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发展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17
汽车的发展史
汽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以下是汽车的主要发展阶段:
1.早期汽车(1886年-1920年代):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
了第一辆现代汽车,这辆汽车被称为“本茨汽车”。
早期汽车通常由燃油引擎驱动,但也有电动汽车和蒸汽汽车。
这些早期汽车体积较大,速度较慢,造价高昂。
2.大规模生产汽车(1920年代-1960年代):亨利·福特和他的
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大规模生产模式,使得汽车制造变得更加高效和经济。
福特T型车成为了全球最畅销的汽车之一。
在这个时期,汽车变得更加普及,同时也开始出现了新的汽车品牌和车型。
3.汽车技术创新(1960年代-1990年代):在这个时期,汽车技
术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
一些创新的技术,如防抱死制动系
统、空气悬挂系统、巡航控制、GPS导航等开始被应用于汽车中。
汽车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更加安全、更加舒适和更加环保。
4.数字化时代的汽车(1990年代-至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
动了汽车行业的变革。
现代汽车配备了智能化系统,如汽车自动驾驶系统、车联网技术、车载娱乐系统等。
电动汽车的兴起
也是一个重要趋势,特斯拉公司等新兴企业开始大力推进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将会继续迎来新的变革和挑战,未来汽车可能会更加智能、更加环保、更加安全和更加舒适。
汽车车身造型的演变过程一、起源阶段汽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最初的汽车车身造型非常简单,由一个底盘、四个轮子、一个发动机和一个驾驶室组成。
这种车身造型在当时被称为“马车式”,因为它们与传统马车的造型非常相似。
二、早期改进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尝试改进汽车的车身造型。
早期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汽车的外形,使其看起来更加流线型。
这种流线型的设计减少了空气阻力,提高了汽车的速度和燃油效率。
这一时期的汽车车身造型开始变得更加修长和流畅。
三、现代设计的兴起在20世纪初,汽车设计师开始将艺术元素引入到汽车车身造型中。
他们开始注重汽车的美感和独特性。
这一时期的汽车车身造型充满了曲线和流畅的线条,使汽车看起来更加动感和时尚。
四、战后时期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行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汽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汽车的车身造型变得更加简洁和实用,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五、多元化的车身造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不断变化,汽车的车身造型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现代汽车市场上,有轿车、SUV、敞篷车、跑车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车身造型,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六、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度增加,未来汽车的车身造型可能会朝着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发展。
例如,电动汽车的兴起,使得汽车的车身造型可以更加灵活和创新,以适应电动汽车的特殊需求。
总结:汽车车身造型的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实用到流线型再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从最初的马车式造型到现代的流畅曲线,再到未来可能的环保节能设计,汽车的车身造型不断变化,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科技的进步。
无论是外观美感还是实用功能,汽车的车身造型都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为人们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和出行方式。
汽车外形的发展过程
汽车外形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始阶段:汽车诞生于19世纪末,最初的汽车外形形似马车,有四个大车轮、一个开放式驾驶室和一个后面的乘客座位。
汽车的外形简单实用,没有太多的装饰和曲线。
2. 早期阶段: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外形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引擎开始移至车头,驾驶座位也开始封闭,车身逐渐变得长一些,并且开始出现一些车顶上的弧线设计。
这个阶段的汽车外形比较方正,由于使用的材料和生产工艺的限制,还不够流线型。
3. 流线型时代: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汽车外形开始追求流线型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车身开始流线型收窄,前脸变得更加圆润,车尾也开始有一些流线型设计。
这个时期的经典代表是宾利、福特等品牌的汽车。
4. 概念车和未来主义时代:20世纪50年代开始,汽车外形的设计开始更加大胆和未来主义。
各种概念车相继问世,外形奇特,前卫,充满科技感。
这个时代标志性的汽车设计有雪铁龙DS、宝骏聚焦等。
5. 现代主义与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汽车的外形设计逐渐多样化。
不同的汽车品牌和车型之间的外形差异越来越大,有的注重运动风格,有的注重家
用功能,有的注重时尚感。
同时,随着新材料和生产工艺的出现,汽车外形也更加流线型,更具科技感。
总的来说,汽车外形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的马车形状到流线型设计,再到多样化的现代主义风格。
不仅是汽车的功能与性能的提升,外形设计也越来越重要,成为汽车品牌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竞争力。
汽车历史发展的演变趋势
汽车历史发展的演变趋势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汽车诞生之初是由蒸汽发动机驱动的,而且只有富有的人才能拥有汽车。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汽车制造商的数量较少,技术水平不高,造价昂贵,限制了普通人的使用。
2. 大规模生产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和大规模生产理念的引入,使得汽车的成本大幅降低,使普通人也能负担得起汽车。
这个阶段的汽车普遍采用内燃机驱动,形成了汽车的基本外观和结构。
3. 技术革新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汽车制造商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汽车品牌。
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如豪华车、跑车、SUV等。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
4. 智能化阶段(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成为汽车发展的新趋势。
智能驾驶技术的引入使得汽车能够实现自动驾驶,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度。
同时,汽车与互联网的结合也使得汽车具备了更多的智能功能,如导航、娱乐、手机互联等。
总体而言,汽车历史发展的演变趋势是从高端化到大众化,再到技术革新和智能化。
未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汽车将越来越环保、智能,并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汽车发展简史1920年-1950年哈利·厄尔时代1930年-1950年流线型与船型车身1940年-1960 年国民车1970年-1990年平面直角和多元化1990年- 分裂的时代简介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1844年11月25日-1929年4月4日),德国著名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汽车之父”、“汽车鼻祖”。
汽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它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的确也带来了一些烦恼。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对任何生活方式的评价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
1890-1920 马车过渡到汽车,金属车身出现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车,并于1886年1月29日申请并获得了发明专利,1886年1月29日被认为汽车的诞生日。
几乎同时,德国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也成功研制成一辆公认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四轮汽车。
1894年奔驰velo是最早的量产汽车。
材料方面,1900年,金属车身获得专利,但主体结构仍是木材和连接它们的钢材。
二十世纪初, 创建了美国钢铁公司,为迅速成长的汽车工业提供充足原料,1914年发明了全金属车身。
同年道奇公司生产了第一辆全金属汽车。
1918年意大利蓝旗亚公司也开始生产全金属汽车,非承载式车身向承载式车身转变,汽车不再是底盘和车身的简单叠加,而是成为整体。
技术方面,1890年公司(法国)制造的第一批汽车为后来汽车设定了很多标准并沿用至今。
如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布局和最早的变速器。
1904年又对汽车布局做出了注解,包括发动机舱罩的身高和乘客座位的降低等,勾勒出了现代汽车雏形。
颜色方面,早期汽车只有黑色,1924年庞蒂亚克前身公司与杜邦油漆公司合作,推出了第一辆彩色汽车(蓝色)。
1920年-1950年哈利·厄尔时代德国发明了汽车,美国则把这个行业带入了艺术设计的圣殿,而哈利厄尔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汽车设计大师,对现代汽车的影响不可估量。
车身发展简史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三轮汽车,同年德国戴姆勒发明四轮汽车,故1886作为汽车元年。
车身演变:马车-箱型车-甲虫型-船型-鱼型-楔形
总布置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乘坐舒适、操纵方便、视野开阔、上下车方便等。
气动性原则:整车经济性、行驶稳定性。
外小内大原则:尤其是宽度方向的利用。
三化原则: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并符合法规。
协调性原则:整体的协调,进行局部妥协或补偿。
见缝插针原则:空间利用最大化,要斤斤计较。
大多数人原则:室内布置和座椅、仪表操作尺寸。
方便性原则:操纵、修理、上下车方便性。
轻量化原则:设计轻量化,工艺合理化(冲压/ 焊接/ 涂装/ 装配)。
总布置设计方法
以驾驶员座椅为中心(实质为H点)来进行。
确定座椅位置及尺寸画出在调节状态下的极限位置画出眼椭圆确定R点确定H点确定仪表板位置及上下左右视野利用人体模型确定方向盘安装角度据盘底端距坐垫、椅背距离画出操纵手柄、按钮位置确定前风窗安装角度和AC柱位置顶盖及地板位置。
总布置设计内容
与底盘布置型式的关系动力总成的布置
地板凸包和传动轴的布置轮罩外形尺寸的确定和踏板位置
车门、立柱布置及上下车方便性车身内部布置
油箱和备胎等附件布置排气消音器的布置
车身的承载方式
非承载式车架的形式:框架式(边梁式)、周边式、脊梁式。
优点:
1、位于车架和车身之间的弹性元件可以辅助缓冲,车厢变形小,适当吸收车架的扭转变形
和降低噪声,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2、底盘跟车身分开装配,再总装到一起,简化了装配工艺,也偏于组织专业化协作。
3、车架是各总成的集成,便于改装和衍生成为其他专用车辆。
4、发生撞车事故时,车架对车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缺点:
1、车架设计时未考虑车身承载,为了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导致自重增加。
2、车架位于底盘和车身之间,导致整车高度增高,质心升高,高速行驶稳定性较差。
3、车架一般为整体式,生产时需使用大型压床和焊接、工夹具及检验设备,造价昂贵。
承载式车架的形式:传统一体化、高刚一体化、碳纤维一体化、盆式铝合金一体化、
空间管阵式、铝合金空间管阵一体化。
优点:
1、车身为一个整体,承受载荷时互相传递力,整车易于达到稳定平衡状态。
2、车身具有较大的抗弯曲和抗扭转的刚度,质量小,高度低,汽车质心低,装配简单,高速行驶稳定性较好。
缺点:
1、没有车架,导致振动和噪声直接传递给车身,恶化乘坐舒适性,需要隔噪防振设备。
2、车架为整体式,改型困难,几乎需要重新设计车架。
3、当四个车轮受力不均匀时,车身会发生变形另外,另外制造成本偏高。
一般舒适座椅设计,其靠背要能合理地支撑人体的肩部和腰部,这是达到舒适支撑面的必要结构措施。
所谓肩靠能减轻人体的颈曲变形,设置在5、6 胸椎之间;腰靠则保证使人体的腰曲弧线呈正常形状,支撑在第2、3 腰椎上,支撑量15mm~25mm,即为舒适座椅设计的二点支撑原则。
此外,头枕用来支撑人体头部也是非常重要的。
车身设计应使实际H点位置完全反映设计的H点位置,只有这样驾驶员入座后,其驾驶姿势才能是室内布置设计姿势的反映,即保证舒适驾驶。
人体布置设计布置步骤
1、选择适宜的人体样板(百分位和比例)
2、画出水平线(地板线)确定踵点(踏点200mm)
3、以踵点为基准,将95%、50%、5%的人体样板按舒适驾驶姿势摆放,使最佳角度和范围,找到H点,即H95、H50、H5点,这是首要的。
4、以H95和H5之间水平和垂直距离定座椅调节量。
5、以95百分位样板和H95画出人体布置轮廓曲线图,考虑座椅压缩量,确定出前舱界限。
6、比较三种百分位,确认各H点与调节行程匹配。
7、分析在加速踏板全过程中人体姿势的变化。
8、设计伸腿空间由三种百分位的腿部轮廓线确定。
9、后排布置方法与前相同,须以95百分位人体为参照。
着重考虑搁脚位置、姿势和腿部空间。
发动机横置(FFT)
前横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