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7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篇一:北师版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教案】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
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
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 能力目标: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 情感目标: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光合作用的场所-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2.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3.掌握光合作用在植物中的过程和意义;4.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认识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2.光合作用的场所;3.光合作用在植物中的过程和意义;4.光合作用的实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幻灯片等方式呈现一张光合作用的图,让学生辨认图中的植物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学习氛围。
2.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15分钟)教师通过PPT等方式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并让学生做一次小测验,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掌握情况。
3.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2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探讨光合作用的场所,例如“光合作用只在叶片的叶绿体中发生吗?”等问题。
最后,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
4.掌握光合作用在植物中的过程和意义(30分钟)教师通过图像的形式详细讲解光合作用在植物中的过程和意义,并演示各种类型的植物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生成能量。
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推算光合作用量,以更好的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
5.光合作用的实验(30分钟)教师安排实验,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影响光合作用的其他因素。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考点1.光合作用的定义;2.光合作用的场所;3.光合作用在植物中的过程和意义;4.光合作用的实验。
五、课后习题1.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什么?2.光合作用只在叶绿体中发生吗?3.光合作用有哪些影响因素?4.通过实验的方式,你知道什么是光合速率吗?请说明。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这是一节实验探究活动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于这节课的理解及简要的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属于课程标准十个一级主题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指导学生制作叶的徒手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从而识别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本节涵盖了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如徒手切片及叶片的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绘图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本节的教学在整册实验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重点: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和细胞中的叶绿体,理解叶片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教学难点: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玻片标本,解释叶是光合作用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主要场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大多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不喜欢教师空洞地说教。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关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些前概念不一定正确,对于叶片的结构及功能特征和光合作用具体场所依然存在疑惑,需要教师进一步纠正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1、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叶片的横切面装片,认识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不同组织结构与功能,理解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通过制作临时装片、操作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资料分析等方法,提高观察、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初步了解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观念。
4、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热爱自然,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四、教学方法要采用观察法、小组合作法和实验指导法等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快乐、高效地完成对重要概念的学习。
If you want to live an ordinary life, you will encounter ordinary setbacks.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1实验目的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
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1.导入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师:多数叶片宽阔、扁平,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
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
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概述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尝试制作叶片表皮临时装片,进一步熟练显微镜操作。
2、运用给定的材料制作叶片的结构模型,推测叶片的结构与功能之间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在观察活动中,养成细致严谨、善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中的一部分知识。
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是绿色植物生活的最大特点;所以本章首先讲述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一节中,先介绍光合作用有发现史,让学生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学生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片的结构,利用制作模型讲解叶片的结构,最后,总结归纳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学情分析: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12 班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有一定兴趣。
2、知识现状: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已经有2月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对光合作用现象虽熟悉,但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尤其叶片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实验和制作模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制作叶片的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
2、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和制作模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叶的秘密教案树叶的秘密教案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中,树木是最常见的生物之一。
无论是郊外的森林还是城市的公园,树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树木的叶子,更是树木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你是否曾想过树叶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树叶的教案。
第一节:树叶的结构树叶看似简单,但它们的结构却十分复杂。
一个典型的树叶通常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叶片、叶柄和叶鞘。
叶片是树叶最大的部分,它通过叶柄与树枝相连。
而叶鞘则是叶柄与树枝连接的地方,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
叶片是树叶的核心部分,也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吸收阳光能量、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
叶片的表面通常覆盖着一层叫做叶肉的组织,这是由细胞和气孔组成的。
气孔是叶片上的微小开口,它们可以调节水分的蒸发和二氧化碳的吸收。
第二节:树叶的形状树叶的形状各异,每种树木都有其独特的叶子形态。
有些树叶呈长条形,如柳树和杨树的叶子;有些呈心形,如枫树和银杏的叶子;还有些呈掌状,如椰子树和棕榈树的叶子。
这些形状的差异是由树木的遗传特征和生长环境所决定的。
除了形状,树叶的颜色也是多种多样的。
大部分树叶呈现绿色,这是由叶绿素这种光合作用色素所导致的。
然而,一些树叶在秋季会变成红色、橙色或黄色,这是因为叶绿素逐渐消失,暴露出其他颜色的色素。
这种变色现象在秋天的森林中尤为明显,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色。
第三节:树叶的功能树叶不仅仅是树木的外观装饰,它们还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树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树木提供能量和养分。
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被树木用于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
其次,树叶还起到调节水分蒸发的作用。
通过气孔的开闭,树叶可以控制水分的流失,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此外,树叶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环境。
除了以上功能,树叶还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树叶的掉落为土壤提供了有机物质,促进了土壤的肥沃度。
掉落的树叶也为小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
因此,树叶的存在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定义和过程。
2. 掌握光合作用的方程式和原理。
3. 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植物叶片、试管、实验盘等。
2. 教学素材: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 知识索引卡:记录光合作用的定义、方程式等关键信息。
4. 教学资料:包括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点、概念解释和示意图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包含植物叶片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存的吗?”2. 基础知识讲解:教师简要解释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基本过程,并通过示意图说明光合作用的关键步骤。
3. 实验演示:教师组织实验,向学生展示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
具体步骤包括:a. 将一片植物叶片放置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b. 将试管倒置在实验盘中,确保叶片充分暴露在光线下。
c. 观察试管内发生的变化。
4. 概念解释:结合实验结果,教师对光合作用的方程式进行解释,以及相关概念的阐述。
5. 讨论与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光合作用进行讨论,并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验体会。
6. 生态意义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包括氧气的产生、二氧化碳的吸收、食物链的形成等。
7. 应用拓展:教师分享一些光合作用的应用场景,如植物的种植、食物的生产等,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8. 总结与评价: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光合作用的关键点,并进行知识梳理和评价。
四、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生态圈等地方,实地观察和体验光合作用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实验和讨论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方程式和生态意义。
同时,通过实践和探索,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理解程度做适当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小班科学教案树叶的小秘密序言:每当我们走进校园或者公园时,总会被树叶的形态和颜色所吸引。
这些迷人的树叶可以是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或者是橙色的。
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是长而尖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椭圆形的。
树叶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它们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能量,还能帮助植物进行呼吸和蒸腾。
那么,树叶在科学中还有哪些小秘密呢?本文将为您揭示一些与树叶相关的小秘密。
第一章:树叶的结构1.1 叶片的外部特征叶子的外部特征非常丰富多样。
它们可以是光滑的,也可以是有皱纹的;有的叶子上有锯齿状的边缘,有的则是整齐的边缘;一些叶子表面有绒毛,另一些则光滑如镜。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叶子的外部特征来帮助我们识别植物的种类。
1.2 叶片的内部结构叶片的内部结构也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我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叶片的切面,我们会发现叶片内有许多细小的脉络。
这些脉络是由细小的细胞组成的,它们可以帮助叶片传输水分和营养物质。
另外,在叶片的细胞中还存在着一种称为叶绿体的结构,它们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第二章:树叶的功能2.1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
树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供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
2.2 呼吸作用虽然我们通常将呼吸与动物联系在一起,但植物也需要进行呼吸以获取能量。
树叶中的细胞会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和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这种呼吸作用是植物身体中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
2.3 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叶子表面排出水分蒸发到空气中的过程。
当根吸收到水分后,水分会通过细胞间隙和细胞壁的通道进入叶片,并通过叶片的气孔排出。
这种蒸腾作用既可以帮助植物保持水分平衡,也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
第三章:树叶的变化3.1 季节变化我们都知道树叶的颜色会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叶片中的叶绿素会受到气温和日照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光合作用教案(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在初中生命科学中学习过光合作用,以此为基础作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重要的物质变化以及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本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叶绿体及其色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等。
通过介绍历史上科学家进行的几个重要的实验,简要再现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是学生已知的(初中教材中已讲),这个简单但有严密逻辑思维的实验告诉人们,植物增重的物质不完全来自土壤(排除法);接着几个经典例子串联在一起,逐步推出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总化学反应式。
在强调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显示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英格豪斯经过500多次重复实验,确定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生命科学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知道空气的成分后,科学家才明白光合作用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点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对叶绿体结构和光合色素分布功能的学习,逐步展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性,同时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
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基础,要理解复杂的生化反应很难,讲解时抓住以下几点:1、结构适应功能。
基粒类囊体膜上有色素吸收光能,是光反应场所。
基质中酶与暗反应有关,是暗反应场所。
2、叶绿素在光反应中的作用。
3、水参与光反应。
4、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
5、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联系。
6、光合过程中能量传递。
7、光合过程中物质转变。
采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采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在分析光合作用强度后,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探究实验来认识这个问题。
生物学科高中光合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过程。
3. 深入理解光合作用中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4. 讨论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作用。
2. 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过程。
3. 光合作用中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过程。
2. 探讨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本节课的话题。
二、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作用(15分钟)1. 定义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合色素吸收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分解为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的作用:提供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质。
三、学习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过程(20分钟)1. 化学反应方程式:光合作用总方程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6O2。
2. 具体过程:光合色素吸收光能,水分解产生氧气和氢离子,二氧化碳和氢离子结合生成葡萄糖。
四、了解光合作用中植物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器官。
2. 叶片结构:叶片的表皮、叶肉和叶脉等部分对光合作用起到重要作用。
五、探讨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0分钟)1. 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氧气和食物,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2. 人类应该保护植物,促进光合作用,保护环境。
【课堂作业】1. 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过程。
2. 结合实例说明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意义。
【板书设计】光合作用- 定义:植物利用光合色素吸收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分解为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
- 意义:提供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质。
- 化学反应方程式: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6O2【教学反馈】1.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相关知识有所掌握。
大班科学教案树叶的用途大班科学教案:树叶的用途引言:树叶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植物器官之一,对于植物的生长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树叶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植物自身,它们还有许多令人惊叹的用途。
本文将着重介绍大班科学教案中树叶的用途,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植物世界和生态系统。
第一节:树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树叶的外观树叶通常呈扁平、延展的形状,由叶片、叶柄和叶脉组成。
叶片薄而坚韧,一般为绿色,但也有其他颜色的变种。
切叶片的形状和边缘也各不相同。
2. 光合作用树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其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也为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
3. 蒸腾作用树叶通过蒸腾作用来散发多余的水分,同时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维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还能帮助地球维持水循环。
第二节:树叶的用途1. 食物来源树叶是许多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特别是草食动物如牛、羊等,它们主要以树叶为食来获得养分。
此外,一些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也以树叶为食物。
2. 药用价值一些树叶具有药用价值,包括治疗感冒、发烧、头痛等症状。
例如,银杏叶可以用于改善血液循环,白果树叶具有镇痛和抗发炎的功效。
3. 工艺材料树叶可以作为一种工艺材料用于手工艺品和艺术品制作。
例如,绘画和剪纸中常用的叶子图案就是取材于树叶的形状。
此外,一些树叶还可以用于制作纸张和纸板。
4. 装饰和绿化树叶的形态多样,可以用于装饰和绿化环境。
人们常常利用树叶来制作花束、花环和花墙等花卉装饰,增添生活美感。
同时,树叶也是户外和室内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化了城市和家庭环境。
5. 环境保护树叶具有吸附和过滤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作用,可以有效净化空气。
大量树叶的覆盖可以起到防尘、减少噪音等环境保护的效果。
此外,树叶还能够减少土壤侵蚀,保护水源质量。
第三节:树叶与生态系统的关系1. 食物链树叶作为植物的一部分,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篇一:浙科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浙科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光合作用教案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位于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一节共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光合作用的过程;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本节内容为激活细胞器结构功能、能量转换等学生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光合作用是学生学习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和细胞中的能量及呼吸作用后的新知识,在生物学基础和学习方法上有了一定认识,但本内容涉及到一些化学物理知识、且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比较抽象,又十分重要,学生掌握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概述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比较光反应和碳反应的区别及联系;2.能力目标“学生复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列表与绘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文图转换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生物为我们制造生产有机物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的讨论,增强学生关心发展农业的自觉意识。
四重点、难点1.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碳反应过程;光反应和碳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2.难点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
五教学策略师生探讨,科学发现过程介绍、教师循环图讲解、比较对比和学生提问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导入上课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统计数据,据相关部门统计,地球上绿色植物每年制造有机物4400亿吨,相当于24万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生出的电力,含有这么多能量的有机物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就学到过,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的内容,概括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重点)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难点)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技能性目标: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重点)情感性目标: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三、教学准备:1、准备新鲜的叶片——天门冬、菠菜叶。
2、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
3、叶片的结构模型。
4、FLASH: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5、视频文件:(1)叶的生长;(2)植物的光合作用五、板书设计:光合作用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1、叶片的结构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观察实验: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六、课堂作业:一、填空题1.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叶的表皮细胞外壁上有一层_________________,它可以保护叶片_________________,并防止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由成对的_________________细胞构成的。
二、选择题1.叶肉栅栏层的特点是()A.细胞圆柱形,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多B.细胞圆柱形,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多C.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D.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少2.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重要区别是()A.细胞形状不一样B.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C.保卫细胞中无叶绿体D.两者都无叶绿体三、识图题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2.叶片的叶肉部分是指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有许多小颗粒,叫做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叶绿体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班科学的活动教案叶子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植物的世界》第二节《叶子的秘密》。
详细内容围绕叶子的结构、功能以及不同种类的叶子进行讲解,通过实物观察、互动游戏等形式,使幼儿对叶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叶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叶子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叶子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践,让幼儿了解叶子的多样性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叶子标本、放大镜、PPT、叶子模型。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采集不同种类的叶子,让幼儿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2. 讲解叶子的结构(10分钟)教师展示叶子模型,讲解叶子的基本结构,如叶柄、叶片、叶脉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不同种类的叶子,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画纸、彩笔等学具,让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叶子,并分享给同伴。
5. 叶子功能互动游戏(10分钟)教师组织“叶子找家”游戏,让幼儿了解叶子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叶子的结构:叶柄、叶片、叶脉2. 叶子的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3. 不同种类的叶子:椭圆形、心形、针形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叶子,并描述它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幼儿对叶子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同时,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科学探究中来,共同观察、研究叶子的秘密,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叶子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叶子功能互动游戏。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奇妙的叶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植物的世界》,详细内容围绕“奇妙的叶子”展开。
通过观察、探索叶子的形态、结构、功能等,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认识到自然界中叶子的奇妙之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不同植物的叶子,了解叶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叶子的功能。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叶子的结构、功能以及多样性。
难点:叶子的光合作用原理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叶子标本、显微镜、投影仪、挂图等。
2. 学具:放大镜、画纸、彩笔、树叶采集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去校园内采集不同种类的叶子,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激发学生对叶子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展示叶子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叶子的结构,讲解叶片、叶柄、叶鞘等部分的作用。
(2)通过挂图,介绍叶子的光合作用原理,解释叶子如何为植物提供能量。
3.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观察叶子的细节,比较不同叶子的特点。
(2)学生动手制作叶子画,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叶子》2. 内容:(1)叶子的结构:叶片、叶柄、叶鞘(2)叶子的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3)叶子的多样性:形状、颜色、大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在校园内寻找一种你最喜欢的叶子,观察它的特点,并描述它的结构、功能。
(2)以“叶子的奇妙之旅”为主题,创作一幅叶子画,展示你对叶子的认识。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叶子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加强学生对叶子功能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叶子的更多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班教案认识树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自然科普教材》第三单元“多样的植物世界”中的第二章“奇妙的树叶”,主要详细内容包括:树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树叶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树叶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3. 引导学生了解树叶的功能,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树叶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形态的树叶,理解树叶对植物生长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树叶标本、树叶结构图、幻灯片。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不同种类的树叶,课堂上互相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树叶。
2. 教学新课(15分钟)(1)教师展示树叶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形态。
(2)通过幻灯片讲解树叶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树叶的组成部分。
(3)讨论树叶的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枫叶为例,讲解树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观察树叶,并在画纸上绘制树叶的形态。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树叶的多样性和功能,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树叶的形态:展示不同形态的树叶图片。
2. 树叶的结构:展示树叶结构图,标注各部分名称。
3. 树叶的功能:列出树叶的主要功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收集5种不同植物的树叶,并描述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答案示例:(1)树叶名称:枫叶形态:掌状结构:叶肉、叶脉、叶柄功能: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养分2. 扩展作业:让学生以树叶为素材,创作一幅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了树叶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树叶的认识程度,加强对学生观察大自然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树叶的结构和功能。
2016年铜仁市第十中学
教师高效课堂大比武评选教学设计
学科:生物
授课人:陈玲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3日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
第三课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叶片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重点)
2、说明叶片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难点)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重点)
2、学习徒手切片。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难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方法:视频播放、讲授、实验分析、PPT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题目展示:
1.下列细胞内没有叶绿体的是()
A.表皮细胞
B.保卫细胞
C.栅栏组织细胞
D.海绵组织细胞
2.叶片结构中具有运输作用的是()
三、验证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