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鸶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16
鹭鸶阅读答案鹭鸶阅读答案「篇一」绿色的水田中,仿佛有成群的白色斑点,睁大眼睛一看,原来是鸟中的舞蹈家――白鹭鸶,正停在水田中,用那尖锐的嘴巴啄食。
向田中扔一块石头,一下子,成群的白鹭鸶,一只只展开了白而大的翅膀,飞向蓝天。
那飞翔的姿势,真是无与伦比的美啊!那轻巧的身子升上了天空,挥动着有力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
我差点把它看成了美丽的鹤子,那美丽、优雅的飞翔姿势,使我也跟着跳起舞来。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与伦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的嘴巴()的翅膀()的身子3、为什么说白鹭鸶是鸟中的舞蹈家呢?请你画出短文中描写鹭鸶飞行姿态的语句。
参考答案:1、仿佛:好像。
无与伦比:没有能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2、尖锐白而大轻巧3、成群的白鹭鸶,一只只展开了白而大的翅膀,飞向蓝天。
那轻巧的身子升上了天空,挥动着有力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
鹭鸶阅读答案「篇二」崔小用岁月如流。
但人生中一些忏悔是不能被时间抹去的。
那一年我18岁,18岁的我曾经伤害过一只名叫“鹭鸶”的长腿大鸟。
一个罕见的恶作剧就这样诞生了。
我双手握住鹭鸶鸟的一条长腿,像折一根棍子样,“咔嚓”一下,把这条长腿折断了。
鹭鸶鸟发出了可怕的惨叫声。
我又抓住鹭鸶鸟的另一条长腿,用同样的方法也拆断了。
之后,我把鹭鸶鸟往空中狠劲儿一扔。
折了双腿的鹭鸶鸟在空中翻了几个跟斗,吃力地平衡好身子,在就要坠地的一瞬飞起来了,飞向空中。
我仰头瞅着,大笑不止。
原来,鹭鸶鸟断了双腿一样可以飞,只不过它的长腿不可能在身后笔直地伸着,而是像两截断绳头似的,耷拉下来,随着它的每一次扇动晃荡不止。
鹭鸶鸟在我的头顶盘旋,不知怎的,它不肯离去,就这样一圈又一圈盘旋着不停地飞,几大滴鲜血滴落下来,滴在我的脸上。
从正午一直到黄昏,鹭鸶鸟盘旋着片刻不停地飞;看得出,它已经很累了我猛然醒悟,断了双腿的鹭鸶鸟,不可能降到地面上来了。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鹭鸶》来鹄翻译
鹭鸶——【唐】来鹄
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作者介绍:
来鹄也就是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
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大中(847—860)咸通(860—874)间,才名籍甚。
举进士,屡试落第。
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
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
翻译:
轻柔洁白的羽毛,高高翘起的腿,一只鹭鸳静静地站在澄澈的水边,你看他日复一日就这样驻足凝神,仪态悠然。
如果你看到水里的鱼儿能不动一点羡慕的心思,那么,你对其他的事物的姿态会更加悠闲。
注释:
澄澜:清波;指澄清波澜。
年光:年华,岁月。
伫思:沉思;凝思。
1/ 1。
>鹭鸶朝代:唐代作者:郑谷原文: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相关赏析写赏析作者介绍郑谷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view_3567.html古诗大全古诗文网 KKD6BM明茨伯格被称为管理学界的离经叛道者,在其《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中,他并没有给战略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把战略理论归结为十个学派,并一一点评。
他认为,简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战略就好比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是一条蛇,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是一把扇子,摸到膝盖的人说大象是一棵树,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是一根绳子,摸到大象身躯的人说大象是一堵墙营销3.0版本,令人应接不暇。
那么,营销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觉得这是已经有定论的话题,不值得讨论,当然也有人说营销就是4P,或者4C,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最初在美国,营销的含义是:若干市场因素的各种结合从而影响市场供给,这些因素包括促销、推销、有组织的销售活动。
1967年,菲利普构建为出发点的产物非但对人们的工作无益,反而使人迷失。
营销理论需要从本质上去解构。
解构主义领袖人物雅克一个问题不可以一次性、终极性地解决,而只能是分步走,分时间、分空间、分不同的角度来解决。
对营销的重建与深度认知,须先从各方面多视野地去看待营销,尽力地去勾勒出它的一个暂时性的全貌;然后再对这个全貌的每一侧面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吸收。
现在,就让我们解构营销本质,蒙上眼睛,一步步去摸营销这头大象。
1流通说1922年,美国学者弗莱德促使商品所有权转移和实体分销所做的努力。
鹭鸶古诗全解
一、《鹭鸶》原文
鹭鸶
【作者】杜牧【朝代】唐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二、《鹭鸶》注释
鹭鸶:一种水鸟,羽毛洁白,又叫白鹭。
激石:水浪拍打石头。
独立:单独站立。
亭亭:高标独立、姿态美好的样子。
鹭鸶:此指白鹭,羽毛为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青玉:蓝绿色的玉。
群捕:许多只鹭鸶在一起捕食。
溪影:溪中的影子,形容溪水清澈。
碧山:指山色青绿。
落晚风:在晚风中飘落,随晚风飞舞。
飕飕(sōu sōu):形容雨声或很快通过的声音。
三、《鹭鸶》译文
春天里,鹭鸶时而悠闲地站立在烟波迷蒙的池塘边上,时而静卧在冷雨飕飕的寒苇丛里。
渔翁回去后沙汀上雾色苍茫,鹭鸶又在无人来往的滩头上自由自在飞上又飞下。
四、《鹭鸶》赏析
这首诗分别从个体、群体、近景、远景等不同的角度来刻画鹭鸶的形象,描绘出鹭鸶的优美姿态。
三、四两句,以远方碧山为衬,用梨花作喻,境界尤为开阔。
鹭鸶教学设计鹭鸶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鹭鸶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体会作者语言准确生动。
5、了解作者开头和结,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以其开头结尾相照应的写作方法。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
1、动物世界是一个奇妙世界,同学们能说说你们的了解吗?2、我们家一同走进动物世界,阅读郭沫若的《鹭鸶》,感受鹭鸶的奇妙吧3、板书课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理解词意(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汇报交流。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1)关于生字,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2)多音字辨析。
(3)理解词义精巧、悠然、铿锵(4)关于内容课文描写了鹭鸶的外形与优雅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
文章的脉络:第一部分(1--3):概括写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4--8):具体描写了鹭鸶的美丽色彩和优雅的姿态。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赞美鹭鸶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读、质疑问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
开头与结尾相呼应,文章结构紧凑,更突出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理解词语。
2、说说文章的大概内容。
二、朗读、欣赏1、学生自读、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鹭鸶?突出鹭鸶的哪些特点?(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讨论(3)班内交流汇报。
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两个方面描写鹭鸶。
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鹭鸶的特点。
浅析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的思想变化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思想界的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乃是取其“启封建之蒙”之意。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思想方面,相较于西方各国,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足。
而“知识分子,作为在被压迫民族中间常常是政治感觉比较敏锐,最早觉醒起来的部分”,在鸦片战争后便已开始试图改变中国。
在五四运动未完全展开之前,中国思想界的知识分子们,都较为统一的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阵营。
然而,“五四”后,各种主义出现,使得知识分子们应接不暇,中使他们开始了群体性的转向与分裂。
一、20世纪前后中国知识分子队伍的现状20世纪初的中国,无论是在器物、制度还是在思想层面,相较于西方各国而言,都略逊一筹。
辛亥革命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后来,中华民国的制度事实上名存实亡。
之所以如此,与中国的社会的传统思想与基本国情密不可分。
自19世纪40年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各国便开始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入,继而过渡到资本输入。
另一方面,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与思想却被试图改变中国现状的人士所学习。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便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所展开的“出于保障既得利益需要的权势性变革”。
甲午战争中方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但是,如果说因为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就完全否定其功绩,未免太过武断,可以说“中国的士阶层开始转化为早期知识分子在洋务运动中就已经开始”。
士与知识分子,无论是在政策倾向、经济模式、还是在文化推崇等方面的选择上,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在近代的对外态度上更是有显而易见的差别,“对外关系上,传统的士存在民族优越感,强调华夏中心论。
早期知识分子主张开放,反对闭关锁国”。
随着西学的逐渐深入,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其个人主张更加能体现人民的诉求,并且能将其应用于挽救民族危亡的实际行动中去。
从传统的士阶层转化为新兴的知识分子团体,这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罗隐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美鱼心。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16.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15.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鹭鹭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理解错误,应理解为“鹭鹭不要向人们夸耀自身的洁白”。
16.①杜诗运用了白描和比喻手法,(1分)运用白描勾勒出了鹭鹭“雪衣公子”的形象,还把落在树上的一群鹭鹭比作一树梨花,突出了鹭鹭的洁白和美丽。
(2分)②罗诗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1分)写鹭鹭虽有“素白” 的外表,却有“羡鱼”的内心,突出了鹭鹭的庸俗和道貌岸然。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0 页)【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歌大意,分析鹭鹭的形象;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比较探究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鹭的形象的不同之处;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作答。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10 页)。
鹭鸶杜牧赏析《聊一聊杜牧笔下的鹭鸶》鹭鸶啊,那可是一种特别优雅的鸟儿。
杜牧写鹭鸶,那可真是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呢。
杜牧笔下的鹭鸶就像是一位穿着白色礼服的绅士或者淑女。
你看啊,鹭鸶那一身洁白的羽毛,在水面上站着的时候,就像一位高傲的模特。
它长长的腿,细细的,站在浅水里,好像在跟水里的鱼儿说:“我在这儿呢,你们可别想偷偷溜走。
”我想啊,杜牧写鹭鸶的时候,肯定是在一个特别宁静的湖边。
也许是清晨,湖面上还笼着一层薄薄的雾。
鹭鸶就那么静静地站着,偶尔动一动脖子,调整一下自己的姿态。
杜牧就坐在不远处的一块石头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这只鹭鸶。
他心里肯定在想:“这鸟儿怎么能这么好看呢?”你知道吗,鹭鸶的动作特别的轻盈。
杜牧写出来的鹭鸶,那动作就像是在跳舞。
当它飞起的时候,翅膀轻轻一扇,就像一片白色的云飘了起来。
它的飞翔不是那种急匆匆的,而是慢悠悠的,好像在享受在空中的每一刻。
它可能会在空中盘旋一小会儿,看看下面的湖水,再看看周围的景色,然后找一个它觉得更舒服的地方落下去。
而且啊,鹭鸶还是个很有耐心的猎手呢。
杜牧肯定也观察到了这一点。
它站在水边,眼睛盯着水面下的动静,就这么等啊等。
它不会轻易地挪动自己的脚步,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渔夫,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
一旦发现了小鱼的踪迹,它的脖子就像弹簧一样,嗖的一下就伸出去了,然后嘴巴就叼住了小鱼。
那动作快得呀,你要是眨一下眼睛,可能就错过了。
从杜牧的描写里,我们还能感觉到鹭鸶的孤独。
有时候,它就那么一只站在广阔的水面上,周围没有别的同伴。
它也许是在等待它的伙伴,也许就是喜欢这种独处的感觉。
就像我们人有时候也会想要自己一个人静一静,找个没有人打扰的地方,享受一下孤独的时光。
我觉得杜牧写鹭鸶,不仅仅是在写这只鸟儿的外表和动作,他还在写一种意境。
那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在他的诗里,鹭鸶就像是一个精灵,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份纯洁和美好。
每次读杜牧写鹭鸶的诗,我就仿佛能看到那只鹭鸶站在我面前,我能感受到湖边的微风,能听到湖水轻轻拍打着岸边的声音。
鹭鸶古诗杜牧练习题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文学家,被誉为“小李杜”。
他的诗作以婉约、沉郁为主题,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其中,他的《鹭鸶》一诗,以其清雅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诗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结合《鹭鸶》一诗,探讨杜牧的创作背景、意境描写以及诗歌表现手法。
一、杜牧的创作背景杜牧的《鹭鸶》一诗,诗人通过生动描绘鹭鸟栖息的环境,抒发了对离乡的思念之情。
据研究,杜牧在唐朝末年,由于政变失宠,被贬谪到岭南地区,长期离乡背井,他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无时无刻不在内心弥漫。
因此,《鹭鸶》这首诗便是杜牧借鹭鸟的归乡寓意,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
二、意境描写《鹭鸶》一诗采用五绝的形式,结构紧凑,表达了杜牧苍凉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
整首诗细腻描绘了鹭鸟回归故土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内心表达,营造出一种恢宏而凄婉的意境。
首先,诗人描写了鹭鸟飞越嵩山的情景:“日暮渡头香草齐,何须翻飞腾云气。
”通过“日暮渡头”的描写,凸显了鹭鸟即将远离岭南,飞越嵩山回归故土的景象。
而“香草齐”一句,则以独特的形象语言,传达了大自然环境的静谧和生机。
接着,诗人写出了鹭鸟离岭南的情感:“江城五月萧关思,红袖添香惜别离。
”通过“江城五月”的描绘,展现了杜牧望乡思亲的心情;而“红袖添香惜别离”的抒发,则加深了别离的悲伤和不舍之情。
最后,诗人通过“孤根洲上鹭鸶栖”和“新卧春涛羡白鸥”两句,传达了鹭鸟归巢和他自己无法回乡的对比。
“孤根洲上鹭鸶栖”表达了鹭鸟回到家园的喜悦,而“新卧春涛羡白鸥”则显露出诗人对自身困境的无奈和憧憬。
三、诗歌表现手法杜牧在《鹭鸶》一诗中运用了许多诗歌表现手法,营造了深厚的意境和情感。
首先,他运用了意象的描绘手法。
通过对“鹭鸟”、“日暮渡头”等意象的生动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环境和内心情感的深刻共鸣。
其次,杜牧运用了对比手法。
在诗中,他通过对比鹭鸟归巢和自身无法回乡的情境,突显了离别的痛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鹭鸶古诗拼音版鹭鸶拼音版注音:xián lì chūn táng yān dàn dàn ,jìngmián hán wěi yǔ sōu sōu 。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yú wēng guī hòu tīng shā wǎn ,fēi xià tān tóu gèng zì yóu 。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鹭鸶翻译:春天里,鹭鸶时而悠闲地站立在烟波迷蒙的池塘边上,时而静卧在冷雨飕飕的寒苇丛里。
渔翁回去后沙汀上雾色苍茫,鹭鸶又在无人来往的滩头上自由自在飞上又飞下。
鹭鸶赏析: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
曾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
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字守愚,唐末著名诗人。
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
父史,开成中(公元838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
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
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奔西蜀。
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
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鄠县尉。
迁右拾遗补阙。
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
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
官至都官郎中。
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
卒于北岩别墅。
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
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
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