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8
实验名称:细胞培养与观察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实验目的:1. 学习细胞培养的基本操作流程。
2. 观察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3. 掌握显微镜下细胞形态的观察方法。
实验原理:细胞培养是研究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的常用技术。
通过体外培养细胞,可以模拟体内细胞的环境,研究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等生物学特性。
实验材料:1. 细胞株:小鼠成纤维细胞(3T3细胞)2. 细胞培养液:DMEM培养基3. 细胞培养皿:6孔板4. 移液器:10μl、100μl5. 微量加样器:200μl6. 显微镜:光学显微镜7. 物镜:10倍、40倍8. 目镜:10倍9. 试剂: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胰蛋白酶10. 清洁用品: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器、无菌吸头实验步骤:1. 细胞复苏:将冷冻保存的3T3细胞取出,加入适量DMEM培养基,吹打均匀,制成细胞悬液。
2. 细胞计数:取适量细胞悬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
3. 细胞接种:将细胞悬液加入6孔板,每孔加入100μl细胞悬液,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4. 换液:培养24小时后,吸弃旧培养基,加入新鲜DMEM培养基。
5. 观察:每隔24小时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记录细胞形态、密度等。
6. 显微镜观察:选取生长良好的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进行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果:1. 细胞在培养箱中生长良好,呈梭形,细胞密度逐渐增加。
2.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正常,无异常细胞出现。
讨论:本次实验成功培养了小鼠成纤维细胞,并观察了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结果表明,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细胞复苏时,应避免细胞悬液过度吹打,以免损伤细胞。
2. 细胞接种时,应尽量保证细胞均匀分布。
3. 换液时,应避免细胞过度堆积,以免影响细胞生长。
实验名称:生物医学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生物医学实验室实验人员:XXX、XXX、XXX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生物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学习生物医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熟悉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生物医学实验现象,了解生物医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使用显微镜、离心机、PCR仪等实验仪器,对样本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实验材料1. 样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微生物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PCR仪、移液器、培养皿等。
3. 实验试剂:染色剂、缓冲液、PCR试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样本制备(1)取适量样本,用无菌手术刀切片。
(2)将切片放入装有染色剂的培养皿中,进行染色处理。
(3)用显微镜观察样本细胞形态。
2. 离心实验(1)取适量样本,加入适量的缓冲液,充分混匀。
(2)将混合液转移至离心管中,以1000 r/min离心5分钟。
(3)观察离心后样本的沉淀物和上清液。
3. PCR实验(1)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
(2)将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样本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形态各异,具有明显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特点。
2. 离心实验离心后,样本分为沉淀物和上清液。
沉淀物为细胞质,上清液为细胞外液。
实验结果表明,离心操作可以有效分离细胞质和细胞外液。
3. PCR实验PCR扩增产物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呈现清晰的目的条带,表明PCR实验成功。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生物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实验仪器使用熟练,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正确。
3. 生物医学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得到巩固。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
2. 实验仪器使用前,需仔细阅读说明书,确保正确操作。
3. 实验数据记录准确,避免误差。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特点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式,其特点非常突出:
一、高灵敏性。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利用克隆试验、PCR和其他微量分析技术对生物样本中微量物质进行检测,可以有效地识别和定量分析微量生物样本,显著提高了实验分析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效率。
二、技术灵活性高。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可以是细胞水平的操作,也可以是分子水平的操作。
因此,它可以用于解决各类生物问题,是一种多功能的实验手段。
三、研究范围广泛。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可以用于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分子机理、信号传导机制等问题,它可以发掘和优化新的药物和抗病毒等疗法,有助于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
四、扩展性强。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非常先进,在实验配置、设备以及方法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多的可操作性,可以满足实验室的不同要求,提高和改善工作效率。
五、安全可靠。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实验室仪器及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具有良好的病原体检测能力,也有一定的产品保质期。
总之,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具有高灵敏性、技术灵活性高、研究范围广泛、扩展性强以及安全可靠等特点,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医学实验知识点生物医学实验知识点三篇生物医学实验篇一: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报告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报告学院(系):年级:学号:学生姓名:实验一脉搏信号采集功能I.实验目的1.掌握检测脉搏传感器特性和使用方法。
2.掌握正向、反向放大电路的应用。
3.掌握脉搏测量的硬件电路原理。
4.掌握表征脉搏参数波形及特征点的识别方法。
II.实验内容通过脉搏传感器将信号外接进入本系统,检测人体脉搏信号经单片机处理以后,其信号波形可以LCD上实时显示、或者由PC显示。
拓展内容:对输入的脉搏信号进行处理,计算脉率。
III.实验器材1.示波器2.脉搏传感器IV.实验步骤脉搏功能测试电路布局如下:1.电路的调试:I.第一级运放的调试与计算: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0连接,另一端接GND。
通电,不接外部传感器,观察示波器显示的信号。
如信号不在“0V”时,通过调节旋转电位器RP5,同时观察示波器显示的信号的变化,直至示波器的信号在“0V”时,停止调节电位器RP5。
之后,关电取下示波器的探头;II.低通的选择与计算:此脉搏功能模块在低通滤波部分设置了“10Hz低通滤波”“1KHz低通滤波”两大部分,可以通过连线选择其中的一种。
选择操作如下:a.10Hz低通滤波:第一、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1连接,另一端接GND;第二、通过实验导线把P1与P2相连接;第三、通电;第四、脉搏传感器与J1正确连接。
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
b.1KHz低通滤波:第一、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2连接,另一端接GND;第二、通过实验导线把P1与P3相连接;第三、通电;第四、脉搏传感器与J1正确连接。
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
III.放大倍数的调试与计算:此脉搏功能模块的放大倍数是通过旋转电位器RP7来实现的。
在I、II的基础上来实现以下功能。
选择操作如下:第一、把示波器的探头一端与E23连接,另一端接GND;第二、根据低通滤波来决定具体的连线。
选择了“10Hz低通滤波”,通过实验导线把P4与P6相连接;选择了“1KHz低通滤波”,通过实验导线把P5与P6相连接。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内。
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是疾病的致病因子,也可以是药物的生产者。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探索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一:细菌培养和鉴定在实验室中,我们首先收集了一些样本,包括空气、水、土壤和人体表面的皮肤。
然后,我们将这些样本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
结果显示,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
而水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单细胞的微生物。
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类丰富,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人体表面的皮肤样本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这些细菌通常是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
通过鉴定这些细菌,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些细菌在人体中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益的细菌,如乳酸菌和酵母菌。
这些细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制药工业中。
实验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用的抗生素,并将它们分别加入到含有细菌的培养基中。
然后观察细菌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有些细菌对某种抗生素高度敏感,而对另一种抗生素则不敏感。
这表明了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效果不同。
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病例,以提高治疗效果。
实验三:微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微生物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细菌分别暴露在高温、低温、酸性和碱性环境中,观察其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有些细菌对高温和低温环境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而对酸性和碱性环境则较为敏感。
这可能是因为细菌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生理和代谢特性。
了解细菌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助于我们预测和控制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和传播。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
1、紫外线杀菌试验:描述实验结果,包括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生长情况和
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生长的情况;分析并解释其原因。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基本不生长,而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正常生长。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的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以共价键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与死亡所以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死亡。
但是紫外线的穿透力较弱,可被普通玻璃、纸张、尘埃、水蒸汽等阻挡,且紫外线只能沿直线传播,辐照能量低,穿透力弱,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细菌,因此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正常生长。
2、药敏试验结果:测试抑菌圈直径的大小,单位是mm。
0mm
对大肠杆菌最敏感的是(卡那霉素);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敏感的是(青霉素)。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优质、高效完成,针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了相应的专项方案。
以下是对隧道专项方案的总结:一、编制依据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隧道工程安全规程》等。
2. 隧道工程的设计文件、地质勘察报告等。
3. 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
4. 当地气候、地质条件等因素。
二、编制目的1. 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预防事故发生。
2. 确保隧道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3. 节约资源,降低施工成本。
4. 促进隧道施工技术的进步。
三、专项方案内容1. 施工组织与管理(1)明确施工组织机构,落实各级责任。
(2)制定施工进度计划,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施工效率。
(4)做好施工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2. 安全生产(1)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
(2)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安全。
(3)做好施工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4)加强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3. 施工技术(1)根据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隧道施工方法。
(2)做好隧道施工的测量、监控工作。
(3)加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做好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4. 质量控制(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2)加强原材料、施工过程、施工质量等方面的检验。
(3)做好隧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事故处理。
(4)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5. 通风与照明(1)根据隧道长度、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设计通风系统。
(2)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照明充足、稳定。
(3)做好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通风与照明设备的维护保养。
四、实施与监督1. 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专项方案进行施工。
2. 监理单位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
3. 施工单位要定期对专项方案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总之,隧道专项方案是确保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优质、高效完成的重要依据。
实验书中的重点1、高尔基复合体:家兔脊神经节切片,低倍:椭圆形或不规则淡黄色神经细胞。
选集中区换用高倍。
N细胞大小不等(原因细胞被切不在同一平面)泡状细胞核,周围为深褐色弯曲状、线状网状结构,即高尔基体。
2、中心体:马蛔虫子宫切片,低倍下找受精卵中期细胞,换高倍,蓝色条状为染色体。
其两侧的蓝色小颗粒即中心粒。
中心粒周围致密物质为中心球,二者即为中心体。
周围可见星射线。
中心体和星射线合称星体。
有时因切片原因,中习题仅出现在一侧或两侧均观察不倒(只有动物细胞受精卵才有中心体)3、细胞骨架观察:动物细胞:(1)细胞培养未致密时既可使用。
PBS洗3次(或用灭菌牙签刮取人口腔上皮细胞于1ml生理盐水EP管中,3000r每分钟离心,弃上清液0.5ml后将下清液和细胞沉淀混匀涂片晾干,pbs洗三次)(2)1%TritonX-100(作用破坏细胞膜,和胞内蛋白质,但能保持细胞骨架系统蛋白质完整)(3)M缓冲液轻洗三次,每次两分钟,提高骨架稳定性。
(4)略干3%戊二醛固定细胞10min。
(5)弃固定液,PBS洗三次,每次一分钟,滤纸吸干。
(6)0.2%考马斯亮蓝R250(作用染色)染色5-10min。
蒸馏水冲洗,空中自然晾干。
(7)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中被染成蓝色的纤网状结构即细胞胞骨架。
植物细胞:用洋葱鳞叶内皮细胞,缓冲液为磷酸盐缓冲液(PBS,PH6.8),,另外在染色后用清水冲洗数遍,降低背景色。
其余与动物细胞相同。
4、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动的观察:(1)巨噬细胞诱导:实验前三天,小鼠腹腔每天注射6%淀粉肉汤1ml(含0.4%台盼蓝,作用为诱导)刺激小鼠腹腔产生巨噬细胞。
(2)鸡红细胞悬浮注射:每组取上述出理小鼠一只,腹腔注射1%鸡红细胞悬液0.5-1ml,揉小鼠腹部,使红细胞扩散。
(3)处死:三十分钟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
(4)迅速剖开腹腔,注入0.5ml生理盐水,牙签将腹腔液和生理盐水混合,未装针头的注射器抽取腹腔液。
生物医学实验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生物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培养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及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 显微镜- 电子天平- 显微镜载玻片- 针筒、注射器- 实验用动物(小白鼠)2. 实验试剂:- 生理盐水- 碘酒- 乙醇- 碘化钾溶液三、实验步骤1. 细胞计数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 使用生理盐水清洗玻璃仪器,保证卫生无菌; - 将显微镜装置好,调整放大倍数;- 准备好显微镜载玻片。
步骤2:制备待测试细胞悬液- 取一定量的细胞液,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 彻底摇匀,以保证细胞分布均匀。
步骤3:进行细胞计数- 取适量悬液加入显微镜载玻片上;- 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调整焦距,找到合适的视野; - 使用计数网格统计细胞数量;- 重复计数,求取平均值。
2. 血液型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 将玻璃仪器用乙醇消毒,保证卫生无菌;-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试剂和实验用动物。
步骤2:血样采集- 使用针筒和注射器采集小白鼠的血液样本;- 将血液滴入玻璃片上。
步骤3:加入试剂- 在滴有血液样本的玻璃片上滴加碘化钾溶液;- 混合均匀,等待反应发生。
步骤4:观察结果-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凝集现象;- 根据凝集的形状及规模判断血型。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安全注意:-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佩戴实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实验物品; - 针筒和注射器只可单次使用并妥善处理。
2. 实验仪器使用注意:- 显微镜使用前需进行调节,以保证观察效果;- 电子天平应平稳放置,避免碰撞和摔落。
3. 试剂使用注意:- 使用前检查试剂标签,确保使用正确的试剂;- 碘酒和碘化钾溶液均为有毒物质,慎用。
五、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1. 细胞计数实验结果:- 记录在显微镜视野中数到的细胞数量;- 计算平均数,并根据该数值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陈述。
2. 血液型实验结果:- 观察血液样本中的凝集情况;- 根据凝集的形状和规模进行血型判断。
通过本次医学生物学实验实习,旨在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5日三、实习地点XX大学医学院生物实验室四、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实验内容:1. 显微镜观察实验- 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 比较不同种类细胞的异同。
2. 染色实验- 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 分析染色结果,了解染色原理。
3. 组织培养实验- 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 进行植物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
4. 微生物培养实验- 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
- 观察和鉴定不同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5. 酶活性测定实验- 学习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 测定不同酶的活性。
1. 显微镜观察实验- 实验前,复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
- 按照实验步骤,制作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 分析观察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2. 染色实验- 实验前,复习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相关知识。
-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细胞染色。
- 观察染色结果,分析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 记录实验结果,总结染色原理。
3. 组织培养实验- 实验前,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植物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
- 观察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组织培养原理。
4. 微生物培养实验- 实验前,复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
-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微生物培养。
- 观察和鉴定不同微生物的菌落特征,记录实验结果。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微生物培养原理。
5. 酶活性测定实验- 实验前,了解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酶活性测定。
-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酶活性测定原理。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1 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2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3次课2学时最常用的方法是测其溶解度最低时的溶液pH值。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可分为两类。
(1)可逆的沉淀反应(2)此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尚未发生显著变化, 除去引起沉淀的因素后, 蛋白质的沉淀仍能溶解于原来溶剂中, 并保持其天然性质而不变性。
如大多数蛋白质的盐析作用或在低温下用乙醇(或丙酮)短时间作用于蛋白质。
提纯蛋白质时, 常利用此类反应。
(3)不可逆沉淀反应此时蛋白质分子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蛋白质常变性而沉淀, 不再溶于原来溶剂中。
加热引起的蛋白质沉淀与凝固。
蛋白质与重金属离子或某些有机酸的反应都属于此类。
蛋白质变性后, 有时由于维持溶液稳定的条件仍然存在(如电荷), 并不析出。
因此变性蛋白质并不一定都表现为沉淀, 而沉淀的蛋白质也未必都已变性。
二、实验步骤:(一)酪蛋白等电点的测定(1)取同样规格的试管4支, 按下表顺序分别精确地加入各试剂, 然后混匀。
试管号蒸馏水(mL)0.01 mol/L蜡酸(mL)0.1 mol/L蜡酸(mL)1.0 mol/L蜡酸(mL)1 8.4 0.6 -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4 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5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6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7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8 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9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10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11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12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13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14 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15 次课2学时《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第16 次课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