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的概念、共同特征、分类和障碍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30
心理学上神经症的名词解释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许多人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
但是,什么是神经症?在心理学上,神经症是一种由焦虑和强迫症状所表现的精神疾病。
它通常是由于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导致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神经症的特点。
神经症患者往往会面临持续的焦虑和恐惧,无法从这些情绪中解脱出来。
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紧张,对常规的日常活动感到困难。
一些常见的神经症症状包括恐慌发作、强迫症思维和行为以及社交恐惧症等。
与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相比,神经症通常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患者可能会几个月或几年地经历这些症状。
那么,神经症的成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神经症的出现与个体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个体内部的冲突和压力可能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从而引发神经症症状的出现。
例如,一个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可能会产生强迫症状,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任何一丁点的瑕疵。
而一个经历过创伤的人可能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常面临不断重现的恶梦和闪回。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神经症对患者及其周围人的影响。
首先,神经症症状会使患者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他们可能无法集中注意力、缺乏工作效率,并且可能会对平常的活动感到不安和恐惧,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此外,患者也可能面临睡眠问题,如失眠或多梦。
这种持续的紧张和恐惧状态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消化问题以及心脏疾病。
然而,神经症不仅对患者自身有影响,也对其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例如,患有强迫症的人可能会需要频繁进行某些特定的行为,例如洗手、整理物品等,这可能会让与其共同生活的家人感到困扰和不便。
此外,神经症患者有时也会变得过于依赖他人的支持和肯定,这可能会对亲密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治疗神经症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心理学提供了各种治疗选择,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
药物治疗通常用于减轻症状,例如通过调整神经递质的水平来减少焦虑和恐惧的情绪。
第十章神经症性障碍及分离(转换障碍)第一节概述一、概念——P1131、神经症性障碍是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和预后颇不一致的一大类精神疾病。
2、各种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症状常可见于多种疾病。
二、共同特征(考点30)——P1131、患者自觉其精神活动能力受损,即有痛苦感。
2、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3、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4、自知力大都良好。
5、起病多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
6、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
第二节惊恐障碍(考点31)一、概念及病因——P114-1151、概念: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2、病因:包括遗传、神经生化(乳酸盐)、心理等。
二、临床表现——P1151、惊恐发作:患者突然感到心悸、胸闷、胸痛或呼吸困难,有即将窒息的感觉。
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因而惊叫、呼救。
可出现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以及运动性不安。
程度严重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5-20分钟。
2、预期焦虑:发生在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担心再次发病,可出现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情况。
3、求助和回避行为:发作期中,患者因强烈的恐惧感而立即要求给予紧急帮助。
在间歇期,患者可因为担心发病时得不到救助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
三、诊断与治疗——P115-1161、诊断:无明显原因起病,有多种自主神经症状,症状强烈,有强烈恐惧感,持续时间短,可呈反复发作,重点排除其他精神障碍。
2、治疗:(1)治疗目的:尽早控制惊恐发作、预防再发和引起恐怖障碍。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联合应用。
(2)药物治疗:起效较快,适合快速控制症状。
包括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等。
(3)心理治疗:起效减慢,适合预防再发。
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呼吸行为训练、暴露疗法、放松训练、认知重建等)等。
历年试题21(单选题)惊恐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为( )A.对某个客体的强烈恐惧B.担心的等待C.惊恐发作D.自由浮动性焦虑【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对惊恐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的掌握。
第一章绪论精神障碍护理学:是研究对精神障碍病人实施特殊护理的一门科学。
是精神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一个分支,是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沟通: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相互了解、协调一致、心理相容。
心理护理: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的方法,美好的语言对病人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精神障碍:是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和个人(社会)功能受损以及(或)本人感动精神痛苦。
精神症状:是精神障碍病人在意识、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社会功能: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不同,导致病人的个人功能或社会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一个人的社会功能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工作、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
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指各种幻觉、妄想及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迟滞及紧张症性行为。
心理因素:指个体的性格、认知与价值观,对外界事物的情感态度,个体的行为方式及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等。
社会因素:指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经济状况等。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感觉脱失:无任何感觉称感觉消失或感觉脱失。
感觉减退: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减低。
内感性不适:是病人感觉体内有不舒服或不能忍受的撕扯、挤压、虫爬感等,但病人不能明确说明不适的部位。
幻觉:是没有客观事物或缺乏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且产生的知觉体验。
感觉过敏: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嗅幻觉:指病人闻到环境中或体内有难闻的气味,如腐臭、化学药品、物品被烧焦等气味,往往引起病人不愉快的情绪或继发被害妄想,认为是坏人要害他而释放的毒气。
味幻觉:病人尝到食物或饮水(料)中有奇怪的味道,可继发被害妄想,认为别人投毒害他,因此而拒食。
神经症的名词解释神经症是人们普遍使用的术语,用以描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症状的集合体。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神经症的名词解释并不止于此,它涉及更广泛的理解和探讨。
首先,神经症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反应模式,对个体长期压力和不良心理经历的一种响应。
这种反应模式可能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状态,以及身体上的症状,如头痛、肌肉紧张和心悸等。
因此,神经症不仅涉及心理因素,也包括身体上的症状,这是其与其他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区别。
其次,神经症与人的个体差异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机制和抵抗力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应该意识到神经症并非是一个单一定义的疾病,而是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综合结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人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并表现出神经症的症状。
此外,神经症还被认为是一种与个体内心冲突和焦虑有关的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是最早研究神经症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冲突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神经症的发展是由内心与无意识冲突导致的。
这种冲突可能涉及个体内心深层的欲望、禁忌和无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可以被视为一种妥协结果,既满足了无意识的欲望,又能够减轻内心冲突和焦虑。
其实,神经症的名称在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中逐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体化的诊断方式,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
这种变化源于对精神疾病的更深入研究和理解。
但是,神经症这一术语仍然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普通大众中。
总的来说,神经症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
它涉及到个体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神经症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它的本质和影响。
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医学已经提供了更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但对于神经症的理解仍然是值得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方向。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接纳神经症,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那些受到其困扰的个体,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身边的人。
神经症名词解释神经症是一类心理疾病,又称为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由焦虑和恐惧引发的身体和心理症状的集合体。
下面对神经症的名词进行解释。
1. 焦虑:焦虑是指一种无法控制的担心、恐惧和紧张感。
神经症患者常常感到不安和害怕,过度担心各种事情的可能结果。
2. 恐惧障碍:恐惧障碍是指患者对特定事物或情境产生强烈且无法控制的恐惧。
常见的恐惧障碍包括社交恐惧症(对与他人的社交互动感到极度恐惧)、广场恐惧症(对特定地点或情境感到恐惧)和恐慌症(反复出现的恐慌发作)。
3.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由强烈的思维和行为强迫的表现的疾病。
患者常常反复进行某些行为,如洗手、检查等,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4. 情绪失调:神经症患者常常情绪波动大,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沮丧、恐惧、愤怒等。
这些情绪的变化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5. 身体症状:神经症常常伴随着一系列身体症状,如头痛、胸闷、心悸、胃痛等。
这些症状并没有明确的身体疾病原因,却常常困扰患者。
6. 过度危机感:神经症患者常常对外界的小事产生过度的反应。
他们常常感到不安和不安全,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感到过度担心。
7. 典型表现:神经症患者的典型表现包括犹豫不决、担心过度、自我中心、固执己见等。
他们常常难以适应现实生活,与人交往时也感到困难。
8. 较小的问题引起的过度反应:神经症患者对一些相对较小的问题往往反应过度。
他们容易过分紧张和担忧,而且往往无法摆脱这种思维和情绪。
9. 认知扭曲:神经症患者存在认知扭曲的问题,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外界的情况有一些错误的判断。
这种认知扭曲可能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10. 干预治疗:神经症是可以通过干预治疗来缓解和改善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学治疗)和放松训练等。
总之,神经症是一类以焦虑、恐惧和身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疾病。
通过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精神科护理学【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助产专业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随着社会压力逐渐增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不仅严重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同时也带来的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在全球疾病负担重,排在前十位的有五种都是精神类疾病。
因此,加强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将是21世纪人类卫生健康最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精神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是关于认识精神科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精神及心理健康的学科。
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历年的护理资格考试中,精神病学考题所占比例也逐年增加。
通过《精神科护理学》的学习,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具备一定的对精神疾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精神疾病患者危急状态的防范与护理,了解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医院护理、家庭护理与社区防治等。
在提高对精神及心理疾病识别能力的同时,又能提升学生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增进学生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设计思路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心理健康培养,以教学质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
授课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期间穿插心理小品、心理剧等生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方面,凸显以下特点:①大量生动的临床案例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②深入讲解精神疾病的起病因素、心理活动及心理过程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神病人;③对其他护理基础学科或相关学科中已经详细、重点介绍的知识板块,如护理程序、整体护理等,仅作简单介绍,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但对于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社区康复等内容,则作详细讲述。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各类精神疾病的护理常规、分级护理管理、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精神障碍护理学:精神障碍护理学生意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的专科护理学。
它以精神障碍患者为服务对象,为精神障碍患者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时间指南,最终使精神障碍患者达到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
第二章护理沟通概论护患沟通:护患沟通时护士和患者及家属之间交流信息和感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过程。
共情:共情也称“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深入到别人的内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认识其思想,体验其情感,并产生共鸣。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下,人体出现的各种精神活动紊乱,表现为具体临床诊断意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遗传度:遗传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度称为遗传度。
第四章精神障碍症状学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联想困难。
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脑子空洞无物。
思维散漫:又称思维松弛,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
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停泄不前,迂回曲折,出现节外生枝的联想,通常说明讲话人的抽象概括和理解能力低下,表现为说话啰嗦,抓不住重点,包含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的分枝。
异己体验:这组症状的共同特征是思维的归属性不属于自己,也不受自己控制,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模仿言语:患者模仿周围人讲话的内容,别人说什么患者就说什么,只是一味地机械性重复,好像是别人言语内容的翻版。
精神自动症综合征: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假性幻觉、被控制感、被揭露感强制性思维及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患者的突出体验是异己感,可有思维插入、思维被广播等被动体验,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紧张症侯群:表现为木僵、违拗、被动服从、蜡样屈曲、作态,以及刻板言语、刻板动作等,有时又表现为突发的兴奋、冲动行为。
神经官能症——精神神经症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精神症,是一组非精神病功能性障碍。
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
什么是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1]又名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
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基础。
可取的快速理想的效果。
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
病程不足3个月或仅有一次短暂发作者称为(neurotic reaction)。
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
患者虽有多种躯体的自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神经官能症共同特征1、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2、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3、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4、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5、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6、社会功能相对良好;7、自知力充分。
病因病理病因神经官能症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
患者虽有多种躯体的自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神经症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文章导读
神经症头疾病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般就是患者会有组织性的障碍或者是功能
性的障碍,在认知和分辨能力方面会受到阻碍和影响,所以患者的神经系统会出现问题,
经常会时好时坏,出现不稳定的情绪问题。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随碍。
神经症的共同特征包括:
(1)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盎、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索,但非应激障碍;
(2)是一组机能性陈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伪症状;
(3)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4)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
(5)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6)社会功能相对良好;
(7)日知力充分。
提出神经症的特点:持久的心理冲突,让当事人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且感觉到痛苗,影响其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为基础。
第六章神经症神经症(neumis)又名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大功能失调的疾病总称。
神经症是变态心理研究的经典内容,是心理咨询门诊最为常见、心理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类心理疾。
本章将在阐明神经症的共同特征基础上,依次就神经衰弱、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疑病症的表现与防治问进行讨论。
一神经症的共同特征神经症的临床表述可追溯到二千年以前,直到1769年,苏格兰精神病学家william cullen才正式提出神经症的命名。
本纪初,神经症的概念已在西方广为流行,并传入中国。
近几十,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中又取消了神经症的称,而是按照各种亚类疾病来命名。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仍在使用神经症的命名,并提出了下列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以后述神经症综合征之一为主要临床相:痞症性分离症状或转换症状,轻度抑郁症状,恐怖症状,强迫症状,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症状,疑病症状,神经衰弱症状,其他神经症症状或上述症状的混合;2.严重程度标准,因上述症状造成至少下述情况之一:妨碍工作、学习、生活或社交;无法摆脱精神痛苦,以致主动求医;3.病程标准,持续病程至少3个月(除癌症或惊恐障碍外);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等疾病。
我国神经症的分类是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来进行的,分为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癌症、神经衰弱等。
神经症的共同特征除了上述诊断标准所列项目以外,起病常与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有关,患者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没有任何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自知力完好,主动求治,人格完整,适应现实社会能力良好。
神经症是临床门诊中常见的疾病,全国流行学调查,患病率为22.21%,精神科门诊中神经症占50%,内、外各科就诊者中神经症占9.5%,由于患者主动求治,自知力完好,心理咨询门诊接待的对象多为神经症者。
国外学者调查,神经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1%,远远高于精神病的1.7%患病率。
神经症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
其共同特征为:①临床主要表现为脑功能失调症状、情绪症状、强迫症状、疑病症状、多种躯体不适感等症状,常可以混合存在;②除癔病外,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③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④病程迁延至少3个月以上;⑤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即使有器质性病变也不能解释患者的临床症状;⑥患者对疾病有自知力,疾病痛苦感明显,有主动求治要求;⑦社会功能相对完好,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
《精神障碍护理学》简答案例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精神障碍护理学》练习题答案一、简答题1. 精神医学的发展,经历了的革新运动包括哪些?(1)认为精神障碍是可以治疗的,主张人道地对待患者,被认为是精神医学的首次革新运动;(2)弗洛伊德突破了器质性病因论研究的瓶颈,将精神医学带入“心因性病因论”的研究范畴,被认为是精神医学的第二次革新运动;(3)社区精神卫生运动被称为精神医学的第三次革新运动;(4)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是精神医学的第四次革新运动。
2.精神障碍的病因包括哪些?神障碍病因学,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躯体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心理应激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体素质因素。
不同的因素在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3. 判断某种精神活动是否属于病态,应从哪几个方面加以分析?①纵向比较,即与患者过去的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活动的改变是否明显;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同龄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过了一般限度;③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所处的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④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4.感觉与知觉的概念及其关系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物体的色、光、声、味、形、冷热、软硬以及躯体的各种疼痛感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平衡觉、运动觉等均属于不同类型的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是人类最初级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是人脑对感觉到的事物经过综合,并借助于过去的经验所形成的一种完整的印象。
但知觉不能等同于各种感觉的相加,而是经大脑皮层的调节与整合,将事物的各种属性按相互关系组合为一个整体。
5. 幻觉的概念与特征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幻觉是精神障碍患者最常见且重要的症状之一。
神经症概念: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感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神经症共同特征: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总称。
神经症共同特点:(1)神经症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
(2)神经症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
(3)神经症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光有精神症状,没有躯体症状叫精神痛苦)(4)神经症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5)神经症各亚型有其特征性临床相。
(6)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7)神经症患者社会功能相对良好。
(相对于精神障碍而言)(8)神经症患者自知力充分。
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 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恐惧症(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神经症。
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