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96 MB
- 文档页数:10
超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及特性一、超静定结构的特征及超静定次数超静定结构的静力特征是仅由静力平衡条件不能唯一地确定全部未知反力和内力。
结构的多余约束数或用静力平衡条件计算全部未知反力和内力时所缺少的方程数称为结构的超静定次数。
通常采用去除多余约束的方法来确定结构的超静定次数。
即去除结构的全部多余约束,使之成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这时所去除的约束数就是结构的超静定次数。
去除约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切断一根两端铰接的直杆(或支座链杆),相当于去除一个约束。
(二)切断一根两端刚接的杆件,相当于去除三个约束。
(三)切断——个单铰(或支座固定铰),相当于去除二个约束;切断一个复铰(连接n根杆件的铰),相当于去除2(n—1)个约束。
(四)将单刚结点改为单铰节点,相当于去除一个约束;将连接n个杆件的复刚节点改为复铰节点,相当于去除n—1个约束。
去除一个超静定结构多余约束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所得超静定次数一定相同。
去除图4—1a所示超静定结构的多余约束的方法之一如图4—1b所示,去除六个多余约束后,就成为静定结构,故为超静定六次。
再用其他去除多余约束的方案确定其超静定次数,结果是相同的。
二、力法的基本原理(一)力法基本结构和基本体系去除超静定结构的多余约束,代以相应的未知力Xi (i=1、2、…、n),Xi 称为多余未知力或基本未知力,其方向可以任意假定。
去除多余约束后的结构称为力法基本结构。
力法基本结构在各多余未知力、外荷载(有时还有温度变化、支座位移等)共同作用下的体系称为力法基本体系,它是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基础。
选取力法基本结构应注意下面两点:1.基本结构一般为静定结构,即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有时当简单超静定结构的解为已知时,也可以将它作为复杂超静定结构的基本结构,以简化计算。
2.选取的基本结构应使力法典型方程中的系数和自由项的计算尽可能简便,并尽量使较多的副系数和自由项等于零。
超静定内力分布超静定内力分布是指在一个物体或系统中,内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各点上保持静止不变的分布状态。
这种内力分布的特点是平衡稳定,不会因外部扰动而改变。
在物理学中,超静定内力分布常常用于描述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和强度分析。
超静定内力分布的特点是内力的大小和方向在整个结构体系中保持恒定。
这意味着在结构体系的各个部分上,内力的大小和方向不会发生变化,保持静止。
这种内力分布的稳定性使得结构体系能够承受外部负荷并保持平衡。
在一个建筑物中,超静定内力分布可以用来分析和设计各个结构元素的尺寸和形状。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使得建筑物在受到外部负荷时能够保持稳定。
例如,在一座大桥的桥塔上,超静定内力分布可以用来确定桥塔的形状和尺寸,以使得桥塔能够承受桥梁的重量和风力的作用而保持稳定。
在一个机械系统中,超静定内力分布可以用来分析和设计各个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状。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使得机械系统在工作时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
例如,在一台发动机中,超静定内力分布可以用来确定各个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状,以使得发动机能够正常工作并保持平衡。
超静定内力分布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设计各种物体和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和强度问题,同时也能够指导我们合理地设计和改进各种物体和系统。
通过对超静定内力分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原理,为实际工程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结起来,超静定内力分布是一种在物体或系统中内力大小和方向保持静止不变的分布状态。
它具有平衡稳定的特点,常常用于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和强度分析。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超静定内力分布的原理,为实际工程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请从内力求解的角度阐述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区别
从内力求解的角度,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内力的计算和平衡条件的满足上。
静定结构是指结构中的未知量(反力或内力)数量等于平衡方程的数量,可以通过静力学方法求解内力。
对于静定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平衡方程来求解反力,再根据结构的几何性质和约束条件来计算结构元件的内力。
静定结构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结果可靠,适用于形状简单,受力单一的结构。
而超静定结构是指结构中的未知量(反力或内力)数量多于平衡方程的数量,无法直接使用静力学方法求解内力。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需要引入附加的条件,如位移兼容条件、应力兼容条件或变形兼容条件等,来降低未知量的数量,从而求解内力。
超静定结构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增加约束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使得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缺点是计算相对复杂,对结构的约束条件要求较高。
总的来说,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在内力求解的角度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未知量的数量和平衡条件的满足。
静定结构的未知量和平衡方程数量相等,可以直接使用静力学方法求解内力;而超静定结构的未知量数量多于平衡方程的数量,需要引入附加条件来求解内力。
超静定混凝土结构内力分析1、前言目前在超静定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结构的内力分析、构件截面设计是不相协调的,结构的内力分析仍采用传统的弹性理论,而结构的截面设计考虑了材料的塑性性能。
实际上,超静定混凝土在承载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非弹性变形、裂缝的出现和发展、钢筋的锚固滑移,以及塑性铰的形成和转动等因素的影响,结构构件的刚度在各受力阶段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结构的实际内力与变形明显地不同于按刚度不变的弹性理论算得的结果。
所以在设计混凝土连续梁、板时,恰当地考虑结构的内力重分布,就能达到结构的内力分析和截面设计变形相协调的目的。
2、应力重分布及内力重分布的概念分析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破坏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弹性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及破坏阶段。
在弹性阶段,应力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近似为直线,到了带裂缝阶段和破坏阶段,应力沿截面高度的分布就不再是直线了。
这种由于钢筋混凝土的非弹性性质,使截面上应力的分布不再是从线弹性分布规律的现象,这称之为应力重分布。
应力重分布是指截面上应力之间的非弹性关系,它是静定的和超静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都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
结构计算出静力平衡条件外,还需按照变形协调条件才能确定内力的结构是超静定结构。
超静定结构是具有多余约束的结构体系,它在弹性工作阶段各截面内力之间的关系是由各个构件弹性刚度决定的;到了带裂缝工作阶段,刚度就改变了,裂缝截面的刚度小于未开裂截面的;当内力最大的截面进入破坏阶段出现塑性铰后,结构的计算简图也改变了,致使各截面内力间的关系改变的更大。
这种由于超静定钢筋混凝土结构非弹性性质而引起的各截面内力之间不再遵循弹性关系的现象,称之为塑性内力重分布。
由此可见应力重分布和内力重分布概念是不同的,一个指截面上应力重分布,一个是指结构截面内力间的关系不再服从线弹性分布规律,超静定结构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3、内力充分的过程超静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内力重分布可概括为两个过程:第一过程发生在受拉混凝土开裂到第一个塑性铰形成之前,主要是由于结构各部分弯曲刚度比值的改变而引起的内力重分布;第二个过程发生于第一个塑性铰形成以后直到形成机构、结构破坏,由于结构计算简图的改变而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超静定结构产生内力的原因超静定结构是指结构中的支座反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不足以确定结构中所有的内力。
这种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如悬索桥、拱桥、梁桥等。
然而,这种结构的内力分布不易确定,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本文将从原理、事实举例等方面探讨超静定结构产生内力的原因。
一、原理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布不易确定的原因是由于支座反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不足以确定结构中所有的内力。
具体来说,当结构中的支座反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确定时,结构中的内力就可以通过静力平衡方程计算出来。
但是,在超静定结构中,支座反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不足以确定结构中所有的内力,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二、事实举例1. 悬索桥悬索桥是一种常见的超静定结构,其内力分布不易确定。
悬索桥的主要受力构件是悬索,其受力方式为受拉,因此悬索中的内力分布不易确定。
此外,悬索桥的支座反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不足以确定结构中所有的内力,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2. 拱桥拱桥也是一种常见的超静定结构,其内力分布同样不易确定。
拱桥的主要受力构件是拱腹、拱脚和拱顶,其中拱腹的受力方式为受压,而拱脚和拱顶的受力方式为受拉,因此拱桥中的内力分布不易确定。
此外,拱桥的支座反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不足以确定结构中所有的内力,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3. 梁桥梁桥也是一种常见的超静定结构,其内力分布同样不易确定。
梁桥的主要受力构件是梁,其受力方式为受弯和受剪,因此梁中的内力分布不易确定。
此外,梁桥的支座反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不足以确定结构中所有的内力,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三、结论超静定结构产生内力的原因是由于支座反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不足以确定结构中所有的内力。
在实际工程中,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布不易确定,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通过对悬索桥、拱桥和梁桥等超静定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结构的内力分布不易确定,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内力分析和计算,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只通过静力学平衡方程就可以求解超静定结构中的内力。
超静定结构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仅能通过静力学平衡方程求解,但由于内力的分布不确定,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假设或附加条件来满足求解的需要。
在超静定结构中,由于存在过多的内力未知量,因此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方法来求解。
静力学平衡方程可以将结构的内力分布表示为一个方程组,通过解这个方程组可以得到所有的内力,从而对结构进行分析。
在超静定结构中,由于存在内力未知量过多的问题,因此需要使用一些辅助条件来求解。
这些辅助条件包括:相容条件、位移兼容条件、应变兼容条件、截面性质条件等。
相容条件是指在结构中任意一点的位移应该是连续的,即该点的位移应该与其相邻点的位移相等。
位移兼容条件是指结构中任意点的位移应该满足一定的几何限制条件,如两端点之间的长度等。
应变兼容条件是指结构中任意点的应变应该满足一定的几何关系,如杆件的弯曲应变与截面曲率半径之间的关系等。
截面性质条件是指截面所具有的性质应该满足一定的几何限制条件,如截面的面积、惯性矩、截面模量等。
通过引入这些辅助条件,可以将超静定结构中存在的内力未知量降至一定程度,从而利用静力学平衡方程求解出结构的内力分布。
此外,在实际工程中,还可以利用有限元方法、位移法等方法来求解超静定结构中的内力,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只通过静力学平衡方程就可以求解超静定结构中的内
力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的,需要引入一些假设或附加条件来满足求解的需要。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求解超静定结构中的内力,从而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状态与刚度超静定结构是指构件数量大于支座数量的结构,其内力状态与刚度是设计和分析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内力状态和刚度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超静定结构的内力状态超静定结构的内力状态与构件的连接方式、荷载作用位置和大小密切相关。
在超静定结构中,构件数量大于支座数量,因此存在多余的约束。
这就导致了内力的分布不均匀,构件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状态表现为构件之间的相互约束。
在超静定结构中,构件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这些连接件的作用是将荷载传递到支座上,同时也承受来自其他构件的力。
因此,构件之间存在相互约束的力,导致内力状态复杂。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状态还受到荷载的作用位置和大小的影响。
在超静定结构中,荷载可以作用在任意位置,且大小不限。
这就要求设计者需要仔细分析荷载的作用方式,确定合理的支座位置和构件尺寸,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荷载作用位置的改变会导致内力分布的变化,进而影响结构的性能。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状态还与构件的刚度相关。
在超静定结构中,构件的刚度决定了内力的分布方式。
刚度越大的构件,其受力越大,承担的荷载也越多。
因此,超静定结构中的刚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调整构件尺寸、材料选择等方式来实现。
二、超静定结构的刚度超静定结构的刚度是指结构在受到荷载作用时的变形能力。
刚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变形性能。
超静定结构的刚度决定了内力的分布方式和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超静定结构的刚度与构件的尺寸和材料有关。
构件的尺寸越大,刚度也越大。
同时,材料的性质也会影响结构的刚度。
例如,弹性模量越大的材料,其刚度也越大。
因此,在超静定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构件的尺寸和材料,以满足结构的刚度要求。
超静定结构的刚度还与连接件的刚度有关。
连接件的刚度决定了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和相互作用力。
如果连接件的刚度很大,那么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就会很小,从而减小内力的分布范围。
超静定组合结构内力和变形影响实验误差分析由于多余约束的存在产生的影响1、内力状态单由平衡条件不能唯一确定,必须同时考虑变形条件。
2、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抵抗突然破坏。
3、内力分布范围广,分布较静定结构均匀,内力峰值也小。
4、结构刚度和稳定性都有所提高。
各杆刚度改变对内力的影响1、荷载作用下内力分布与各杆刚度比值有关,与其绝对值无关。
2、计算内力时,允许采用相对刚度。
3、设计结构断面时,需要经过一个试算过程。
4、可通过改变杆件刚度达到调整内力状态目的。
温度和沉陷等变形因素的影响1、在超静定结构中,支座移动、温度改变、材料收缩、制造误差等因素都可以引起内力,即在无荷载下产生自内力。
2、由上述因素引起的自内力,一般与各杆刚度的绝对值成正比。
不应盲目增大结构截面尺寸,以期提高结构抵抗能力。
3、预应力结构是主动利用自内力调节超静定结构内力的典型范例。
超静定结构是具有多余联系(约束)的静定结构,其反力和内力(归根结底是内力)不能或不能全部根据静力平衡条件确定。
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过程一般是在去掉多余联系的静定基本结构上进行,并选取多余力(也称赘余力)为基本未知量(其个数等于原结构的超静定次数)。
根据基本体系应与原结构变形相同的位移条件建立方程,求解多余力后,原结构就转化为在荷载和多余力共同作用下的静定基本结构的计算问题。
这里,基本体系起了从超静定到静定、从静定再到超静定的过渡作用,即把未知的超静定问题转换成已知的静定问题来解决。
基本结构的选择(解题技巧)1、通常选取静定结构;也可根据需要采用比原结构超静定次数低的、内力已知的超静定结构;甚至可取几何可变(但能维持平衡)的特殊基本结构。
2、根据结构特点灵活选取,使力法方程中尽可能多的副系数δij=0。
3、应选易于绘制弯矩图或使弯矩图限于局部、并且便于图乘计算的基本结构。
4、对称取基本结构;或利用对称性取半结构;或求弹性中心;以减少未知力数目,并使力法方程解。
超静定结构产生内力的原因
近几十年来,超静定结构(SSS)在结构领域一直受到很多关注。
它具有生成内力的能力,可以用来控制结构的形状,实现系统的自我可控,从而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结构问题。
那么,超静定结构产生内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超静定结构是通过在材料中分布多个晶格结构,每个晶格结构具有自身的内力,当这些内力彼此结合时,就形成了超静定结构,也就是说,超静定结构产生内力的原因是其内部结构上的细微变化。
具体而言,晶格结构的形状、尺寸和空间结构等都会影响内力的大小。
其次,超静定结构中的材料也是影响内力的关键因素。
组成超静定结构的材料具有弹性和力学特性,其中含有力学特性的晶格结构会被一定程度地拉伸变形,形成内力。
此外,当结构中的材料受到外力时,也会产生内力,从而改变结构的形状和尺寸。
最后,外力也是影响超静定结构的消除内力的重要因素。
外力改变晶格结构的形状,使其充满内力;当外力消失时,晶格结构的内力也会随之消失。
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超静定结构的形状和尺寸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超静定结构产生内力的原因。
总而言之,超静定结构产生内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构内部晶格结构的变化、组成超静定结构的材料的弹性和力学特性以及外力的作用等。
不同的原因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内力,依赖于超静定结构系统的设计。
因此,设计者需要综合考虑内力产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解决结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