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9月)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39.18 KB
- 文档页数:11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V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頰大夫间的盟誓。
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
这主要反映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2.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A.国家政局稳定己不需要设置太尉B.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D.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3.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亊,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罗马早期家庭中“父对其子有生死之权”,共和国时期试图限制“家长权”的滥用;帝国时代进一步限制“家长权”,“父权”逐渐让位于“公共权力”。
这表明罗马法A.由家族本位向个人本位观转变B.包含的传统落后习俗难以消除C.以宗法制度来维系国家的政治D.以完备的监护制度来保障私产5. 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
这表明该宪法A.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D.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7.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搞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选择题(60分)1.1.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
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可知,古代希腊A. 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B.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C. 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D. 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答案】B【解析】根据“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可知,这类神话强调人的力量和作用,说明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故B正确;材料反映古希腊神话,无法体现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联系所学古代希腊人文经济的起源的知识分析解答。
2.2.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
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
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
这表明古代雅典A. 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C.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答案】C【解析】根据“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故C正确;A中“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B;在奴隶社会的雅典,社会阶级对立不可能消除,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2019-2020年高三历史9月考(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考点:春秋战国社会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小自耕农和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均是其重要体现,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答案选D。
2.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有这样的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起及到日月夙暮。
”此材料传达的准确信息是A.秦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 B.秦朝通过法律保障邮驿通信C.秦朝时交通空前发达 D.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答案】B【解析】考点: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行传书,受书,必书起及到日月夙暮”说明当时的秦王朝对邮驿通信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历史判断,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
”对钱穆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A.承认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的合理性 B.认为评判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判断C.这种“自然的办法”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中国传统政治是黑暗的、非理性的【答案】D【解析】考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所学,“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说明作者认为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有其合理性;“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历史判断”符合评价历史现象的客观依据即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苛求古人,由此选择D。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9月)试题-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9月)试题24.《孟子·万章》中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由此可得出西周(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巩固统治 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2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26.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7.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28.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29.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说:“这种思路把知识领域的事情,都归入了人格涵养和心灵境界,于是更加强化了传统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个传统,即学术的终极意义在于‘为己’,因此它也特别影响了中国士人对于形而下的、自然现象世界的无端轻蔑和对形而上的、道德理想世界的过度崇尚.”此学者论述的应该是( ) A.孔孟儒学 B.老庄道学 C.董仲舒儒学 D.程朱理学30.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31.1914年10月张謇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棉纱土布,无论何种花色种类,所有常关、海关、厘金、落地捐等项税厘,一律免除.……因吾之工业幼稚,恐为先进国所压制,则发达无期”.呈文反映了(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主权意识增强C.列强经济侵略加剧 D.民族工业缺少保护32. 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这说明( )A.蒋介石已经预见七七事变的发生B.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C.抗战前蒋介石已有持久抗战的设想D.蒋介石决定消极抗战,等待英美援助33.1899年孙中山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B.废除土地私有制C.巩固民国政权D.减轻农民负担34.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35.1937年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 A.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序幕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C.标志着中国军队取得抗日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 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粵四海关.1757年,除粵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摘编自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据此,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首位海关总税务司.总理衙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做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8分),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4分),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作用(7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记录一鲁迅眼中的辫子1903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剪掉了辫子.但是,更多的留日学生不敢剪辫子,拖着辫子又怕人笑话,所以流行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再戴上学生制帽,被鲁迅戏称为“富士山”.记录二黎元洪眼中的辫子(1911年10月13日)在剪辫的那天下午,黎元洪表示:“我前天未决心,昨天也未决心,今日上半天还未决心,这时是已决心了.”记录三百姓眼中的辫子吴经熊说:“1911年革命后,剪辫子成了时尚.有一天,我的辫子被同学剪掉了.可怜的大娘一见到我就吓得号啕大哭起来.这辫子可是她十年里每天早上都静心地梳理打编的.”记录四辜鸿铭眼中的辫子一次在北大校园里,正好辜鸿铭走在前面,他们小声议论他的辫子,没想到他回头说,别看我留着辫子,你们身后还拖着一条精神辫子呢.——摘编自傅国涌《辛亥百年:亲历者的私人记录》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42、材料严复(1853~1921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等文,反对守旧,主张维新,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也.”翻译《天演论》,号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主办《国闻报》,协办通艺学堂.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法意》等,传播西方经济学与逻辑学,并通过按语一抒胸臆.他是个很好的学问家,晚年却参与政治活动,弃长就短,弄巧成拙.1915年他列名筹安会(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御用团体),喊出“以筹一国之治安”的口号.其时,“治安”“安定”等词汇已被袁世凯所僭擅,成为镇压反对者的口实.正因为有像杨度、严复这样知名度高的人为袁世凯称帝鸣锣开道,袁世凯才能够做成皇帝梦,尽管好梦不长.严复等人这样做,我想他是以历史为镜鉴,不愿意看到中国历史怪圈转动得更快,把更多的生灵裹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既然如此,不如权且拥袁称帝,借助于变法残留下来的影响,以图徐徐变革.其后的历史演化的事实证明严公所虑并非杞人忧天,“洪宪皇帝”驾崩后的一茬茬总统,一个比一个专制,一个比一个独裁,一个比一个草菅人命,并不见哪一点优于袁世凯.他们与袁世凯唯一的区别不过是打着共和的旗号罢了.——摘编自王澍《中国近代著名人物败笔拾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历史贡献和地位.(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对严复晚年的政治活动的态度并予以说明.(7分)43.材料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文帝以五分钱太轻小,更作四铢钱,亦作半两使用;并放民私铸,经铸造的铜钱,自与生铜不同.几种货币并行于市,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所以物价因之增长.汉武帝即位后.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又将鹿皮造成皮币,又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后来乃将各种铜钱取销(取缔销毁),专铸五铢钱.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谓水衡都尉属官均官、钟官、辩铜三令丞.币制至此,始获安定.直至唐初,才另铸开元通宝钱.自此以前,历朝所铸的钱,都以五铢为文.五铢始终是最得人民信用的钱.——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20xx级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24——28BBDCA, 29——33DABCD,34:C 35:B40.(25分)(1)特点:出现早,各朝均有设置;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制度化;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唐朝以前政治色彩较为明显;宋代发展到高峰,经济职能突出;清代前期改设海关,逐步限于广州一地.(8分)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的需要;专制主义皇权的控制和影响;唐宋鼓励海外贸易,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6分) (2)不同: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管理模式逐渐近代化.(4分)作用(7分):(积极)一定程度提高了关税收入,为清政府统治提供了财政支持;参与近代教育、外交、邮政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消极)具有半殖民地性,便利了列强对华侵略.41.(12分)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观点: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论述:对待剪辫,辛亥革命前后除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毅然决然外,其余的立宪派、旧官僚、旧知识分子、百姓等展现了或犹豫、或被迫、或留恋、或冷淡的心态.留日学生对剪辫的纠结心态,反映了在西方思想冲击下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黎元洪的痛苦剪辫,显示了封建旧官僚在革命形势下无奈的妥协;百姓被剪了辫子,惹得家人痛哭流涕,体现了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辜鸿铭用自嘲的口吻道出了国人剪掉有形辫子容易,剪掉无形辫子难的现实.这些都昭示着新文化运动进行思想启蒙的必要性.42.选做题(15分,二选一)答案:(1)贡献:翻译西方著作,宣传近代思想文化;阐述变法道理,推动维新变法.(言之成理即可)(4分)地位:近代西方文明的传播者,中国近代文明的开拓者.(4分)(2)态度:既对其加入筹安会,为袁世凯称帝造势感到惋惜,又对其意图予以肯定.(3分)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因而严复的行为不可取;但是,严复的行为又符合其渐进改良、君主立宪的维新主张.(4分)43、选做题(15分)答案:(1)内容:统一币制;禁止民间铸造货币;成立专门的铸造机构.(6分)(2)意义: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制与钱币重量挂钩,有利于物价稳定;方便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长期的标准性币制.(9分)。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周初期分封制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末王室衰微 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2.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共同特点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缓和了社会矛盾C. 打破了世袭特权D. 推进了民主进程3.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一评价主要是指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汉代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以削弱相权 D.汉初郡国并行制4. 右图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铁器开始使用 B.注重精耕细作C.牛耕尚未推广 D.仍旧刀耕火种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某幅名画评价道:“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下列所述现象不可能在该幅画中出现的是A.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C.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街上客商成群,商品琳琅满目D.买卖昼夜不绝。
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
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6.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 C.①③D.②③④7. 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2016.9.11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3.有学者在谈到唐初的经济政策时,认为唐初不仅轻徭薄赋,更侧重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使社会下层能够享受基本水准以上的生活,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政策是()A.重农抑商B.均田制C.三长制D.方田均税法4.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
这些铭文证实()A.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B.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C.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D.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5.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6.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7.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测评9月试题第 I卷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毎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C.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D.书法艺术不断发展2、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颂布并推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陏唐均田制。
据此可知,田制所有权属于A.国家土地所有制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D.佃农的土地所有制3、东汉,有察举征辟权的官员多举“年少能报恩者”,世代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
其直接后果是A.宗族的伦理秩序强化B.贵族政治逐渐形成C.官僚集团易形成派系D.新的选官制度确立4、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5、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表明宋代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6、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一、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二、内阁与南书房三、内阁与军机处A.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B.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C.淸代中央体制的演变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7、谶谣的主要传播形式之一是通过儿童之口进行扩散。
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天真无知,他们所传的谣谚必非出于自撰,肯定出自天意。
于是方士、儒生、政客等,便大量制造谶谣,通过儿童之口散布出去,以造成一种天意使然的架势。
这说明谶谣A.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准确预知历史的走向C.是后人伪造的历史现象D.改变了历史发展趋势8、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①确立皇帝制度②推行郡县制度③修筑长城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A.① B. ①④ C. ①② D. ①③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净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 爱无差等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 存天理,灭人欲3.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4. 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现在有的历史学家又称之为“落日的辉煌”。
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④实行闭关自守政策(5)⑤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⑤C. ②③④⑤D. ①③④⑤5.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参加者B.时间C.领导人D.地点6. 1862年,日本使团乘“千岁丸”号赴中国考察,出发前已定下诸多切实的考察目的(26条),以下为26这反映出日本政府此次考察的直接目的是A.发展与中国的通商关系B.了解清政府对西洋人的政策C.学习和借鉴中国D.为再度进入中国作准备7.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是(1763— 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卷试卷说明: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
共50分)1. (上海)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 秦二世而亡,汉行郡国并行制B. 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 隋二世而亡,唐招贤知人善任D. 隋二世而亡,唐行宽简舒缓法令2. (宁夏辽宁)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 众人集体生产B. 田庄规模生产C. 个体农户耕作D. 官府募民耕作3. (江苏模拟)伯恩斯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以下言论不能支持这一看法的是A. 以德治国B. 克己复礼C. 民贵君轻D. 独尊儒术4. (北京)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暂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
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理念论C. 逻辑三段论D. 美德即知识5. (全国考纲)“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
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
”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 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B. 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C.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D. 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6. (海南)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贵族阶层日趋没落B. 阶级斗争空前加剧C. 商业资本发展迅速D. 产业革命成效显现7. (上海)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9月)试题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24.《孟子·万章》中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由此可得出西周(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巩固统治 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2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26.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
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7.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28.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
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
这最能表明(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29.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说:“这种思路把知识领域的事情,都归入了人格涵养和心灵境界,于是更加强化了传统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个传统,即学术的终极意义在于‘为己’,因此它也特别影响了中国士人对于形而下的、自然现象世界的无端轻蔑和对形而上的、道德理想世界的过度崇尚。
”此学者论述的应该是( ) A.孔孟儒学 B.老庄道学 C.董仲舒儒学 D.程朱理学30.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31.1914年10月张謇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棉纱土布,无论何种花色种类,所有常关、海关、厘金、落地捐等项税厘,一律免除。
……因吾之工业幼稚,恐为先进国所压制,则发达无期”。
呈文反映了(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主权意识增强C.列强经济侵略加剧 D.民族工业缺少保护32. 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
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
……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
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
”这说明( )A.蒋介石已经预见七七事变的发生B.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C.抗战前蒋介石已有持久抗战的设想D.蒋介石决定消极抗战,等待英美援助33.1899年孙中山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
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
”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B.废除土地私有制C.巩固民国政权D.减轻农民负担34.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
其意在说明(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35.1937年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
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
”此处所言战事( )A.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序幕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C.标志着中国军队取得抗日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
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
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
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
南宋高宗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 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
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
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粵四海关。
1757年,除粵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摘编自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
据此,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首位海关总税务司。
总理衙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
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做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
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
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
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
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8分),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4分),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作用(7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记录一鲁迅眼中的辫子1903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剪掉了辫子。
但是,更多的留日学生不敢剪辫子,拖着辫子又怕人笑话,所以流行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再戴上学生制帽,被鲁迅戏称为“富士山”。
记录二黎元洪眼中的辫子(1911年10月13日)在剪辫的那天下午,黎元洪表示:“我前天未决心,昨天也未决心,今日上半天还未决心,这时是已决心了。
”记录三百姓眼中的辫子吴经熊说:“1911年革命后,剪辫子成了时尚。
有一天,我的辫子被同学剪掉了。
可怜的大娘一见到我就吓得号啕大哭起来。
这辫子可是她十年里每天早上都静心地梳理打编的。
”记录四辜鸿铭眼中的辫子一次在北大校园里,正好辜鸿铭走在前面,他们小声议论他的辫子,没想到他回头说,别看我留着辫子,你们身后还拖着一条精神辫子呢。
——摘编自傅国涌《辛亥百年:亲历者的私人记录》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42、材料严复(1853~1921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等文,反对守旧,主张维新,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也。
”翻译《天演论》,号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主办《国闻报》,协办通艺学堂。
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法意》等,传播西方经济学与逻辑学,并通过按语一抒胸臆。
他是个很好的学问家,晚年却参与政治活动,弃长就短,弄巧成拙。
1915年他列名筹安会(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御用团体),喊出“以筹一国之治安”的口号。
其时,“治安”“安定”等词汇已被袁世凯所僭擅,成为镇压反对者的口实。
正因为有像杨度、严复这样知名度高的人为袁世凯称帝鸣锣开道,袁世凯才能够做成皇帝梦,尽管好梦不长。
严复等人这样做,我想他是以历史为镜鉴,不愿意看到中国历史怪圈转动得更快,把更多的生灵裹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既然如此,不如权且拥袁称帝,借助于变法残留下来的影响,以图徐徐变革。
其后的历史演化的事实证明严公所虑并非杞人忧天,“洪宪皇帝”驾崩后的一茬茬总统,一个比一个专制,一个比一个独裁,一个比一个草菅人命,并不见哪一点优于袁世凯。
他们与袁世凯唯一的区别不过是打着共和的旗号罢了。
——摘编自王澍《中国近代著名人物败笔拾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历史贡献和地位。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对严复晚年的政治活动的态度并予以说明。
(7分)43.材料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
文帝以五分钱太轻小,更作四铢钱,亦作半两使用;并放民私铸,经铸造的铜钱,自与生铜不同。
几种货币并行于市,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所以物价因之增长。
汉武帝即位后。
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又将鹿皮造成皮币,又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
后来乃将各种铜钱取销(取缔销毁),专铸五铢钱。
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
谓水衡都尉属官均官、钟官、辩铜三令丞。
币制至此,始获安定。
直至唐初,才另铸开元通宝钱。
自此以前,历朝所铸的钱,都以五铢为文。
五铢始终是最得人民信用的钱。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2016级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24——28BBDCA, 29——33DABCD,34:C 35:B40.(25分)(1)特点:出现早,各朝均有设置;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制度化;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唐朝以前政治色彩较为明显;宋代发展到高峰,经济职能突出;清代前期改设海关,逐步限于广州一地。
(8分)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的需要;专制主义皇权的控制和影响;唐宋鼓励海外贸易,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6分) (2)不同: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管理模式逐渐近代化。
(4分)作用(7分):(积极)一定程度提高了关税收入,为清政府统治提供了财政支持;参与近代教育、外交、邮政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消极)具有半殖民地性,便利了列强对华侵略。
41.(12分)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