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陷盆地的后备勘探领域——深陷带
- 格式:pdf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6
伊通盆地是一个富油气盆地,目前已在多个断陷及凹陷获得油气发现,局部具有良好的开发效果。
其中岔路河断陷位于伊通盆地北部,呈北东走向。
该区主要发育双阳、奢岭、永吉、万昌4套地层,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为奢岭组。
通过对剩余勘探领域的梳理,认为岔路河断陷波太凹陷奢岭组勘探程度低,多口钻井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试油获得油气流,是下一步重要的油气勘探有利区。
由于该区钻井少、地质条件复杂,导致成藏控制因素及勘探潜力不清,制约了勘探进程。
本文通过对奢岭组基本成藏地质条件的研究,明确了该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针对不同的区带分别建立了成藏模式。
该研究为下一步勘探部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可对相似地质条件油气成藏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烃源岩评价岔路河断陷主要发育古近系始新统双阳组、奢岭组、永吉组3套烃源岩,与主力勘探层位奢岭组成藏关系较密切的是双阳组与奢岭组。
其中,双阳组双一段烃源岩欠发育,但双三段烃源岩较为发育,厚度在50~150m ,有机碳一般为0.57%~2.23%,平均为1.31%。
奢岭组沉积时期是岔路河断陷又一次湖泛期,沉积厚度大,暗色泥岩厚度也较大,烃源岩厚度最大超过500m,由凹陷中心向东南缘和西北缘有减薄趋势,有机碳均值在1.12%~1.35%。
有机质整体丰度相对较高,为中等-好烃源岩(表1)。
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其次为Ⅱ1型、Ⅲ型。
分析化验数据显示,波太凹陷埋深2000m对应镜质体反射率为0.6%,埋深2900m对应镜质体反射率为0.8%,根据深度推测凹陷主体区镜质体反射率超过1.3%,进入大量生气阶段。
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烃源岩厚度大、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为油气的生成与成藏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沉积储层特征奢岭组时期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相类型。
其中,近岸水下扇是本区最主要的沉积相带及储集体。
波太西北缘近岸水下扇是大黑山造山带物源区碎屑物质在间歇性洪水作用下直接注入湖盆水体以下形成的重力流沉积,源近流短,多为砾、砂、泥混杂堆积,分选和磨圆度都比较差。
坳陷型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松辽盆地坳陷型盆地是指地壳下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地形及地质构造特征的地区,沉积环境多样,沉积物质丰富,是油气资源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松辽盆地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油气盆地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坳陷型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首先介绍坳陷型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盆地的层序地层特征是指在地层发育过程中受到不同作用因素的影响,分为多个层序,每个层序由相对一致特征的地层单元组成。
层序地层特征能够揭示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和地层堆积的模式,对于油气藏的分布和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松辽盆地的层序地层主要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个时期。
早古生代层序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奥陶统,主要由湖相及陡坡—浅海相沉积构成。
层序特征为薄层、相对单调,震旦—丹东组为典型代表。
晚古生代层序主要发育于志留纪至石炭纪时期,主要由碳酸盐台地相、碎屑台地相及浅海相沉积构成。
层序特征为厚层、递增—递减性变化,五峰组—白云岩组为典型代表。
其次介绍隐蔽油气藏勘探。
隐蔽油气藏是指不易通过传统地质勘探方法进行寻找和评价的油气藏类型。
对于坳陷型盆地,由于构造复杂、岩性多变、油气运移路径较长等因素,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比较具有挑战性。
隐蔽油气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断层溶蚀型隐蔽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如页岩气、致密气)、沉积物改造型油气藏、泉诱型油气藏等。
这些油气藏常常受到构造、地层、地球化学等因素的控制,因此需要通过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手段进行勘探。
在松辽盆地,隐蔽油气藏通常分布于构造隆起带、断裂带及储层边缘部位。
因此,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工作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
二是加强地震反演技术,提高对储层性质的解释能力。
三是注重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确定油气运移、堆积、储集的关键环节。
四是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古地理、烃源岩分布等因素,进行勘探区划和降低勘探风险。
断陷盆地(一)类型福建境内,各种成因的盆地均有,断陷盆地最发育。
按控制断陷盆地的断裂主要活动阶段以及断陷盆地的地貌发育特征,可将断陷盆地分为继承性盆地和新生盆地(图1-7)。
从空间分布看,以戴云山为界,西侧以继承性盆地分布为主,规模较大的有崇安、泰宁、宁化、建瓯、沙县、永安、连城—新泉、龙岩、上杭等盆地。
新生的盆地主要分布在戴云山以东的沿海地区,尤其集中分布在长乐—诏安断裂带内,有的断陷盆地或平原与断陷海湾相连,如泉州平原与泉州湾相连、兴化平原和兴化湾相连。
(二)形成机制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发育受控于活动断裂。
继承性的盆地主要受北北东—北东向断裂控制,其长轴走向多为北北东—北东向;新生盆地则多受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交切控制,但晚更新世以来北西向断裂活动较强烈,以引张活动为主,所以盆地的长轴均为北西—北北西向。
继承性盆地主要形成于燕山运动。
早期运动较强烈,白垩纪晚期特别是早第三纪,地壳处于松弛的应力环境下,北北东—北东向断裂脆弱地带由于引张而断陷活动加强。
断陷盆地内堆积了较厚的陆相沉积物,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红色岩层,厚度都在数百米以上,最厚达3000多米。
盆地内还堆积了几米到10~20米的第四纪河流相堆积物。
新生盆地主要形成于第四纪晚期,沿海地区在经历了中更新世的相对稳定以后,晚更新世地壳运动又开始活跃,在近东西向的主压应力作用下,滨海地区的北东向断裂处于挤压状态,北西向断裂则以拉张活动为主,因此在规模较大的北西向断裂通过地段,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和海湾。
在新生的断陷盆地和海湾中,堆积了较厚的晚更新世以来的冲积—洪积、冲积—海积层,福州盆地堆积物最厚可达70多米,漳州盆地亦可达50米左右,泉州和莆田两平原堆积物的厚度一般都在20~30米之间。
断陷海湾的堆积物多为全新世的海相沉积物,这表明断陷海湾形成更晚。
大陆边缘的断陷盆地和海湾是中强地震发生的场所。
四大盆地及其特点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
收稿日期: 2020-08-15; 改回日期: 2020-10-30项目资助: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4-004)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科研项目(SCKY-2020-SZ-15)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彭光荣(1978–), 男,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综合研究工作。
Email:****************.cn doi: 10.16539/j.ddgzyckx.2021.01.016卷(Volume)45, 期(Number)1, 总(SUM)180 页(Pages)179~187, 2021, 2(February, 2021)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油气重大发现与成藏启示彭光荣, 朱定伟, 吴 静, 张志伟, 白海军, 蔡国富, 杜晓东(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深圳分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摘 要: 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近两年先后发现了多个中型油田和含油构造, 短短两年时间里从一个沉寂了近四十年的勘探新区成为珠江口盆地(东部)的热点探区。
主力含油层段韩江组下段和珠江组上段储层物性良好, 以中高孔、中高渗储层为主, 油气产量高。
这些油田的发现对珠江口盆地的新区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①良好的烃源发育背景是新区突破的前提: 阳江凹陷东段恩平20洼和恩平21洼文昌组沉积期以盆内物源为主, 强烈的断陷活动和相对小的物源供给形成欠补偿环境, 半深湖相烃源岩继承性发育、连片展布, 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提供充足的油气源。
②大型海相三角洲为大中型油气田提供优质储集条件: 受古珠江三角洲影响, 阳江凹陷珠江组上段和韩江组下段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 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提供了优质储集体。
③断裂差异性控制油气富集层系和富集程度的差异性: 断裂通源能力控制油气富集层段, 长期活动断裂系统是阳江凹陷最优质的油源断裂, 能够将油气运移至浅层韩江组; 断裂封闭能力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 NW 向张扭断裂侧向封堵能力强, 有利于油气的大规模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