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素分离纯化设备技术文章
- 格式:docx
- 大小:64.16 KB
- 文档页数:3
链霉素的生产工艺1. 引言链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特别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链霉素的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选材、培养、分离提取、精制等多个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链霉素的生产工艺。
2. 选材链霉素的生产一般选用链霉菌(Streptomyces sp.)作为生物发酵的菌种。
选材时,需要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链霉菌,通过生化和遗传性状鉴定确定其属于链霉菌属。
在选择菌种时,需要考虑菌株的抗性、生长速度、产量等因素。
3. 培养链霉菌的培养过程一般包括前处理、发酵、产霉和分离等步骤。
3.1 前处理前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菌种的活力和发酵能力。
首先,将菌种预培养于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
然后,将菌种转移到发酵培养基中,再次培养24-48小时,使菌种适应发酵培养条件。
3.2 发酵发酵是链霉菌生产链霉素的关键步骤。
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对链霉素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发酵培养基一般包括碳源、氮源、矿质盐和调节剂等成分。
发酵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生长期和产霉期。
生长期主要是链霉菌的生长和繁殖,产霉期主要是链霉菌产生链霉素的阶段。
发酵过程需要控制温度、pH、氧气供应等条件,以保证菌体的生长和链霉素的产量。
3.3 产霉产霉是指在发酵完成后,将产生链霉素的链霉菌和发酵液分离的过程。
产霉一般通过离心、过滤、提取等方法实现。
离心可以将链霉菌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过滤则可去除菌体,提取则能将链霉素从菌体中提取出来。
4. 分离提取分离提取是将链霉素从发酵液中纯化的过程。
分离提取一般包括固液分离、溶剂提取、浓缩纯化等步骤。
固液分离通过离心或过滤将发酵液中的固体菌体分离出来。
溶剂提取是利用溶剂对发酵液进行提取,一般采用醇类、酮类、醚类等有机溶剂。
浓缩纯化是将溶剂提取得到的链霉素溶液通过浓缩器等设备进行浓缩和纯化,以获得链霉素的纯品。
5. 精制链霉素的精制是指对链霉素进行进一步纯化和提升质量的过程。
摘要摘要链霉菌是一类资源丰富的微生物类群,能够产生多种次生代谢产物。
海洋链霉菌在低温,高盐,高压和寡营养的特殊环境中生存,这样的特殊环境使其能产生结构新颖的活性物质。
本研究针对前期筛选得到的一株海洋链霉菌HS-B31,通过对该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增加活性物质的产量,并对发酵液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以期发现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
研究结果如下:(1)在原始培养基的基础上,以菌株HS-B31为出发菌株进行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以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为指标,筛选出最适碳源为玉米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复合无机盐为K2HPO4•3H2O,MgSO4•7H2O和CaCO3。
再通过正交试验对上述5个单因子进行配方优化筛选,采用L18(37)正交表,利用极差分析法得到最优培养基组成为:玉米淀粉25.0 g/L,蛋白胨1.0 g/L,K2HPO4•3H2O 0.3 g/L,MgSO4•7H2O 0.3 g/L和CaCO3 0.4 g/L。
最后对菌株HS-B31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发酵液pH 7.2,温度28 ︒C,转速220 r/min和发酵时间7 d。
优化后菌株HS-B31发酵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提高了29.6%,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效果提高了35.1%。
(2)对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物质在10~60 ︒C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pH 3~1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进一步向菌株HS-B31的发酵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进行萃取,萃取后将有机相经过减压浓缩蒸干后,得到该发酵液的提取物。
利用硅胶柱层析方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四个单一组分,即A1,A2,A3和A4。
然后对各个组分进行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组分A1,A2和A3具有抑菌活性,其中A2和A3的抑菌效果明显。
最后对活性组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纯度都较高。
链霉素的发酵工艺引言链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于多种细菌感染具有很高的疗效。
链霉素的制备主要通过发酵工艺进行,本文将介绍链霉素的发酵工艺流程及关键环节。
发酵工艺流程链霉素的发酵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培养基准备2.发酵罐的接种3.发酵过程控制4.分离与提取5.链霉素的纯化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
1. 培养基准备培养基是链霉素发酵的基础,适当的培养基能够为菌株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常用的链霉素发酵培养基包括以下成分:•碳源:如葡萄糖、淀粉、玉米粉等。
•氮源:如酵母提取物、蛋白胨等。
•矿盐:如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等。
•缓冲剂:如磷酸钠、氢氧化钠等。
•辅助物质:如抗泡剂、表面活性剂等。
将以上成分按比例配制成适当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
2. 发酵罐的接种在发酵过程中,将培养基接种菌株,并将接种样品转移到发酵罐中。
接种时需注意保持接种器具的无菌,以避免杂菌污染。
将接种物均匀地加入发酵罐中,并控制接种量,一般为培养基总容积的2-5%。
3. 发酵过程控制发酵过程的控制是链霉素发酵的关键环节之一。
以下是常见的控制参数:•温度控制:链霉素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摄氏度,需保持恒定的温度。
•pH值控制:链霉素的适宜pH范围为6.0-7.5,需通过添加酸碱来控制发酵液的pH值。
•溶氧量控制:链霉素发酵对氧气需求较高,需通过控制搅拌速度和通气量来维持适宜的溶氧量。
•发酵时间控制:链霉素的发酵时间通常为48-72小时,需控制好发酵时间,避免过度生长。
监测并控制这些参数,可以提高链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4. 分离与提取发酵结束后,需要将发酵液中的链霉素分离出来。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离心、过滤、沉淀和蒸发等。
接下来,对得到的链霉素进行提取处理,一般采用溶剂提取、结晶或萃取等方法,以获得链霉素的纯度。
5. 链霉素的纯化为了提高链霉素的纯度,可以采用色谱技术进行纯化。
常见的纯化方法包括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逆流色谱等。
纯化完成后,对得到的链霉素进行干燥,制成成品。
离子交换技术分离纯化提取链霉素
链霉素是一种氨基葡萄糖型抗生素。
链霉素是由土壤放线菌产生的,能有效地抵抗许多细菌(结核杆菌、鼠疫杆菌、大肠杆菌等),主要用其盐治疗结核病、鼠疫、百日咳、细菌性痢疾、泌尿道感染和主要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其它传染病。
链霉素也是一种从灰链霉素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抗菌素。
属于氨基糖甙碱式化合物。
链霉素的提取工艺
链霉素早期的提取方法采用的方法有:活性炭吸附法、带溶法、沉淀法、离子交换法。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离子交换法提取链霉素。
链霉素在Ph4~7时稳定,所以链霉素的吸附只能在中性条件下进行。
氢型羧酸型树脂在酸性条件下的电离度多很小,交换容量很低,只能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起交换作用,而链霉素在碱性条件下很不稳定。
因此应将其转化成钠型并选择在中性条件下吸附。
链霉素是高价离子,配制较稀的溶液有利于链霉素的吸附而不利于杂质的吸附,从而得到某种程度的提纯。
链霉素经过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体积缩小十分之一,得以浓缩,而且纯度有所提高。
链霉素分离纯化提取应用的膜分离
工艺
链霉素是从灰色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碱性抗生素,我国自从大量生产以来,目前已形成了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与能力。
链霉素早期的提取方法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带溶法、沉淀法、离子交换法。
这些传统工艺总收率不高,链霉素浓度低,各种杂质如色素、金属离子等含量较高,造成下游工艺处理困难,产品纯度不高。
膜法工艺取代链霉素生产中的薄膜蒸发工艺,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膜分离是一种无相变的纯物理手段,能在任何膜能承受的温度下对料液进行分子水平的分离。
清洁,环保,占地少,另外它的一大优势是运行成本低,去除一吨水的成本比普通的三效蒸发器低,有效地控制产品,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链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链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下面是链霉素生产工艺流程的简介。
链霉素的生产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发酵、提取和纯化。
1. 发酵:链霉素通过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进行发
酵生产。
首先,从链霉菌菌种中选取适合的菌株,然后进行接种培养。
接种后的菌株放入适当的培养基中,如含有糖、氮源和无机盐的培养基。
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气体供应、
pH值等条件,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产生。
链霉菌
在培养基中生长时,产生链霉素,并分泌到培养液中。
2. 提取:发酵液中的链霉素无法直接使用,需要经过提取步骤进行纯化。
首先,培养液通过离心或过滤等方式分离出菌体。
然后,将菌体与溶剂如甲醇或乙酸乙酯混合,使链霉素从菌体中溶解。
混合溶液经过过滤或离心等步骤,分离出链霉素溶液。
此外,还可以采用萃取、萃余、结晶、蒸馏等方法进一步提取链霉素。
3. 纯化:提取得到的链霉素溶液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杂质,需要进行纯化步骤。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流动相色谱、逆流色谱和凝胶过滤等。
色谱法可以根据链霉素与其他成分在流动相中的差异,通过分离和选择性吸附来提高链霉素的纯度。
凝胶过滤可以去除较大分子量的杂质,使得链霉素更加纯净。
纯化后的链霉素通过蒸发浓缩或结晶法得到固体链霉素。
总结起来,链霉菌通过发酵生产链霉素,然后通过提取和纯化步骤得到纯净的链霉素。
这个工艺流程不仅可以应用于链霉素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链霉素的小规模制备。
实验名称:链霉素纯化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链霉素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2. 了解不同纯化步骤对链霉素纯度的影响。
3. 优化实验条件,提高链霉素的纯度和回收率。
实验材料:1. 链霉素发酵液2. 乙酸乙酯3. 无水乙醇4. 氯化钠5. 硅胶6. 重结晶溶剂(如甲醇、丙酮等)7. 分析纯试剂8. 实验器材:离心机、旋转蒸发仪、玻璃棒、漏斗、滤纸、烧杯、锥形瓶等实验方法:1. 预处理将发酵液在室温下静置,使沉淀物沉淀,取上清液备用。
2. 初步纯化将上清液用乙酸乙酯萃取,静置分层后,取下层有机相,使用旋转蒸发仪去除溶剂,得到初步纯化的链霉素。
3. 柱层析将初步纯化的链霉素用甲醇溶解,过硅胶柱,收集洗脱液。
调节洗脱液pH至6.0-7.0,以氯化钠溶液作为洗脱剂,收集目标组分。
4. 精制将收集到的目标组分用无水乙醇进行重结晶,得到精制的链霉素。
5. 分析对纯化的链霉素进行HPLC分析,测定其纯度和含量。
实验结果:1. 初步纯化通过乙酸乙酯萃取,初步纯化的链霉素纯度约为60%。
2. 柱层析经过硅胶柱层析,链霉素纯度提高至90%。
3. 精制通过重结晶,链霉素纯度达到98%以上。
4. HPLC分析HPLC分析结果显示,纯化后的链霉素纯度为98.5%,含量为1.5mg/mL。
实验讨论:1. 在初步纯化过程中,乙酸乙酯萃取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地去除发酵液中的杂质,提高链霉素的纯度。
2. 柱层析是纯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通过调节洗脱剂pH和氯化钠浓度,可以进一步分离和纯化链霉素。
3. 重结晶是提高链霉素纯度的有效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和结晶条件,可以使链霉素结晶析出,从而提高其纯度。
4.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污染和损失,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地从发酵液中提取和纯化了链霉素,通过乙酸乙酯萃取、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步骤,将链霉素纯度从60%提高到98.5%,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实验材料。
链霉素发酵提取应用的膜分离工艺
链霉素是从灰色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碱性抗生素,我国自从大量生产以来,目前已形成了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与能力。
链霉素早期的提取方法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带溶法、沉淀法、离子交换法。
这些传统工艺总收率不高,链霉素浓度低,各种杂质如色素、金属离子等含量较高,造成下游工艺处理困难,产品纯度不高。
膜法工艺取代链霉素生产中的薄膜蒸发工艺,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膜分离是一种无相变的纯物理手段,能在任何膜能承受的温度下对料液进行分子水平的分离。
清洁,环保,占地少,另外它的一大优势是运行成本低,去除一吨水的成本比普通的三效蒸发器低,有效地控制产品,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链霉素是一种氨基葡萄糖型抗生素。
链霉素是由土壤放线菌产生的。
能有效的抵抗许多细菌,主要用其治疗结核病,鼠疫,百日咳,细菌性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他传染病,链霉素也是一种从灰链霉素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抗菌素,属于氨基糖甙碱式化合物。
目前多用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链霉素,其优势有需要的原辅料少且易得,可在易于控制的条件下进行,设备条件要求低,收益佳,经济效益好。
使用膜分离技术代替传统分离纯化技术,可简化抗生素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节约有机溶媒、减少提取过程中目的产物的降解、提高产品收率、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
目前,膜分离技术在链霉素的提炼工艺上主要用于发酵液澄清、产品浓缩和去除内毒素3个方面。
链霉菌702所产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制剂工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威胁正在逐步加强,而目前市场上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种类较少,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如应用限制、耐药性问题和副作用等。
因此,开发新的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及其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链霉菌具有优异的抗菌和抗真菌活性,尤其其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真菌活性,因此有望在治疗真菌感染上发挥作用。
因此,本研究将以链霉菌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离提取链霉菌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开发制备新型抗真菌制剂。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针对链霉菌菌株702所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研究其分离提取和制剂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研究链霉菌702的分离纯化及鉴定采用传统的分离纯化技术,对链霉菌702进行分离、鉴定及保存。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链霉菌菌株702进行鉴定和确定。
2. 研究链霉菌702对真菌的抗菌活性采用纸片扩散法等常规方法,对链霉菌菌株702在不同条件下的培养液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筛选得到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产物。
3. 研究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纯化采用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对产生抗真菌活性的链霉菌702混合液进行分离提取和纯化,得到单一的抗真菌活性物质。
4. 研究链霉菌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制剂工艺根据所得到的链霉菌抗真菌活性物质,结合制剂工艺研究,探讨制剂对药物的稳定性、溶出度、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影响。
并确定其最适制剂工艺,探索合适的药物给药方式。
三、研究意义1. 通过本研究的分离提取和制剂工艺技术研究,可以得到具有良好药效和较低副作用的抗真菌药物。
2. 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还为探索新的抗真菌活性物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3. 本研究可推动我国药物研究与开发尤其是抗真菌领域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包括微生物分离、常规生化方法及蛋白质、核酸等生物技术手段,研究路线如下:(1)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保存。
链霉素的生产组别:第二组编制时间:2012.10.24总页数:13组员:陈镪文庆丁梦瑶向莉卢媛一、抗生素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二、抗生素分类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1.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2.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3.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4.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5.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6..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7.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8.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9.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10. 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11. 抗结核菌类: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
链霉素分离纯化提取的膜分离技术
硫酸链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结核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是继青霉素后第二个生产并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近年来,在制药行业里,膜分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使用膜分离技术代替传统分离纯化技术,可简化抗生素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节约有机溶媒、减少提取过程中目的产物的降解、提高产品收率、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
目前,膜分离技术在链霉素的提炼工艺上主要用于发酵液澄清、产品浓缩和去除内毒素3个方面。
链霉素耐药细菌的分离及鉴定摘要:本实验对江和河道水源中链霉素耐药细菌的分离及鉴定,判断水体的链霉素污染情况。
实验先通过含链霉素及不含链霉素的LB固体培养基培养、计数、筛选有耐药性的细菌,再采用连续梯度稀释法纯化、16S rDNA扩增法进行分子鉴定,完成对耐药菌初步鉴定。
实验结论对预防和减缓水源耐药性细菌问题,为以后耐药性机制的研究及寻找新型抗生素积累菌种资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链霉素耐药细菌分离鉴定链霉素(streptomycin)是一种氨基葡萄糖型抗生素,属于氨基糖甙碱性化合物,分子式C21H39N7O12。
链霉素能与30s亚基结合并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
其结构为一分子链霉素胍和一分子链霉双糖胺结合而成的碱性苷。
链霉素为白色无定形粉末,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成链霉胍和链霉双糖胺,进一步水解可得到N-甲基-L-葡萄糖胺。
在弱碱性情况下也可以水解得到链霉胍和链霉双糖胺,但进一步水解即将链霉糖部分重排为麦芽酚,麦芽酚可以跟Fe3+反应生成紫红色配合物,这是链霉素的特有反应,可用于其鉴别,亦可用作含量测定。
链霉素分子中还有醛基,可以被氧化剂氧化而降低抗菌活性。
细菌耐药性也称细菌抗药性,是指细菌能抵御抗生素影响的能力。
细菌耐药性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也叫做天然耐药性,是细菌对抗菌药的天然不敏感,由于具有这种特点的细菌不具有药物的作用靶点而产生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是细菌在长期接触抗菌药物情况下发生变异,从而获得耐药性。
这种耐药性包括交叉耐药性、单向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
细菌获得耐药性发生的机制可分为遗传学机制和生化机制。
目前由于大量地使用链霉素,导致链霉素在一些食品和生物体中有残留。
含链霉素废水排入天然水体中,是链霉素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关键原因。
链霉素的残留又是导致耐药细菌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对环境、农产品和食品中链霉素残留量进行检测,避免链霉素通过食物链在某一生物体内积累。
本文由ming05130202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吉林化工学院文献综述中文题目中文题目年硫酸双氢链霉素生产装置(分离系统系统) 350 吨∕年硫酸双氢链霉素生产装置(分离系统)工艺设计外文题目 the production process design of the devicesdihydrostreptomycin sulfate with an annual output of 350 tons 性质: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教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生工 0502 马晓明 05130202 郑昆2009 年03 月 11 日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本文综述了链霉素的国内外制药公司的生产技术水平,发展趋势及工艺研究、酶技术的应用。
同时对链霉素工业生产的流程:主要是链霉素的发酵和分离提纯方法及实际操作中的条件控制方法加以分析论述。
关键词:链霉素生产技术水平发展趋势发酵分离提纯条件控制I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目录摘要…… I 前言…… 1 第 1 章国内外链霉素生产的研究概况…… 1 1.1 国外生产及技术水平概况…… 1 1.2 国内生产及技术水平概况…… 2 1.2.1 产量及出口量……2 1.2.2 生产技术水平…… 2 1.2.3 产品质量…… 2 1.3 国内外技术水平比较和展望……3 1.3.1 菌种研究...... 3 1.3.2 发酵工艺研究...... 3 1.3.3 提炼工艺研究...... 3 1.3.4 酶技术的工艺研究...... 3 第 2 章链霉素生产的工艺流程...... 4 2.1 生产菌种...... 4 2.1.2 出发菌株的选择...... 4 2.1.2 切断支路代谢...... 5 2.1.3 解除自身的反馈调节 (5)2.1.4 增加前体物的合成...... 5 2.2、无菌空气的制备...... 6 2.3、发酵工艺...... 7 2.3.1 斜面孢子培养...... 7 2.3.2 摇瓶种子培养...... 7 2.3.3 种子罐扩大培养...... 8 2.3.4 发酵罐培养...... 8 2.4 链霉素发酵条件及中间控制...... 11 2.4.1 溶氧的影响及控制 (11)2.4.2 温度...... 12 2.4.3 pH 值...... 12 2.4.4 泡沫与消沫...... 12 [14] 2.4.5 中间补料优的化控制...... 13 2.5 提取及精制...... 13 2.5.1 发酵液的过滤及预处理...... 13 2.5.2 提取和精制...... 14 参考文献 (16)II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前言链霉素(Streptomycin)是瓦克斯曼〔Waksman S.A.)于1944 年从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griseus)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碱性抗生素。
链霉素分离纯化设备
技术文章
链霉素分离纯化设备
膜分离技术兼备分离、浓缩、纯化精制的功能,同时具有高效、节能、环保、操作简单、自动化控制程度高等特点,且绝大多数膜分离过程中,物质不发生相变化,使膜分离技术成为当今分离科学和技术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特点
1.高效的分离过程:可以做到将相对分子量为几千甚至几百的物质分离(相对的颗粒大小为纳米级)。
2.能耗低:因为大多数膜分离过程都不发生相的变化,相变化的潜热是很大的。
传统的冷冻、萃取和闪蒸等分离过程是发生相的变化,通常能耗比较高。
3.接近室温的工作温度:多数膜分离过程的工作温度在室温附近,因而膜本身对热敏性物质的处理就具有独特的优势。
尤其是在食品加工、医药工业、生物技术等领域有其独特的推广应用价值。
应用行业
生物发酵和制药行业:抗生素提取、酶、氨基酸除菌、浓缩、中药和植物提取(除菌、过滤、浓缩)。
石油和化工行业:膜分离脱盐浓缩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化工产品除杂、浓缩/回收、石油加工生产成分回收、除杂、浓缩、水处理。
优势分析:
膜分离设备与传统的过滤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选择性分离、膜的错流式运行工艺可以解决污染堵塞问题。
多功能膜分离设备工艺应用开发需以物料体系特性和工艺要求为基准,结合实验开展科学验证,在解决物料精制难题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工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