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一、设计策略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
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核心:学生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增进正义感和智慧,学以致用。
二、内容分析本专题介绍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发动并逐步扩大罪恶的侵华战争和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直至取胜的主要史实。
揭露了日军的滔天暴行,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地位。
这些内容在多个维度上蕴涵了丰富而重大的历史学习价值。
在贯穿百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从衰败走向独立振兴的一个伟大转折,是整个专题的“亮点”和“戏玉”,而对于新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抗日战争专题也是学生启迪智慧、升华爱国情感和人生观的重要资源。
重点:引领学生以史为鉴并具备面向现实与未来的可持续素质。
(含侵华日军主要暴行、国共合作抗战的形成与作用、抗战胜利原因的综合分析等)难点:学生在新情景中运用合理方法探究解决若干新问题(见后)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二时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对抗战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但还需发展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学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有学习兴趣但需要有针对其个性的教学。
多数学生不能将这段历史的学习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现实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
四、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1)日军发动和扩大侵华战争的方针和重要步骤:“东方会议”、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2)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与生化战、“三光政策”(3)简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主要表现: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大反攻2.理解:(1)说明国共合作的形成的原因与作用(2)认识中共反抗侵略的主要路线方针(3)概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3.综合应用与拓展:(1)分析中国苦战取胜的原因、经验。
抗日战争教案第一篇:抗日战争教案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一】掌握抗日战争的重大史实:抗日战争的爆发。
日军侵华的罪行。
中国人民的抗战。
【目标二】分析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和性质。
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目标三】1、通过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歌颂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培养学生爱国和正义的情感。
2、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
3、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教材分析:1、教材总体分析:本课内容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基本特征:从社会矛盾看,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从中国抗战看,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
从战争态势看,中日双方进行了一场持久战。
最终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2、教材侧重分析本课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抗战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指导: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发表见解。
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大刀进行曲》。
【师】大家熟悉这首歌曲吧。
它反映的是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生】抗日战争。
【师】歌曲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生】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
二.战争的起因:【师】在近代历史上日本不断侵略中国。
你们知道的有哪些侵略史实?【生】略。
【师】我把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进行了归纳。
【课件】(近代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获得《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台湾。
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获得《辛丑条约》。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
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原因(1)目的:灭亡、吞并全中国。
(2)历史:日本以侵略_______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3)现实:1929-1933年____________的沉重打击,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
中国国共对峙局面给日本侵略以可乘之机。
2、日本侵略中国(1)重要事件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②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略中国;“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2)滔天罪行: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①南京大屠杀;②潘家峪惨案;③“七三一部队”研究细菌战,惨无人道。
二、全民族的抗战1、爆发: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战争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奋勇杀敌的史实;
2)、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国共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2)、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学习。
3)、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音乐、图片、讨论、阅读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加深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认识,激发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3)、通过学习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应该向为了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奉献的仁人志士学习,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
准备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重新整合教材,根据“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