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散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收集策略研究_杜昕_段华梅_高鹏翔
- 格式:pdf
- 大小:849.56 KB
- 文档页数:2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一、研究背景田野调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以获取研究对象的真实信息,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
在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的搜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文献是指民间创作的各种书籍、手稿、画作、歌谣、谚语等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对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田野调查中有效地搜集整理民间文献,并加以利用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二、搜集民间文献的方法1.实地走访在田野调查中,实地走访是获取民间文献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可以了解到他们所保留的各种民间文献,包括口头文学、手工艺品、历史文书等。
在实地走访中,研究者需要善于沟通,引导当地居民分享他们的文化财富,同时也要兼顾当地的文化习惯,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以便更好地搜集到有价值的民间文献。
2.档案资料搜集在田野调查中,还可以通过查阅当地的档案资料,获取到有关的民间文献。
这些档案资料可能包括地方文献、家谱文献、宗教文献等,通过对这些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归纳,同样可以获取到丰富的民间文献信息。
3.文献调查文献调查是指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刊物、报纸等文献资料,搜集有关民间文献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到一些已经被整理和出版的民间文献,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民间文献的整理与利用1.整理与分类在搜集到民间文献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整理与分类。
首先要进行鉴别和鉴定,确定其真实性和价值。
然后根据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将其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口头文学、手工艺品、历史文书等。
在整理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献进行数字化存储,以便更好地保存和利用。
2.研究与分析在整理完成后,可以对民间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探索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民间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当地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以及社会风貌,为当地的文化研究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直接观察和与研究对象沟通,收集关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数据。
在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讨论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的研究。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是指非正式的、口头传播的、非专业的文献资料,通常由普通民众创作和传播。
这些文献包括民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谚语等。
这些文献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对了解社会民俗、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意义。
田野调查中搜集民间文献的方法多样化,可以通过直接参与调查对象的生活、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听取他们的讲述等方式获取。
研究者还可以在采访过程中询问调查对象知不知道某些民间文献,并让他们讲述、演唱等,对这些文献进行收集。
搜集到民间文献后,研究者需要进行整理与归纳。
需要将搜集到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目录,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利用。
还需要对文献进行研究对象、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介绍,以便于确定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还需要将文献进行电子化处理,以提高保存和利用的效率。
对于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的利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价值。
民间文献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和解释社会与文化现象。
通过对民间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
民间文献可以帮助研究者研究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民间文献的比较和对比,可以观察和分析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和传承。
民间文献可以为社会和文化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对民间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期望,为政府制定更符合民众意愿的政策提供参考。
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利用也对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可以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田野调查是一种系统地观察、记录和分析人类行为的方法,用于获取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文化特点的信息。
在进行田野调查时,搜集和整理民间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为田野调查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参考资料。
本文将探讨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在进行田野调查前,研究人员需要调查研究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这包括搜集和整理当地民间文献,如民间故事、传统习俗、古老的诗歌和歌曲等。
这些民间文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民间艺术家、长者、地方宗教领袖等。
在搜集民间文献时,研究人员需要注意保护和保留这些文献的原貌,避免对其内容和形式的干扰。
研究人员需要对搜集到的民间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
这包括对文献的时代、内容、形式和地域等进行系统的归类和编目,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基础。
在整理和分类时,研究人员需要尽可能地还原和恢复文献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些文献。
研究人员需要利用搜集整理到的民间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包括对文献中的知识、价值观、信仰、社会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以揭示当地社会的特点和文化的内涵。
研究人员还可以将民间文献与其他数据和信息进行对照和综合,以验证和进一步丰富田野调查的结果和结论。
在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研究环节。
它不仅能够提供田野调查所需的背景知识和参考资料,还能够为调查的深入和细致提供重要线索和证据。
研究人员需要重视和注重对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以保证田野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终,希望通过对民间文献的研究与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地社会的特点和文化的内涵。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一、引言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内在规律和变迁过程。
在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是获取社会和文化信息的重要来源,它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实际调查中,如何有效地搜集、整理和利用民间文献,成为了研究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为主题,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民间文献搜集1.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定义及分类民间文献是指反映民间文化传统、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的书籍、手抄本、传单、信札、笔记、纪念品等各种古今文物、丛书与遗籍等传统文化资料,是反映民间文化、民族习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和民间医学的重要载体。
根据其性质和内容可将民间文献分为口头文献、书面文献、实物文献三类。
口头文献通常包括民歌、民谣、民间传说、口头历史等;书面文献主要包括民间手抄本、家谱档案、典籍、家书信札等;实物文献则包括民间工艺品、民间乐器、传统服饰等。
2. 民间文献的搜集渠道(1)社区调查:通过深入社区、村落、乡镇进行田野调查,对当地的老年人、村民代表、民间艺术家等进行访谈,了解其掌握的民间文献信息。
(2)家访调查:通过挨家挨户的方式,对于当地的居民进行访谈,询问其家中是否有传统文化书籍、文物等,以及相关的故事、传说等口头文献。
(3)传统节日集市: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或者集市,现场搜集相关的民间文献,并通过购买或者交换的方式获取。
搜集民间文献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需要研究者具备良好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能够与民众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其次需要保持谨慎和尊重,不可冒犯民众或伤害当地文化传统;最后需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及时整理和保管民间文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 民间文献整理的重要性民间文献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因而其整理显得尤为重要。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1年第2期(总第206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2.2021General.No.206收稿日期:2020-12-15基金项目:2019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校地合作项目(135409509);黑龙江省高校图工委科研项目(2019-048-B )作者简介:魏力更(196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研究馆员,从事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开发利用研究。
少数民族文献,简称为民族文献,是指除汉族以外各个少数民族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文献。
民族文献是全国55个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真实地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古往今来的全貌。
如今数字图书馆建设已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潮流,汉文文献数据库建设蓬勃发展,而少数民族文献的信息价值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其中所蕴含的信息远未得到开发。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的基地,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地域民族文化传承及保护工作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应用各种IT 技术将民族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现、再生和利用。
一、少数民族文献的价值我国的少数民族文献凝聚着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限的创造力,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一)少数民族文献对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价值少数民族文献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体,它的形成由来已久,这方面的资料大量存在于民族文献中。
如成书于14世纪的藏文著作《红史》,有诸多对汉藏关系的详细记录,这一珍贵的民族文献史料,有力地证明了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文献中一般都有民族族源的产生、发展等方面的记载,再现了各民族成败兴衰、分化融合的历史画卷。
(二)少数民族文献为我国文字、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少数民族文献在文化领域中有广泛的价值,尤以语言文字学、文学、戏剧艺术等方面更为突出、更富有特色。
吉林省少数民族文献档案现存状况、整理、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综述作者:多海来源:《兰台内外》2022年第03期摘要: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档案研究存在着“重内容,轻形式”的弊病。
少数民族文献档案研究者,较多利用所掌握的少数民族文字和语言从事文学、历史、地理、民俗、语言、文字等相关领域的专题研究,较少有人关注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档案本身,这也是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档案研究的普遍现象。
由于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档案文种的多样性,翻译的困难性,使得民族历史文献档案的整理编译和利用都受到局限。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献;历史档案吉林省少数民族的文献档案资源比较丰富,分布较广。
经过较系统和细致的调查,分三个方面将现存的状况、整理和利用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缕述如次。
1 吉林省少数民族文献档案现存状况最新的统计显示,目前调查过的吉林省少数民族文献档案收藏单位及个人有24家。
主要是省内各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民间个人。
但省内各级图书馆有100多家,市、县级的档案馆有50余家,市、县级文化馆有60多家,各级各类型博物馆有20多家,总调查收藏量所占比例并不高。
而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档案种类丰富,数量繁多,题材多样,流传形式不一。
仅据调查的24家单位及个人,提供的民族文献档案共计20150余种。
其中书籍2317种、铭文26种、讲唱997种、档案16816件。
1984年,吉林省少数民族古籍普查与编目工作开始启动。
历时十年,延边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出版了《中国朝鲜族古籍目录》。
1997年7月,国家民委办公厅下发文件,全面启动《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编写工作。
吉林省主要牵头负责《总目提要·朝鲜卷》的编写工作。
同时还承担了《总目提要·满族卷·蒙古族卷·回族卷·锡伯族卷》的协作编写工作。
至2012年11月《总目提要·朝鲜卷》正式出版发行,收录了朝鲜族古籍档案条目1195条。
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对策作者:韩再彬蔡英宋春艳常桢邱琪佳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5期摘要:我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特别是传统的民间文艺异彩纷呈。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凉山彝族“阿都高腔),阿都高腔作为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当地群众口口相传的口传民歌。
代表着民众的精神价值导向。
但是我们在当地的调查中发现,这种民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一方面,老一辈的民众,虽然能够精通其唱腔,但由于文化程度低,无法记录;另一方面,当地的年轻一代,由于接受现代知识的洗礼和外出发展,阿都唱腔也面临着断层的现状。
同时,目前我国对阿都唱腔等形式的民间文艺关注度还不够,其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和现实问题,其研究领域还处在新生阶段。
因此,我们通过撰写该项调查报告,目的是关注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化现状与发展前景,树立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危机意识,发掘和保护当地正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也希望通过立项能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当地文艺,研究当地文化,促进当地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传承我国传统的民间文艺。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阿都高腔;分析对策如果说经济为社会提供了支撑的依仗,支撑了社会这一庞大的机器进行自我调节,运转和流动。
那么文化则是这一庞大的机制的润滑和补给。
随着21世纪整个社会经济浪潮的飞速前进和推动,城市的繁盛和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完善成为了现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然而,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就一定代表着文化机制的良好发展吗?然而,当我们在进行走访调查中发现,我国一部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而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四川省凉山州地区的彝族阿都高腔。
是当地最为特色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它们代表着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导向。
按照百度词条编辑:“高腔彝语叫‘央’或‘央合’,是布拖彝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
布拖阿都高腔风格独特,其曲调高亢悠长,唱腔优美,节拍自由,韵味浓厚,颇具感染力。
民间散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收集策略研究杜昕1段华梅2高鹏翔1(1.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小湾水电站云南大理671000)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是指在1949年以前,我国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反映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哲学、伦理、宗教、民俗、语言、文字、天文、历法等方面情况,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我国民间散存有大量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但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发霉、受潮、粘连、虫蛀、破碎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档案文献遗产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工程的不断推进,做好民间散存珍贵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收集工作俨然成为抢救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必然要求。
一、收集民间散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阻碍因素(一)分布零散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存在“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东北、内蒙地区主要分布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西北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西南有藏族、彝族、傣族等;中南、东南有苗族、壮族、瑶族等。
[1]此外,散存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普遍具有归户性,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
例如,贵州清水江流域的契约文书就散存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锦屏、黎平、天柱、三穗、剑河、岑巩、台江、施秉等县大量分布,锦屏县档案馆曾在加池村江少卿一户就征集到1118件、河口乡南邓德良家征集到183件。
分布十分零散,“摸清家底”展开征集的难度非常大。
(二)资金匮乏一方面,档案馆的经费要用于民间调查、收集、保护、数字化、编研等各项工作,其中能用到收集工作上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珍贵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征购经费也是一笔巨大开销,没有充足经费保障难以完成。
例如在贵州彝族主要聚集的毕节地区,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收集彝文档案,当时都是免费从居民手中征集上来的;80年代左右,随着相关重视程度的提高,收购价也上升到几百块;如今,彝族聚居的四川、云南等地的相关机构也到该地区大量收集,一本彝文原件的价格已经被炒作到了5000元,毕节档案馆也表示这个价格实在难以承受。
(三)认识不足少数民族群众往往对散存在家中的珍贵档案没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第一,许多民间散存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被视为家族的“传家珍宝”,不许外人碰触,征集更无从谈起。
第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崇拜,如彝族的部落首领、水族的水书先生等,他们去世时,生前产生的大量珍贵档案也作为祭品一同烧毁或焚毁。
第三,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迷信思想严重,家中不顺就认为是珍藏的档案古籍在“作怪”,于是将其摧毁以求平安。
第四,收购力度的加大使那些不能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群众漫天要价、炒作、贩卖、倒卖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收集机构众多《档案法》规定:“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
”因而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博物馆以及科研机构等众多单位出于职能、业务和科研等多方因素,展开“竞相争夺”,严重增加了档案馆在其中的收集难度。
例如,藏文经典的收集单位就有西藏档案馆、西藏图书馆、西藏博物馆、西藏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萨迦县萨迦寺、拉萨市政协文史民宗法制委员会、拉萨市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几十个不同机构。
二、收集民间散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策略(一)宏观层面1.完善法律、健全制度首先,要完善档案收集工作的相关法律。
《档案法》第十六条规定虽提到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收集权力,但我国目前尚无完整档案收集法律体系,因此,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应当依照《档案法》中有关收集工作的条款,结合地方民族历史档案散存情况,制定具体指导收集工作的法律条例,从根源上确保档案馆在收集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要健全收集工作的相关制度。
针对收集工作本身,需要统一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收集标准,明确收集范围,规范收集程序;针对收集工作人员,需将收集成效纳入业绩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
最终把这些内容规范化、制度化。
2.加强领导、经费保障首先,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领导需要高度重视,了解民[摘要]本文分析了收集民间散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阻碍因素,并提出收集策略。
认为宏观上需加强领导与宣传,完善法律与制度,明确归属;微观上需通过全面调查,鼓舞奖励,灵活运用方法,免费提供代存等途径实现民族散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收集。
[关键词]民间散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收集【黑龙江史志2014.24(总第337期)】75间散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基本情况,规划整体工作,运用“大战略观”,协调统一部署,相互配合。
把短期目标和长远计划相结合,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收集成果并商讨下一步工作。
其次,还应将抢救保护、征集征购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注重经费的持续性,切忌只兴一时热潮,便无下文。
2007年5月14日,贵州毕节地区的行署办会议上就确定了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彝文档案所需的23.4万元经费,除上级补助的8万元外,由地方财政补助15万元,征集费按每册1000元的标准补助,由财政验收后据实核拨。
会议后档案馆一次性收集到原件170余册,但此后就无持续经费支持,收集工作也便停罢。
3.宣传教育、取得支持收集民间散存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要辅以广泛的宣传教育。
可通过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媒介广泛宣传收集工作的目的、范围和意义,让民众意识到收集民间散存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是探索本民族发展进程,研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法、医药等各面的需要,捐交手中的民族历史档案是抢救和保护祖国历史文化财富的爱国行为,鼓励主动捐交。
此外,还可以通过张贴征集公告,举办珍品展览交流会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收集散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意义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从而捐献更多的档案或提供更多的收集线索。
4.明确归属、多方协作一个地区、一种类型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应该集中在当地温湿度调控、防虫、防尘、防光等保管条件较好的档案馆统一保管,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档案的实体安全,保持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因此,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在珍贵档案的归属问题上有一个指向性,明确其归属。
其次,当地档案馆也应该与其他具备保护职能的单位取得联系,协调合作。
此外,图书馆、博物馆、民宗委等单位也应该从全局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协助配合档案馆完成收集工作,做到不争个体利益,追求集体利益,利用工作便利收集民间散存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并转交到档案馆统一保管。
(二)微观层面1.全面调查、登记到户要广泛开展收集工作,就要全面调查了解本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存在状况、数量、类型、价值、内容等基本信息。
了解本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演变情况,生活、生产状况以及民族风俗和特色;是否具有自己的文字;有无重要历史事件;民族名人后裔是否有存有文献材料、家谱、族谱、手迹等。
此外,针对零散分布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要深入到民间,重点地区逐户走访,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民间实际散存情况,掌握一手数据。
调查中发现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要登记档案线索,数量、类型、内容、残损情况等详细信息,并可劝说捐赠或购买。
2.精神鼓舞、物质奖励一些民间收藏档案的家庭或个人为保存这些珍贵档案承受过各种风险和压力;有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是收藏爱好者通过交换取得的;还有为避免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受损或流失从一些倒卖、贩卖档案的不法分子手中购买过来保存的,他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付出过代价,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因此,档案馆在收集过程中应当多加鼓励,肯定收存者在保护珍贵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针对特殊情况的珍贵档案应主动支付一定的物质报酬予以征购。
对自愿捐赠的保存者,应给予一定的荣誉和表彰,提供复制件作为纪念,同时还在档案利用中给予一定的便利。
[2]3.灵活运用方法档案馆在收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应对,尽可能多而全面地收集散存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
首先,大力倡导主动捐赠。
可登门造访进行思想动员,力求自愿捐交;若一时不愿意捐交可先登记线索,日后反复到访动员,努力做通工作。
其次,可采取购买的方式。
需要购买的档案可商洽合适价格征购;针对漫天要价的收存者,可通过相关法律条例的讲解教育来转变其观点。
再次,针对实在不愿被征集、征购的,可争取抄写、复制原件或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获取档案信息。
最后,还要注意与造纸厂、古旧书店、文物商店等单位协作,当他们收集到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或相关资料、线索时应及时转交至档案馆,以防遗漏的珍贵档案被错误处理。
4.免费提供代存为更好地将散落民间却又无法收集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吸引到档案馆,向民众提供“免费代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样做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集”,却达到了和收集同样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收集工作的弹性。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的档案馆就特别注重收集散存档案,他们与收存者协商各种办法,只要他们愿把档案存放在档案馆,就免费为其整理、修复、保管,收存者仍享有档案所有权,可随着收回,向外借阅须经其同意。
此举一出,成效颇丰,千叶县靠大量收集建立了150个全宗。
[3]近年来,国内的一些档案馆也有了这样的实践。
贵州省锦屏县档案馆就通过免费代存收集了大量契约文书,不仅从根本上保护了档案的实体安全,更尽可能地开发了那些几乎不可能被开发的档案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1]华林.档案管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6.[2]郑文.档案管理系统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80.[3]刘国能.日本当今档案工作态势[J].档案学通讯,1995,(2):64-66.基金项目:论文为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问题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2B TQ048作者简介:杜昕,贵州安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报与档案学系在读研究生;段华梅,云南大理,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小湾水电站;高鹏翔,河南林州,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报与档案学系在读研究生。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