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颐和园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着名的风景游览中心之一。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部分组成,后又建热河行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并改为现名。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成。
它的主要建筑有万寿山前山和后山。
前山的建筑比较集中,有排云殿、佛香阁等;后山的建筑比较分散,有玉澜堂、知春亭等。
颐和园内的主要景点有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
颐和园中的长廊长728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绘有五彩斑斓的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
它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又叫十七孔桥。
桥洞两边石头雕刻着小狮子,每一只都不一样,姿态各异,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在十七孔桥上还可以望见远处的昆明湖和青灰色的山。
颐和园不仅是一个游览胜地,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1 —1 —。
颐和园长廊的介绍一、颐和园概述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约290公顷。
它由山、水、庭园和建筑巧妙地结合而成,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多样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分为前园和后园两个部分,其中后园的一大特色是长廊。
二、颐和园长廊的历史1. 建造背景颐和园的长廊建造于18世纪中叶,是清朝乾隆皇帝为慰问母后寿辰而兴建的。
长廊的建造旨在打造一个宜居、宜游的场所,供皇家成员及贵族享受休闲娱乐。
2. 设计特点颐和园的长廊以其巧妙的设计和精美的装饰而著称。
长廊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回廊。
廊内有许多彩绘画作,描绘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展示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3. 历经沧桑长廊在历史上曾多次毁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但每次都得到修复和重建。
特别是在1860年的英法联军侵略中,长廊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20世纪50年代,颐和园长廊经过大规模的修复,恢复了往日的风貌。
三、颐和园长廊的特色景点1. 百鸟朝凤百鸟朝凤位于长廊的开门处,是一幅长达165米的壁画。
画面上绘制了五十多种珍禽异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幅壁画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画技巧,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2. 万寿山石万寿山石位于长廊中段,是一组以奇石为主的造景。
这些石头形状奇特,有的像山峰,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人物。
万寿山石以其自然而独特的美丽,成为长廊内最吸引人的景点之一。
3. 龙凤翔舞龙凤翔舞是长廊末端的一幅壁画,长达207米。
壁画中绘制了龙和凤,象征着中国古代皇家权力和吉祥。
这幅壁画不仅展示了中国绘画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颐和园长廊的意义颐和园长廊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长廊凭借其独特的景观和精美的艺术品,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胜地和艺术研究的重要对象。
长廊所展示的壁画和景观也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材料。
五、参观须知1.开放时间:颐和园长廊通常在早上8点开放,下午18点关闭。
颐和园的简介资料颐和园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庭园式皇家园林,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它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包括湖泊和山丘。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以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点为主,融合了自然山水、人工建筑和园林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的皇帝康熙下令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园林,名为“万寿山房”。
后来,乾隆皇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改建,并将其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的设计和建造历时数十年,先后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几代皇帝的不断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和景点有万寿山、长廊、宫殿、湖泊等。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核心景区,它是一座人工山,被誉为“颐和园的灵魂”。
登上万寿山,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连廊,全长728米,内部装饰精美,壁画绘制精湛,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贵瑰宝。
宫殿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佛香阁、乐寿堂和寿皇殿。
湖泊是颐和园的特色之一,其中最大的湖泊是昆明湖,它面积广阔,水质清澈,是游船和划船的好去处。
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园林风格。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深邃。
颐和园还收藏有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瓷器、字画、珍贵的文献和古籍等,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博大精深。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和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研究者。
同时,颐和园也是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观光。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通过保护和传承颐和园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简介1.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说到颐和园,哎呀,那可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它可不是随便哪个小公园,而是清朝皇家园林的代表,历史悠久得很。
这个园子建于1750年,原本是用来消夏避暑的,后来经过几次修缮,特别是光绪年间的大规模重建,让它变得更加气派,真是华丽得让人眼前一亮!想象一下,当年那些皇帝和后妃们在这里游玩,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宫廷剧现场嘛!哦,对了,颐和园还有个别名,叫“清漪园”。
这名字听着就清新脱俗,特别符合它的气质。
因为它的主要景观是昆明湖和万寿山,这两个地方的组合简直是绝配,湖光山色,真的是美不胜收!你在湖边走走,偶尔一阵风吹来,水波荡漾,心情瞬间就开朗了。
真的是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2. 颐和园的主要景点2.1 昆明湖提到颐和园,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昆明湖!这个湖可大了去了,占地220公顷,相当于一片不小的水域。
在这里,你可以划船、喂鸭子,甚至还有人喜欢在湖边钓鱼。
站在湖边,看着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心里就不自觉地感到一阵舒畅。
有人说,昆明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天上的云朵,周围的山景,真的是个天然的摄影棚,随便一拍都能成为朋友圈的爆款!2.2 万寿山然后再说说万寿山,站在山上俯瞰,简直就是个“鸟瞰天下”的感觉!万寿山高耸入云,上面有各种古老的建筑,尤其是佛香阁,真是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地方。
在佛香阁,你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每当风吹过,古老的传说似乎在耳边轻轻诉说,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慢了下来。
万寿山上还有条长长的“长廊”,听说这条走廊有728米,墙上绘有大量的彩画,内容各式各样,仿佛是个“活的历史书”。
走在里面,边走边看,简直不想停下来,连时间都忘了。
这里的每一幅画都有故事,特别吸引人,真的是让人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3. 颐和园的文化价值3.1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说到颐和园的文化价值,那可真是深厚得很!它不仅仅是个美丽的园林,更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颐和园苑林区颐和园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
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
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
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
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
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
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
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
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颐和园昆明湖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
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
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
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
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
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
【经典】资料大全:颐和园简介颐和园是清代一座享誉中外的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市西南郊,与圆明园、颐和园遗址公园、万寿山公园、玉泉山风景区、世界公园等景区相邻。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在清代乾隆皇帝的命令下,加以改建并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是乾隆皇帝为了享受人生后期而修建的庭园,占地约290公顷,园内有大小湖泊18处,水面占地面积达三分之一以上,有数量众多的亭、殿、楼、台、阁、桥、岛、山、谷、岸、林、草、花等各种建筑和风景,是中国18世纪宫廷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完好、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最典型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园内建筑的风格多样,有仿古建筑、古典园林、西式建筑等不同的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富有浪漫情怀的青芝观,以及维也纳电影节金奖获得者《颐和园》中的“宜静园”、“宜动禅”、“游春园”等景点。
同时,颐和园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例如仁寿殿、福寿山戏楼、长廊等,这些古迹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各具特色,如那亭、斜月亭、苏州街、西海等是古典园林的代表,假山群、黑石峭、三山五园、万寿山石窟等则是颐和园园林山水的代表。
颐和园的建筑、园林和山水融为一体,呈现出浓郁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又融入了西方园林技巧,达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境界。
颐和园的开园时间为6:30-17:00,全年对外开放。
去颐和园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颐和园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外友好交流合作的重要场所。
同时,颐和园还作为国内顶级的旅游胜地之一,为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颐和园是一座中国文化和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其庞大的规模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颐和园的介绍
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北郊,毗邻北京市海淀区和北京市顺义区,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颐和园的介绍:建筑特色: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主要景点有昆明湖、佛香阁、乐寿堂、石舫、大水法等。
颐和园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山水画和诗词艺术,建筑结构优美,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历史文化:颐和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8世纪中叶),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作,曾是清代皇帝的行宫和避暑胜地。
颐和园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艺术而享有盛誉。
景点分布:颐和园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以昆明湖为主体的水景区,后半部分是以乐寿堂为主体的山水景区。
昆明湖面积约为220公顷,湖水清澈,四周树木葱茏,是颐和园的核心景点之一。
文物收藏:颐和园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古代石刻、绘画、书法、瓷器、玉器等,其中不乏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和国宝级文物。
旅游景点:颐和园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游客可以在颐和园内观赏山水景观、游船湖上、游玩园林、参观古迹和文物展览等。
颐和园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美的园林建筑和珍贵的文物收藏而享有盛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世界历史遗产。
1。
颐和园作文篇1今天,我们来到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占地290余公顷,主要由昆明湖与万寿山两部分组成。
颐和园建于1750年,原名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6年慈嬉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后改名颐和园。
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再次修复。
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
1992年被评为“世界上造景最丰富,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1998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能来到颐和园,感到很荣幸。
我们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经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边。
一见到昆明湖我就想起苏轼的诗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边的昆明湖晶莹剔透,湖水微微泛起涟漪,湖中借杭州西湖长堤,仿东海神山仙岛。
那边的万寿山满山古柏苍松,掩映着雄伟的宫殿、秀丽的楼阁。
啊!人间仙境!这里让我流连忘返。
看完昆明湖,我闪来到了玉澜堂,是慈嬉太后囚禁光绪皇帝的地方。
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乐寿堂――慈嬉太后住的地方。
乐寿堂的匾上有一个电灯泡,据说是中国最先用电灯的地方。
出了乐寿堂,来到了著名的长廊。
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顶上都雕有画,上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山下是排云殿,半山腰有佛香阁,山顶还有智慧海。
这些建筑的顶都有是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最后,我们从北如意门出了颐和园,结束了游览。
颐和园昆明湖这就是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桥的造型优美。
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
这条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北京颐和园的简介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约290公顷(3000亩)。
其前身清漪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嘉庆四年(1799年)与畅春园合并改建为清漪园,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改建为颐和园。
颐和园是一座古老的皇家园林,前身清漪园。
它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整座园林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景在园中、园在景中”的独特风格。
园中有许多景点都以其造型别致、巧夺天工而著称于世。
园内建筑宏伟壮丽、景色秀丽,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
全园分为宫门区、万寿山景区、昆明湖景区三部分。
宫殿区由万寿山和前山组成。
在万寿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宫门,门内是主景“仁寿殿”,殿前丹槛前是乾隆帝的御碑和御碑后的“石舫”。
—— 1 —1 —。
四年级课堂笔记巜颐和园
摘要:
1.颐和园的简介
2.颐和园的历史
3.颐和园的主要景点
4.颐和园的现状和保护
正文:
颐和园,位于我国北京市,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它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 年),当时乾隆皇帝为了庆祝自己60 寿辰,下令在原来清漪园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在清朝时期,颐和园是皇家的休闲养生之地,也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包括万寿山、昆明湖、长廊、乐寿堂、玉澜堂等。
其中,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主体山,山上建有多个建筑,如佛香阁、智慧海等。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体水域,湖中有一座名为玉澜岛的小岛,岛上有玉澜堂和乐寿堂等建筑。
长廊是颐和园的一大特色,全长728 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然而,颐和园在历史上也曾饱受磨难。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颐和园被英法联军洗劫,大量文物被掠走。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颐和园再次受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复,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座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魅力的博物馆。
总的来说,颐和园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园之一,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
科学价值都不容小觑。
皇家园林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350公顷(约8600亩),有大小宫殿、亭阁、庙宇等建筑100多座。
是清朝的皇家园林,与圆明园、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园林。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园林。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原是清朝的皇家御苑,原名清漪园(因当时为清太后寝宫)。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
1860年至188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先后六次入住颐和园。
1904年慈禧太后再次入住时,改成了“清漪园”。
1908年至1912年袁世凯担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在其任内对颐和园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建成了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北京西郊的行宫御苑为范本的中国古典园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颐和园进行了重新整修,形成现在规模。
颐和园的建筑主要分为东、西两部分,以昆明湖为中心,北起万寿山前山南到后山山顶有南北长360多米的长廊;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 1 —1 —。
颐和园景区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代皇家园林。
它以其壮美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清漪园(即今天的清华大学校址)和静明园(即今天的北京颐和园)组成,原为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园,并改名为“昆明湖”。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后,此园成为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陵寝。
“文革”中颐和园遭到严
重破坏,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7月1日起颐和园恢复开放,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占地283公顷(其中水面积185公顷),主要建筑包括排云殿、佛香阁、德辉殿、苏州街等。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 1 —1 —。
北京颐和园资料简介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郊,距离市中心约15公里。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造园始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历时几代清朝皇帝才完工。
颐和园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其中水域占70%,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2000年,北京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颐和园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山水之胜,以假山、湖泊、寺庙、庙宇等元素来打造壮丽的景观。
园内主要有万寿山、昆明湖和长廊三大特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精髓。
颐和园的核心景区是万寿山,它高约60米,是园内的最高点。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山上建有寿观,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寿辰所建的宫殿式建筑。
寿观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乾隆皇帝对自己的庆祝和祝福。
此外,还有诸多寺庙,如伏虎寺、韦庄佛寺等,让游客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园内的昆明湖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湖之一,占地面积达220多公顷。
湖水清澈湛蓝,周围垂柳依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景画。
湖中有三座岛屿,分别是南、北、西三岛。
南岛上有一座仿照苏州园林建造的西堤小园,景色迷人。
北岛上的静心亭是一座休憩的好地方,游客可以在此欣赏湖景,聆听湖面上的小船橹声。
西岛上的万寿山植物园集中了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给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和鼻腔的盛宴。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长廊是其最为著名的景观之一。
长廊长达728米,拥有上千幅精美的彩绘,被称为“万里长城上的寻梦廊”。
长廊以精美的绘画和雕塑,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历史事件、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等。
龙椅、断桥等是长廊的重点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驻足观赏和拍照纪念。
除了上述主要景点,颐和园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提的景观,如琉璃堂、九龙壁、玉澜堂、宜花园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游览体验。
北京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园林风貌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的赞赏和喜爱。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郊区海淀区,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占地面积约290公顷。
它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也就是18世纪中叶,当时它是一片名为“万善园”的私家园林。
乾隆皇帝于1750年下旨将园林买下,并开始了对其进行扩建和改造工程,将其打造成了一座极富艺术和文化价值的皇家园林。
在乾隆皇帝的领导下,颐和园经历了多次扩建和修缮。
这座园林的整体布局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设计理念,结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园内的建筑多以宫殿、亭台、廊榭、楼台为主,每座建筑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装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颐和园是一座极富文化内涵的园林,园内遍布了大量的文人墨客的诗词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对乾隆皇帝的歌颂,也是对这座园林的美景的赞美。
在颐和园的园林湖泊中,还建有乾隆皇帝的御船,它曾经是皇帝游览湖景的工具。
而且,凤凰山和玉潭是园中最高和最大的人工山,山上则有许多古迹和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设计的最高境界。
颐和园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和游客的目光。
其中最为著名的景点是悬空寺、十七孔桥、圆明园遗址和万寿山石舫等。
悬空寺是颐和园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它位于山顶,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精湛的工艺享有盛名。
而十七孔桥是园内最长的大型雕塑桥,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世界。
圆明园遗址是颐和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点之一,它曾经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瑰宝,但在1850年代的英法联军入侵中遭到了严重破坏。
万寿山石舫则是颐和园最大的人工湖心岛,它是乾隆皇帝为了纪念母亲而兴建的。
颐和园的历史并不一帆风顺,它曾多次遭受战乱和天灾的破坏。
特别是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中,颐和园几乎被完全毁灭。
后来,清朝政府重建了这座园林,并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改造工程。
然而,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颐和园再次受到了严重损害,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建筑被摧毁。
颐和园简介300字左右
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杰
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
它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包
含了大片的湖泊、山岳、花园和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
的典范。
颐和园的建设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为了皇家家庭避暑休憩而建。
园内的主要景点有万寿山、昆明湖、长廊、十七孔桥等。
其中,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中心地带,山上建有众多宫殿、庙宇和亭台楼阁,景色壮丽。
昆明湖是园内最大的湖泊,湖水清澈,四季景色各异。
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长约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上面绘有各种精美的图画。
颐和园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和西方建筑风格,建筑精美,
布局合理。
园内的建筑多以古典风格为主,如宫殿、庙宇、亭台楼
阁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同时,园内也有一些西式建筑,如西洋楼、钟楼等,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和文化,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
精髓。
因此,颐和园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总的来说,颐和园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价值的皇家园林,它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精美的建筑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者,还是对于旅游者来说,颐和园都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欣赏的地方。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