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初中物理7-3重力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6
教案:7.3《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章第3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5. 重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能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
难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重物、细线、地球仪。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地球引力作用的现象,如地球吸引物体、物体自由下落等。
(2)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概念:(1)讲解重力的定义: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强调重力是一种基本的自然力。
3. 重力的方向:(1)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演示实验:用地球仪和重物进行实验,验证重力的方向。
4. 重力的作用点:(1)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2)演示实验:用细线悬挂物体,找到重心的位置。
5. 重力的大小:(1)讲解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的单位:介绍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6. 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势能、比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向、单位和与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方向和单位。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重力现象,如抛物线运动、物体落地等。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3. 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4.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 介绍重力的单位:介绍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6.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7. 举例说明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势能、比重等。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判断物体在地球上的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施力物体:地球3. 受力物体:地面附近的物体4. 方向:竖直向下5. 单位:牛顿(N)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计算: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讨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讲解重力常数的概念。
4. 重力的测量:介绍常用的测量重力的工具,如弹簧测力计,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3.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重力常数的概念。
4.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学生需要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 重力的计算公式:学生需要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并能正确运用。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重力常数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弹簧测力计。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讲解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讲解如何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讨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讲解重力常数的概念。
5. 测量重力:示范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计算公式:G=mg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其中g为重力常数)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答案:G=mg=2kg×9.8N/kg=19.6N2. 题目:解释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3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 9.8 m/s²。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受到的重力也越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让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测力计、地球仪、悬挂装置。
2. 学具:学生测力计、质量不同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例如拿起一个物体,感受手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向学生讲解重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3. 演示重力的方向:使用地球仪和悬挂装置,演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向学生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向学生讲解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
6. 学生实验:让学生使用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观察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重力的问题,例如:重力的方向是什么?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什么?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与质量: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测量重力。
3. 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产生原因和重力的方向。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学会测量重力。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学会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会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 重力的作用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物体。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感受一下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3. 讲解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测量重力。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6.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G=mg。
4.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
答案:G=mg=2kg×9.8N/kg=19.6N。
2. 题目:判断一个物体的重力是否与其质量成正比。
答案:是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践和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节:重力(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二、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一)落实重点1.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突破难点2.G=mg的应用。
三、课型与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四、教学时间教学班级八()八()八()八()教学日期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等.六、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力。
(二)进行新课1.认识重力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引力.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知道,凡是力都有大小,那么重力的大小如何呢?重力的大小通常叫重量.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大,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小.请大家猜想,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发表看法: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可能与它相对地面的位置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实验方案(多媒体课件)(1)需要测定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3《重力》教学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的方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性质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难点:重力的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工具(如磅秤)。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重力的存在。
将一个物体悬挂在绳子上,让学生观察物体下垂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向下垂?”2. 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解释重力的作用点,并通过地球仪模型来展示重力的作用点。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给出公式G=mg。
3. 实践与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 巩固与练习:通过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重力知识解决问题。
如:计算一个物体的重力,或者判断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的受力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重力: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物体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 G=mg 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悬挂钩、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同学们感受重力的存在,可以拿一个物体向上抛出,观察物体落回手中的现象。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可以通过悬挂钩实验来验证。
4.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
6. 例题讲解: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解:G=mg=2kg×9.8N/kg=19.6N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自己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2. 方向:竖直向下3. 测量:利用弹簧测力计4. 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 3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答案:G=mg=3kg×9.8N/kg=29.4N2. 题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体重除以 10,求出自己的重力。
答案:假设体重为 50kg,则重力为G=mg=50kg×9.8N/kg=490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然后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
5. 重力的测量:学习使用重力计测量重力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明白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理解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
5.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大小。
3. 重力与质量、高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重力计、地球仪。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物体总是往地上掉,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使用地球仪演示重力的方向。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举例说明。
5. 讲解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演示实验。
6. 重力计的使用:讲解重力计的原理,让学生动手操作重力计,测量重力的大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方向:竖直向下。
3. 作用点:重心。
4.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高度有关。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学到的重力知识,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大小。
答案:2kg × 9.8m/s² = 19.6N2. 请解释为什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力章节(课题)名称重力学时1总课时4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过程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特征分析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引入新课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
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
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引入“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
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提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重物、细线、桌椅。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起自己的书包,感受一下书包受到的重力。
提问:你们感受到的重力是什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2. 知识讲解:介绍重力的概念,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介绍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测量结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计算几个物体的重力,并填写在笔记本上。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重力计算的例题,让学生跟随讲解步骤一起解题。
6. 小组讨论:7. 知识巩固: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重力1. 概念:物体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2. 方向:竖直向下。
3.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 mg。
七、作业设计物体质量(kg)重力(N)课本 0.2 _____书包 0.5 _____2. 答案:物体质量(kg)重力(N)课本 0.2 2N书包 0.5 5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跳伞运动员为什么要打开降落伞?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一、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它是由于地球的质量所产生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2) 能够用G=mg计算重力。
(3) 理解重心概念,能画出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感受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2) 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2) G=mg计算重力。
(3) 重心概念和重心位置的确定。
2. 教学难点(1) 重力方向的理解。
(2) 重力作用点的确定。
(3) 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然后提问: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一种力的作用,你们知道这种力是什么吗?引入新课《重力》。
2. 探究重力的方向(1) 实验一: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气球,松手后观察气球的运动方向。
(2) 实验二:将一个物体悬挂在绳子上,使其在水平方向自由摆动,观察物体摆动的方向。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 探究重力的作用点(1) 实验三:让学生拿一个物体,轻轻放在桌面上,观察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点。
(2) 实验四:将物体悬挂在绳子上,使其在水平方向自由摆动,观察物体摆动时绳子受到的力。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4. 学习重力计算公式(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2) 介绍重力计算公式G=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9.8N/kg)。
(3)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
5. 重心概念和重心位置的确定(1) 介绍重心的概念: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重力的存在,理解重力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水果、玩具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提问方式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探究重力的定义:观察地球仪,让孩子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3. 实验演示:利用重力计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并用记录本记录。
6. 重力的大小与方向: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地球表面的距离有关,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7. 课后拓展:让孩子们思考: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太空中呢?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对重力大小的理解仍有困难。
在课后,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重力的定义在引入重力概念时,我选择了提问方式:“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个问题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我接着引导他们观察地球仪,让他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重力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