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四川省三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
- 格式:doc
- 大小:846.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11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
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
完成下列下列各题。
1. 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出关于四省市的结论正确的是A. 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最合理B. 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C. 重庆的城市化速度最快D. 贵州的滞后城市化程度最高2. 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低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A. 地形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B. 第一产业发达C. 城市用地较为完整D. 城市化水平较高【答案】1. B 2. A【解析】试题分析:2题:重庆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低,那么城市用地经济密度较小;而第一产业受地形影响,比上海落后;城市用地较分散;城市化水平比上海低。
故选A。
考点:城市化学科@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人口疏化现象日趋严重,读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表:我国城乡人口数量变化3. 改革开放至今,有关我国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B. 乡村人口比重不断降低C. 城市化水平年均10%的速度在增长D. 乡村人口比重低于50%是在2008年4. 乡村人口疏化现象引发了A. 抑制城市化的发展B. 乡村基础设施成本降低C. 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缺乏D. 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答案】3. B 4. C【解析】4题:乡村人口疏化现象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结果,这样会导致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缺乏,所以C正确。
【点睛】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学科@网5.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关于图中四地人口状态,正确的是()A. 甲地教育压力大B. 乙地为发达国家C. 丙地劳动力不足D. 丁地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点:人口增长模式及特征。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三次月考(6
月)试题(扫描版)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
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是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2、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2)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4、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抚养比是指在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四川高三高中地理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北京时间2016年8月6日6时55分,第31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在巴西里约热内卢(23° S,43° W)举行。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说,里约热内卢在冬季举办了一次夏季奥运会。
的确,该地冬季气温在15℃-28℃之间,并不寒冷。
冬季不寒冷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热带,纬度低B.地处高原,冬季风影响小C.海洋性气候,此季节降水丰富,对气温调节作用明显D.冬季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获得的太阳辐射多【2】8月22日,电视机前看直播的你一定记得:北京正午,里约深夜。
随着惠若琪最后一击,中国女排时隔12年重回奥运之巅。
她们在决赛中,以3:1逆转塞尔维亚夺冠。
北京时间接近正午,而里约时间却是深夜,造成两地时差的主要原因是( )A.黄赤交角的存在B.地球的公转C.地球的自转D.两地所处的纬度和半球位置不同2.2015年5月,“特色中国·巴中馆”正式入驻阿里巴巴淘宝网,使巴中特色农副产品从养在深闺人不知到走俏全国。
这是我市在互联网+领域,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把互联网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的尝试。
为实现精准扶贫目标,未来几年我市还将建设上百个淘宝村,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电商在巴中农村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A.农村人口购买能力弱B.农村网民少,传统的购物观念强C.农村的网络、快递等基础设施不健全D.农产品质量差,很难在网络销售【2】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淘宝商店对农村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缓解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B.方便农村居民生活,提高经济收入C.利于农村形成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D.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3.兰渝快速铁路是渝新欧国际铁路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I级双线电气化客货共线铁路,沿线地区穿过藏回羌重要居住区,矿产资源丰富,经过8年的建设,2016年底即将全线开通,该铁路的开通将会大大缩短兰州和重庆两地的距离。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第一中学高三地理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2012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
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北京所在经度的是( )A.甲地 B .乙地 C.丙地 D.丁地参考答案:B2. 读图回答若此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则关于图中河流叙述正确的是A.此时正处于汛期 B.径流季节变化大C.结冰期可能长达半年 D.为两岸的甜菜种植提供灌溉水源参考答案:B 3.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郊区大多建设蔬菜、奶、禽、蛋、肉生产基地的主要因素是A.有城市自来水灌溉B.靠近城市,生产技术水平高C.城市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D.气候、土壤条件优越参考答案:C4. 读某地区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根据上图可以确定()①P处为洼地②P处为山丘③图示山峰海拔最高可达630米④甲、乙两河流向大体相反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2. 该地计划修建一条运河,在丙、丁两方案中最终确定丙方案。
其原因是()A. 沿河谷修建,利于通航B. 北高南低,有利于河水自流C. 地形较平坦,工程量小D. 西高东低,有利于河水自流3. 图示区域甲、乙两河流域分水岭大致呈()A. 东西走向B. 西北—东南走向C. 南北走向D. 东北—西南走向参考答案:1. D2. C3. D【1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P外围等高线数值为300米,是相邻两条等高线中数值较大的,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断,P海拔在300米以上,为山丘,①错、②对。
图示山峰海拔最高在500米以上,③错。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图示甲、乙两河流流向大致相反,④对。
故选D。
【2题详解】丙方案是不是河谷修建,是经过一个海拔200米-300米之间的鞍部,A错误;丙方案是在200米-300米之间修建,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B、D错误;读图可知,图中丙线路所在区域海拔在200~300米,地势起伏较小,穿过的等高线较少,地形较为平坦,工程量小;丁线路先后两次跨过300米等高线,地势起伏大,工程量大。
四川省三台县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本卷共6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PPE怪圈”是指贫穷(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完成下列各题。
1. a、b、c、d四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状况中最有可能形成“PPE怪圈”的是( )A. a B。
b C. c D. d2. 目前下列国家中基本不可能出现“PPE怪圈”的是()A. 坦桑尼亚B. 津巴布韦 C。
阿富汗 D。
德国【答案】1。
B 2. D考点: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贫困、环境的关系.左图表示意某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变化,右图表示该地迁入人口年龄构成.回答下列各题。
3。
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人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1992年 B。
人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13年C. 人口总量最少的年份是2004年 D。
人口总量最多的年份是2013年4. 有关该地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地区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水平低B. 该地区净迁入率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增长率下降C. 净迁入率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出现大量失业人口D。
净迁入率的变化减缓了该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5. 根据右图信息反映该地( )A. 就业困难B. 该地外来人口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C. 需增加幼儿园数量 D。
该地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答案】3. D 4. D 5. C【点睛】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迁入率;人口增长率>0,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增长率<0,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变。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6。
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
① B. ②C. ③D. ④7。
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经历了图示过程的是( )A. 埃及 B。
四川省高一地理3月份月考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0题;共68分)1. (4分) (2018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人口出生率同比下降了0.52‰,只有12.43‰。
2018年两会,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递交实行全面放开三孩政策的议案。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全国人大代表递交实行全面放开三孩政策的议案,试分析代表提出议案的理由()A . 人口老龄化严重B . 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C . 男女性别比失衡D . 二孩政策效果不明显(2) 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比2016年减少63万人的原因有()①“全面二孩”政策宣传不到位②小孩抚养成本高③生育价值观念发生改变④重男轻女观念严重A . ①②B . ①③C . ②③D . ③④2. (2分) (2014高一下·邢台月考) 人口再生产模式中,原始型与传统型的共同之处是()A . 高出生率B . 高自然增长率C . 低出生率D . 低死亡率3. (2分) (2016高一下·衡阳期中) 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下图为我国某省从建国初期开始的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图中Ⅲ阶段为预测阶段。
该省人口()A . I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Ⅱ阶段B . Ⅱ阶段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C . Ⅲ阶段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D . ②和③拐点的出现主要是受政策因素影响4. (4分) (2017高一下·东莞月考) 下表为我国大陆地区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年份总人口/万人年龄结构/%每十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城镇人口比重/%0~14岁15~64岁≥65岁1990113 36827.6966.74 5.57142226.23 2000129 58322.8970.15 6.96361136.09(1)上表数据说明我国大陆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 .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加快B . 青壮年人口比重大,呈现老龄化趋势C . 人口压力大,人口素质仍然较低D . 劳动力不足,出现逆城市化趋势(2)针对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A . 建全社会保障及社区服务制度B . 积极鼓励生育,保证优生优育C . 建立全民教育制度,提高人口素质D . 计划生育,将人口增长率降至零5. (4分)(2019·乌鲁木齐模拟) 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依据该系数可将人口发展阶段分为“人口红利期”、“盈亏平衡期”、“人口负债期”。
四川省三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6月)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40小题。
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计算出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数据。
据此完成1~2题。
1。
表中代表中亚热带的最有可能是A.甲B。
乙 C.丙 D.丁2。
影响丙、丁两地人口容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
热量 B.光照 C.面积D。
水源读我国某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完成3~4题。
3. 图示反映该村A.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B.环境优美,迁入人口多C.医疗卫生水平高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4。
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有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②加重就业负担③劳动力短缺④土地养老杯水车薪⑤使环境人口容量降低A。
①②③ B.①③④C。
②③④D。
③④⑤读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的等级规模图,完成5~6题。
5. 与佛山市相比,中山市①城市规模小②城市级别高③服务种类少④服务范围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 广州市与北京市的传统建筑风格迥异,反映出两地具有不同的A.消费水平B.地域文化C.功能分区D.资源条件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省会的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7~9题。
四川省成都市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②人口出生率由人口基数决定,基数大,出生率就高③死亡率由人口数量决定,人口越多,死亡率越高④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有重要关系,一般人口基数越大,增长数量越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①乙地表示发展中国家,甲地表示发达国家②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③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④甲地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3.有关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传统型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C.1950~200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4.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D.自然增长率上升5.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与乙国2000年人口增长模式一致的是()A.英国B.日本C.印度D.新西兰人口金字塔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量)。
下图是我国2012年人口金字塔图。
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2012年我国人口的构成,下列说法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A.在每个年龄段,都是男性数量超过女性B.0~14少年儿童人口,男性数量明显超过女性C.从0~4岁的人口比例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偏低D.65岁以上的各个年龄段,人口性别比都接近1007.从图中信息判断,现阶段我国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A.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 B.老年人口性别比偏低C.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新出生人口逐年减少读2000年至2010年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图和北京市人口状况图,结合图中信息,回答8~9题。
四川省三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第Ⅰ卷本卷共6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PPE怪圈”是指贫穷(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图1所示,完成1~2题。
1.a、b、c、d四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状况中最有可能形成“PPE怪圈”的是( )A. aB. bC. cD. d2.目前下列国家中基本不可能出现“PPE怪圈”的是( )A.坦桑尼亚B.津巴布韦C.阿富汗D.德国图2表示意某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变化,图3表示该地迁入人口年龄构成。
回答3~5题。
3.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1992年B.人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13年C.人口总量最少的年份是2004年D.人口总量最多的年份是2013年4.有关该地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水平低B.该地区净迁入率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增长率下降C.净迁入率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出现大量失业人口D净迁入率的变化减缓了该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5.根据右图信息反映该地( )A.就业困难B.该地外来人口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C.需增加幼儿园数量D.该地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6~8题6.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①B.②C.③D.④7.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经历了图示过程的是( )A.埃及B.泰国C.德国D.印度8.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处于图中的哪一阶段( )A.①B.①~②C.②~③D.③~④9.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A.甲省B.乙省C. 丙省D.丁省10.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以下是四位旅客的谈话,判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 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参观游览世博园。
”B. 乙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在去学校报到。
”C. 丙说:“我到上海为公司洽谈业务。
”D. 丁说:“我是去上海采购。
”图3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市)某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
据此完成11~13题。
图311.图示省(区、市)中,人口死亡率最高与最低的分别是()A.上海、宁夏 B.北京、宁夏C.北京、江苏 D.江苏、西藏12.上海人口出生率比北京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原因可能是()A.上海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高 B.北京医疗卫生条件好,死亡率低C.上海外来迁移人口以老年人为主 D.北京人口净迁移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13.图示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进入()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下表为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
读表,完成14~16题。
14.北京市2000年-2010年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A.自然增长率增加 B.迁入量增加 C.出生率增加 D.死亡率下降15.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A.环境承载量约为2300万人 B.人口合理容量约为3000万人C.环境承载量约为1961万人 D.人口合理容量约为2300万人16.与合理人口容量不呈正相关的因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B.科技发展水平C.地区对外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图Ⅰ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Ⅱ是“该城市某地铁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
读图,完成17~18题。
17.据图Ⅰ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18.据图Ⅱ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A.中心商务区B.住宅区C.工业区D.文化区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实现节能减排。
读下列图表,回答19~20题。
四城市出行方式比较不同交通方式能耗比较单位:MJ/(人/km) 19.四个城市中,交通能耗最低的是( )A.伦敦 B.香港 C.东京 D.上海20.上海交通节能减排的合理措施是()①发展轨道交通②反对私家车,拒绝汽车③发展公共汽车交通④以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替代所有的机动车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2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提高地下水位D.减弱酸雨污染2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如图4,据此完成23~24题。
2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断扩大下表为某省四类不同等级城市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情况统计表(“∨”表示该城市具有该项职能)。
读表,完成25~26题。
25.由表格信息,可以推断空间分布密度最大的城市是()A.①B.②C.③D.④26.由表格信息推断四类城市中()A.①类城市服务范围最小B.②类城市服务范围最大C.③类城市等级最低D.④类城市等级最高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27~28题27.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28.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29. 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B.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C.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D. 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30.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A. 城市人口年增长的百分比B. 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C.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D. 城市人口增加的绝对数量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31~32题。
3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34.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火电厂,在图中①②③④处选择厂址,则最佳位置可能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读下列两幅图,完成35~36题。
35.两图所示的含义是( )①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②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既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存在正相关关系③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④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6.如图所示,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D.营业面积、交通读下图,回答37~38题。
37.若图中阴影区域为一城中心,①②③为19∶00等时线(指汽车从城市中心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则()A.商业区位于城市的北部B.Q方向上汽车行驶的速度最慢C.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为多核心模式D.从③线至M处的耗时大于至N处38.若图中阴影区域为一低压中心,①②③为等压线,则()A.Q处风力最大 B.P处风向偏南风C.M处是外围大风区D.N处风力最小下图为油菜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图,读图完成39~40题。
39.产生图中所示的差异的主是( )A.热量 B.光照C.水源D.土壤40.a地种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A.水源充足 B.土壤肥沃C.热量充足 D.地势平坦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41~42题。
41. 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气候B. 水源C. 地形D. 土壤42.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 稻田B. 鱼塘C. 果园D.菜地花圃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43~45题。
43.图示农业属于( )A.粗放农业与自给农业B.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C.粗放农业与商品农业D.密集农业与自给农业44.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A.园艺业B.游牧业C.混合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45.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布典型地区是( )A.恒河平原B.波德平原北部C.潘帕斯草原D.墨累—达令河流域南部商品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读图完成46题。
46. 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①农业科技先进②人均耕地面积大③机械化水平高④市场广阔A. a—①、b—②、c—③、d—④B. a—②、b—①、c—④、d—③C. a—①、b—③、c—④、d—②D. a—②、b—④、c—③、d—①47.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 水热条件优越B. 人均耕地面积大C. 消费市场广阔D. 农业科技先进下图为三个地区的农业资料,完成48~49题。
48.有关三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季风水田农业B.②为商品谷物农业C.③为大牧场放牧业D.三地均为传统农业49.有关三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市场适应性强,利于恢复地力B.②生产规模大,但单产低C.③专业化程度高,机械化水平低D.①③生产规模小,商品率高读图10美国部分地区轮廓图,回答50~52题。
50.右图中农业带为冬小麦的是( )A. bB. cC. dD. e51.形成农业带b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靠近海洋,水热资源充足C.人口稠密,靠近消费市场D.地形崎岖,降水较少52.和欧洲相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生产上的最突出优势是( )A.这里的各个环节大都由机器作业B.有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C.地广人稀,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D.科技发达,政府投入较多右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回答53~54题。
53.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A.热量更丰富B.交通更便利C.土壤更肥沃D.水源更充足54.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A.扩大播种面积B.提高机械化水平C.选用优良品种D.开垦梯田云南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时机,已逐渐发展为我国花卉产业带。
2014年云南花卉种植面积近70万亩,总产值超过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