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利申请文件修改中的范围限制制度
- 格式:pdf
- 大小:970.25 KB
- 文档页数:6
有关分案申请修改超范围的探讨摘要:近年来,随着申请人和代理人对专利法的深入了解,分案申请的数量不断增加。
由于分案申请的特殊性,合理判断申请人的分案动机,准确判断分案申请的修改是否超范围,避免申请人不当得利,这是审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实际审查工作中的两个案例为例,通过母案审查结果和申请人对分案的修改方式初步判断分案动机,探讨分案申请的修改方式是否超范围,对分案申请的审查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分案申请;超范围;技术特征一、前言从立法宗旨来看,分案制度的建立是为申请人提供克服原申请单一性缺陷的法律救济程序,是为了将申请人利益最大化1。
但近年来,随着申请人和代理人对专利法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人利用分案制度对专利申请寻求保护,出现了部分申请人滥用分案制度2。
除了普通申请的三性审查外,《专利法实施细则》还对分案申请的分案时机、申请人、文本等均进行了相关规定,从而导致分案申请存在特殊性。
其中对分案申请的分案时机、申请人等流程方面的核实是相对容易的,难点在于对分案文本的核查。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43条规定:分案申请的内容不得超出原申请记载的范围3。
可见,由专利法公开换取保护的原则,分案申请既然享有了母案申请的申请日,那其技术方案也来源于母案,分案申请重新撰写的技术方案不得超出原申请记载的范围,否则将对社会公众不公平。
但在实际审查工作中,往往受母案审查结果的影响,审查员对分案的警惕性不高,尤其是核实超范围方面,从而导致部分分案申请的审查出现质量问题4。
因此,合理判断申请人的分案动机,准确把握分案申请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避免申请人不当得利,实现申请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从而提高分案申请质量,是审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实际审查工作中的两个典型案例为例,通过母案审查结果和申请人对分案的修改方式来初步判断分案动机,对分案申请的修改方式是否超范围进行探讨。
二、案例一:同时增加且删除技术特征本申请涉及一种发电系统及产生电能的方法。
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的解释与限制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是指在专利申请中所提出的权利要求部分,它决定了专利的保护范围。
在专利申请中,权利要求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定义了专利的实质内容和范围。
在解释权利要求范围时,需要考虑专利的明晰性、技术领域的边界以及权利要求的限制。
一、权利要求的明晰性权利要求应当明确、清晰地表达发明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
它应该由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技术特征组成,每个技术特征都应当具备明确的含义和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的明晰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于保护范围的争议,并帮助他人理解专利的技术内容。
二、技术领域的边界权利要求范围的解释也需要考虑技术领域的边界。
在权利要求中,应当明确界定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的边界决定了专利权利的限制和适用范围。
同时,技术领域的边界也可以帮助他人判断是否侵犯了专利权利。
三、权利要求的限制权利要求范围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一项专利的权利要求应当与专利申请的描述部分相协调,不能超越专利申请的技术教导范围。
此外,在专利注册过程中,权利要求还会受到一些法定限制,如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原则等。
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先前技术的限制:申请专利时,如果专利权要求与先前已经公开的技术相同或者相似,将会被认为缺乏创新性,不会被授予专利权。
2. 专利申请的扶抑条款:通过添加扶抑条款,申请人可以在权利要求范围内排除特定技术。
这种限制可以有效避免权利要求范围过于宽泛,排除不必要的限制。
3. 非显著技术特征的限制:如果权利要求中存在一些在技术上非显著的特征,可能会被认为是无效的。
这些非显著特征可以被他人自由使用而不构成侵权。
总而言之,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的解释与限制在专利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权利要求范围明确、清晰,并且符合专利申请描述和技术领域的边界,才能有效保护创新成果,并为专利权人提供合理的专利保护范围。
同时,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也确保了专利制度的合理运行,避免滥用专利权的情况发生。
关于修改超范围问题的应对发布时间:2010-4-23 | 浏览次数:356关于修改超范围问题的应对文/苏娟最近一年多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员在是否接受申请人修改专利申请文件的问题上越来越慎重。
如果申请人在答复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时修改申请文件,那么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很有可能是修改内容因为超出原始公开范围而不被接受。
中国专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但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图片或者照片表示的范围。
这是一条总原则,凡是对说明书及其附图和权利要求书作出不符合专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修改,均是不允许的。
具体而言,如果申请的内容通过增加、改变和/或删除其中的一部分,致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看到的信息与原申请记载的信息不同,而且又不能从原申请记载的信息中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那么,这种修改就是不允许的。
然而,根据目前的案例,除非修改的内容是在原始申请文件中明确记载的,或者说有一模一样的内容,审查员才会接受,否则,审查员均倾向于不接受。
目前针对答复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时有修改的案子,随后的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中因超范围不接受的比例高达50%左右。
针对目前这一状况,要求原始申请文件撰写得完美无缺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那么申请人如何应对呢?这里仅就权利要求的修改举例说明。
首先,应该判断审查员的意见是否无懈可击。
如果是,即修改后的内容确实与原始记载的信息不一致,而且又不能从原始记载的信息中直接地、毫无疑义地得出,那么申请人只能重新修改,同时注意使修改后的内容不仅符合第三十三的规定,而且克服了前面审查意见中指出的缺陷。
然而,如果审查员没有真正理解发明的实质,或者没有仔细研究原始申请文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申请人充分陈述意见,据理力争。
一、原始申请文件中确有记载,但是分散在不同位置。
论专利权的界定和限制界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了解专利法对专利权人的权利有哪些限制,对于判断某种行为是否侵犯了专利权,正确处理专利纠纷是非常必要的。
专利权的界定怎样界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我国《专利法》第59条作了原则性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
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
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专利法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界定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界定方法,而对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界定则采取了另一种界定方法。
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由于发明和实用新型都是以技术方案的形式体现的,因此各国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界定通常都是采取基本相同的方法,并且都是把专利权人在申请专利时所提出的权利要求作为界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基本依据。
但是在对权利要求的解释上,各国的方法却不尽相同。
这大致可归纳为三类:①周边限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作为权利要求的周边范围,并且要求只能根据权利要求书用词的字面意义严格、忠实地进行解释,以界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这种界定方法使专利权的保护范围非常明确、具体、一目了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也较快速、简洁。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因为对绝大多数专利申请人来说,撰写权利要求书时要做到文字表达精确无误、完美无缺是很困难的。
如果在界定专利保护范围时完全采用“抠字眼儿”的方法,将保护范围严格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内容的字面含义上,而不考虑其完整、真实的意思表示,对专利权人的权利保护就可能留下漏洞,使权利保护的范围变得过窄,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因而也是不太可取的。
②中心辐射的方法。
这种方法原则上认为界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内容为基本依据,但同时又认为解释权利要求时应全面考虑技术发明的目的、性质以及说明书和图纸等。
关于专利文件修改超范围的法律思考宋献涛魏征一、引言专利申请文件递交后,为什么要允许修改,这其实是专利制度的根本问题和生命力所在。
发明人通过研发与创新,逐步形成了头脑中的技术方案,一旦付诸文字表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失真(distortion)”。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文字表达自身的局限性,二是受到撰写人自身表达能力的限制。
对于第一点原因,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说明,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赞美一位女生很美,我们可以用“美若天仙”这样的词来形容,而专利的语言则不容许这样表达,而要用诸如“鸭蛋脸”、“杏眉眼”、“樱桃小嘴”等结构特征来表达,正因为语言文字的自身局限性,所以,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用文字描述后,就会“百花齐放”,故如何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是申请人天然的权利。
对于第二个原因也是如此,每个人的表达能力不一样,表达方式也有差异,使用母语与使用外文的表达能力也不尽相同,不同阶层不同教育程度的人,表达能力与习惯也不尽相同,而专利文件有自身的要求和专业“品格”,不容许用其他文学体裁表达,如诗歌、散文等形式。
所以,对专利文件进行修改以更准确地描述发明和符合授权条件,是专利申请和审查的必然的要求。
正因如此,专利法第三十三条的前半句规定,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
但是,对于“修改”也必须施加一定的限制,其根源在于专利制度要奉行“先申请原则”:同样的发明创造,谁先申请,就能否定之后的相同申请,这样才能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专利权的“排他性”。
因此,专利制度鼓励申请人尽早地提出申请,以便尽早地告知社会、造福社会,避免重复投入。
但这个尽早的机制使得申请人难以在申请时就写出完美的申请文件,故容许申请人在申请日之后进行修改。
既然容许修改,就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即:要警惕申请人将申请日之后的内容写入在先的申请文件中。
故申请人在行使修改的权利的同时,不能超出原始提交的专利文件的“内容”1[1](content)。
我国专利法第33条的后半句中,采用了修改不得超出“记载的范围”的说法,这也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坚持其当前严格审查标准的“根源”,容稍后分析。
专利申请中的专利权的范围和限制专利权是一种独特的法律保护,它为发明人或其他知识产权持有人提供了一种独占市场的权利。
有关专利权的范围和限制是专利法律体系中的核心问题,理解这些概念对于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专利申请中的专利权的范围和限制,以及其对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影响。
一、专利权的范围专利权的范围是指专利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发明的法律保护范围。
在专利权利要求书中,发明人需要明确地描述其发明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解决方案,以及与现有技术的区别。
专利权利要求书的描述应该精确、明确,以确保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不会过于模糊或不确定。
专利权利要求书通常分为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
独立权利要求是描述发明的核心元素和技术特点的权利要求,而从属权利要求是对独立权利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专利权的范围包括所有与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相关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解决方案。
二、专利权的限制专利权的范围虽然广泛,但也受到一些限制。
这些限制旨在平衡创新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防止专利权滥用和限制市场竞争。
首先,专利权的地域限制是一种重要的限制。
专利权在申请国或地区有效,不具有全球通用性。
发明人在申请专利时需要选择他们希望获得专利权的国家或地区,这意味着专利权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无效或不受保护。
其次,专利权的时间限制也是一种重要的限制。
专利的保护期限通常为20年,从专利申请提交日起算。
在专利权期限终止后,发明将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该发明,这有助于促进后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此外,专利权还受到侵权防止和公众利益保护的限制。
专利法规定了专利权的侵权行为以及相关的法律后果和救济措施。
同时,如果某一专利对公共利益产生明显不利影响,比如限制市场竞争或妨碍其他创新,政府或法院也可以对专利权进行限制或撤销。
三、专利权范围和限制的影响专利权的范围和限制对于创新和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影响。
专利权的广泛保护鼓励创新者继续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因为他们能够以专利权的形式获得对其创新的独占权。
浅析我国专利权限制制度的完善的论文(合集20篇)-规章制度篇1:浅析我国专利权限制制度的完善的论文浅析我国专利权限制制度的完善的论文一、我国专利权限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先用权制度定位不明确所谓先用权,是指在专利申请日之前,独立研究出与申请专利发明同样的发明或者通过合法途径获知该发明创造内容的人,在国内已经实施或者为实施该发明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在他人申请专利以及获得专利授权之后仍可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实施该发明的权利。
先用权制度是为弥补先申请原则的不足而设立的一种重要的专利权限制制度。
而我国专利法中关于先用权的规定,存在如下缺失。
1、对先用权实施行为的类型的规定过于单一我国《专利法》第63条第1款(二)将先用权实施行为类型仅仅限定在“制造”和“使用”两种方式上。
而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实体专利法条约》草案的规定,能够产生先用权的行为,对于产品专利来说,不仅包括制造专利产品,还应当包括销售、许诺销售、使用进口相同的产品;对于方法专利来说,不仅包括使用该方法专利,还包括销售、许诺销售、使用进口依照该方法所直接获得的产品。
从先用权设立的本意来考虑,先用权的规定旨在克服先申请原则的不足,豁免先用者的侵权责任。
如果只允许先用者继续其制造、使用行为,而不允许其通过其他方式处置其产品,那么生产出来得产品只能堆放在仓库,而先用权制度也就只是一纸空文。
2、对先用权实施行为的范围的规定不明确我国《专利法》规定,先用权人有权在制度“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
这里的“原有范围”具体指什么,没有相关司法解释。
在理论界,对此也颇有争议。
有学者认为,原有范围是“指其产量一般不高于专利申请提出时的产量”“包括专利申请提出时原有设备可以达到的生产能力,或者根据原先的准备可以达到的生产力”[2]。
也有学者认为,先使用权的“原有范围”是指:(1)实施人的数量,先用权只有先用权人本人才能享有,先用权人不得颁发许可证;让其他企业生产、销售享有先用权的产品,也不得将属于他本人的使用方式,通过合同关系分配给第三人。
从专利法33条和26条4款的差异解读“修改超范围”来源:隆天国际作者:冯志云时间:13-08-09近年来,中国专利法第33条可谓是备受关注的“明星”法条,其在实践中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也致使不少国外律师和代理人难以理解。
国外律师和代理人在遇到“修改超范围”审查意见时,其困惑往往会纠结在:我们的修改是完全能得到说明书支持的,为何还会被认为修改超出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因此,此文旨在从33条“超范围”问题和26条4款“支持”问题的差异入手,并结合案例,剖析目前中国审判实践中33条的把握尺度,以期能“答疑解惑”。
专利法第33条及指南规定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修改,但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1]。
“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包括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文字记载的内容和根据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文字记载的内容以及说明书附图能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的内容”。
∙专利法第26条第4款及指南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
∙权利要求书中的每一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应当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中得到或概括得出的技术方案,并且不得超出说明书公开的范围。
∙如果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合理预测说明书给出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等同替代方式或明显变型方式都具备相同的性能或用途,则应当允许申请人将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概括至覆盖其所有的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的方式。
对于权利要求概括得是否恰当,审查员应当参照与之相关的现有技术判断。
33条和26条4款的异同比较1. 立法本意33条和26条第4款的立法本意都是“平衡申请人与公众的利益关系”,在这一点上二者是存在共性的。
不同之处,33条侧重以“先申请原则”为基准,防止申请人通过修改获得不正当的权益,担当了黑脸包公的角色,以白纸黑字来捍卫“先申请原则”;26条第4款侧重防止申请人通过过度概括获得不正当的权利。
我国专利法规定实施“先申请制”原则,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必然刺激技术研发人员抢先申请专利保护的踊跃性。
提交申请后,仍然可以修改而且修改时间比较充分。
但是,对申请文件的修改并非绝对自由,而是表现为有限制性的修改,其限制性体现在《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专利申请人无论在什么情形下,如果对已经进入审查程序的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其修改的申请文件要与此前报送的申请文件保持一致,即从修改内容考察,本次修改的申请文件,就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来看,不得超出原申请文件记载的范围。
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对这一规定的理解,在申请人、专利审查机关及其专利复审委员会之间,都常常出现偏差,加之配套法规缺位,制度适用中一直存在困惑,制约了专利申请制度的顺利实施。
一、专利申请修改范围限制的规定及其理由(一)关于修改是否超范围的相关规定《专利法》第 33 条规定,对申请文件的修改是专利申请制度的重要内容,法律在允许修改的前提下,又对修改作出了限制性规定,即要求修改的申请文件不得超出原申请文件范围。
原申请文件的范围,一是指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中关于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a二是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原图片或照片所表示的范围。
《专利审查指南》对《专利法》第33条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在专利申请人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时,无论是依照法定时间段所作的主动修改,还是依据国家专利机关的审查意见必须进行的补正性的、回答性的被动修改,其修论专利申请文件修改中的范围限制制度李文江内容提要:为了提高专利质量,我国专利申请和审查制度采取了“及早公开延迟审查”方式,既允许申请人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又兼顾公共利益,对修改提出了不得“超范围”的限制。
长期以来,对此具体问题的规定却比较原则化,以至于常常引发申请人与专利审查机关之间的冲突。
通过反思现有法律制度,分析法律适用及其存在问题,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实际运行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我国需要从判断主体和判断方式上进行改革,以保证判断“修改是否超范围”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关 建 词:专利申请 修改 超范围 申请文件 概括性修改Abstract: To improve patent quality, China adopts the principle of “early disclosure and deferred review” in the patent application and review system, allowing applicants to amend the application documents subject to certain limitations, such as not to “go beyond the scope”, so as to protect public interest. For a long time, the legal basis for resolving this concrete problem is very general, leading to conflicts between patent applicants and patent examination organization. By reflecting on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analyzing the legal applic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borrowing successful foreign experiences in this respect, it is suggested to carry out reform on judgement subject and judgement method, whereby to guarantee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judgement on “whether the amendment has gone beyond the scope”.Key Words: patent application; amendment; go beyond scope; application document; general amendment作者简介:李文江,法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018JC15)的阶段性成果。
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ZDJH-067)。
a 参见蔡薇:《实用新型专利审查中修改是否超范围的分析》,载《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7期,第254-255页。
.72 .改都必须在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出原申请文件的范围。
b “不得超出范围”的申请文件主要指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不包括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书摘要。
“修改不得超范围”的“范围”,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内容:直接内容是指修改前申请书中关于技术特征描述和权利要求方面的文字记载;间接内容是指该内容虽然不是两个申请文件的直接文字记载,但可以依据原申请书中的技术说明和权利要求以及其它图案说明,直接并毫无疑义地确定的内容。
(二)对“修改”和“超范围”的理解要分析专利法对申请文件修改不能超范围的限制规定,就必须首先厘清和界定“修改”和“超范围”的涵义。
1.修改为了保证专利质量,专利法在规定在先申请原则的前提下,赋予了专利申请人就申请文件的修改请求权。
此修改包括主动修改和被动修改。
所谓主动修改,一是指发明专利申请人在实质审查开始的3个月内,通过申请对原申请文件实施的修改;二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人,在提交专利申请文件后的2个月内所进行的修改。
c所谓被动修改,从过程顺序看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专利审查阶段,专利审查人员认为申请文件存在需要修改的缺陷,即向申请人下达“补正通知书”,由专利申请人对申请文件存在的缺陷进行必要的补正;二是在专利复审环节,专利复审委员会认为专利申请文件存在缺陷需要修改,专利申请人依据修改意见所作的修改。
d值得强调的是,被动修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回答性。
2.超范围“超范围”体现了专利法对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限制。
虽然《专利法》第 33 条从形式上看规定得比较明确,但从适用实际情况看,“超范围”的“范围”依然存在界限模糊问题。
对此,《专利审查指南》为了方便操作,给不能超越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一是指专利申请人在第一次申请时提交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内容,包括文字记载的内容和附图;二是指依据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内容能够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的内容。
e“超范围”的法律后果很严重。
无论是主动修改还是被动修改,只要修改的结果被认定为“超范围”,那么申请人面临的就是申请可能被驳回。
从程序上看,专利审查员发现主动修改后存在“超范围”问题,一般会通知申请人修正;如果被动修改的结果仍然“超范围”,就可能丧失本次申请机会。
如果授权后发现修改超范围问题,会直接导致专利权无效。
(三)上述规定的理由论述修改不得超范围规定的理由,其前提是现实中存在申请文件修改的必要性。
在专利申请文件制作中,完全做到没有缺陷十分困难,如果不同意申请人再次修改的要求,不仅影响公众对申请文件的理解,而且也使得权利保护范围产生不确定性,甚至导致专利权无效。
因此,允许申请人主动或被动修改申请文件是法律赋予申请人的权利。
至于限制修改的理由:在《新专利法详解》中提到:《专利法》之所以作出专利申请修改不得“超范围”的规定,首先是基于我国专利申请制度的先申请原则。
如果允许专利申请文件在此后的修改中可以“超范围”,那么,不仅有悖于在先申请原则,而且对其他申请人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其次,主要在于避免申请人通过修改在说明书和权利书中增加新的内容,其新内容不仅包括原文件中没有的内容,也包括不能从原专利申请文件中直接推导出的内容。
f据笔者研究认为,规定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范围”,其理由:一方面是防止原本未完成发明创造却抢先申请专利,完成的发明创造与原申请文件不相符的问题,通过修改环节解决,显然存在不正当性;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申请人严格按照专利申请形式要件的要求,认真撰写各项申请文件,并按照规定在保持原权利要求不改变的前提下全面修改申请文件。
b 参见《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八章 5.2.1.1。
c 参见尹新天著:《中国专利法详解》,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年版,第417-418页。
d 参见《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1条。
e 同注释b。
f 参见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著:《新专利法详解》,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27-232 页。
论专利申请文件修改中的范围限制制度.73 .·2018年第10期.74 .二、国外专利申请文件修改不得超范围的规定(一)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具体规定1.欧洲《欧洲专利公约》及《欧洲专利局审查指南》,不仅对专利申请文件修改不得“超范围”作出了规定,而且为是否“超范围”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规定的核心内容是允许申请人在专利申请过程中请求修改申请文件,但在修改中不得超出原主题的内容。
g欧洲专利局针对上述规定,在《欧洲专利局审查指南》中进行了细化。
修改后的专利申请文件是否“超范围”,应当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修改后的申请文件进行比较性分析,如果不能从原申请文件中直接并且毫无疑义地推导出,即使考虑了原申请文件隐含公开的内容也不能推导出申请文件修改后产生的新内容,那么可以判断申请文件的修改超出了原申请文件的内容范围,意味着此修改直接导致修改失败。
h 关于是否“超范围”的判断方法,欧洲专利局除了直接比较和毫无疑义推导外,其申诉委员会还提出了原申请文件中“隐含地公开”,意思是原申请文件中不曾直接表示,但可以根据文字记载的内容清楚且毫无疑义地取得。
i在判定实践中,欧洲专利局逐步确立了新颖性判定法、修正的新颖性判断法、必要技术特征判定法等。
j2.日本日本与欧洲的规定相近似的是,既有法律规定又有操作性的解释。
首先,日本特许法认可专利申请人对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的合法性,但是,申请人所作的新修改,既要限定在原权利书要求的范围,又不得超出原说明书或附图所披露的范围。
k《日本审查指南》中对修改不得超出的范围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一是“已明事项”,即申请文件明确记载的内容;二是“自明的事项”,即虽然属于原申请文件未直接记载的内容,但可依据原申请文件推到出来的事项。
l3.美国美国关于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修改不得超范围的限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基于美国是先授权后公开,因此,要求对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修改不得引入新的内容,司法案例中要求不能背叛原申请文件;二是在针对无效专利审查程序中,主要审查原已经公告的申请文件中是否引入了新的内容;三是不得引入新内容的申请文件主要包括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摘要和实用新型专利要求的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