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死海不死》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28
《死海不死》课外阅读答案《死海不死》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②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③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④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⑤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
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
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⑥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不死》一、教学前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人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
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1、新颖巧妙的标题标题“死海不死”,新颖、巧妙,引人入胜。
“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如:第一二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四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三段第五段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准确地语言为了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
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
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而确定的,数字用语也都是准确的。
周而复简介周而复(1914年-2004年1月8日),原名周祖式,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原籍安徽旌德,生于南京。
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笔名有吴疑、荀寰等,大学毕业后在延安、重庆等地从事文艺和编辑工作,193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夜行集》。
周而复是中国第一位介绍白求恩事迹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1985年于对外友协访日代表团团长访日期间,宣言为准备撰写抗日战争长篇小说,不顾中国驻日使馆劝阻、参观了日本靖国神社,1986年3月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刊发了主标题为《中纪委决定开除周而复党籍》的报道,并且配发了“本报评论员”题为《严守外事纪律维护国格》的评论文章。
周而复被开除党籍并撤销党内职务、罢免作协副主席的职位。
从此深居简出。
后于2002年9月平反并恢复党籍[1]。
2004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
周而复后来对参观靖国神社做出了解释,他说:“我因为撰写反映8年抗日战争的小说《长城万里图》,希望更多地了解日本军阀有关侵华的资料,为此准备去参观,参观前,我将日程表报我驻日大使馆,送出4日,没有接到大使和文化参赞等其他人劝阻勿去的通知,我就理解为同意我的日程安排。
于是我便于11月10日由日方安排参观了靖国神社,开且向日本老人了解当时的情况,没想到当天晚上,文化参赞才对我说,最近国内有通知,不要去靖国神社参观,如果工作需要,需中国大使馆批准,但是我并没有接到通知,而就已经去过了。
文化参赞说,去过就算了,我们大使馆通知迟了也有责任,你不要和任何人提起此事。
周而复强调,当时有对外友协代表团成员李海卿先生在场。
”在70年创作生涯中,发表、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杂文、文艺评论和回忆录等,共计1,200万字左右。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4卷)、《长城万里图》(6卷);长篇叙事诗《伟人周恩来》(4部);《周而复散文集》(4卷);报告文学集《难忘的征尘》;中短篇小说集《山谷里的春天》;戏剧《牛永贵受伤》、《子弟兵》;杂文、评论集《70年文艺漫笔》;回忆录《往事回首录》3卷;书法作品《周而复书琵琶行》、《周而复书法作品选》、《周而复书屈原离骚》。
死海不死课文学习设想《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学习本文要围绕“死海不死”展开学习。
前置预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死海的相关知识。
2. 能正确认读、运用生字词。
3. 理解题目“死海不死”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重难点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课堂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目标认定2分钟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情境导入,直接进入文本。
二自主学习18分钟学生读课文,自主预习:一、1、给文本编写自然段序号,本文有多少自然段?答:2、认真读课文,写出陌生的字词并查阅工具书注音。
陌生字: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小组合作: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其本质特征是什么?2、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3、对于死海的形成,课文引用了先知鲁特的神话故事。
看了课文,你能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成因吗?三、试着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四、课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学生自己预习小组交流,大胆发表见解分类做好记录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20分钟展示交流:一、1、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陌生的字词2、学生展示死海的相关资料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相机点拨:1、教师进行补充。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
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
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古板G没有生物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③……真是“死海不死。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二、审题,导入新课《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23 死海不死课文学习设想《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学习本文要围绕“死海不死”展开学习。
前置预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死海的相关知识。
2. 能正确认读、运用生字词。
3. 理解题目“死海不死”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重难点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课堂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目标认定2分钟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情境导入,直接进入文本。
二自主学习18分钟学生读课文,自主预习:一、1、给文本编写自然段序号,本文有多少自然段?答:2、认真读课文,写出陌生的字词并查阅工具书注音。
陌生字:学生自己预习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小组合作: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其本质特征是什么?2、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3、对于死海的形成,课文引用了先知鲁特的神话故事。
看了课文,你能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成因吗?三、试着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四、课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小组交流,大胆发表见解分类做好记录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20分钟展示交流:一、1、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陌生的字词2、学生展示死海的相关资料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2、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3、对于死海的形成,课文引用了先知鲁特的神话故事。
鲁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内容预览:《死海不死》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奇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缘故,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一、采纳“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明白课文,明白事物的进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死海,原先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
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样海水含盐量高5-8倍。
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能够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可不能游泳的人,也可不能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1、说明词语:(安稳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模样,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困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明白。
2、下列说明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古板G没有生物①那时,死海确实要死了!(A、E)②这大致确实是“死海”得名的缘故吧!(G)③……真是“死海不死。
(G、A)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A)二、审题,导入新课《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爽朗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奇,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点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那个标题看似矛盾,事实上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特特点,这确实是既“死”又“不死”。
《死海不死》原文阅读死海不死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
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
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