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瓶罐罐排排队——乔治·莫兰迪的画
- 格式:pdf
- 大小:687.42 KB
- 文档页数:2
莫兰迪的画七七乔治?莫兰迪(1890—1964)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
莫兰迪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十七岁进入波洛尼亚美术学院学画,1930年至1956年在该院教授版画。
莫兰迪在绘画风格上自成一体,只可惜未能留下文本。
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他以形色的巧妙妥协,使各种形象统一到一种极和谐的气氛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
在莫兰迪的素描作品中我们开始看到约束性占上风的笔势。
他用精细的线条有条不紊地表现出色调,在这个过程中,色调是用一系列短而平行的线条表现出来的,而深色调的表现则是在原有的浅色调上加上与之垂直的一系列线条。
如果色调还要再深些,就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上一系列线条。
一幅画就这样一个部分接一个部分,缓慢耐心的做出来。
莫兰迪在版画和油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将两种画的特点近乎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莫兰迪喜欢用钢笔或蚀刻的方法作画,整幅画都是细密而精致的线条。
他所使用的线条只会产生四种色调:明亮色调、偏明色调、偏暗色调、暗色调,几乎很少或不出现纯黑色调。
表现轮廓时用的是色调而非一根线条。
相隔一段距离看莫兰迪的笔势,根本没有线条的感觉而只有柔的灰色阴影。
与追求视觉冲击力的画家相比,莫兰迪更追求心境,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和表现它。
瓶瓶罐罐只是载体,而且越是简单越是利于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画阴影线体现了莫兰迪从容谨慎,有条不紊的性情。
这样一幅画可能花上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功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莫兰迪的耐心和对艺术的虔诚。
莫兰迪的色彩作品中,有的形体清晰,给人以明快的色彩享受。
或与背景水乳交融,模糊的感觉一如我们日渐遗忘的童年。
莫兰迪不管是在光源,视角,还是透视,都是比较常规的,也许正是这种原因,让他的画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
画面所传达出的和谐稳定的气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震撼观者的心灵。
莫兰迪一生孤寂,平凡,厮守着生活中的瓶瓶罐罐。
与人交往不多,远离城市的喧嚣,过着最简单的生活。
艺术对于莫兰迪来说,是爱人又是孩子,是他倾注所有爱恋和关怀的对象。
莫兰迪,用颜色抚慰世界毛予菲《静物》组图。
莫兰迪画了一辈子瓶瓶罐罐,配色温柔朦胧。
国人认识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大部分是从风靡时尚圈的“莫兰迪色”开始的。
各大品牌纷纷推出烟灰粉、雾霾蓝、灰豆绿系列,家居装饰刮起一阵灰调极简风,两年前的热播清宫剧《延禧攻略》,镜头中的“莫兰迪色”也好几次冲上热搜。
那些“高级灰”和“性冷淡色”,孤立起来看平淡无奇,一经巧妙地搭配摆弄,不但不闷不脏,反而变得熠熠生辉、高雅精致。
莫兰迪展现出的“禁欲”影响了一个多世纪,他自己的一生也在诠释“孤寂”。
这位艺术苦行僧隐居意大利小镇格里扎纳,一辈子都在不厌其烦地画着几只瓶子和故乡郊外的风景。
2020年12月6日,国内首次莫兰迪美术馆个展“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在木木美术馆798馆开幕。
包括油画、蚀刻版画和纸上作品在内的80多件重要作品,带领中国观众走进莫兰迪的诗意世界与极简人生。
让躁动的世界沉静下来莫兰迪1890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
这是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小城。
在文艺复兴巅峰时期,博洛尼亚建立了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文艺复兴末期,卡拉奇三兄弟又在这里创建了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
在博洛尼亚长大的莫兰迪从小喜欢画画,对艺术充满热情。
1907年,17岁的莫兰迪考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
3年后,他在一本艺术杂志上认识了保罗·塞尚和毕加索,被这两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深深吸引,开始学习后印象派与立体主义的绘画技法。
1914年,莫兰迪带着他的几幅《静物》,与几名同学一起,出现在博洛尼亚巴廖尼酒店的一场展览中。
这算得上莫兰迪艺术生涯的首次亮相。
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毕业后,因为父亲病逝,莫兰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他穿梭于老城的4个小区,教孩子们画画,同时不忘在绘画上继续研究。
现在看来,这是莫兰迪过得最“折腾”的一段时光。
“打工人”的单调日子里发生了一段“插曲”。
1915年,“一战”爆发第二年,25岁的莫兰迪免不了要服军役。
“中性油画宗师”的瓶瓶罐罐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
乔治·莫兰迪以“冥想式”的静物画著称,终其一生。
莫兰迪都痴迷于静物,尤甚是在对瓶罐杯盘的关注,莫兰迪赋予其新的生命。
绘画中元素: 点画面中共画14个大小颜色不一的瓶子,瓶子被并列的放置在浅棕色的桌子上,并配上一个灰土黄色的背景,所有的瓶子的外观特征都被画家主观简化,描绘成一个单纯的形体。
纵观画面呈现的是14个“点”代替14个物体的组合。
将实在的形体抽象成,宇宙中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点元素”,忽略掉其他形状的视觉干扰, 使得画面元素变得干净、纯粹。
绘画中元素元素: 线莫兰迪的油画中,线的运用应该是最隐蔽,看不出有具体的线在画面活动,而是冷暖色块、鲜灰色面的挤压形成的模糊、耐人寻味的边缘线。
绘画初期,线的运用是大量、直接的,桌布的边缘和褶皱,碗口的形状,透明玻璃杯内水的边缘以及桌子的形状等等,画面充斥大量的明确的线。
绘画后期,莫兰迪开始转变自己运用线条的方式,运用冷暖的对比、肌理的挤压来进行暗示,部分少量的用线也形成一种平衡的构成意味。
绘画中元素元素: 面他舍弃静物的物理属性,如硬度、量感、色相、表面的纹理等,在莫兰迪的视觉中,物理属性是没有太多意义。
圆柱体被抽象成长方形,瓶罐的堆积变成块面的组合,画面变得异常纯净。
莫兰迪在他的静物画中,体现出对形与色的高度凝练。
在客观存在的状态中寻找有意味的形式,对简单的几何形体有着敏锐的感悟, 在反反复复的各种立方体、圆锥体中钻研。
绘画中的元素: 空间构成静物画中瓶子高低错落、各具姿态,前后关系及瓶口在视觉中的透视关系、准确而严谨。
反映出他处理画面构图,物体的空间造型中的主观性。
画家喜欢用一般人不常用而且不敢用的对称性构图来放置静物。
瓶口、罐子身圆弧形的透视也显得不那么确定,远处的瓶口边缘呈现透视,但近处的瓶口沿却变成一根直线,一件器皿, 上口的透视是弧形, 而底面又是平视的感觉。
喜欢画瓶子的画家莫兰迪作者:刘勇来源:《神州》2011年第14期大家看过各种各样题材的绘画,有画人物的、有画风景的、有画动物的、也有画静物的,可你看过专门画瓶子的画家吗?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喜欢画瓶子的画家莫兰迪。
莫兰迪生平乔治·莫兰迪(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
莫兰迪从小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1907年入波洛尼亚美术学院学画,1930年至1956年在该院教授版画。
他一生没有娶妻,和自己的姐妹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他没有爱情,唯一有的就是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挚爱的艺术,艺术是他的亲人,也是他的妻子、情人。
他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淡泊名利,似一个画僧。
他大部分的作品为私人所收藏,最有机会看到他绘画作品的地方,一个是米兰的贝拉美术馆,另一个就是他的故乡波隆那的莫兰迪美术馆。
莫兰迪的绘画作品题材多为瓶子莫兰迪的作品很特别,争议也很多。
他的创作题材仅仅局限在一排排的瓶子和少部分郊外的风景。
今天在莫兰迪的画室仍然可以看见他画过的道具——水瓶、水罐、花瓶、油罐、方盒、圆盒或茶壶等平凡无奇的器物,而画家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相同的题材,就是这些瓶子,他画了一辈子,油画就有一千余幅,另外还有大量的素描、水彩和蚀刻版画等。
莫兰迪的并作品不大,长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
莫兰迪艺术风格1.简约之美。
莫兰迪钟情于瓶子,他认为越是简单、越平凡无奇的东西,就越能从多余的诠释中释放。
在20世纪艺术的喧嚣中,当其他的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的时候,他则静静地在波罗纳的工作室里,用智慧和感觉创造自己的艺术形象,他以其高度个人化的特点脱颖而出,以娴熟的笔触和精妙的色彩阐释了事物的简约美。
他借着不断反复排列的单纯的瓶子,回归视觉观察的、纯粹形体的世界。
在莫兰迪的作品中,看似单调的图像已经成为让人思考的一把钥匙。
把瓶子置入极其单纯的素描之中,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最和谐的气氛,用单纯和简洁建构起一个同样纯朴的世界。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要:莫兰迪的一生沉迷过印象主义,模仿过立体主义,加入过形而上派。
在经过一番学习探索之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开始展示属于他的艺术语言。
他的一生简单朴素,不追逐任何功名利禄,不难发现他将简朴的自己带进了作品,在他的画面中,那些瓶瓶罐罐始终保持它们应有的模样,没有富丽堂皇的背景,没有沧海桑田的印迹,只是单纯的存在着。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依旧那般平凡、卑微的存在着的只有莫兰迪的瓶子,虽谦卑却也逐渐显露出庄严。
莫兰迪与他瓶子物我相忘所呈现的意境,恰恰与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的气质相符合。
莫兰迪,似乎生来就这般干净,画如其人这四个字就是莫兰迪最真实的写照。
关键词:莫兰迪精神气质绘画风格中国传统画Abstract: Giorgio Morandi indulged in impressionism, imitated cubism, and joined metaphysics. After some study and exploration, he finally found his own art path and began to display his art language. His life is very simple ,and take the elegant "self" into his pictures, he let the bottles and cans as they should look, no gorgeous background, no impression of the times, return to bland and just live a pure life. Morandi and his bottle reached a state of ecstasy,exactly the same temperament as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Morandi, it seems, was born so clean, " People are exactly what they are painting." seems to be the most true portrayal of Morandi.Keywords: Morandi; Spiritual temperament; Painting style;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前言最近在家居界掀起了一阵“北欧风”、“性冷淡”、“简约风”的家居风潮,指的是用冷淡的高级灰色彩来装饰房子。
41隐秘的氛围——乔尔乔·莫兰迪的绘画艺术吴嘉裕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00一、现代绘画中的特立独行者莫兰迪生于1890年,自1907年起在波洛尼亚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913年取得毕业文凭。
在绘画流派纷繁多样的20世纪,他的绘画作品显得十分“单纯”,以静物、风景题材为主,极少有人物出现。
莫兰迪坚信“为艺术而艺术”,即除了艺术本身,艺术不为其他任何目的服务,包括宗教。
20世纪可以说是架上绘画的狂欢时期,各种绘画流派纷至沓来,行为与装置艺术方兴未艾,从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绘画完成了对文艺复兴以来古典绘画的消解。
与莫兰迪同一期的艺术家包括,法国的马蒂斯、西班牙的毕加索,以及美国的波洛克。
和这几位艺术家大胆激进的作品相比,莫兰迪的静物显得尤为内敛。
学生时期的莫兰迪对绘画艺术充满了不可抑制的热情,但又无疑是痛苦的。
在他的一篇自我独白中,表述了当时他对美术学院课程的不感兴趣,对当时意大利艺术现状的不满,对未来主义艺术理论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艺术道路不知所措的痛苦。
一方面,他迷恋意大利的传统艺术,从乔托到拉斐尔;另一方面,他对现代的绘画流派也有着强烈的热情。
经过一段时期的挣扎之后,他决定对从古至今绘画中的杰作精品进行深入研究,苦行僧般地,独自探索心中的艺术道路。
二、绘画风格的演变笔者认为,莫兰迪的绘画风格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立体主义、形而上阶段以及后来为人所熟知的“莫兰迪风格”。
莫兰迪生活的波洛尼亚,是一个资讯方便的中产阶级城市。
各种印刷品、艺术评论和新闻都可以比较容易地买到。
翻阅莫兰迪的早期作品,不难发现塞尚和早期立体主义风格对他的巨大影响。
不论是从绘画风格上,还是从题材的选择上。
在他1915年作的版画《瓶子与水壶的静物》中,他肆意地拉伸静物的形体;1914年的两张油画《静物》里,他像毕加索一样只用熟褐、黑色、白色描绘对象。
在他当时的一些风景画里,也充满了早期立体主义的灰褐色调。
甚至在他经历形而上时期之后的1924年,他的一幅静物作品中仍是一片发红的灰褐色。
乔治·莫兰迪的画室草 白一在那间中等大小、位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家中的画室兼卧室里,乔治·莫兰迪与他的静物度过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
那个房间里有床铺、老旧写字桌、画架,更多的是静物画的原型——齐整摆放的瓶瓶罐罐,在它们该在的地方,各就各位。
莫兰迪深居简出,每天只在家中画室和博洛尼亚美术学院的教室之间来回往返,日常行止可谓单调、贫乏之极。
意大利画家基里科与卡洛·卡拉曾组建过一个“形而上画派”,莫兰迪也是其中成员。
有一天,基里科一行去莫兰迪画室参观。
莫兰迪站在门口,不让他们进去。
他说,你看,我正在工作呢。
但基里科发现画架上并没有画布,调色盘上也空空如也。
显然,莫兰迪并没有在作画。
或许他只是在脑子里构思一幅还不存在的画作。
很多年后,基里科与人谈起当年去莫兰迪画室所看到的场景。
“他不断调整百叶窗的开合,调整物体的摆放位置,然后站在角落里观察。
”“或许,他要看有多少光线照在那些物体上。
”“他大概在等待合适的机会作画。
”……这便是乔治·莫兰迪的日常生活,作画之前的准备工作被无限延宕下去,成为创作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找到光和物体的关系,物体和背景的关系以及林林总总别的关系……莫兰迪像戏剧导演排布他的演员那样,精心摆布他的物品。
后人进入他的画室,发现静物台上赫然描刻着重重叠叠的圆形痕迹。
为了便于观察,莫兰迪将调整之后的物品位置一一刻画下来,这样即使在偶然的挪动后,也能很快找到138准确的方位。
对于物品表面的尘埃,莫兰迪自己从不擦拭,也不允许家人清扫。
多年来,乔治·莫兰迪的生活就如缄默的静物,保持单调、克制的状态。
他不曾与任何人缔结婚姻关系,也没有恋爱和绯闻对象。
唯一与他有关的轶事大概是,每天下午准时出门散步,路线固定,被认为是小城的移动地标。
他与母亲、与四个未出嫁的妹妹一起生活,这些从童年开始便生活在一起的人,最终相伴着走到生命的终点。
可以想见在那个家庭内部定然存在一种异常稳定的东西,连两次世界大战都不能摧毁的东西。
他画的破瓶子价值千万,为何奥巴马都喜欢?莫兰迪《静物》,1956年在设计界,莫兰迪色系引起了一阵风潮,不仅被贴上了“性冷淡”的标签,还因为“高级灰”的配色让时尚和家具设计圈纷纷效仿。
但是摘去这些标签,莫兰迪为何是意大利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呢?入住白宫时,新上任的美国总统需要挑选自己喜爱的艺术品纳入“白宫收藏”。
奥巴马当年选择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来自于美国艺术家之手,而只有两位非美国艺术家被选中,其中之一就是乔治·莫兰迪。
被奥巴马选中的莫兰迪作品在莫兰迪125周年诞辰日,以他的静物风格为主题,谷歌特意为此设计的首页。
谷歌为莫兰迪125周年诞辰设计的主页莫兰迪自成一派莫兰迪很难被分类到某一种艺术运动中,因为他的风格与众不同——大多数创作题材都是风景或者看似平庸的器皿。
这些枯燥的瓶瓶罐罐重复地出现在莫兰迪的画面中,而且他经常以单调的墙面和毫无生气的桌面作为背景。
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止作品流露出莫兰迪对色彩的敏感和对构图的揣摩。
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1953年隐士的生活方式使莫兰迪被称为“僧侣”,这是因为他一生几乎都生活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
13岁的时候,他失去了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弟,而20岁时,父亲也故去了。
家人的离去造就了他忧郁的气质,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作品中的形状和颜色,展现出了一种沉淀和离世的质感。
莫兰迪《静物》,1951年西方传统静物写生的主题无非是水果、蔬菜、花束或者已死的动物,但是莫兰迪选择写生的对象都是非生命的,例如黄色的波斯瓶子、白色的花瓶和水壶等,他很少挑选有机物品作为写生参照物。
即便选择花束或者食物,他也要用淡淡的灰白色调掩盖住原本的鲜艳色彩。
彼得·克莱兹《静物》,1604年莫兰迪《花》,1950年画中的这些元素和他生活的时代有直接关系,因为他经历了融合着法西斯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时代,再加上伦勃朗对他的影响,莫兰迪的作品渐渐失去了饱和度高的颜色,就像那个时代,每个独立个体失去了人性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