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8.47 KB
- 文档页数:3
光合作用的场所-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2.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3.掌握光合作用在植物中的过程和意义;4.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认识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2.光合作用的场所;3.光合作用在植物中的过程和意义;4.光合作用的实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幻灯片等方式呈现一张光合作用的图,让学生辨认图中的植物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学习氛围。
2.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15分钟)教师通过PPT等方式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并让学生做一次小测验,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掌握情况。
3.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2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探讨光合作用的场所,例如“光合作用只在叶片的叶绿体中发生吗?”等问题。
最后,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
4.掌握光合作用在植物中的过程和意义(30分钟)教师通过图像的形式详细讲解光合作用在植物中的过程和意义,并演示各种类型的植物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生成能量。
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推算光合作用量,以更好的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
5.光合作用的实验(30分钟)教师安排实验,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影响光合作用的其他因素。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考点1.光合作用的定义;2.光合作用的场所;3.光合作用在植物中的过程和意义;4.光合作用的实验。
五、课后习题1.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什么?2.光合作用只在叶绿体中发生吗?3.光合作用有哪些影响因素?4.通过实验的方式,你知道什么是光合速率吗?请说明。
If you want to live an ordinary life, you will encounter ordinary setbacks.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1实验目的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
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1.导入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师:多数叶片宽阔、扁平,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
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
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相关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过程及叶绿体的功能。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相关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3. 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合作用的过程。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植物叶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2. 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3. 介绍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展示叶绿体的结构示意图,讲解叶绿体的功能。
4.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讲解光合作用的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
5. 进行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光合作用的过程。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
7. 板书设计:植物光合作用概念:……意义:……场所:叶绿体过程:……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和叶绿体功能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叶绿体的结构示意图和光合作用的动态过程。
2. 实验器材:植物叶片、显微镜、实验试剂等。
3. 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提供扩展阅读材料。
八、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增强互动性。
2. 实验环节要注意安全操作,教师应进行详细指导。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个别辅导。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叶绿体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叶绿体模型、绿叶样品。
2.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包(含叶片、二氧化碳供应装置、氧气检测装置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绿叶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叶片的颜色和结构,激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重点讲解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叶绿体的功能。
3. 演示实验: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巩固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
2. 思考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完成实验报告:描述光合作用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反应过程和叶绿体功能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
2. 探讨光合作用在现代生物科技中的应用,如基因编辑技术对光合作用的改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掌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3. 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植物叶片,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2. 利用实验方法,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3. 运用模型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珍爱生态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3.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原理。
2. 光合作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引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探究活动:观察植物叶片,引导学生发现叶绿体,了解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 实验验证: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5. 模型展示:利用模型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原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的理解,以及光合作用过程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场所第6周2课时一、教学目标1、概述叶片的结构,解释其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功能2、分析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写出反应式二、教学重、难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意义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为什么过量采摘荷叶会影响藕的产量?叶在植物生长中有什么作用呢?(一)自学指导:学习课本34-35页探究竟之实验然后做练习1、叶的横切面上,上、下表皮在叶的最外层。
表皮细胞排列_______ , 无色透明,外面有一层透明的_______ 层。
表皮上有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的_________ 。
2、叶肉中央分布着成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里面有和_______ 。
3、气孔的功能是()A有机养料进出的门户B无机养料进出的门户C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D水分进入叶片的门户4、如果把一片加碘液变蓝的叶片横切作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变蓝的部位是()A所有细胞E叶的细胞中所有含叶绿体的部分C表皮细胞 D叶的细胞中所有不含叶绿体的部分5、植物茎中导管的作用是()A由下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B由下向上运输有机物C由上向下运输水分和无机盐D由上向下运输有机物6、下列细胞中,含叶绿体的是()A根毛细胞B筛管C叶肉细胞D表皮细胞7、叶片上面的颜色比下面深,是因为()A海面组织接近上表皮,含叶绿体少B海面组织接近下表皮,含叶绿体多C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含叶绿体多D栅栏组织接近下表皮,含叶绿体少8、关于保卫细胞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与表皮细胞相同,是无色透明的B 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构成气孔C 通过失水、吸水控制气孔的开闭D菠菜的下表皮气孔数量远多于上表皮二学习课本35 页资料分析然后做练习1、下列各种组织的细胞中,具有一定生理功能,但是死细胞的是A筛管B导管C叶肉细胞 D 表皮细胞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B 分解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里的能量C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里的能量D 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把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
《光合作用的场所》教学设计
讲授新课
得出结论:光协作用在叶绿体中停止。
〔2〕看法叶绿体〔观看图片资料〕
〔3〕叶绿体的功用
功用:叶绿体在光下制造无机物。
在前面的学习进程中,我们学习了光协作用的
产物、原料和场所,终究什么是光协作用呢?
三、光协作用
光协作用就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应用光能,把
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着能量的无机物〔主要是
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进程。
光协作用的公式:
二氧化碳+水淀粉〔贮存能量〕+氧气
光协作用完成了两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物质转
化,即把复杂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无机物,并释
放氧气;二是能量转化,即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无
机物中的化学能。
总结:
〔1〕光协作用的概念
概念:绿色植物经过叶绿体,应用光能,把二
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无机物〔主要是淀
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进程,叫光协作用。
〔2〕光协作用的公式
二氧化碳+ 水淀粉〔贮存能量〕+氧气
(3)光协作用的实质
一是物质转化
把复杂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无机物,并释
放氧气;
二是能量转化
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无机物中化学能。
四、光协作用的运用
绿色植物经过叶片制造无机物,并不时地运送
给其他器官,从而促进其他器官的不时生长,因此
知识回忆
与教员共同总
结相关内容
尝试思索回答
稳固温习,引申
过渡
提炼知识,促进
知识的掌握
引导先生读教科
书的〝实践用〞
引发先生思索,
对所学知识停止光能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场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是八年级下册植物光合作用的总结课时,也是初中生物知识体系中的重点。
本节课主要通过尝试制作叶的临时装片和资料分析获得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整体难度偏大,时间比较紧张。
在《探究活动:制作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中,可首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显微镜使用和实验室制取临时装片方法,对叶片的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更好的理解叶片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地方。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叶片的结构,解释其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功能。
2.分析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3.应用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对日常生产、生活中植物种植、栽培等进行解释或改进。
(二)能力目标模仿制作叶的临时装片,运用显微镜,尝试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
(三)情感目标1.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重点1:制作叶的临时装片难点1:制作叶的临时装片对策1:引导学生仔细操作,教师给与适当帮助。
重点2:叶片适于光合作用的特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实质。
难点2:叶片适于光合作用的特点.对策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共同协作,教师给与适当帮助。
教学媒体视频,多媒体课件,叶横切模型。
实验用具载玻片,刀片,盖玻片,培养皿,显微镜等。
教学建议(一)知识体系图:叶绿体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光能(二)教法建议本节课主要通过尝试制作叶的临时装片和资料分析获得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整体难度偏大,时间比较紧张。
在《探究活动:制作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中,可首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显微镜使用和实验室制取临时装片方法,对叶片的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更好的理解叶片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地方。
《光合作用的场所》一节课主要是针对叶片的结构和叶绿体的功能、分布等安排的活动,实质是探索光合作用的另一条件。
这节课在“知识链”中总结出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所以这一课时是对本章知识的完善、总结和概括。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一、学习目标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光合作用所需的环境因素和光合生产的作用。
3.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和作用。
4.通过实例和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1.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光合作用所需的环境因素和光合生产的作用。
3.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三、学习难点1.光合作用所需的环境因素和光合生产的作用。
2.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四、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展开,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光合作用所需的环境因素和光合生产的作用等方面,帮助学生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和作用。
1. 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植物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植物体内其他化学反应的出发点,同时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也是维持地球上各种生命运转所必须的氧气来源。
2.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光合作用是整个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的基础,它产生的氧气和有机物为所有生物提供了能量和与生存有关的物质基础。
可以说,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集体“底层技术”,没有光合作用,地球上的生物就无法生存。
3. 光合作用所需的环境因素和光合生产的作用光合作用所需的环境因素包括光强度、光质、二氧化碳浓度等等,只有这些因素充分满足,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同时,光合作用还产生有机物和氧气两种物质,其中有机物为植物体内的其他生化过程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氧气则为所有生物提供呼吸的氧气。
4.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体内的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场所,其中的叶绿体膜是光合作用的关键部位。
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光的利用效率有所不同,比如叶片一般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在光线强度充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度将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
五、课堂实践1.实验室探究:共同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光强度和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校内考察:前往校园内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考察和调查,同时积极收集校园生态的相关信息,利用目前学到的有关知识构建该校生态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掌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即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叶绿体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1. 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
2. 叶绿体的结构及其功能。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2. 提前学习光合作用和叶绿体的相关知识。
学生:1. 提前预习光合作用和叶绿体的相关知识。
2. 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光合作用的谜语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反应过程,以及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 实验演示:进行观察叶绿体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叶绿体的存在和分布。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讨论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图。
2. 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短文。
3. 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下它们的叶绿体分布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叶绿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也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调查,记录不同植物叶绿体的分布情况。
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认识绿色植物叶片,观察其结构并了解各结构的主要功能。
2、了解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3、知道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技能性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认识叶片的结构;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
情感性目标:
使学生接受掌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叶片的结构。
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三、教学准备:
新鲜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离不开光和叶绿体。
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进行的呢?
(二)、新授
1、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绿色植物一般具有叶,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我们来看一下几种植物的叶子。
看看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实验步骤: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①把新鲜的树叶平放在小木板上。
②右手握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着途中虚线方向,迅速切割。
③刀片的夹缝中存有切下的薄片。
要多切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水)。
把切下
的薄片放入水中。
④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
①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
②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课文认识叶片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其功能。
(3)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①用镊子撕下一小块叶片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②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根据课文,看一看叶片下表皮的细胞是什么样子,下表皮有没
有气孔?
实验要求:
画出下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及其周围几个表皮细胞,保卫细胞要详细画,周围的细胞只画出轮廓即可。
思考:
①在显微镜的观察下,表皮细胞基本呈现什么颜色?
②保卫细胞指什么,呈现什么颜色?气孔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横切片上下两层细胞相同吗?靠近上表皮和靠近下表皮的细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上表皮比下表皮颜色深?
小结:
①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②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的水过度散失。
表皮上有一种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
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
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③叶肉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一般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
栅栏层的细胞排列比较整
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海绵层的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④叶脉分布在叶肉之间。
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叶绿素。
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绿叶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很多。
(引导学生观看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学生 3 人一组,把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
讨论:叶片为什么呈现绿色?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没有叶绿,绿钯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
只有在特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来源。
叶绿素也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因此,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五、课堂小结植物的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叶中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使叶子呈现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