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夏季水资源特征分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Ⅱ):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242.33 KB
- 文档页数:7
寿光市2023年夏季气候特征分析高学芹;秦姗;单英超【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快报》【年(卷),期】2024(13)3【摘要】本文通过对寿光市2023年夏季气温、降水量、日照等气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表明:近65年来,寿光市夏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
寿光市2023年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平均气温27.3℃较历年同期显著偏高1.1℃,阶段性高温特征明显,共出现高温27 d。
2023年夏季降水日数共27 d,无暴雨;降水量253.0 mm,较历年同期偏少34%,偏旱。
2023年夏季日照总时数737.9 h,较历年同期偏多80.4 h;日照百分率57%,晴、阴天日数分别为52 d、14 d。
2023年夏季平均风速1.7 m/s,较历年同期偏小,大风3 d,主导风向SE (频率12%)。
2023年夏季平均相对湿度67%,平均水汽压23.6 hPa,均较历年同期偏小。
寿光市2023年夏季气候特征:晴热少雨、偏旱,阶段性高温特征明显,光热资源充足,气候年景总体一般。
【总页数】7页(P735-741)【作者】高学芹;秦姗;单英超【作者单位】寿光市气象局潍坊【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相关文献】1.寿光市202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2.华北地区夏季水资源特征分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Ⅱ):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华北地区夏季水资源特征分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Ⅰ):近40年华北地区夏季水资源特征分析4.寿光市2021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5.寿光市2022年夏季气候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华北地区的知识
1. 地理位置
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五个省区。
地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中国大陆腹地。
2. 气候特征
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形成了东湿西干的格局。
3. 自然资源
华北地区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巨大,被誉为"能源大省"。
此外,还拥有丰富的黄金、钨、铁等矿产资源。
4. 农业生产
华北平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尤其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而著称。
5. 工业发展
华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支柱产业发达。
北京、天津作为直辖市,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 文化遗产
华北地区人文底蕴深厚,拥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曲阜孔庙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7. 交通枢纽
华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高铁、公路、航空网络发达,与全国各地联系紧密。
以上是关于华北地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概括了该地区的地理、气候、资源、农业、工业、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的特点。
河南省降水集中程度研究王纪军1,2,3,裴铁璠1,苏爱芳4,孔海江4,顾万龙3【摘要】摘要:利用河南省49个台站1957—2005年逐候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了河南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对多水年和少水年的集中度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降水集中度平均为0.515,集中期平均为40.029候;降水集中度的EOF分析显示取前6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可解释80%以上的方差;第一气候模态表现为全省一致性,第二气候模态表征为河南省南、北部的反相;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明显比少水年的偏大,且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分布较少水年简单,基本为带状分布。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年(卷),期】2010(032)010【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时空分布;降水集中期;降水集中度;河南省我国华北地区降水量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偏少,从1970年开始,降水量的减少趋势在范围和强度上都非常显著[1],20世纪80年代后干旱化加重[2-4]。
持续的干旱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恶劣影响[5]。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属于对全球变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加之境内地理条件复杂,降水量的水平及垂直差异显著。
由于每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非均匀性,因此比较容易形成旱涝灾害[6]。
笔者依据华北地区降水方面的相关研究[1,5,7-9],对河南省降水集中程度和集中日期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区域和资料所用资料为河南省气候中心整编的1957—2005年 49个站(约占河南省所有台站总数的 50%)的逐候降水数据,站点分布相对均匀。
1.2 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对一个区域降水量的年内分配进行标示时,一般采用各候或各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百分比,用等值线的方式进行标示。
这种方法不能用比较简明的数据来统一地反映降水量在年内各时段的集中程度以及出现的时段。
归纳气候对河流特征的影响1、华北地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400mm--800mm之间;所以华北地区的河流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夏季出现汛期。
2、描述巴马科地区气候特征并分析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哪些影响?巴马科属于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Climat tropical de savane),全年气候炎热,四季变化不明显,只有雨季和旱季不停交替变更。
雨季大约在每年的5~10月。
年均降雨量为1000mm,旱季降雨量几乎为零。
旱季和雨季的明显交替变化,使得尼日尔河年径流量变化很大。
3、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影响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导致我国河流大部分自东向西流入大海。
这种地势还偏于东部海洋水汽深入我国沿海及中部地区,使其气候湿润,使我国东部形成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
4、气候对河流水文有什么影响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有两个方面:①影响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流河多以雨水补给为主;干旱地区的内流河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②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从气温来看,内流河径流的季节变化特点取决于气温的变化;气温的高低与外流河结冰期的长短有关,1月均温>0℃的亚热带、热带河流无结冰期,1月均温在0℃以下的河流有结冰期——冬季越长,气温越低,结冰期越长.从降水影响来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随降雨的变化而变化,降雨季节变化大的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大.降水量的多少影响河流水量的大小,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多雨的热带雨林区,成为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5、如何分析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本题组以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为材料抽样考查气候知识,河流水文特征,检测学生的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第一小题河流当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时开始出现结冰期,结合给出的气温变化曲线不难读出蒙特利尔市一年有四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第二小题要注意调运学过的知识,影响河流结冰的因素除了气温以外还有水流速度、河水盐度等,当水流速度过快,即使在0℃以下,河水也很难结冰;盐度高,谁的结冰温度会降低。
高二地理华北地区知识点华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之一,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地理条件独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以下是关于华北地区的一些地理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脉,南接黄河,北界内蒙古。
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二、地形和地势1. 北部地形:主要以草原和沙漠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地带和阴山以北地区。
2. 中部地形:太行山脉贯穿中部地带,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得华北平原与山区分隔开来。
3. 华北平原:太行山以东为华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
三、气候特点1. 大陆性气候:由于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腹地,其气候主要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具有寒冷干燥的冬季和炎热潮湿的夏季特点。
2. 明显的季风影响:夏季受到东南季风的控制,带来充沛的降水;冬季则受到西北季风影响,风力较大且干燥。
四、资源特点1. 煤炭资源:华北地区储量丰富,是中国主要的煤炭产区之一。
2. 城市资源: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3. 农业资源:华北平原的肥沃土地和充足的水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经济发展1. 工业经济:华北地区工业发达,以煤炭、钢铁、化工等为主要产业。
2. 农业经济: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养殖畜禽业也很发达。
3. 服务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华北地区的服务业迅速发展,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蓬勃兴起。
六、环境问题1. 水资源短缺:受气候和人口压力影响,华北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严重制约了地区的发展。
2. 大气污染: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大量排放的废气和颗粒物使得华北地区遭受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3. 土地沙化: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区存在大面积的土地沙漠化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总结:华北地区地理条件独特,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阅读材料和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近年来,我国旨在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向全国推出。
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表层不能涵养水源,有干旱缺水山区100多万平方千米,特别是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紧缺,约有3 420万人饮水困难。
区域内有一半多的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2 350万。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________和________,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___和________。
(2)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____和____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循环除了能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外,其意义还有哪些?(6)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拟研究所在城市“河水的自然净化”课题。
你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应包括哪些内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第(1)题,我国西部地区主要为内流区域,但也有外流区域,所以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第(2)题,集雨工程通过收集雨水用于生产生活,对地表径流和下渗两个环节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地理分区——华北区1.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和气候华北的北西南三面有山地环绕(北有燕山、西依太行山和伏牛山、南为大别山);东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形成三大平原地带: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
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季。
≥10℃积温4000~4800℃,由北向南、由高地向低地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广大的平原地貌与雨热同季的气候,为本区提供了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但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是本区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
华北地区水盐运动的特征是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相对稳定。
(2)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①土地覆盖: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类型为棕壤。
②土地利用:耕地占绝对优势,林牧用地少,城乡居民点和道路用地所占比例较大。
(3)人口、资源与经济①人口: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
北京和天津都属世界最稠密的都市之列,河南与山东人口较多,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②资源:光热资源充足,降水偏少而集中;平原耕地多;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而且水少土多,组合不平衡;矿产资源种类多,组合条件好,但优势矿产不明显;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③经济: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是中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基地、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第二大玉米生产基地;本区交通发达,北京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中心;大城市集中。
2.首都经济圈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冀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经济区域,具体包括:京津唐、京津冀、环渤海、环渤海外环。
(1)京津冀地区:北京是中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经济指挥中心。
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通商口岸,北京的海上门户,居于环渤海的中心区位。
河北地理位置,一是东临渤海,二是环绕京、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京津唐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核心区,也是全国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
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自然原因介绍
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降水量少: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少,且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导致其他季节的降水量相对较少,使得水资源短缺。
蒸发量大:华北地区的气候较为干燥,蒸发量大,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期,地表水蒸发速度加快,使得水资源流失速度加快,进一步加剧了用水紧张的情况。
河流径流量小:华北地区的河流径流量相对较小,且季节性变化较大。
在枯水期,河流径流量几乎为零,使得水资源供应更加紧张。
水资源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华北地区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导致水质恶化,使得可用水资源减少。
土壤水分含量低:华北地区的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尤其是在春季和冬季,土壤水分含量几乎为零。
这使得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导致农业用水需求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用水紧张的情况。
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华北地区经常遭受干旱和洪涝灾害的侵袭。
在干旱时期,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使得水资源供应更加困难。
在洪涝时期,大量雨水迅速聚集,导致洪涝灾害发生,对水资源供应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自然原因主要包括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流径流量小、水资源污染严重、土壤水分含量低以及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使得该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用水紧张问题。
第八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2004年12月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夏 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摘要华北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水资源,业已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业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本文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与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与思考。
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华北地区严重的水问题华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华北平原2000年人口4.37亿,占全国34.8%;GDP3.13万亿元,占全国32.3%;农业灌溉面积3.46亿亩,占全国42%[1]。
但是,它也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1-3]。
海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419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5 m3,不足全国1/6,世界的1/24。
从自然背景看,华北地区十年九旱,尤其1972、1999、2000年华北大旱,出现了严峻的缺水局面,不得不采取“弃农、压工、保生活”的供水措施。
从人文背景看,华北地区尤其是海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之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之高为举世瞩目。
20世纪60年代,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70年代后尤其1972年大旱,流域地表水不足,开始争夺地下水。
气候变化影响水分循环1、自然界水循环对于气候的变化是如何响应的?水循环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种水体的“纽带”,是“调节器”,它调节地球的能量分布,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水循环是“雕塑家”,它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
水循环是“传输带”,它是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
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的资源。
水循环既受气候系统的制约 , 又对气候系统进行反馈。
,气候变化必然引起水循环的变化。
流域水循环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流域的气候条件在客观上决定了流域的水循环背景。
气候因子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 气候系统通过降水、气温、日照、风、相对湿度等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水循环过程。
气候系统的输出—降水对水循环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对某一特定的区域而言 ,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降水是水循环的开始。
除了直接影响以外 , 气候因子还通过发生在陆面和土壤中控制陆面与大气之间水分、热量和动量交换的陆面过程间接地影响水分循环。
如气温、日照、风和相对湿度对陆面蒸散发过程的影响等。
分析气候变化下的水循环演变特征是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基础。
1降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全球变暖,相当于地球自然环境的一次重新“洗牌”,全球变暖打破了以往的降水的区域分布平衡状况,使得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增加了,而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减少了,造成降水异常。
从中国范围来看 , 近 100 年来 , 中国的年降雨量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振荡 , 但是趋势性变化不明显。
近 50年 , 中国东北部、华北中南部的黄淮海平原和山东半岛、四川盆地以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 海河流域 1980~2000年系列平均年降水量比 1956~1979年约减少了 10.5%。
全国的其余地区年降水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长江下游、华南沿海和西北地区的增加比较显著 , 西部大部分地区、东北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的年降水量也有增加趋势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黄河中下游流域和华北平原的持久干旱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频繁洪水均有其深远的长期降雨气候变化背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