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过程审核检查表(参考)
- 格式:xls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4
德信诚培训网过程审核检查表审核部门:审核员:审核日期:编号:序号过程要求提问及要点分值审核记录10 8 6 4 01 产品开发的策划1.1是否明确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图纸、标准、规范、技术条件、检验规划、产品特性、特殊特性、订货文件、法规及环保要求)1.2是否编写了产品开发计划并规定了目标值?(顾客要求、成本、进度、认可安排、资源调查、目标值与监控、同步工程)1.3是否策划并落实了产品开发所需的资源?(顾客要求、人员责任、设施设备、试验设备、专业软件如CAD等)1.4是否了解并确定了对产品的要求?(顾客的要求、企业目标、同步工程、顾客沟通、特殊特性、法规要求、功能、尺寸、安装、材料)1.5是否进行了产品开发可行性研究?(设计、质量、资源、特殊特性、标准法规、环保、进度安排、目标成本)1.6是否已计划/已具备项目开发所需的资源条件人员技术等?(项目小组、职责、相应素质的人员、通信方式、顾客信息与沟通、生产及试验设备、开发软件)德信诚培训网过程审核检查表(IATF16949-2016)审核部门:审核员:审核日期:编号:序号过程要求提问及要点分值审核记录10 8 6 4 02 产品开发落实2.1是否进行了DFMEA的分析,并确定了改进措施?(顾客要求、产品建议书、功能、安全性、可靠性、易维修性、主要特性、环保要求、试验结果、DFMEA及改进的特定设施)2.2项目运作过程中是否对DFMEA进行了补充更新?已确定的措施是否已经落实?(顾客要求、重要参数、特性法规要求、功能尺寸、材料、环保要求、运输、FMEA措施)2.3是否制定了质量控制计划?(标出的重要特性,检验及试验流程、配置的设备、测量技术、验收标准)2.4是否具有各阶段所要求的认可合格证明?(产品试验如整机试验、功能试验、寿命试验、样件状态、小批样件、计量器具)2.5、是否已具备所要求的产品开发能力?(顾客要求、人员素质、设备、样件、模具、试验/检验/实验室)3 过 3.1是否了解并明确对产品的要求?(顾客要求、法规要求、物流方程开发的策划案、技术供货条件、质量协议、重要特性、环保要求)3.2是否编制了过程开发计划并确定了目标值?(顾客要求、目标成本、进度安排、样件/试生产/批量生产、资源调查及配置、更改方案、合格供方、目标监控)3.3是否已策划并落实了批量生产的资源?(顾客要求、原材料清单及供方名录、人员责任、班产能力、设施/设备/工装/模具/试验设备、运输工具、周转箱、仓库)3.4是否了解并考虑到了对生产过程的要求?(顾客要求、法规要求、能力验证、设备及试验设备的适应性、生产布局、搬运包装、贮存、标识)3.5是否已计划/已具备项目开发所需的人员与技术条件?(项目领导小组/职责、人员素质、设备能力、顾客沟通、CP\APQP\FMEA)3.6是否开展了PFMEA并确定了改进措施?(过程风险如工序、供方、顾客要求、功能、重要参数、可追溯性、环保要求、运输)德信诚培训网过程审核检查表审核部门:审核员:审核日期:编号:序号过程要求提问及要点分值审核记录10 8 6 4 04 过程开发的落实4.1项目运作过程是否对PFMEA进行了补充更新?已确定的措施是否落实?(顾客要求、工序/供方、重要特性、法规要求、安装尺寸、材料、可追溯性、PFMEA措施)4.2是否制定了质量计划?(包括:产品组件、部件、零件和材料及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流程、设备、测量技术、验收标准)4.3是否具有各阶段所要求的认可/合格证明?(产品试验报告、样件、首批样品、产品特性/过程特性证明、设备等)4.4批量生产前是否进行了试生产?(试生产批量、过程能力调查、样品检测、人员素质、指导书、生产布局)4.5生产文件和检验文件是否齐全?(过程参数、检验规范包括:频次、方法、记录、反应计划,现场易于得到)4.6是否已具备所要求的批量生产能力?(合格供方、材料清单、人员素质、设备运行效率、单台产量、设备能力、运输工具、周转箱等)5 生产过程5.1供方/原材料5.1.1是否仅允许已认可的供方供货?(合格供方名录、认证证书、营业执照、实物质量评定)5.1.2能否确保供方所供产品达成协议要求?(供方协议、试验记录、检验方法、频次、缺陷分析、能力验证)5.1.3是否对供方实物质量进行了评价?有偏差时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质量会议纪要、改进计划的商定与跟踪,改进后的质量验证、供方的分析评定记录)5.1.4是否与供方新产品与过程的持续改进商定了质量目标并实施?(项目小组、质量目标、减少废品、提高满意度、质量/价格/服务目标)5.1.5批量供货的产品是否得到了批量生产认可?(样件认可、首批报告、可靠性研究、鉴定线路)5.1.6对顾客提供的产品,是否严格按与顾客商定的方法进行管理?(质量文件、控制/验证/贮存/运输/包装要求)5 生产过程5.1.7原材料库存量,库存状态是否适合于生产要求?(看板/准时化生产、贮存成本、应急计划、先进先出)5.1.8对原材料/剩余料的入库和贮存是否进行了适当控制?(包装、标识、先进先出、秩序与清洁、贮存条件如:防损伤/污染/混批/混料)5.1.9员工是否得到相应培训?(产品/规范/顾客要求/。
制造过程检查表制造过程审核检查表被审核的制造过程:审核员/日期:审核项目涉及的标准条款审核内容审核中的观察和证据记录判**果备注P-FEMEA及控制计划7.3.2.37.3.3.27.5.1.11.是否有识别产品和过程的特殊特性?这些特殊特性的制定,形成文件和控制方面是否符合顾客的要求?2.是否建立产品的过程流程图?流程图与实际的作业过程是否一致?3.P-FMEA中是否包含了过程流程图中的全部作业步骤?4.P-FMEA所确定采取的措施是否被列入到控制计划或作业指导书中?5.是否有试生产和生产的控制计划?控制计划是否包含了对所有特殊特性的控制方法?6.控制计划是否包含了顾客要求信息?7.当任何影响产品、制造过程、测量、供货来源或FMEA的更改发生时,是否更新了控制计划?8.是否为所有负责过程操作的人员提供了文件化的作业指导书?9.这些作业指导书是否在操作这得工作岗位并易于得到?人员素质/能力6.2.1?6.2.2.26.2.2.36.2.2.41.对于新上岗和调整岗位的人员是否进行了岗位培训,并具备了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2.所有操作人员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资格和能力?特殊岗位人员是否进行了资格鉴定?3.员工是否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是否知道不符合质量要求会给顾客带来怎养的后果?4.员工是否了解本部门的质量目标,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5.员工是否明确工作职责,是否知道如何清楚的与上下工序沟通各种情况?6.当发生质量异常时,员工是否知道如何反馈给现场管理者?7.是否有效地使用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方法?生产设备/工装管理7.5.1.47.5.1.51.是否有建立机器/设备的预防性与预见性维护计划?并按计划执行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活动,是否有维护记录?2.设备出现异常时现场如何处理?3.是否建立关键生产设备的零配件清单?并在需要时可以得到?4.生产设备/工装模具是否能满足产品特定的质量要求?5.在批量生产中使用的检测、试验设备是否能有效的监控质量要求?6.设备、工装、量具的储存和防护是否有规定的要求、并按其执行?7.是否建立易损工装的更换?8.工装的使用、存放、标识和维护是否有规定要求,并按其执行?9.是否有工装的设计图纸或文件?设计图纸/文件与实际工装是否相符合?7.5.1????????7.5.1.38.2.3.18.2.41.生产前应作哪些生产准备?这些准备是否能充分满足生产的要求?2.生产的安排和布置是否符合工艺流程或流程图的规定?3.是否有执行首件确认并有相应记录?4.有关过程参数的设定是否符合作业指导书或控制计划的规定?关键参数的设定是否有做记录?5.生产中的各作业步骤是否按控制计划的要求执行相应的控制?6.控制计划中要求用控制图控制的特殊特性是否有收集数据并绘制相应的控制图?7.当控制图显示过程不稳定时,是否进行了分析和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进?8.是否有做生产能力分析?当生产能力不满足≥1.33或顾客的要求时,是如何处置的?9.是否有按控制计划安排执行生产检验并有记录?10.当生产异常时是否启动控制计划中的反映计划?11.生产中的物料、半成品、成品、合格品、不合格品等是否按规定的要求标识清楚?12.当生产中的工作环境条件有规定要求时,是否按规定要求实施控制?不合格品控制8.3????8.3.2????????8.3.41.当生产中发生不合格时是如何处理的?如何将不合格及时通知给负有纠正措施的管理者?是否有处理结果的记录?2.是否有返工作业指导书?这些作业指导书是否易于被适当的人员得到并使用?3.当产品或制造过程与当前批准的不同,在继续生产之前,是否获得顾客的让步或偏离许可?4.返工半成品、成品是否经过重新检验合格**转入下工序或出货?包装与搬运7.5.51.产品包装是否按照包装规范的要求进行包装?2.产品的包装是否符合顾客的要求,并能确保对产品的防护?3.产品的搬运和转移是否能确保不混批、不混料并保证可追溯性?4.是否有规定搬运的工具和方法?这些方法是否确保物料/产品不被跌落或损坏?纠正与预防措施8.5.2?8.5.2.28.5.2.3?8.5.31.当外部发生异常或顾客投诉,是否将相关信息通知到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是否针对异常原因进行了分析,采取了什么措施?是否验证措施的有效性?2.纠正措施是否应用了防错方法?3.是否将纠正措施和实施的控制应用与其他类似的过程和产品?4.当内部和外部发生异常时,是否有评审P-FMEA和控制计划?是否有作适当的更新?5.当数据分析或控制图显示有潜在异常的趋势时,是否有采取预防措施以防不合格的发生?数据分析和目标业绩8.41.是否有根据生产的目标和衡量指标定期统计和分析?2.当数据显示目标或指标未达成时,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持续改进8.5.1.21.当制造过程有能力且稳定或当产品特性可预测且满足顾客要求时,是否有考虑持续改进的措施?2.当数据显示目标或指标未达成时,是否有作进一步的提升?备注:要求程度的打分依据分数对符合要求程度的评定10完全符合8绝大部分符合,只有微小的偏差6部分符合,有较大的偏差4小部分符合,有严重的偏差0完全不符合。
内 部 审 核 检 查 表
工程变更管理
程序
生产管制程序生产计划控制
程序
118.6.2
128.6.3 139.1.1.1 组织生产的零部件是否被顾客指定为“外观项目”如果是组织是否提供了1.适当的资源,2.适当的颜色,文理,金属亮度,组织结构,映像清晰度的触感技术的标准样件,3.外观标准样品及评价设备的维护和控制,4.对从事外观评价人员的能力和资格的验证
是否对制造过程进行了监视和测量?是否采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对特殊特性工序进行了监控,并保持过程能力负荷生产件批准时的要求?是否出现过程能力不足或不受控的情况?如出现是否启动反应计划?是否制定了纠正措施计划并实施验证?
组织是否按照控制计划中的规定,根据顾客的工程材料和性能标准,对每一种产品进行全尺寸检验和功能性验证,其结果可供顾客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