋,有盛大义,戍,戍守也。
国主遣兜鍪(兵士也)火速前往,驱赶闹事之人。
事平,侯犒劳军士,厨亦因事平甚喜,以厚瓿(小瓮)饱饮军士以豆乳(亦可是厨自饮)。
末四字,与上事无甚关联,谓刻有凫形图案之漏斗,凫之腿长,漏斗亦腿长,故有竖凫漏斗之臆说。
注意:侮所从之每在之部,乳所从之孚在幽部,懋所从的矛在幽部。
此皆是散字。
又,注意本部之部瓿剖字,与之部之培陪等字。
大体今读ei 的古在之部,u\ou的古在侯部。
又请参看《音韵丛稿》。
又,上古侯部字中古多有变入中古虞韵者,如凫、朱、愉、驱等。
故由现在读音判断一字在上古是否在鱼部,当排除侯部字也。
又,幽部字繁,未编歌诀。
排除侯部之字可得部分。
屋曲谷璞玉琢禄珏。
蜀族扑束秃角鹿,木屋局辱足榖粟,犊哭嶽。
按:此歌诀谓:曲折山谷中之璞玉,可以用来雕琢成班赐之珏(音绝)。
蜀族之人扑倒并逮住了一只鹿,把它关在木屋里面,局促受辱,然尚足有榖粟。
其子痛失其亲,哀鸣于山岳。
无甚深义,若要联想,不妨鹿禄谐音,或将以为牺牲矣。
注意:卻、郤(音隙)在铎部,见铎部说明。
东共工纵凶用孔尨,东公雍容弄双龙。
充冗同送丰茸丛,封。
按:共工,凶神也。
孔尨,大长毛狗也。
东公,东王公也。
东公击败共工后,将共工与孔尨同送草木丰茸之处,封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