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教子》原文及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22.76 KB
- 文档页数:3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颜氏家训教子篇北齐-颜之推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
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
《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
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
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家训书籍,由颜之推所著,内容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方式、处世原则等方面,对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影响。
以下是《颜氏家训》的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氏家训》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立身立业,四十岁时不再困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时耳顺从,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但不越过规矩。
这段家训强调了人生不同阶段应有的心态和行为准则,提倡孝顺、忠诚、诚实、宽容等传统美德,对于家族内部的和睦相处和个
人品德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如下: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释义:古代圣贤们的书籍,主要教导人们要忠诚孝顺,言语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等道理,这些已经说得非常的详细全面了。
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类似的道理重复,内容非常接近,这就好比屋内再建造一个屋子,床上再放上一张床一样,显得多馀且无用。
我如今再写一部类似的《家训》,并非是敢于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只是作为整顿家风,警醒子孙后代罢了。
同样的一句话,因为是亲近的人说出来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佩服的人发出的就会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师友的劝诫不如婢女的命令;阻止兄弟间的打闹争吵,尧舜的教导还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这本书能被你们所遵信,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幼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谨细密。
在我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
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亲,言语平和,举止端正,大方得体,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就像朝见威严的君王一样。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1.序致篇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
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译文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
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
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
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
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
颜之推曰:“吾家先祖,积德累仁,子孙继业,勤勉不辍。
吾虽不才,窃慕先人之遗风,故撰此《家训》,以贻子孙。
”译文:颜之推言:“吾之先祖,积德累仁,子孙继承家业,勤奋不懈。
我虽然才能平庸,然而私下里仰慕先人的遗风,因此撰写此《家训》,以传给子孙。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故学者贵能自持,不溺于物欲,不随波逐流。
译文:君子的行为,应静心修身,节俭养德。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保持安静,才能需要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器物。
因此,学习者贵在自我克制,不沉溺于物欲,不随波逐流。
原文:吾观自古圣贤,无不以孝为先。
夫孝者,所以事亲也。
亲者,所以养志也。
故孝子之事亲,不敢有违,不敢有私。
夫养志者,必先养亲,而后养己。
译文:我看自古以来,圣贤无不以孝为先。
孝,是用来侍奉父母的。
父母,是用来培养志向的。
因此,孝子侍奉父母,不敢有违逆,不敢有私心。
培养志向的人,必先培养父母,然后才能培养自己。
原文:吾尝谓人,莫不有志。
然志者,非虚谈也。
必有实行,方为真志。
故君子之行,必先立志,而后行事。
译文:我曾对人言,没有人没有志向。
然而志向,不是空谈。
必须有实际行动,才能称为真正的志向。
因此,君子的行为,必先立志,然后行事。
吾家虽贫,必教子以礼。
礼者,所以立身也。
不学礼,无以立。
故教子以礼,使之知廉耻,识尊卑,明是非。
译文:我家虽然贫穷,但一定要教育孩子懂得礼仪。
礼仪,是用来立身处世的。
不学习礼仪,就无法立身。
因此,教育孩子懂得礼仪,使他们知道廉耻,识别尊卑,明白是非。
原文:吾观人世,富贵贫贱,各有所得。
然富贵者,未必能久;贫贱者,未必不达。
故君子之行,不因贫贱而丧志,不因富贵而骄人。
译文:我看人世间,富贵贫贱,各有所得。
然而富贵的人,未必能够长久;贫贱的人,未必不能成功。
因此,君子的行为,不因贫贱而丧失志向,不因富贵而傲慢他人。
原文:颜氏家训者,晋颜之推所著也。
夫风化之本,在于家训。
故古人有言:“教子先教德,养子先养性。
”是以颜子之家,子孙相继,世世不绝。
盖其教之有法,养之有则,故能久而不衰。
翻译:《颜氏家训》是晋代颜之推所著的一部作品。
风气教化的根本,在于家训。
因此古人有这样的话:“教育子女首先要教育他们的品德,养育子女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性格。
”所以颜家的子孙,一代又一代,世世代代没有断绝。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有方法,养育有规矩,所以能够长久而不衰败。
原文:夫教者,所以长善而救其失也。
为人父者,必知其子之性,然后能长其善而救其失。
若不知其子之性,而强以为之教,则适足以长其恶而败其才。
翻译:教育,是用来发扬优点而纠正他们的过失的。
做父亲的,必须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然后才能发扬他们的优点而纠正他们的过失。
如果不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格,却强行去教育他们,那么反而会助长他们的恶习而毁掉他们的才能。
原文:教子必以孝悌为先,其次乃仁义礼智信。
凡为人父母者,必以孝悌为教,使子敬父兄,敬长友朋。
如此,则家道昌盛,子孙繁衍。
翻译:教育子女必须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放在首位,其次是仁、义、礼、智、信。
凡是做父母的,必须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作为教育的重点,让子女尊敬父母和兄长,尊敬长辈和友朋。
这样,家庭才会繁荣昌盛,子孙才能繁衍不息。
原文:教子之法,先严后慈。
严者,使之知威仪;慈者,使之知恩惠。
威仪者,所以正身;恩惠者,所以感人。
二者兼备,乃为良教。
翻译:教育子女的方法,先严格后慈爱。
严格,是让他们知道威仪;慈爱,是让他们知道恩惠。
威仪,是用来端正自己的行为;恩惠,是用来感化他人。
二者兼备,才能算是良好的教育。
原文:教子必以德为先,勿以财为重。
财者,身外之物,得之何益?失之何损?唯有德者,乃能长久。
翻译:教育子女必须把品德放在首位,不要把财富看得太重。
财富,是身外之物,得到它有什么好处?失去它有什么损失?只有品德,才是长久之计。
原文:夫学不可以已,教之不可以废。
一、《治家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自兹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亲焉,故於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翻译:自有人类以来,才有夫妇,有夫妇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兄弟,一家之亲,不过是这三者而已。
从这三者延伸开来,直至九族,都源于这三亲,因此在人伦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可不重视。
二、《勉学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翻译:自古以来,明君圣帝还需勤奋学习,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此事遍布于经史之中,我也无法一一详述,仅举近世紧要之事,以启迪你们。
三、《教子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教子如种树,欲令其枝叶繁茂,必先固其根茎。
翻译:教育子女如同种植树木,要想让其枝叶繁茂,必须先稳固其根茎。
四、《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翻译:兄弟之间,是同根生、同气连的人。
在他们幼年时,父母左右扶持,前襟后裾,饮食同案,服饰相传,学业相连,游乐共方,即使有悖乱之人,也不会不相爱。
五、《交友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蜜如酒。
《颜氏家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家训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通过对《颜氏家训》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颜氏家训》(原文(原文译文)1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1.序致篇原文序致篇原文夫圣贤之书,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教人诚孝,教人诚孝,慎言检迹,慎言检迹,慎言检迹,立身扬名,立身扬名,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亦已备矣。
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规行矩步,安辞定色,安辞定色,安辞定色,锵锵翼翼,锵锵翼翼,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若朝严君焉。
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赐以优言,赐以优言,问所好尚,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
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与情竞,夜觉晓非,夜觉晓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今悔昨失,今悔昨失,自怜无教,自怜无教,自怜无教,以至於斯。
以至於斯。
以至於斯。
追思平昔之指,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车耳。
译文译文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
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
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原文:教子篇教子必以孝悌为先,次及于忠信,然后及于文艺。
勿以贫富论贤愚,勿以贵贱论亲疏。
子当敬父,父当慈子,兄当友弟,弟当恭兄。
若非慈孝,虽有千钟,不得为孝子;非友恭,虽有万金,不得为悌弟。
注释:1. 教子必以孝悌为先:教育子女必须将孝顺和尊敬兄长放在首位。
2. 次及于忠信:其次要教育他们忠诚和守信。
3. 然后及于文艺:然后才涉及到文学和艺术的学习。
4. 勿以贫富论贤愚:不要因为贫穷或富有来判断人的贤能或愚蠢。
5. 勿以贵贱论亲疏:不要因为地位的高低来判断亲情的远近。
6. 子当敬父,父当慈子:子女应该尊敬父亲,父亲应该慈爱子女。
7. 兄当友弟,弟当恭兄:哥哥应该友好对待弟弟,弟弟应该恭敬哥哥。
8. 若非慈孝,虽有千钟,不得为孝子:如果不符合慈爱和孝顺的标准,即使有千钟财富,也不能算作真正的孝子。
9. 非友恭,虽有万金,不得为悌弟:如果不友好和恭敬,即使有万金财富,也不能算作真正的悌弟。
翻译:教子篇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必须将孝顺和尊敬兄长作为首要任务,其次是忠诚和守信,然后才是文学和艺术的学习。
在评价一个人的贤能或愚蠢时,不应以贫富为标准;在判断亲情的远近时,不应以地位的高低为依据。
子女应该尊敬父亲,父亲应该慈爱子女,哥哥应该友好对待弟弟,弟弟应该恭敬哥哥。
如果一个人不慈爱、不孝顺,即使拥有千钟财富,也不能算作真正的孝子;如果一个人不友好、不恭敬,即使拥有万金财富,也不能算作真正的悌弟。
此篇家训强调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指出教育子女应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注重培养子女的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等品质,同时不应以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颜之推的教子理念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颜氏家训》精华15句,句句经典,好家风,值得传承!《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颜之推留给后世子孙的精神财富,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颜之推将自己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
《颜氏家训》内容丰富,见解独特,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可谓字字精湛,句句经典。
《颜氏家训·教子篇》1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解释: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
2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解释: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3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解释: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4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解释: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
5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解释: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颜氏家训·兄弟篇》1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解释: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
2 兄弟之际,异於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
解释:兄弟之间,与他人可不一样,要求高就容易产生埋怨,而关系录就容易消除隔阂。
3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解释:人在侍奉兄长时,不应等同于侍奉父亲,那为什么埋怨兄长爱弟弟时不如爱儿子呢?《颜氏家训·治家篇》1 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解释: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
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
2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
解释:老百姓生活最根本的事情,是要播收庄稼而食,种植桑麻而衣。
3 父不慈则子不孝解释:亲不知道爱抚儿子,儿子就不知道孝敬父亲。
《颜氏家训·勉学篇》1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解释:没有读遍天下书,不能随便校改别人文章。
2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解释: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3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
教子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教子》是出自颜之推的《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二篇》中的故事,本文整理了《教子》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
《教子》翻译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就棍棒鞭策他,因此,王僧辩成就了一番功业。
梁元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传,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他若一件事有闪失,他父亲为他百般遮掩,,希望他悄悄改掉。
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教子》原文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颜之推简介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
学术上,颜之推博学多洽,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书大多已亡佚,今存《颜氏家训》和《还冤志》两书,《急就章注》、《证俗音字》和《集灵记》有辑本。
《颜氏家训》经典名句1、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2、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3、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4、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5、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6、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7、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8、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9、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10、多为少善,不如执一。
颜之推,字子师,晋朝琅琊临沂人也。
幼聪颖,善属文,及长,历仕晋、宋、齐、梁四朝,官至侍中。
之推教子有方,故其子颜延之、颜之仪、颜之坚皆以文学著称,世称“颜家三龙”。
本文试译颜之推教子之法,以飨读者。
原文:夫教子,莫若以身作则。
吾常以清白传家,子孙宜知廉耻。
吾自少至老,未曾一日偷闲,勉力学文,以成家业。
子孙宜效吾辈,勤学不息,以成大器。
译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我常常以清白传家,子孙应该懂得廉耻。
我从年少到老年,未曾有一天偷懒,勤奋学习,以成就家业。
子孙应该效仿我们,勤奋学习,不断进步,以成为杰出的人才。
原文:教子,当以德为先。
吾尝言:“德者,才之基也。
”子孙宜修身立德,勿以才智傲物。
吾虽居高位,未曾以权势谋私,子孙宜以此为鉴,勿骄奢淫逸。
译文:教育孩子,应当以品德为首要。
我曾说过:“品德,是才能的基础。
”子孙应该修养品德,不要凭借才智傲慢他人。
我虽然身处高位,未曾利用权势谋取私利,子孙应该以此为鉴,不要骄傲奢侈。
原文:教子,宜严而不失慈。
吾常以严父慈母之教,训诲子孙。
严者,使子孙不敢放肆;慈者,使子孙知感恩。
吾子孙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勿以权势压人,勿以金钱骄人。
译文:教育孩子,应当严格而不失慈爱。
我常常以严父慈母的教诲,教导子孙。
严格,使子孙不敢放肆;慈爱,使子孙懂得感恩。
我的子孙应该严格约束自己,宽容待人,不要凭借权势压迫他人,不要因为金钱而傲慢他人。
原文:教子,宜教以孝悌。
吾尝言:“孝悌,为人之本也。
”子孙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吾自幼丧父,母以慈养我,我宜以孝报之。
吾子孙宜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以尽人伦之道。
译文:教育孩子,应当教导他们孝顺和友爱。
我曾说过:“孝顺和友爱,是做人的根本。
”子孙应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我年幼丧父,母亲以慈爱抚养我,我应该以孝顺回报她。
我的子孙应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以尽到人伦之道。
总之,颜之推教子之法,强调以身作则、以德为先、严慈相济、教以孝悌。
这些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颜氏家训》乃颜之推晚年所著,共计二十篇,内容涉及家庭教育、政治、道德、文化等多个方面。
以下为其中一篇《教子》的文言文翻译:原文:教子者,必以正道为先。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朋友信实。
此乃人伦之至,不可不慎也。
译文:教育子女的人,必须以正道为首要。
父亲慈爱,子女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夫妻和睦,朋友诚信。
这些都是人伦的极致,不可不谨慎对待。
原文:教子,必先正其心。
心不正,则言不由衷,行不由正。
故曰:“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家齐。
”译文:教育子女,必须首先端正他们的心态。
心态不正,则言语不由衷,行为不由正。
因此说:“心态端正,则自身端正;自身端正,则家庭和睦。
”原文:教子,必严其行。
行不严,则心不固,心不固,则德不立。
故曰:“行成于思,思源于行。
”译文:教育子女,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的行为。
行为不严,则心态不坚定,心态不坚定,则品德无法树立。
因此说:“行为源于思考,思考源于行为。
”原文:教子,必广其见。
见不广,则识不深,识不深,则才不广。
故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译文:教育子女,必须拓宽他们的视野。
视野不广,则见识不深,见识不深,则才能不广。
因此说:“博学而坚定志向,勤问而近思。
”原文:教子,必正其身。
身不正,则教无方,教无方,则子不敬。
故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译文:教育子女,必须端正自己的行为。
行为不正,则教育无方法,教育无方法,则子女不敬重。
因此说:“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其文言文翻译使我们更加了解古代家庭教育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从中汲取智慧,为子女的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颜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译
原文: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翻译为:齐朝有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讲:“我有个孩子,已经17岁了,非常通晓公文的书写,我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他渐渐地也快掌握了,用这些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紧要的事啊。
”我当时低着头,未作回答。
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让人诧异啊!假如因干这种职业,就可当上宰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
注释:书疏:此转文书信函等的书写工作。
伏:通“服”。
免:同“俯”。
业:职业,指服事公卿一事。
颜之推:生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
在文学创作上,颜之推著述颇丰,他所创作的《颜氏家训》是中国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体系宏大且内容丰富的家训,开“家训”之先河,在家庭教育、道德修养方面给后人提供借鉴的同时为后人研究南北朝历史及语言文学提供参考。
1。
《颜氏家训·序致、教子、兄弟、后娶》原文译注卷一序致第一【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1],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2],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3],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4]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5]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6]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7]。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注释】[1]诚孝:忠孝。
[2]已来:以来。
已,通"以"。
[3]模效:模拟,仿效。
[4]业以:用它来。
[5]同言:相同的话。
[6]师友:可以求教请益的人。
一般指师长。
[7]谕:使人理解。
【译文】古代圣贤著书立说,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们要忠诚孝顺,不随便说话,行为要端庄稳重,创立宏伟大业,成就一世英名。
这些道理,古人已经说得很详尽了。
但是,自从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先哲明圣思想的著作,不管在道理还是内容方面,无不重复雷同,相互模仿,这样做就如同屋里建屋,床上放床,实在是多余。
我现在又写这样的书,并不敢拿它做一般人的行为规范,只是用来整顿自家的门风,让后辈警醒罢了。
同样的一句话,有的人会相信,这是因为相信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的一个命令,有的人会去执行,就是因为下命令的人是他们所信服的人。
要想禁止小孩子的过于淘气,那么师友的劝诫抵不过婢女的命令;要想制止兄弟之间的争斗,尧、舜的言传身教比不上他们妻子的训导与规劝。
我希望这本书里面的道理能让你们信服,也希望它所起的作用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的作用。
【原文】吾家风教[1],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2],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3]荼蓼,家涂[4]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5]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原文:“吾观世人,皆有所得,而无所失。
或得财宝,或得美名,或得佳偶,或得贤嗣。
然而,得之者必失之,失之者必得之。
此乃天理,不可强求。
”译文:我观察世人,都各自有所获得,而无所失去。
有的人得到了财宝,有的人得到了美名,有的人得到了佳偶,有的人得到了贤嗣。
然而,得到了的必定会失去,失去了的必定会得到。
这是天理,不可强求。
原文:“居家之道,首在教子。
教子必以孝悌为先,孝悌者,为人之本也。
父母者,人之根本,敬父母者,敬天下之善也。
不孝者,天下之恶也。
”译文:居家之道,首先要教育子女。
教育子女必须以孝悌为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父母是人的根本,敬重父母的人,就是敬重天下所有善良的人。
不孝的人,就是天下所有的恶人。
原文:“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学不可以已,仕不可以止。
学以明理,仕以行理。
明理则治国,行理则安民。
”译文:学习优秀的人就可以做官,做官优秀的人就可以继续学习。
学习不能停止,做官也不能停止。
学习是为了明白道理,做官是为了实行道理。
明白道理就可以治理国家,实行道理就可以使民众安宁。
原文:“为人处世,不可轻信他人,不可轻视自己。
信人则易受骗,视己则易自卑。
信人者,智也;视己者,勇也。
智者不欺人,勇者不自欺。
”译文:为人处世,不可轻易相信他人,也不可轻易轻视自己。
轻易相信他人容易被欺骗,轻易轻视自己容易自卑。
轻易相信他人的人是明智的,轻易轻视自己的人是勇敢的。
明智的人不欺骗他人,勇敢的人不欺骗自己。
原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君子的行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必须保持安静,才能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问。
以上是对《颜氏家训》中部分章节的文言文翻译,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颜之推对家庭教育、为人处世、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颜⽒家训·卷⼀·教⼦第⼆》⼈之爱⼦,罕亦能均;⾃古
及今,此弊多矣。
【原⽂】
⼈之爱⼦,罕亦能均;⾃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共叔之死,母实为之。
赵王之戮,⽗实使之。
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们喜爱⾃⼰的孩⼦,却很少有能够⼀视同仁的。
从古到今,这中间的弊端可够多了。
那聪颖伶利⼜漂亮的孩⼦,当然值得赏识喜爱,那愚蠢迟钝的孩⼦,也应该对他怜悯同情才是,有那偏宠孩⼦的⼈,虽然想以⾃⼰的爱厚待他,反⽽以此加害他。
共叔段的死,实际就是他母亲造成的。
赵王如意的被杀,实际是他的⽗亲造成的。
其他如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事例都像灵龟、明镜⼀样可供借鉴啊。
【注释】
均:同样。
此处有⼀视同仁之意。
矜怜:怜悯,同情。
赵王:即赵隐王如意。
汉⾼祖与戚姬所⽣之⼦。
刘表(142—208):字景升,东汉末⼭阳⾼平(位于今⼭东鱼台东北)⼈。
东汉远⽀皇族。
袁绍(?—202):字本初,东汉末汝南汝阳(位于今河南商⽔西南)⼈。
在与各地势⼒的混战中,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当时地⼴兵多的割据势⼒。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为曹操所败,不久病死。
灵龟:龟名。
旧时⽤以占⼘。
《颜氏家训教子》原文及译文赏析
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
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
鼓云.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
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
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
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2.年逾四十()
3.少不如意()
4.揜藏文饰()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
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参考答案
一,l.品性2.超过3.稍微4.掩饰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
(王僧辨)能成就功业.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三,方式结果对比
四,孟母三迁;伤仲永……
参考译文
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
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
梁元帝的时候,有
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缺乏教养,他如果有一句话说得
有道理,他的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如果
有一件事做错了,他的父亲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
等到学士长到结婚和做官的年龄后,他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
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附注释
1、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梁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
2、湓城:也称湓口,古城名.
3、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
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
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
4、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
5、揜:同"掩",遮蔽,掩盖
6、婚宦:结婚和做官。
此指成年。
7、衅:涂抹
8、为:表被动
9、非:错误
10、冀:希望
11、少:同“稍”,稍微
12、竟:终究
13、周逖: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
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