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综合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69.16 KB
- 文档页数:2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其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雏鸭,雏鸭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率可高达90%~95%。
雏鸭感染此病后,精神萎顿,不愿走动,停食,呈昏迷状,腹泻,运动失调,痉挛,突然死亡。
最典型病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充血肿胀。
死亡雏鸭出现角弓反张姿势为本病的典型症状。
防治方法:1.消毒预防: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饲养员的流动、运输车辆的往来、用具和鸭舍垫草的卫生消毒尤为重要。
自繁自养雏鸭,是预防本病的传入的重要措施。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定期用30%草木灰或20%石灰乳对鸭场消毒。
最好用2%~3%烧碱溶液消毒,常饮用0.1%的复合维生素B水溶液。
2.种鸭注射疫苗:种母鸭产蛋前20~25天,每羽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0.2毫升,5日后重复注射一次。
这样免疫母鸭的蛋孵出的雏鸭具有免疫力。
3.雏鸭注射血清:初出壳雏鸭,每羽肌肉注射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0.5毫升,防治效果在95%以上。
4.注射免疫蛋黄:取免疫母鸭所产的蛋,用无菌手术取出蛋黄,加生理盐水10倍稀释搅拌,按每毫升加入青、链霉素各1000国际单位,搅匀即可注射,初发病1~2天内接受治疗效果最佳。
方法是:每羽在背部皮下注射1~2毫升,一次注射即可。
疗效在90%以上。
5.紧急接种:病鸭可用高免血清或康复鸭的特异性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每只雏鸭肌注0.5毫升,保护率达90%~100%。
6.中药治疗:板蓝根50克,茵陈100克,栀子、连翘、金银花、龙胆草各35克,黄芩、柴胡、枳实、神曲、薄荷各30克,甘草20克碾末,用开水浸泡1小时,凉后拌入5公斤饲料中喂服(可喂100只雏鸭),全群服用,每天1次,连服7天。
同时,每50公斤饲料加禽用多种维生素50克、酵母片100克(捣碎),大蒜500克(捣碎)拌匀,连服7天。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与防治方法雏鸭极易鸭病毒性肝炎,这种病多发生于4周龄以内小鸭,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在日常养鸭过程中,要懂得分辨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并做好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是雏鸭中多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多发生于4周龄以内小鸭,5~15日龄的雏鸭最容易感染,最早的3日龄雏鸭即可发病,且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周龄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95%以上。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法1)免疫预防使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预防效果好。
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
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种鸭开产前一个月用弱毒疫苗进行第1次免疫,2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或在开产前2~3周,同时用鸭肝炎油乳剂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进行免疫。
对无鸭肝炎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1ml/只。
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7~10日龄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2ml/只。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
具体方法: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
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2)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可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
对发病鸭应尽早采用抗鸭肝炎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治疗,按每只雏鸭1毫升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同时适当配合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一旦暴发本病,立即隔离病鸭,并对鸭舍或水域进行彻底消毒。
对发病雏鸭群用标准DVH-1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治疗,1-1.5头份/只,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
动物生产见,一般会在温度较高的7~10月发病,在一周到两周的仔猪比较容易发病,刚开始会排出糊状便,到了后期会不断排出水样便。
最后会因脱水致死。
一般仔猪患病都是由于同猪舍的成年猪排出的虫卵导致的,成年猪免疫力强不会患病,仔猪免疫力差容易得病。
1.2 非感染性下痢1.2.1 饲料方面原因 在饲料喂养方面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也会导致仔猪下痢:如果母猪每日摄取的蛋白质过高会引起仔猪的下痢;仔猪喂食了一些加工不当的饲料,也会产生仔猪的下痢;仔猪存在长期的缺铁性贫血也会导致下痢的出现;仔猪喂食了发霉腐蚀的饲料也会导致仔猪下痢。
1.2.2 猪场卫生条件差 猪场的卫生条件也会很大影响仔猪下痢的出现,猪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度和卫生防疫工作是否到位都会影响仔猪的健康成长。
2 仔猪下痢的防治首先应当在仔猪患病后及时地做好治疗工作,找出导致仔猪患病的原因,并且针对原因合理的用药。
如果是细菌引起的下痢就要及时的服用抗生素,或者用中药进行治疗。
如果是病毒引起的,就要提前做好免疫工作。
如果患病的原因是属于猪舍的环境卫生引起,就要及时的改善猪舍的环境,保证好仔猪生长必要的条件。
如果是饲料方面的原因,就得严格地把控饲料的生产和储藏,保证饲料的质量,总之就是要提前预防尽早治疗。
本文主要是对仔猪下痢的原因进行了列举并分析,发现导致仔猪下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病毒、细菌、球虫病等感染性的原因,还有一些非感染性的原因,比如饲料和猪场卫生条件等。
针对这些原因本文又提出了一些仔猪下痢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减少仔猪的患病死亡率,对患病猪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简介:林楠(1984-),男,大学本科,中级兽医师。
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鸭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控进展李晨光(铁岭县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管理办公室,辽宁 铁岭 112608)鸭病毒性肝炎(DVH)是一种危害雏鸭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嗜睡、共济失调等症状。
发病后迅速死亡,仅需1~2小时。
於桂蓉 常尧/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畜牧兽医站 225411摘 要:中的常见疾病,主要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具有高度接触的传染性,对鸭养殖业的危害比较大。
随着当前鸭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鸭病毒性肝炎出现的概率逐渐提升,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影响鸭养殖业的发展,此外,的危害,次数越来越频繁。
为了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应该做好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明确具体的发病原因,然后才能采取有对于性的治疗对象,推动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雏鸭;病毒性肝炎;综合1 病原鸭肝炎病毒是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健康鸭和患病鸭接触之后能够迅速的传染,从当前的鸭肝炎病毒的发病情况来看,主要包括3个血清型。
Ⅰ型鸭肝炎病毒在全世界都分布,同时也存在着该种类型的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毒株。
Ⅱ型鸭肝炎病毒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首先在英格兰出现,并且在其他的地区蔓延,经过实验发现是星状病毒,通过预防和治疗之后没有在其他的地区发病。
Ⅲ型鸭肝炎病毒的危害比较小,传染能力差,死亡概率也比较低,在北美一些国家有报道。
2 流行特点对3周龄以内的雏鸭,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概率较高,并且危害大,尤其是10日龄左右的雏鸭是该病的高发阶段。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改变,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秋季和第2年的春季。
该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等,死亡率能够达到20%~60%,甚至可以达到90%。
3 基本特征鸭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和病死率高等特点,不利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该疾病对雏鸭的危害比较大,经常出现在4~20日龄的雏鸭身上,雏鸭的抗病能力比较差,会增加患病率,成年鸭的抵抗力也和患病概率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些成年鸭可能携带鸭肝炎病毒,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一般情况下,鸡和鹅等动物不会自然感染病毒性肝炎,受到感染的病鸭以及携带鸭肝炎病毒的鸭是主要的传播源头,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感染能够传播,具有传播广泛和快速的特点。
此外,如果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不当导致鸭舍潮湿,或者饲料营养搭配不均衡等都会引发该病的产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