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11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2
敬业与乐业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
我所说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7),自然是在“敬”字、“乐”字。
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
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这天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
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今日所讲,专为在职业及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
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第11课《最苦与最乐》教案(语文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因此,本课的教学应在让学生把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得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缜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得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法学法】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观点和差不多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采纳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观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精神。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展现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然而她和她的家人拒绝同意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那么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来负责,同时对不人负责确实是对自己负责。
(二)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粱启超的相关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现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不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饮冰室全集»。
(三)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把握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1.读准以下字音。
契(qi)约揽(16n) 悲天悯(mvn)人2.结合文中注释讲明词语。
失意悲天悯人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是人一辈子最大的痛楚。
是人一辈子最大的欢乐。
人一辈子当,而不能。
第二步:依照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能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一辈子最大的痛楚〞。
《最苦与最乐》原文阅读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最苦与最乐》六省市中考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8分)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综合论证,说服力强——《最苦与最乐》一文的论证方法梁启超先生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文章语言亲切,态度真诚,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得论述十分有力。
★举例论证【剪辑一】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这里运用排比修辞,列举了生活中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现象,使读者能够在诸多的事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仅真实有力,而且更容易感染读者,使读者接受。
★道理论证【剪辑二】①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②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句①引用古语,富有权威性地证明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观点,极有说服力。
句②引用孟子的话来说明圣贤豪杰忧心天下的大责任心,令人心生敬佩。
★正反论证【剪辑三】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这里通过正反论证,进一步证明论点:尽责任虽苦却乐。
先从反面说:不尽责任,饱受良心责备;再从正面说:尽了责任,处处快乐。
其实,全文就是从正(尽责任)反(不尽责任)两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最苦与最乐》授课时
间
2015.10
主备何建霞授课人班级审核人吴玉高
武永智
阶段环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感
知目标,
明确学
习任务。
掌握先
学的内
容、方法
和要求。
教师引导
学生讨论
这两则报
道,使学
生明确:
人是社会
的人,社
会是人的
社会,人
离不开社
会,社会、
家庭都需
要人能负
责任,同
时对别人
负责任就
是对自己
负责任。
教
后反思
1、
人文教
育:责任
的话题
是严肃
的,要让
学生在
人生苦
与乐的
讨论中,
培养对
他人对
社会对
自己的
责任感。
2、
语言积
累及训
练:本文
的语言
流畅而
又凝练,
指导学
生积累
(含拓
展)及训
练十分
重要,本
课教学
设计通
第一阶段预学案
目
标
导
航
学
习
目
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
正确的苦乐观
学习
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学习
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自主
预习
预习
自测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讨论这两则报道
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
“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
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
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循环()圣贤()卸却()
悲天悯人()达guān()péi礼()
qì约()监dū()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
任重而道远:
第
二
阶
段
教
学
案
预习
反馈:
(5分
钟)
合作探
究:(15
分钟)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
3、本文的作者是梁启超,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
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
(文体),选自
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
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
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据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
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分析课文: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依据题后小分评
估自己的学习效果。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4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 ,失
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 ,老、病、死不苦的
的原因是___ __ 。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
涵相符的一句。
(2分)
答:
教师对
知识点
做以讲
解
学
生自助
学习
学习情
况展示
自主
先自主
后合作
探究
过句子
的仿写
等形式,
锻炼学
生的思
维及表
达能力。
3
\本文中
以尽责
与否来
谈人生
的苦与
乐,旨在
勉励人
们做一
个勇于
负责的
人,并学
习待人
处事的
正确态
度。
文章
深入浅
出,见解
卓越,议
论的层
次分明,
引用例
证恰当,
写来气
势雄浑。
但是本
文并不
是一篇
很典型
的具有
议论文,
后半部
交流展示:(15分钟)
精讲点拨:(5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责任与“解除”
责任有何不同?(4分)
(1)“卸却”责任指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
内)(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
为什么?(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讲解学生疑难问题;
2、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
苦乐观
3、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
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
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
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
股灵动之气。
指导学
生在文
中找出
具体句
子。
分以拓
展的形
式帮助
学生分
析文中
的语言,
并讨论
了苦乐
观和责
任的问
题,从而
用合作
探究的
方式,实
现人文
内涵的
理解和
学生思
维表达
能力的
训练。
第
三
阶
段
检
测
案
当堂训
练:(5
分钟)
达标测
评
纠正错
误
1、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2、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
俗语、谚语。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大抵()契()悲天mǐn()人
2、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无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远
孟子如释重负
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
()者。
字,号别号。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 ",著有《》
4、仿写: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
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_______________若能
________________,虽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 _。
独立完
成
提出疑
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