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常见29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27
鹅的疾病防治要点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因其富含高蛋白质、低脂肪等营养价值,成为了人们饮食中重要的食用禽类。
然而,鹅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其生产能力和食品安全。
因此,了解鹅的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鹅的饲养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鹅的常见疾病和防治要点,以帮助鹅的饲养者更好地管理鹅群健康。
一、鹅的主要疾病1. 鹅霍乱鹅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饮水和饮食感染。
鹅霍乱的症状包括粪便稀烂、呈黄绿色,食欲减退,身体虚弱等。
鹅霍乱的防治要点包括定期清洁消毒饮水和饲料器具,确保饲养环境的卫生,及时发现患病鹅只,进行隔离治疗。
2. 鹅传染性肝炎鹅传染性肝炎是由鹅传染性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呼吸道感染和胃肠道感染。
鹅传染性肝炎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发育迟缓,羽毛发黄等。
预防鹅传染性肝炎的主要措施包括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3. 鹅白血病鹅白血病是由鹅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
鹅白血病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活动能力下降,体重减轻等。
预防鹅白血病的关键是做好隔离和检疫工作,确保饲养环境的清洁。
二、1. 预防为主鹅的疾病防治以预防为主,关键是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定期清洁消毒饮水和饲料器具,及时清理粪便和秽物,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定期对鹅群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治疗。
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鹅疾病的有效措施。
根据不同地区和鹅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应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接种效果。
3. 饲料营养均衡鹅的饲料营养均衡对于保持其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配置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确保鹅的健康生长和免疫力。
饲料的选择应考虑到鹅群的年龄、品种和季节等因素。
4.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方法。
限制外人进入鹅场,定期检查人员和工具的卫生状况,严禁私自带入禽类和禽类产品,防止疾病通过人为传播。
在规模化养鹅场中,传染病是导致鹅死亡的重要因素,会给养殖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鹅的常见传染病为小鹅瘟、鹅大肠杆菌病、鹅副黏病毒病、鹅浆膜炎、禽流感以及鹅巴氏杆菌病等,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以避免造成传染病大流行。
一、小鹅瘟小鹅瘟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是对养鹅场影响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小鹅瘟的病原为鹅细小病毒,存在于鹅的内脏器官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1、流行特点未满30日龄的雏鹅易发生小鹅瘟,当未满20日龄的雏鹅感染小鹅瘟后,死亡率高达50%以上。
小鹅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雏鹅日龄的增长而降低,症状随之减轻。
小鹅瘟大流行后,当年存活的鹅群产生抗体,能够主动免疫鹅细小病毒,并对次年产出的雏鹅产生被动免疫力。
小鹅瘟的发生与舍内环境、饲养场地卫生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当饲养场地出现严重污染时,小鹅瘟的发病程度也会随之加重,且发病日龄越来越小。
小鹅瘟流行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果当年发生大流行,则会在次年以及今后几年不会再发生小鹅瘟。
日龄较大的病鹅症状相对较轻,病程不少于7天,主要以腹泻、食欲减退为主要症状。
2、诊断方法小鹅瘟的主要发病群体为不满30日龄的雏鹅,7日龄雏鹅染病后步行艰难,远离群鹅,精神萎靡,腹泻严重,口鼻处流出稀薄液体,颜色为褐色;病鹅肛门粘有稀粪,粪便为黄绿色或黄白色稀薄排泄物;部分雏鹅临死前出现全身抽搐、颈部扭转等症状,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一般不超过48h;多剖检几只病鹅后发现小肠肿大,含有灰白色假膜性凝固栓子。
病鹅十二指肠内填充大量黏液,黏液呈黄色。
肝脏、胆囊肿大,心脏颜色较浅。
用病鹅鹅肝做病毒分离试验、中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可对小鹅瘟作出准确诊断。
3、防治技术(1)预防①当发现已确诊的病鹅后,要将健康鹅与病鹅隔离,彻底消毒饲养环境。
在日常饲养管理,采用0.5%复合酚消毒剂对种蛋入孵前消毒,种蛋消毒时长为15-20分钟。
或者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法进行孵化场地消毒,消毒时长控制在1-2小时。
养鹅须重视预防的主要传染病简介从近年国内鹅病的流行趋势看,鹅的发病种类日趋增多,因此养鹅生产者千万不能以过去的观念对待现在的鹅病防治工作。
当前养鹅须重视预防的主要传染病有以下几个:一、小鹅瘟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以侵害25日龄以内雏鹅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的传染病。
该病只感染鹅和鸭,发病时以4~20日龄的雏禽为主,发病的日龄越小则死亡率越高。
小鹅瘟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发病后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只能搞好预防。
种鹅可于开产前1个月皮下或肌肉接种1ml(1∶100稀释)鹅胚化弱毒苗,于开产前15天进行二次免疫。
也可用小鹅瘟油剂灭活苗于开产前20天每只种鹅肌肉注射1ml,这样免疫的种鹅5个月内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鹅可获得保护。
在发生本病流行的地方,为安全起见,可每只雏鹅皮下注射0.5ml 抗小鹅瘟血清进行保护。
二、禽流感鹅发生禽流感时体温升高,腹泻,昏睡,曲颈斜头,左右摇摆,头颈肿大。
眼睛发红或出血,有分泌物,严重者眼、鼻出血。
病程为雏鹅2~4d,青年鹅及成年鹅4~9d。
发生禽流感时,应及早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降低发病造成的损失。
预防该病应避免鹅与其他家禽混养,此外要搞好免疫接种,疫苗最好选用多价灭活苗。
种鹅5~15日龄每只0.5ml首免,50~60日龄每只1~1.5ml二免,开产前每只2~3ml三免,以后每4~5个月免疫1次。
母代未免疫的雏鹅5~15日龄首免,每只0.5ml,2月龄二免,每只1~1.5ml。
母代已免疫的雏鹅,15日龄左右首免,2月龄二免。
三、鹅副粘病毒病鹅的副粘病毒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的不同毒株,因此也有人将此病称为“鹅的新城疫”病。
而且试验证明这一病毒可致鸡及鹅发病,二者之间均具有高度互感性和高致死率。
鹅的副粘病毒病无特效药物治疗,防病除了注重环境消毒外,不要把鹅和鸡混养,同时搞好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用灭活苗,种鹅10~15日龄首免,60日龄左右二免,开产前半月三免,以后成年鹅每年免疫1次。
鹅的常见病1 传染病1.1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患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
此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
患病初期食欲减退,精神萎顿,缩颈,羽毛蓬松,离群独处,行走艰难;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排出混有气泡或呈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的稀粪;鼻分泌液增多,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喙和蹼色发绀。
预防主要是消毒。
种蛋经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母鹅在产蛋前1个月每只注射1∶1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1mL,或按说明注射免疫血清,免疫期为300天,每年免疫1次。
注射后2周,母鹅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具有免疫力。
1.2 鹅痢疾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以雏鹅最常发。
气候突然变化、饲养管理不善、饲料变质等均易诱发此病。
患鹅喙的周围常粘有黏液,精神萎顿,羽毛松乱,垂头闭目,食欲不振或废绝,体质逐渐衰弱;病情严重时常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有时清晨发病,下午即死。
预防主要是不喂腐败的饲料,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搞好环境卫生,经常消毒鹅舍及用具。
患病后用土霉素、氯霉素或呋喃唑酮治疗效果较好。
也可将大蒜洗净捣烂,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成20%的大蒜汁内服,疗效较好。
1.3 小鹅流行性感冒此病是发生在大群饲养场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常侵袭半月龄后的雏鹅,所以称小鹅流行性感冒。
初期患鹅鼻腔不断流清涕,有时还流眼泪,呼吸急促,伴有鼾声,甚至张口呼吸;患鹅身躯前部羽毛上粘有鼻黏液,体毛潮湿;随着病情的加重,患鹅缩颈闭目,体温升高,食欲逐渐减少,后期头脚发抖,两脚不能站立,死前出现下痢。
雏鹅死亡率一般为50%~60%,有时高达90%~100%。
治疗以预防为主,加强对鹅群的饲养管理,保证适宜的饲养密度。
保持鹅舍干燥和场地垫草的清洁。
对1月龄以内的雏鹅要注意防寒保暖,患鹅可选用氯霉素、磺胺噻唑钠或磺胺嘧唑啶治疗。
2 寄生虫病鹅球虫病:此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原虫病,鸡、鸭、鹅都能感染,对幼禽的危害特别严重,暴发时可造成大批死亡,急性者发病后1~2天内死亡。
鹅常见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图:鹅在养鹅的时候,鸡扒出现疾病了,经济效益低不说,还可能导致亏损,那今天就有本人来说说,养鹅擦汗年关键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1、小鹅瘟。
此病应主要以预防为主。
在种鹅产蛋前1个月左右连用2次小鹅瘟疫苗,进行超前免疫。
也可对雏鹅用抗鹅瘟血清实行紧急免疫,预防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保护率可达90%。
病鹅治疗时,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隔日再注射1次,治愈率可达70—85%,也可用高蛋黄注射液进行紧急防治。
2、鹅白痢。
此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可用辣椒粉、生姜适量,放入锅内炒几分钟,然后拌入米糠再炒。
待米糠炒熟放凉后饲喂,连喂2天即可治愈。
3、鹅流感。
主要发生于雏鹅,大多因温度突变所引起。
病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摇头晃脑。
治疗方法是给病鹅肌肉注射青霉素,也可以口服碘胺嘧啶片。
4、副伤寒。
7—10日龄的雏鹅最易感染,主要表现是食欲废绝,口干喘气,痉挛抽搐。
治疗此病可用按0.65%的比例拌入饲料中饲喂,连喂3~8天,即可见效。
5、禽霍乱。
病鹅闭目呆立,食欲丧失,体温高达40—43℃,发病后2—3天死亡。
发病后应及时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合剂肌肉注射3~4天,每天2次,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02%的复方新诺明。
6、风湿症。
此病又称“风脚病”。
防治此病将雏鹅的脚掌叉剪开,挤出污血,放入人尿中浸泡3—5分钟即可痊愈。
7、球虫病。
该病主要危害21—90日龄的雏鹅。
预防应主要集中于21—90日龄。
可在饲料中加入氯苯胍。
预防量为每公斤饲料中添加50毫克;治疗量为每公斤饲料中添加100毫克。
8、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鹅的一种营养消耗性疾病,虽不至于造成饿死亡,但严重影响鹅的生长发育。
一般在雏鹅1月龄时进行第1次蛆驱虫。
一般在晚上对每公斤体重的鹅投喂硫双二氯酚150—200毫克,对防治绦虫有特效。
鹅主要传染病的免疫防治饲养家禽经济效益显著,其中鹅作为传统的家禽之一,在我国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由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鹅的养殖产业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危害。
因此,对鹅的常见疾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免疫防治方法,以保证鹅的健康养殖和家禽产业的发展。
一. 鹅瘟鹅瘟是由禽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比较广泛的家禽传染病,在鹅的养殖中,其常常导致高死亡率,影响产蛋量和养殖效益。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鹅瘟的发生,人们可采用以下免疫防治方法:1. 预防接种鹅瘟疫苗是目前预防鹅瘟的最有效方法,鹅只需要在1-2月龄时进行一次疫苗接种,即可获得有效免疫力,可防止鹅瘟的发生。
2. 室内养殖在寒冷的冬季,外面的温度对鹅的免疫系统有极大的影响,在低温下,鹅的免疫力明显下降,容易感染病毒等病原体。
而在室内养殖环境下,可以有效地维持较高的温度,为鹅的生长提供更适宜的条件。
3. 杜绝跨种感染疫区野水鸟、猪、犬等都是鹅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因此,养殖鹅的场所应远离猪圈、狗场等地,以免发生跨种感染的情况。
二. 鹅流感鹅流感是一种由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对鹅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还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免疫防治方法如下:1.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可以是在流感爆发前及时应用药物,以预防病毒的传播和感染,一般可使用如切特立克、防毒口服溶液、嘧啶等药物。
2. 预防接种鹅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鹅流感病的有效方法,疫苗接种一次即可获得有效免疫力,能够防止鹅流感病的发生。
3. 杀灭病菌和传染源在流感爆发后,应立即对病死鹅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清除温室环境中的传染源以及可集中排放的废物等。
三. 鹅良钩菌病鹅良钩菌病是由鹅良钩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遭受良钩菌感染的鹅往往会腹泻、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给养殖业带来了困难。
1. 健康管理鹅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应做好饲养期间的喂养、换草和消毒工作等,保证鹅的个体健康,同时降低细菌、病毒的感染。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鹅是我国重要的家禽之一,但在饲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
本文将介绍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一、疫病1. 鹅瘟病:该病为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呼吸困难、眼睛红肿、腹泻等。
诊断时可以观察病鹅的行为和症状,同时进行实验室检测和病理学检查。
防治方法包括严密隔离、封控、合理用药等。
2. 鸭瘟病:该病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致死率较高。
主要症状为流鼻水、鼻眼结膜炎、呼吸困难等。
诊断方法与鹅瘟病类似,防治方法也包括严密隔离、疫苗接种等。
二、消化系统疾病1. 肠道炎症: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腹泻、便便异常等。
可以通过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预防措施包括饲料卫生、合理饲养管理等。
2. 肝肠综合征: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腹泻、肚子胀等。
诊断方法包括病史了解、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等。
防治方法包括饲料卫生、合理饲养管理、补充营养等。
三、呼吸系统疾病1. 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喘息、呼吸困难、咳嗽等。
诊断方法包括体温测量、肺部触诊、血液化学检查等。
预防措施包括改善饲养环境、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
2. 肺炎: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观察、X光检查、细菌分离培养等。
预防措施包括提高饲养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等。
四、皮肤疾病1. 鹅白斑病:主要症状为皮肤出现白色斑块,严重时可能导致部分组织坏死。
诊断方法为皮肤观察和组织检查。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营养、改善饲养环境等。
2. 鸭皮炎: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发炎、脱毛等。
诊断方法为皮肤观察和组织检查。
防治方法包括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饮水清洁等。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由于其生长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的差异,鹅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
在饲养鹅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鹅的疾病,并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防治,对于确保鹅群的健康和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一、鹅的主要疾病鹅的主要疾病包括传染性肝炎、传染性胸膜炎、沙门氏菌病、鹅病毒性肝炎、鹅白冠病等。
1. 传染性肝炎传染性肝炎是由旋毛虫寄生在肝脏内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患病鹅呈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水、黄疸、消瘦等症状。
其主要通过血吸虫的传播,因此常发生在水域较多的地区。
2. 传染性胸膜炎传染性胸膜炎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鹅呼吸急促、咳嗽、发热、精神萎靡等。
其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易在密集饲养条件下传播。
3. 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鹅呈现发热、腹泻、腹痛、厌食等。
其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易在饲料、饮水受到污染的情况下传播。
4. 鹅病毒性肝炎鹅病毒性肝炎是由鹅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鹅呈现食欲不振、发热、抖动、头部后仰等。
其主要通过蚊蝇叮咬传播,易在夏秋季节传播。
1. 传染性肝炎的诊断通过鹅的症状和疫情调查,病鹅经解剖检查肝脏可以发现肝内有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斑点,也可用镜检发现旋毛虫。
还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血清学或病原学方法进行诊断。
1. 传染性肝炎的防治(1)改善饲养环境,保持饲料、饮水清洁卫生,减少污染源的存在。
(2)定期进行驱虫和杀幼虫,减少螺旋扁虫和血吸虫的传播。
(3)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查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隔离治疗。
鹅的疾病诊断与防治工作是鹅饲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对鹅疾病的及时发现、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才能保障鹅群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希望本文所述的方法能对鹅的疾病诊断与防治工作有所帮助。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鹅是一种重要的畜禽资源,不仅在农村地区广泛饲养,而且在城市地区也备受青睐。
鹅也会受到一些常见的疾病困扰,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防治,将会对养殖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了解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对于鹅养殖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鹅主要疾病的诊断1. 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鹅患疟疾后会出现贫血、消瘦、倦怠、体温升高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诊断时,可采用血涂片镜检和PCR技术检测疟原虫的DNA。
2. 鹅传染性肝炎鹅传染性肝炎是由鹅传染性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传播。
患病的鹅会出现食欲不振、体温升高、黄疸、腹水等症状。
诊断时,可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病毒抗体。
4. 鹅脓毒症鹅脓毒症是由多种致病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链球菌等。
患病的鹅会出现发热、呼吸困难、贫血、关节肿胀等症状。
诊断时,可采用病原学检测方法从病死鹅的组织和体液中分离致病菌。
1. 疟疾的防治(1)改善饲养环境,减少蚊虫孳生源。
(2)定期对鹅进行驱蚊虫工作,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3)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强鹅的抗病能力。
2. 鹅传染性肝炎的防治(1)加强对鹅的隔离管理,避免与其他疾病患者接触。
(2)饲养环境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粪便污染。
(3)加强免疫防治,对鹅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至关重要,只有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鹅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最终实现鹅养殖业的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认真掌握相关知识,做好鹅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鹅的养殖效益,推动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结束】。
鹅常见29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与养鹅人共免)61.157.135.* 1楼1小鹅瘟2鹅副粘病毒病ﻫﻫ3雏鹅病毒性肠炎ﻫﻫ4小鹅流行性感冒ﻫ5鹅大肠杆菌病6鹅包涵体肝炎ﻫ7鹅鸭瘟病毒感染ﻫ8鹅传染性法氏囊病9禽霍乱10鹅沙门氏菌病ﻫ11葡萄球菌病12肉毒梭菌中毒ﻫ13螺旋体病14鹅口疮ﻫﻫ15鹅曲霉菌病ﻫ17鹅绦虫病ﻫ16鹅球虫病ﻫﻫ18鹅线虫病概述19比翼线虫病20毛滴虫病ﻫ21鹅羽虱ﻫ22维生素A缺乏症ﻫ23维生素B1缺乏症24维生素D缺乏症ﻫ25鹅有机磷农药中毒ﻫ26鹅黄曲霉毒素中毒ﻫﻫ27鹅硬嗉病28中暑29脚趾脓肿ﻫﻫﻫﻫﻫﻫﻫ2006/05/27 00:07am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505字节]ﻫ沧海一声笑 -*未注册*-ﻫ等级: 未知信息: ﻫ威望: 未知积分:未知现金: 未知ﻫ存款: 未知ﻫ贷款: 未知来自: 未知发帖: 0 篇精华: 0篇ﻫ在线: 0 时 0 分 0 秒ﻫ注册: 未知ﻫ造访:未知复制引用回复只看我 [第 2 楼]小鹅瘟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细小病毒。
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雏鹅,传染迅速,死亡率高。
其特征性病变为严重的渗出性肠炎,肠粘膜脱落坏死,形成香肠样栓子,堵塞肠管。
ﻫ一、病原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鹅细小病毒。
该病毒对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强,56℃能耐受3小时,PH3时仍稳定。
对一些消毒药有较强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鹅,其它禽类除番鸭外,均不易感。
在自然情况下,主要发生在3—20日龄的雏鹅,20日龄以上鹅发病率较低,成年鹅感染后不发病,但可成为带毒者,将病毒通过种蛋传给下一代。
患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0日龄内死亡率可达100%,15日龄以上发病较为缓和,部分可自行康复。
但据近年报道,发病日龄已延至30—60日龄,甚至有73日龄的报道。
鹅常见29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与养鹅人共免)61.157.135.* 1楼1小鹅瘟2鹅副粘病毒病3雏鹅病毒性肠炎4小鹅流行性感冒5鹅大肠杆菌病6鹅包涵体肝炎7鹅鸭瘟病毒感染8鹅传染性法氏囊病9禽霍乱10鹅沙门氏菌病11葡萄球菌病12肉毒梭菌中毒13螺旋体病14鹅口疮15鹅曲霉菌病16鹅球虫病17鹅绦虫病18鹅线虫病概述19比翼线虫病20毛滴虫病21鹅羽虱22维生素A缺乏症23维生素B1缺乏症24维生素D缺乏症25鹅有机磷农药中毒26鹅黄曲霉毒素中毒27鹅硬嗉病28中暑29脚趾脓肿2006/05/27 00:07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505字节]沧海一声笑 -* 未注册 *-等级: 未知信息:威望: 未知积分: 未知现金: 未知存款: 未知贷款: 未知来自: 未知发帖: 0 篇精华: 0 篇在线: 0 时 0 分 0 秒注册: 未知造访: 未知复制引用回复只看我 [第 2 楼]小鹅瘟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细小病毒。
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雏鹅,传染迅速,死亡率高。
其特征性病变为严重的渗出性肠炎,肠粘膜脱落坏死,形成香肠样栓子,堵塞肠管。
一、病原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鹅细小病毒。
该病毒对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强,56℃能耐受3小时,PH3时仍稳定。
对一些消毒药有较强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鹅,其它禽类除番鸭外,均不易感。
在自然情况下,主要发生在3—20日龄的雏鹅,20日龄以上鹅发病率较低,成年鹅感染后不发病,但可成为带毒者,将病毒通过种蛋传给下一代。
患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0日龄内死亡率可达100%,15日龄以上发病较为缓和,部分可自行康复。
但据近年报道,发病日龄已延至30—6 0日龄,甚至有73日龄的报道。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病鹅和带毒鹅是主要传染源。
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工具等都是本病的传播途径。
也可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
本病流行有周期性,大流行后1—2年内不发病。
三、症状与病变本病潜伏期3—5天,一周龄内雏鹅多不显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呈最急性型变化,表现精神沉郁、厌食、鼻流粘液,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食道膨大部中多有液体和气体,严重腹泻,排黄白色或绿色水样混有气泡的稀粪。
死前常出颈部扭转、全身抽搐或瘫痪等神经症状。
病程通常为12—48小时。
两周龄以上雏鹅多呈亚急性型,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呆立,拉稀、厌食。
日渐消瘦,病程3—7天,少数病鹅可自然痊愈,但生长受阻。
最急性型病例病变不明显,除小肠粘膜充血或出血,胆囊肿大外,其它脏器无变化;10日龄以上且病程在2天以上的病雏鹅,肠道尤其是靠近卵黄柄和回盲部的肠段呈现典型的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的变化,体积比正常肠段增大2—3倍,质地坚实,似香肠样,肠内为坏死的肠粘膜、渗出的纤维素等凝固形成的栓子,栓子切面中心是深褐色的干燥肠内容物,外层包裹着由坏死的肠粘膜和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的厚层的灰白色伪膜。
凝固栓子不与肠壁粘连,均易从肠道中取出。
这是小鹅瘟特征性病变,但有些病例缺少这种典型变化,而是肠腔中充满粘稠的内容物,粘膜充血发红,呈卡他性炎症变化。
其余的病变还有:肝脏肿大,呈深紫色或黄红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暗绿色胆汁等。
四、诊断根据一般20日龄以内雏鹅发病其它家禽不发病的流行特点,呈现严重下痢有鼻液增多或从口角甩出的症状,肠道出现特征性的凝固栓子的特征性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需注意有的病例无凝固栓子形成,应多解剖几只病鹅。
本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雏鹅病毒性肠炎十分相似,不易鉴别,临床上可根据是否用过小鹅瘟疫苗或血清进行判断和区分;本病与鹅副粘病毒症状有相似之处(都腹泻、都是小鹅发生),但典型的病理变化不同,可以鉴别;必要时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或进行血清学检验。
赞•2007-7-22 19:46•回复61.157.135.* 2楼五、防制1、不从疫区购买鹅苗和种蛋,尽量自繁自养。
2、严格消毒制度,尤其对育雏和孵化用具的消毒。
3、免疫接种:可于种鹅开产前15—30天用小鹅瘟鸭胚弱毒疫苗免疫,雏鹅可获坚强保护。
或者于雏鹅卵3日龄内每只注射0.5毫升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一周后再用雏鹅专用小鹅瘟疫苗免疫一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按此查看图片详细信息正在读取此图片的详细信息,请稍候 ...死前抽搐状(原图:范国雄)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按此查看图片详细信息正在读取此图片的详细信息,请稍候 ...出血性卡他性肠炎,肠内有纤维素和脱落的粘膜,形成栓子(原图:范国雄)2006/05/27 00:09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3033字节]沧海一声笑 -* 未注册 *-等级: 未知信息:威望: 未知积分: 未知现金: 未知存款: 未知贷款: 未知来自: 未知发帖: 0 篇精华: 0 篇在线: 0 时 0 分 0 秒注册: 未知造访: 未知复制引用回复只看我 [第 3 楼]鹅副粘病毒病本病是1997年以来在我国新发生的一种雏鹅传染病,以精神沉郁、萎顿无力、蹲地、腹泻、体重减轻、仰头、软颈或扭颈为症状特征,主要感染60日龄以下雏鹅,尤以15日龄以下雏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
一、病原病原体为禽Ⅰ型副粘病毒,该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有部分交叉免疫原性,用鸡新城疫弱毒疫苗Ⅰ系、Ⅳ系免疫可取得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不如鹅副粘病毒油乳剂苗保护效果好。
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都能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年龄的鹅都有易感性,但主要发生在15—60日龄的雏鹅,15日龄以下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致死率在90%以上,10日龄以下鹅则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达100%。
随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
三、症状与病变本病潜伏期2—6天,日龄小的潜伏期短,大的潜伏期长。
症状为精神沉郁、萎顿、无力、常蹲地、体重减轻、少食或不食,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尤其在饮水后更明显,10日龄左右雏鹅常有甩头、咳嗽、呼吸道症状,腹泻,排白色、绿色、黄色、暗红色或墨绿色稀便或水样便。
病程一般2—5天,耐过者6—7天开始好转,9—10天康复。
特征性的病变有:食道粘膜主要是下端有散在芝麻粒大小的灰白色或淡黄色易剥离的结痂,剥离后可见坏死斑点或溃疡;肠道粘膜有淡黄色或灰白色芝麻粒至蚕豆粒大纤维素性坏死性结痂,剥离后呈出血性溃疡面;脾肿大有芝麻粒至绿豆粒大灰白色坏死灶;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
这些坏死性病变具有诊断意义。
其余病变还有:心肌变性;肝肿大瘀血,质地较硬;部分鹅腺胃及肌胃充血、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脑充血、瘀血。
四、诊断根据典型的病理变化结合症状和流行病学情况,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但本病的初期症状与病变易与小鹅瘟混淆,此时应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以便确诊。
五、防制除做好疫病的一般防范措施外,本病主要的防制措施是预防接种。
目前已有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可于每只雏鹅肌肉注射0.3毫升,注苗后6天,一般患病鹅即停止死亡。
2006/05/27 00:09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1840字节]沧海一声笑 -* 未注册 *-等级: 未知信息:威望: 未知积分: 未知现金: 未知存款: 未知贷款: 未知来自: 未知发帖: 0 篇精华: 0 篇在线: 0 时 0 分 0 秒注册: 未知造访: 未知复制引用回复只看我 [第 4 楼]雏鹅病毒性肠炎本病是发生于30日龄内雏鹅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死亡率高及小肠的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是雏鹅的重大疫病之一。
•2007-7-22 19:46•回复61.157.135.* 3楼一、病原病原为腺病毒属的肠炎病毒。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60℃1小时仍有致病力,80℃5分钟可以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点该病发生于3—30日龄的雏鹅,最早3日龄开始发病,10—18日龄达到死亡高峰,30日龄以后基本不发生死亡,死亡率25—75%,甚至100%。
10日龄以后死亡的病例60—80%出现小肠的香肠样凝固性栓子。
据四川省调查,成鹅鹅病毒性肠炎血清阳性率为30.44%—36. 84%,说明此病传播相当广泛。
三、症状与病变本病潜伏期3—5天,人工接种潜伏期2—3天或达5天。
自然感染病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病例多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无前期症状,发病后即极度衰竭,昏睡而死或倒地两腿乱划,迅速死亡,病程几小时至1天。
急性型:病例多发生在8—15日龄,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行动迟缓,嗜睡,腹泻,排出淡黄绿色、灰白色稀便,常混有气泡,恶臭,呼吸困难,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而死,或抽搐而死,病程3—5天。
慢性型:病例多发生在15日龄以后的雏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消瘦、间歇性腹泻,最后因营养不良衰竭而死。
部分病例能够幸存,但生长发育不良。
特征性的病变在肠道,即小肠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凝固栓子,以及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凝固栓子出现在感染第1 4天以后死亡的病例(慢性型);而染后第4天死亡的雏鹅只有各小肠段的严重出血,粘膜肿胀发亮,蓄积大量粘液性分泌物;第7—12天死亡的雏鹅,各小肠段除严重出血外,粘膜上开始出现少量黄白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有少量成片肠上皮细胞的坏死物。
凝固栓子主要出现在小肠后段至盲肠开口处,有两类:第一类栓子初期直径较细,约0.2厘米,长度可达10厘米,随病程的延长,栓子的直径可增至0.5—0.7厘米,长度增至约20厘米,使肠管膨大至正常的1—2倍,肠壁菲薄,透明度大增。
栓子质地紧密,多数为一段,少数出现两段的,切开可见有两层结构,外层为坏死组织和纤维素性渗出物混杂凝固成的暗灰白色的厚层假膜,中间是干燥密实的肠内容物。
第二类栓子较细,直径在0.4厘米以下,呈细圆条状,但长度较长,可达30厘米以上,它是由坏死的肠组织和纤维素性渗出物构成。
两类栓子与肠壁都不粘连,容易取出。
其它脏器及组织的病变均无特征性,可见肝脏瘀血、出血;胆囊明显肿胀、扩张,是正常的3—5倍大,充满深墨绿色胆汁;肾脏充血和轻微出血;皮下充血、出血;胸肌和腿肌出血呈暗红色;个别早期病例心外膜充血或有小出血点。
四、诊断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情况,症状和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
但由于特征性病变出现较晚,故对发病早期的最急性、急性型病例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本病的症状和特征性病变与小鹅瘟很相似,可通过了解种鹅是否用小鹅瘟疫苗免疫过,病雏是否用小鹅瘟血清预防过加以判断。
有条件的,应作血清学检验(琼扩试验)或作病毒的分离鉴定。
五、防制防制措施为不从疫区引鹅,坚持兽医卫生的消毒制度等,但最主要的在于免疫接种。
四川农业大学培育和制造有CN40弱毒疫苗,口服免疫1日龄雏鹅,3日后即有85%雏鹅可获得免疫力,第5天雏鹅可获坚强免疫力,免疫期30天以上,1次免疫即可使雏鹅不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