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26 岳麓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历史背景。
2.了解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衰亡过程。
3.掌握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4.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历史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运动。
它的起因和历史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外国侵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建设太平天国的思想: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受基督教思想影响,提出了建设一个平等、和平、幸福的太平天国的思想,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3.天灾人祸:清朝时期,大量的自然灾害和社会不公造成了广泛的贫困和不满情绪。
2. 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衰亡过程太平天国从1851年开始的起义,到1864年被清朝军队消灭,历时13年。
其兴起、发展和衰亡过程主要如下:1.兴起:1851年1月,太平军在广西桂平县起义,宣布建立太平天国。
2.扩大: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成为太平天国政治、军事的中心。
3.发展:太平天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民起义风潮,形成了忠王、林则徐、杨秀清等多个势力。
4.衰退:太平天国内部出现分裂和内讧,清朝和西方列强也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打击,1864年,太平天国被清朝军队消灭。
3. 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太平天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特点:太平天国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实行平均地权、平均财富等一系列平等制度。
2.军事特点:太平天国军队采用了古老的战法,如“九曲十八弯”等,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军事技术。
3.文化特点:太平天国主张“救世救民”,提倡勤劳、俭朴、诚实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宗教文化方面的创新。
4.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巩固了封建统治:太平天国运动被清朝军队镇压后,使得清朝的地位更加巩固。
【最新】山东省高中历史第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岳麓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纲领和重要战役;(3)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发展;(2)运用历史地图和时间线,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3)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战役和政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纲领和重要战役;(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宗教因素及其对运动的影响;(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清朝晚期的社会矛盾;(2)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太平天国运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引导学生关注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纲领和重要战役;(3)布置思考题:你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介绍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纲领和重要战役;(3)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4)阐述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战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提问: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 作业布置:(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题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过程,记忆和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太平天国的兴衰,正确认识天京变乱,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难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到亡的原因,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回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一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
(15分钟)一、原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直接原因:广西灾害严重二、过程:1851年1月,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定都天京,并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1853年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核心:绝对平均主义特点:革命性,空想性1856年,天京事变根源:小农经济分散性1859年,重建领导核心,颁布《资政新篇》性质: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特点:进步性、空想性@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分散性、落后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剿杀三、意义: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的理想,《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打击了西方列强殖民侵略是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农民战争最高峰四、新特点:起义年代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治国方案新--提出《资政新篇》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反殖民失败原因新…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四、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败因:根本原因(内因):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提不出合理的救国方案;主要原因(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专题第二课。
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二、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知识与能力:(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识记重大事件。
(2)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3)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3、过程与方法:(1)通过重现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失败过程,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初步评价,使学生感受历史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视角。
(2)通过“情境再现”,发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史学能力及参与讨论,进行问题探究与合作学习4、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太平军将士的革命精神,增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主权的责任感。
(2)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案1、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而《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的思想结晶。
2、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2)突破方案:通过对永安建制、《天朝田亩制度》相关材料的阅读以及天京变乱的讲解来分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四、教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图示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