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效应
- 格式:docx
- 大小:187.81 KB
- 文档页数:23
压电效应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压电效应英文名称:piezoelectric effect定义1:在缺少对称中心的晶态物质中,由电极化强度产生与电场强度成线性关系的机械变形和反之由机械变形产生电极化强度的现象。
与压电效应同时还能发生电致伸缩。
所属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定义2:不存在对称中心的异极晶体,受外力作用发生机械应变时在晶体中诱发出介电极化或电场的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或者在这种晶体加上电场使晶体极化,而同时出现应变或应力的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
所属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工业自动化仪表与系统(二级学科);机械量测量仪表-机械量测量仪表一般名词(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压电效应压电效应:某些电介质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出现正负相反的电荷。
当外力去掉后,它又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
当作用力的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之改变。
相反,当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场,这些电介质也会发生变形,电场去掉后,电介质的变形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或称为电致伸缩现象。
依据电介质压电效应研制的一类传感器称为为压电传感器。
目录英文名称压电效应分类压电效应历史与应用巧用打火机演示压电效应压电晶体压电高分子压电陶瓷--信息时代的新型材料压电陶瓷的应用压电效应应用及现状压电效应对对发电机原理的介绍英文名称压电效应分类压电效应历史与应用巧用打火机演示压电效应压电晶体压电高分子压电陶瓷--信息时代的新型材料压电陶瓷的应用压电效应应用及现状压电效应对对发电机原理的介绍展开压电效应英文名称Piezoelectric effect压电效应分类压电效应压电效应可分为正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
正压电效应是指:当晶体受到某固定方向外力的作用时,内部就产生电极化现象,同时在某两个表面上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撤去后,晶体又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当外力作用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之改变;晶体受力所产生的电荷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压电效应的概念
压电效应是指把有机物料,如压电陶瓷、陶瓷多孔材料、金属-
氧化物薄膜以及其他介电基础材料施加外力(如设置电场、磁场、压力及温度等)后,使之产生电位的物理现象,叫做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是电物理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在众多应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压电效应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压电效应和间接压电效应。
直接压电效应是指在某种外力施加时,材料本身就发生电位变化,无需任何特殊条件,例如在电容周边设置有阻抗,而间接压电效应则是基于电容介质,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发挥作用。
压电效应的基本原理是以弹性常数作为电容的施加外力,压力的弹性性质,可以产生某种形式的电位变化,即压电效应。
由于在施加外力时,材料中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位差。
此外,压电效应还与介电结构有关,其变化程度更直接受到介电结构的影响。
压电效应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微机电系统中的空间位置控制、机械振动控制、模式识别等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与其他许多传感器器件相比,压电传感器的应用有很多优势,例如无需太多电路、无线配合等,也非常耐用可靠。
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检测,都可以实现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数据采集。
此外,压电效应还可以用来监控工程物件的温度、应力和压力等参数,由此可以提高工程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整体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压电效应还在超声波测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于测量物体的位置和尺寸,广泛应用在测距仪、探测仪和运动控制等领域。
总之,压电效应在微电子、力学测量、机械控制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对压电效应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材料的结构、性能、介电行为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以便将其应用在实际工程中,以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压电效应原理压电效应,简单来说,是指某些特定材料在受力或压力作用下会产生电荷的现象。
这种效应是由于压电材料内部的晶格结构变形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压电效应的原理以及它的应用。
一、压电效应的原理压电效应的原理可以通过晶格结构的变形来解释。
压电材料的晶体结构中包含正、负电荷的偶极子。
当外力施加在压电材料上时,晶格结构会发生微小的变形,导致正、负电荷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产生电势差。
这种电势差可以通过导电材料连接起来,形成电流。
压电效应的原理基于两种主要的压电材料:正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
1. 正压电效应正压电效应又称为直接压电效应,是指施加机械压力或应力时,压电材料会产生电势差。
这种效应广泛应用于压电传感器、压电陶瓷等领域。
正压电效应的材料包括石英、硼酸铋等。
2. 逆压电效应逆压电效应又称为反向压电效应,是指施加电场时,压电材料发生形变。
逆压电效应广泛应用于压电陶瓷驱动器、压电声表面波传感器等领域。
逆压电效应的材料包括锆酸钛、铅锆钛等。
二、压电效应的应用压电效应由于其可控性和可靠性,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1. 压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是利用正压电效应测量压力、应力、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装置。
常见的应用包括测量水深的超声波传感器、车辆碰撞感应器等。
通过正压电效应产生的电势差,可以将力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实现精确的测量。
2. 压电陶瓷压电陶瓷是一类利用压电效应的陶瓷材料。
它们具有压电效应的特性,可以在电场或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因此,压电陶瓷广泛用于传感器、驱动器、超声波发生器等领域。
例如,在医学领域中,压电陶瓷可以用于超声波成像设备。
3. 压电振动器压电振动器是利用逆压电效应的装置,通过施加电场使压电材料发生振动。
这种装置常用于钟表、移动设备的震动反馈等。
逆压电效应的应用使得压电振动器成为一种高效、节能的振动装置。
4. 压电声表面波传感器压电声表面波传感器是一种利用逆压电效应的传感器。
通过将电场施加到压电材料上,声表面波会在材料表面产生。
超声波在压电材料和磁致伸缩材料中传播时,由于超声波的机械作用而引起的感生电极化和感生磁化(见电介质物理学和磁致伸缩)。
压电效应与反压电效应什么是压电效应?正压电效应与逆压电效应的区别?压电效应定义一:在缺少对称中心的晶态物质中,由电极化强度产生与电场强度成线性关系的机械变形和反之由机械变形产生电极化强度的现象。
与压电效应同时还能发生电致伸缩。
压电效应定义二:不存在对称中心的异极晶体,受外力作用发生机械应变时在晶体中诱发出介电极化或电场的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或者在这种晶体加上电场使晶体极化,而同时出现应变或应力的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
什么是压电效应?压电效应:某些电介质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出现正负相反的电荷。
当外力去掉后,它又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
当作用力的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之改变。
相反,当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场,这些电介质也会发生变形,电场去掉后,电介质的变形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或称为电致伸缩现象。
依据电介质压电效应研制的一类传感器称为为压电传感器。
正压电效应与逆压电效应的区别?正压电效应是指:当晶体受到某固定方向外力的作用时,内部就产生电极化现象,同时在某两个表面上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撤去后,晶体又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当外力作用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之改变;晶体受力所产生的电荷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压电式传感器大多是利用正压电效应制成的。
逆压电效应是指对晶体施加交变电场引起晶体机械变形的现象。
用逆压电效应制造的变送器可用于电声和超声工程。
压电敏感元件的受力变形有厚度变形型、长度变形型、体积变形型、厚度切变型、平面切变型5种基本形式。
压电晶体是各向异性的,并非所有晶体都能在这5种状态下产生压电效应。
例如石英晶体就没有体积变形压电效应,但具有良好的厚度变形和长度变形压电效应。
关于压电效应产生的原理
压电效应是指在某些晶体或陶瓷材料中,施加外力或变化温度时,会引起这些材料内部电荷分布的改变,从而产生电势差,进而产生电场。
这种材料称为压电材料。
压电效应的产生原理是基于晶体或陶瓷材料的结构对称性的改变。
在研究中发现,压电效应主要由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导致:直接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
直接压电效应:
当外力施加在压电材料上时,材料中的晶格结构会发生畸变,导致原子或离子的位置发生变化。
这种结构畸变会改变材料中的电荷分布,使材料的总电荷发生改变。
由于电荷的改变会产生电场,进而产生电势差(电压)。
这就是直接压电效应。
逆压电效应:
与直接压电效应相反,逆压电效应是指当施加外电场或改变温度时,压电材料会发生形状的变化。
这种形状变化是由于电场的作用导致电荷的重新分布,从而导致晶格结构或分子定向发生改变。
逆压电效应使得压电材料能够产生机械运动,如振动或变形。
总的来说,压电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压电材料中的晶体结构产生畸变或分子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电荷分布的改变,最终引起电势差的产生。
这个原理被广泛应
用于压电传感器、压电振荡器、压电陶瓷等领域。
压电效应的原理与应用1. 压电效应的概述•定义:压电效应是指某些物质在受到压力或拉伸时,会在其表面上产生电荷分布不均的现象。
•压电效应的发现:压电效应最早被发现于1880年代,由法国物理学家 Jacques and Pierre Curie 提出,并成为他们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压电效应的原理•纵向压电效应:当压电材料受到纵向应力时,会在其表面上产生正负电荷。
这是由于晶体中正负电荷的不对称性造成的。
•横向压电效应:当压电材料受到横向应力时,会在其表面上产生电场形变。
这是因为晶体中的正负离子会沿着压力方向移动,导致电场的改变。
•压电材料:具有压电效应的材料主要包括石英、铁电晶体、锆酸钛等。
3. 压电效应的应用1.传感器领域•压力传感器: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能够将应力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输出,用于测量压力的变化,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领域。
•加速度传感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能够将加速度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输出,用于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变化,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2.声学领域•压电陶瓷扬声器: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声能,实现声音的放大和扬声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音响设备、通信设备等领域。
•压电超声波传感器: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能够将电信号转化为超声波信号,用于测量物体的距离、探测障碍物、医学成像等领域。
3.能量转换与储存领域•压电发电机:利用压电效应,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能量的转换和储存,被应用于可再生能源领域,如风能、水能等的利用。
4.振动控制领域•压电陶瓷振动器: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可以通过输入电信号来控制材料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被广泛应用于振动传感器、振动控制系统等领域。
4. 压电效应的优缺点•优点:1.压电效应响应速度快,可实现高频、高精度的测量;2.压电材料具有较高的静态灵敏度和稳定性,适用于各种环境;3.压电材料体积小,重量轻,可以方便地融入各种设备和系统中。
压电极化效应
压电效应是指在某些晶体中,当施加外力时,晶体会产生电荷分布的不均匀,从而形成电势差,这种现象被称为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是一种物理效应,它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传感器、振动控制、声纳等。
压电效应最早是在18世纪被发现的,但是直到20世纪初才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应用。
压电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晶体结构的非对称性,当施加外力时,晶体会因为内部的应力分布而发生形变,从而导致电荷的分布不均匀。
这种电荷分布不均匀会导致晶体的两端产生电势差,从而形成电压信号。
压电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压电传感器。
压电传感器可以将外界的压力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对压力变化的测量。
压电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建筑工程、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
压电效应还可以用于振动控制。
在某些结构中,应用压电材料可以实现对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地震工程、桥梁工程等领域,从而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除了以上两种应用外,压电效应还可以应用于声纳、超声波、无线电、光学等领域。
例如,在声纳中,压电效应可以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声波的检测和测量。
在无线电中,压电效应可以将
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动,从而实现高频振荡器的构建。
压电效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效应,它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压电效应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什么是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是指某些特定的材料在机械压力作用下能够产生电荷分布的
现象。
它是材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效应,对于电子、光学、磁学等
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压电效应的原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压电效应的原理。
压电材料的原子和分子之间会
存在一定的位移和变形,从而在原子和分子之间形成一个“极化场”。
当外力作用于材料时,就会导致材料内部的极化场发生改变,从而产
生电荷分布。
压电效应的分类
压电效应主要分为正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
正压电效应是指当外力
作用于压电材料时,会使材料的极化场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荷分布。
而反压电效应则是指当外力去除后,材料又恢复到初始状态,同时还
能产生电荷分布。
应用领域
压电效应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在传感器和执行器方面。
压电
传感器可以将电荷或电压的变化转换成机械位移或力,用于检测压力、重量、加速度、应变等物理量。
压电执行器则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机
械位移或力,用于控制或调节机械运动。
此外,压电效应还可以应用于压电陶瓷换能器、压电声波器、压电储
能元件、压电电源等领域。
压电陶瓷换能器可以将电能转换为声能或
者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压电声波器则可以将电能转换为声波输出;
压电电源是指利用压电效应产生的电能为电子设备提供能量。
总之,压电效应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物理效应,具有很多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开发和应用。
1.什么是压电效应?简述利用压电传感器测量压力的工作原理?答:某些物质、如石英、钛酸钡等,当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仅几何尺寸发生变化,而且内部极化,表面上有电荷出现,形成电场。
当外力去掉时,又重新回复到原不带电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实验证明,在极板上积聚的电荷q与晶片所受的作用力F成正比,即q=DF,电荷由导线引出接入测量电路,测得电荷的多少级可测量出压力。
2.测试系统满足不失真的测量条件是什么?答:测试系统满足不失真的条件是测试装置的幅频特性应为常数,相频特性应为直线。
3.什么是频混现象?怎样才能避免频谱混叠?答:频混现象:又称频谱混叠效应,它是由于采样信号频谱发生变化,而出现高、低频成分发生混淆的一种现象。
使采样频率满足采样定理即可。
4.什么是霍尔效应?试举2例?答:金属或半导体薄片置于磁场中,当有电流流过时,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
(1)霍尔线位移传感器,在两个反向放置的磁铁中放置霍尔片。
当霍尔片处于平衡位置,初始输出电动势为零。
当霍尔片作横向位移时,霍尔传感器总输出电动势为位移的函数。
(2)测角位移的霍尔传感器,在一均匀的磁场中放置一霍尔元件,当转动霍尔元件时,通过霍尔片磁通量变化,产生的霍尔电势与元件和磁场的夹角θ有关。
即θU=,利用上式关系,就可以测IBKsinHH量角位移。
5试说明二阶装置的阻尼比多采用0.6-0.7的原因?对于二阶装置在ζ=0.6-0.7时,在0-0.58ωnϑ也接近直线,可认为满足不失的频率范围内,幅频特性A(ω)的变化不超过5%,同时相频特性()ω真条件。
因此二阶装置的阻尼比多采用0.6-0.7 。
6电阻丝应变片与半导体应变片在工作原理上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点?答:两种应变片的主要区别:电阻丝应变片主要利用导体形变引起电阻的变化,而半导体应变片利用半导体电阻率变化引起电阻的变化。
电阻丝应变片随温度变化小,半导体应变片的灵敏度大。
压电信号产生的原理压电信号产生的原理什么是压电效应•压电效应是指某些晶体材料在受到外力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电荷分离现象的特性。
•压电效应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声学装置和电力系统等领域。
压电材料的结构•压电材料通常由非对称的晶体结构构成,如石英晶体、铁电体等。
•这些材料的晶格结构使得在受到压力或扭转力时,正负电荷在晶体表面上产生分离。
利用压电效应产生信号的过程1.压电材料的结构中存在着正负电荷的分离,没有外界干扰时,电荷处于平衡状态。
2.当外力作用于材料时,晶体结构发生畸变,导致电荷分离不再平衡。
3.电荷分离产生的电荷差会在材料表面形成电势差,即压电信号。
4.压电信号可以通过外部电路进行采集和放大,以产生可供使用的电信号。
压电信号的应用•压电传感器:将压电材料应用于传感器中,用于测量压力、温度、应力等参数。
•压电换能器:将压电材料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声能、机械能等。
•压电陶瓷:利用压电效应来激发陶瓷材料发出声音,广泛用于扬声器、麦克风等声学装置。
结论•压电信号是通过压电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的电势差。
•压电效应可以应用于传感器、换能器和声学装置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进一步研究压电效应的原理,有助于拓展该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压电效应的机制•压电效应的基本机制是通过材料内部的离子位移来产生电荷分离现象。
•在压电材料中,晶格结构中的正负离子可以相对移动,但在没有外力作用时,晶体处于稳定状态,电荷平衡。
•当外力施加在晶体上时,会使晶格发生位移,使正负电荷不再平衡。
这种位移导致晶体表面的电荷分离。
•对于正压力应用,压电材料的压缩会导致正负电荷分别从晶体一个表面流到另一表面,产生一个电势差。
•对于负压力应用,晶体被拉伸,导致电荷从一个表面流出,而从另一表面流入,形成相反的电势差。
压电材料的选择•压电效应主要存在于特定的晶体结构中,因此压电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常用的压电材料包括石英晶体、硼钛酸钡、铅锆钛酸铅等。
压电效应的概念
压电效应是指一种特殊的物理效应,它指的是,当一定的电场和力作用于某种特定的非晶类材料时,它将产生一种极性性质的变化。
它的主要应用在高新技术的领域,如超声波技术、医疗设备及军事技术等。
压电效应是基于一种叫做“压电性”的材料特性,它是由变形应变的非晶类材料的晶体的有序的构成所形成的,也就是说,它能够在某种规定的力场下物理变形,从而在物质发生变化时产生电信号。
压电效应具有多种优点,如低成本、低功耗、低维护费用等。
此外,它也可以应用于低速电子设备,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模拟高速数字设备的一些功能,并且不会损失精度,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压电效应也可以应用在医疗技术领域,帮助医生及医学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例如,压电技术可以用于精准定位肌肉组织,以便更精准地追踪深层组织,这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另外,压电效应在声波技术中也有重要作用。
压电技术可用于生产超声扫描仪,通过能源的人工控制和变换,可以收集各种超声图像信息,以便精准的医疗检查。
此外,它也可以用于军事技术,例如可以用于检测破坏行为,或者检测地面设备时的轨迹变化。
总之,压电效应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因它的可靠性、灵敏性、可控性等优点,能够应用在各种领域,从而完成复杂和高精度的任务,有助于提高社会生活水平。
- 1 -。
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一、前言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是材料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现代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定义、机制、特性、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压电效应1. 定义压电效应是指某些晶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会产生电荷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即在晶体两端产生极性相反的电荷。
这种现象被称为压电效应。
2. 机制压电效应的机制是基于晶体结构的对称性变化。
当晶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结构会发生微小变化,导致晶体内部正负离子分布出现偏移,从而产生极性相反的电荷。
3. 特性(1)压电常数:表示单位力下产生的单位极化量。
(2)频率响应:不同频率下压电常数会发生变化。
(3)温度稳定性:随着温度升高,压电常数会发生变化。
4. 应用(1)压电传感器:利用压电效应测量物理量如温度、压力、加速度等。
(2)压电陶瓷:利用压电效应制作的陶瓷材料,可用于超声波发生器、振荡器等领域。
(3)压电马达:利用压电效应制作的马达,可用于微型机械装置、精密仪器等领域。
三、逆压电效应1. 定义逆压电效应是指当某些晶体受到外部电场作用时,会产生形变的现象。
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压电效应。
2. 机制逆压电效应的机制是基于晶体结构的对称性变化。
当晶体受到外部电场作用时,其结构会发生微小变化,导致晶体内部正负离子分布出现偏移,从而产生形变。
3. 特性(1)逆压电常数:表示单位电场下产生的单位形变量。
(2)频率响应:不同频率下逆压电常数会发生变化。
(3)温度稳定性:随着温度升高,逆压电常数会发生变化。
4. 应用(1)逆压电陶瓷:利用逆压电效应制作的陶瓷材料,可用于超声波探测器、振荡器等领域。
(2)逆压电传感器:利用逆压电效应测量物理量如温度、压力、加速度等。
(3)逆压电致动器:利用逆压电效应制作的致动器,可用于精密仪器、自适应光学系统等领域。
四、总结本文对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进行了详细介绍。
两种效应都是基于晶体结构的对称性变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现代科技领域中,它们被广泛运用于传感器、陶瓷材料、马达等领域。
压电效应压电效应压电式传感器是基于某些物质的压电效应原理工作的。
这些物质在沿一定方向受到压力或拉力作用而发生变形时,其表面上会产生电荷;若将外力去掉时,它们又重新回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具有这种压电效应的物体称为压电材料或压电元件。
常见的压电元件有石英、钛酸钡、锆钛酸铅等。
图9-1所示为天然结构的石英晶体,呈六角形晶柱。
在直角坐标系中,Z轴表示其纵向轴,称为光轴;X轴平行于正六面体的棱线,称为电轴,Y轴垂直于正六面体棱面,称为机械轴。
常将沿电轴(X轴)方向的力作用下产生的电荷效应称为“纵向压电效应”;沿机械轴(Y轴)方向的力作用下产生电荷的压电效应称为“横向压电效应”;在光轴(Z轴)方向受力时则不产生压电效应。
从晶体上沿轴线切下的薄片称为晶体切片,图9-2即为石英晶体切片的示意图。
在每一切片中,当沿电轴方向加作用力Fx时,则在与电轴垂直的平面上产生电荷Qx,它的大小为(9-1)式中,d11为压电系数(C/g或 C/N)。
电荷Qx的符号视Fx是受压还是受拉而决定,由式(9-1)中可见,切片上产生电荷的多少与切片几何尺寸无关。
若在同一切片上作用的力是沿着机械轴(Y轴)方向的,其电荷仍在与X轴垂直的平面上出现,而极性方向相反,此时电荷的大小为( 9-2)式中,a、b为晶体切片的长度和厚度,d12为Y轴方向受力时的压电系数(石英轴对称,)。
由式(9-2)可见,沿机械轴方向的力作用在晶体上时产生的电荷与晶体切片的尺寸有关。
式中的负号说明沿Y轴的压力所引起的电荷极性与沿X轴的压力所引起的电荷极性是相反的。
晶体切片上电荷的符号与受力方向的关系可用图9-3表示,图(a)是在X轴方向上受压力,(b)是在X轴方向受拉力,(c)是在Y轴方向受压力,(d)是在Y轴方向受拉力。
在片状压电材料的两个电极面上,如加以交流电压,压电片能产生机械振动,即压电片在电极方向上有伸缩的现象。
压电材料的这种现象称为“电致伸缩效应”,亦称为“逆压电效应”。
下面以石英晶体为例来说明压电晶体是怎样产生压电效应的。
石英晶体的分子式为SiO2。
如图9-4(a)所示,硅原子带有4个正电荷,而氧原子带有2个负电荷,正负电荷是互相平衡的,所以外部没有带电现象。
如在X轴方向压缩,如图9-4(b)所示,则硅离子1就挤入氧离子2和6之间,而氧离子4就挤入硅离子3和5之间。
结果在表面A上呈现负电荷,而在表面B上呈现正电荷。
如所受的力为拉伸,则硅离子1和氧离子4向外移,在表面A和B上的电荷符号就与前者正好相反。
如沿Y轴方向上压缩,如图9-4(c)所示,硅离子3和氧离子2及硅离子5和氧离子6都向内移动同一数值,故在电极C和D上仍不呈现电荷,而由于相对把硅离子和氧离子4向外挤,则在A和B表面上分别呈现正电荷与负电荷。
若受拉力,则在表面A 和B上电荷符号与前者相反,在Z轴上受力时,由于硅离子和氧离子是对称平移,故在表面上没有电荷呈现,因而没有压电效应。
9.1.2 压电常数和表面电荷的计算压电元件在受到力作用时,在相应的表面上产生表面电荷,其计算公式为(9-3)式中,q为电荷的表面密度(C/cm2);s为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N/cm2);d ij为压电常数(C/N)。
压电常数有两个下角注,其中第一个角注i表示晶体的极化方向,当产生电荷的表面垂直于X轴(Y轴或Z 轴)时,记作i=1(或2或3)。
第二个下角注j=1或2、3、4、5、6分别表示在沿X轴、Y轴、Z轴的平面内(即yz平面、zx平面、xy平面)作用的剪切力。
单向应力的符号规定拉应力为正而压应力为负;剪切力的正号规定为自旋转的正向看去使其Ⅰ、Ⅱ象限的对角线伸长。
9.1.3 压电元件的基本变形从压电常数矩阵还可看出,对能量转换有意义的石英晶体变形方式有以下几种。
(1)厚度变形(TE方式)如图9-6(a)所示,该方式是石英晶体的纵向压电效应,产生的表面电荷密度为q1=d11s1(9-5)(2)长度变形(LE)变形如图9-6(b)所示,是利用石英晶体的横向压电效应,表面电荷的计算式为q1=d12s2或Q1=d12Fy(Sx/Sy)(9-6)式中,Sx、Sy为分别为电荷面和受力面的面积。
该式表明沿机械轴方向对晶体施加作用力时,在垂直于电轴的表面产生的电荷量与晶片的几何尺寸有关。
(3)面剪切变形(FS方式)如图9-6(c)所示,计算式为q1=d14s4(X切晶片)(9-7)或q2=d25s5(Y切晶片)(9-8)有关晶片的切形及符号是这样规定的:在直角坐标中,如切片的原始位置是厚度平行于X轴,长度平行于Y轴,宽度平行于Z轴,以此原始位置旋转出来的切型为X切族;如切片的厚度、长度和宽度边分别平行于Y、X和Z轴,从此原始位置旋转出来的切型为Y切族。
并规定逆时针旋转为正切族,而顺时针旋转为负切型。
(4)厚度剪切变形(TS方式)如图9-6(d)所示,计算式为:q2=d26s6(Y切晶片)(5)弯曲变形(BS方式)该方式不是基本变形方式,而是按拉、压、剪切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压电常数。
对于BaTio3压电陶瓷,除掉LE方式(用d31)和TE方式(用d33)、FS方式(用d15)外,尚有体积变形(VE)方式可利用,如图9-6(e)所示。
这时产生的电荷密度按下式计算q3=d31s1+d32s2+d33s3(9-9)此时应力s1=s2=s3=s,d31=d32,q3=(2d31+d33)s=dvs,式中,dv=2d31+d33为体积压缩的压电常数。
以上讨论的压电常数dij的物理意义是:在“短路条件”下,单位应力所产生的电荷密度。
“短路条件”指压电元件的表面电荷从一产生就立即被引开,在晶体形变上不存在“二次效应”。
实际使用时还有其它压电常数。
(1)压电常数g在“断路条件”下单位应力在晶体内部产生的电势梯度,它描述压电元件的电压灵敏度,其值为(9-10)式中,er、e0分别为相对介电常数、真空介电常数(常数d、g和e应有相同的下角注)。
(2)压电常数h表示每单位机械应变在晶体内部产生的电势梯度,是关系到压电材料机械性能的参数,其值为(9-11)式中,E为晶体的杨氏模量。
(3)机电耦合系数K它反映压电材料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耦合关系的物理量,其值为K2=由机械能转变成的电能 / 输入的机械能,或K2=由电能转变而来的机械能 / 输入的电能。
可见K为压电晶体压电效应强弱的一种无纲量表示,它与h、d的关系为(9-12)9.2 压电材料具有压电效应的敏感材料叫压电材料。
由于它是物性型的,因此选用合适的压电材料是设计高性能传感器的关键。
选用压电材料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转换性能具有较大的压电常数;②机械性能压电元件作为受力元件,希望它强度高,刚度大,以期获得宽的线性范围和高的固有振动频率;③电性能希望具有高的电阻率和大的介电常数,以期减弱外部分布电容的影响范围和良好的低频特性;④温度和湿度稳定性要好,具有较高的居里点,以期得到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⑤时间稳定性压电特性不随时间蜕变;压电材料可分为两大类,即压电晶体与压电陶瓷,前者是单晶体,后者是多晶体。
9.2.1 石英压电晶体石英晶体是常用的压电材料。
其理想外形共有30 个晶面,其中六个m面或称柱面,六个大R面或称大棱面,六个小r面或称小棱面,还有六个S面及六个X面。
天然和人造石英的外形虽有不同,但两个晶面之间的夹角是相同的。
晶体与非晶体材料区别在于晶体的许多物理特性取决于晶体中的方向,而非结晶材料的特性则与方向无关。
利用石英的压电效应进行力——电转换,需将晶体沿一定方向切割成晶片。
适于各种不同应用的切割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就是X切割和Y切割。
石英最明显的优点是它的介电和压电常数的温度稳定性好,适于做工作温度范围很宽的传感器。
压电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定义为电输出值与机械输入值之比,是压电元件dij、e和电阻率ρ三个参数的函数,其中每个参数都与温度有关。
由图9-7可见,在常温时d和e不随温度变化,在20~200℃时,温度每升高1℃,d11仅减少0.016%,当上升到400℃时,也只减小5% ,但当温度超过500℃时,d11急剧下降,当达到573℃时,石英晶体就失去压电特性,该温度是其居里点或叫倒转温度。
由图9-7(c)可知,当温度变化到居里点时,r变化是很大的,这种变化具有单调的特征,从室温到居里点,它几乎改变了六个数量级。
石英晶体的机械强度很高,可承受约108Pa的压力;在冲击力作用下漂移也很小;弹性系数较大,所以可用来测量大量程的力和加速度。
天然石英的稳定性很好,但资源少,并且大多存在一些缺陷。
故一般只用在校准用的标准传感器或精度很高的传感器中。
由于天然生长的石英资源有限,一般采用人工培养方法获取石英晶体制作石英传感器。
在高温高压(400℃,1000bar)的环境下,一公斤石英的生长约需一星期左右。
近些年来,出现了比石英晶体性能还优异的人工培养的压电晶体,如瑞士kistler公司研制的KI85,这种在1000℃高温环境下生长的新型晶体(亦为单晶体),除具有与石英晶体相同的高强度和温度稳定性之优点外,还具有比石英高3倍多的压电系数和直到700℃的工作温度范围。
这种优异的晶体被用来制作一些微型高精度压电传感器。
9.2.2 压电陶瓷压电陶瓷主要有钛酸钡压电陶瓷(BaTiO3)、锆钛酸铅等压电陶瓷(PZT)、铌酸盐系压电陶瓷,如铌酸铅(PbNb2O3),铌镁酸铅压电陶瓷(PMN)等。
压电陶瓷是人工制造的多晶体,压电机理与压电晶体不同。
如钛酸钡晶粒内有许多自发极化的电畴。
在极化处理前,各晶粒内的电畴按任意方向排列,自发极化作用相互抵消,陶瓷内极化强度为零。
如图9-8(a)所示。
当陶瓷上施加外电场时,电畴自发极化方向转到与外加电场方向一致,如图9-8(b)所示(为简单起见,图中将极化后的晶粒画成单畴,实际上极化后的晶粒往往不是单畴),由于进行了极化,此时压电陶瓷具有一定极化强度。
当电场撤消后,各电畴的自发极化在一定程度上按原外加电场方向取向,陶瓷内极化强度不再为零,如图9-8(c)所示。
这种极化强度称为剩余极化强度。
这样在陶瓷片极化的两端就出现束缚电荷,一端为正电荷,另一端为负电荷,如图9-9所示。
由于束缚电荷的作用,在陶瓷片的电极表面上很快吸附了一层来自外界的自由电荷。
这些自由电荷与陶瓷片内的束缚电荷符号相反而数值相等,起屏蔽和抵消陶瓷片内极化强度对外的作用,因此陶瓷片内不表现极性。
若在压电陶瓷片上加一个与极化方向平行的外力,陶瓷片将产生压缩变形,片内的正负束缚电荷之间的距离变小,电畴发生偏转,极化强度也变小,因此,原来吸附在极板上的自由电荷,有一部分被释放而出现放电现象。
当压力撤消后,陶瓷片恢复原状,片内的正负电荷之间的距离变大,极化强度也变大,电极上又吸附一部分自由电荷而出现充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