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X染色质标本制备与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499.50 KB
- 文档页数:9
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张皓予15335203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制备的方法。
2.正确识别巴氏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位置。
3.说明人体细胞中核内X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数目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X染色质呈现于女性体细胞间期细胞核内。
在口腔黏膜细胞、羊水脱落细胞、皮肤结缔组织等细胞中均可检出。
用苯酚品红改良染液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较浓,多位于核膜内侧缘,呈凸平形、卵圆形、扁平或三角形,直径约1μm大小的小体。
女性细胞核中出现率为40%~60%。
Barr和Bertram首先(1949)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中发现,在多数核中部有一个小的深染的小体,而在雄性猫的同样细胞中只能偶而观察到这种小体,此后许多人的研究指出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两型现象在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和灵长类等动物的多数组织细胞中存在,而在噬齿类中只在少数组织中可以观察到。
这种染色质小体现在称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或称为“巴氏小体”(Barr body)。
这种小体常位于核膜的内表面,呈Feulgen阳性反应,表明是DNA的成分,有证据表明,性染色质的存在是由于在雌性哺乳动物核中存在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X染色体处于失活状态。
雄性个体只有一个X染色体。
因此原则上男性不应有性染色质。
但如果一个男人有XXY染色体,那就会有一个性染色质,虽然表现为男性。
同样,XXX的三体应当有两个巴氏小体。
因此,性染色质实质上是一个失活的X 染色体。
为什么失活的X染色体会以巴氏小体的形式显示出来?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证明,在雌性个体中那根失活的X染色体已经异染质化,成为功能性异染质。
使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已经证明,失活的X染色体的固缩周期与其它染色体是不同步的,它在S期是晚复制的。
此外,人们也已发现,晚复制的这根X染色体常位于核的边缘,这个位置也正好是巴氏小体出现的位置。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与用具显微镜,水浴锅,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根据X染色体失活与Lyon假说,雌性哺乳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有转录活性,另一条X染色体无转录活性,呈固缩状,形成X染色质。
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且失活是随机的。
本实验以人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发根毛囊细胞为材料制备X染色质标本,通过硫瑾染色、压片等方法观察巴氏小体。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1.引言1.1巴氏小体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对为性染色体。
女性为XX,男性为XY。
X与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在减数分裂时可以相互配对,其余部分则不同源。
Y 染色体含有很少的基因,而X染色体则含有大量的基因。
男性与女性的常染色体数目是一样的,所含有的基因数目也相等;但是女性含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一条X一条Y,因此女性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剂量远高于男性,然而研究发现女性伴性遗传基因的表达剂量与男性是大体相同的,其原因可以用剂量补偿效应解释。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的定义: 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雌、雄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也就是说,在雌性和雄性细胞里,由X染色体基因编码产生的酶或其它蛋白质产物在数量上相等或近乎相等。
剂量补偿存在两种情况,雌性哺乳动物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失活),只有一条X 染色体具有活性,使雌雄动物虽然X染色体数目不同但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另一种是X染色质的转录速率不同,如果蝇雌性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都有活性,但它们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
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张皓予15335203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制备的方法。
2、正确识别巴氏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位置。
3、说明人体细胞中核内X染色体的数目与性染色体数目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X染色质呈现于女性体细胞间期细胞核内。
在口腔黏膜细胞、羊水脱落细胞、皮肤结缔组织等细胞中均可检出。
用苯酚品红改良染液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较浓,多位于核膜内侧缘,呈凸平形、卵圆形、扁平或三角形,直径约1μm大小的小体。
女性细胞核中出现率为40%~60%。
Barr与Bertram首先(1949)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中发现,在多数核中部有一个小的深染的小体,而在雄性猫的同样细胞中只能偶而观察到这种小体,此后许多人的研究指出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两型现象在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与灵长类等动物的多数组织细胞中存在,而在噬齿类中只在少数组织中可以观察到。
这种染色质小体现在称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或称为“巴氏小体”(Barrbody)。
这种小体常位于核膜的内表面,呈Feulge n阳性反应,表明就是DNA的成分,有证据表明,性染色质的存在就是由于在雌性哺乳动物核中存在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X染色体处于失活状态。
雄性个体只有一个X染色体。
因此原则上男性不应有性染色质。
但如果一个男人有XXY染色体,那就会有一个性染色质,虽然表现为男性。
同样,XXX的三体应当有两个巴氏小体。
因此,性染色质实质上就是一个失活的X 染色体。
为什么失活的X染色体会以巴氏小体的形式显示出来?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证明,在雌性个体中那根失活的X染色体已经异染质化,成为功能性异染质。
使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已经证明,失活的X染色体的固缩周期与其它染色体就是不同步的,它在S期就是晚复制的。
此外,人们也已发现,晚复制的这根X染色体常位于核的边缘,这个位置也正好就是巴氏小体出现的位置。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与用具显微镜,水浴锅,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本实验旨在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通过将人体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和毛囊细胞解离、染色等步骤制片,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同时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1引言: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和Bertram在一些雌猫神经原细胞核中, 发现在核膜内缘有一个染色较深的近似三角形的小体, 在雄猫中没有发现。
根据后来的深入研究发现,这个染色较深的小体和性别有关。
直到1971年巴黎会议上正式被命名为X 染色质。
以后的研究表明巴氏小体是一个异染色质化的失活的x 染色体。
在正常的男性细胞中只有一个X 染色体,是正常有活性的, 因此男性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
而在正常女性细胞中有二个X 染色体, 其中一个正常, 另一个异染色质化因此在女性细胞中可见到一个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的个数= X 染色体个数一1 ,大都出现在核膜边缘。
性染色质在人类中,正常男性个体出现的比例约为1%,正常女性约为17-39%,在由性染色体数目异常而引起的性别畸型( X O 除外) 患者的细胞中, 可见到一个或一个以上巴氏小体。
因而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鉴别胎儿的性别和诊断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疾病。
1961 年, 英国遗传学家Lyon 根据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发表了莱昂假说, 明确提出了单个X染色体随机失活从而在两性间保证X 连锁基因转录水平一致的论点, 并为现在的科学家所普遍接受。
普遍认为, 巴氏小体的形成是与一个非编码RNA XIST 的大量且特异表达有关, 大量的XIST 顺式作用在其中一条X染色体上, 引发了该条染色质的广泛甲基化从而导致异染色质的形成, 使其上的基因出现表达沉默现象。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实验材料和仪器:1)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牙签;2)硫瑾染液;3)1mol/L的HCl、蒸馏水;4)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和毛囊细胞。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报告一、引言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携带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长丝状结构。
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大小等特征在不同物种和个体中是有差异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标本制作和观察,了解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二、实验材料1.新鲜的玉米幼苗2.醋酸3.高锰酸钾4.盐酸5.电镜滴管6.镜片和盖玻片7.显微镜8.实验室用具:手套、显微刀、移液器等三、实验步骤1.将新鲜的玉米幼苗准备好材料摆放在实验台上;2.取一片净玻片,滴加一滴醋酸,然后用电镜滴管吸取一点玉米根尖细胞悬浮液,滴在玻片上;3.将盖玻片慢慢压在悬浮液上,使悬浮液扩散均匀;4.把制作好的染色体标本放在带有千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将制作好的染色体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悬浮液中的染色体结构。
在玉米根尖细胞中,染色体呈为长条状丝状物,一般成双出现。
根据染色体的位置和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为A、B、C、D组。
五、实验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长丝状结构;2.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大小等特征在不同物种和个体中是有差异的;3.在玉米根尖细胞中,染色体大多数成对出现,有些物种的染色体可能会出现多倍体现象。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染色体标本并观察到了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携带体,对于了解生物遗传学、进化与变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只观察了玉米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体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可能会有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同时,在制作染色体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规范,以免对实验环境和个人健康造成危害。
以上是本次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的实验报告,通过本实验,我们对染色体的结构和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安全性和准确性的同时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其观察和研究在遗传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课件)本实验中,以人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与发根毛囊细胞作为材料进行硫瑾染色。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巴氏小体的所在部位和形态特征;并了解了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
1.引言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现在称为巴氏小体),而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
此后的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体细胞间期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失活并呈异固缩状态,即为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性染色质,直径约1μm,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在DNA复制期表现为晚复制。
巴氏小体的数目=X染色体数目—1。
关于X染色体失活,Lyon M.F 于1961年提出Lyon假说,主要内容有:①雌性哺乳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有转录活性,另一条X染色体无转录活性,呈固缩状,形成X染色质。
②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
③失活是随机的。
Lyon假说虽然可以解释一些问题但不是全部。
例如XO的Turner综合征患者会有各种异常。
多X患者还会有各种异常,而且X染色体越多症状越严重。
Lyon假说的补充:X染色体非随机失活。
生殖细胞中不发生X染色体失活。
失活的X 染色体上有活性基因与失活基因镶嵌存在。
因为X染色体的失活是个比较复杂的生物学问题,目前对这一现象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疑点。
在临床和法医学上可用巴氏小体鉴定性别。
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对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与发根毛囊细胞的染色制片,可以观察巴氏小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形态。
其参考值为: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X染色质约15%左右,平均16.4%,不超过30~35%,仅含1个X染色质。
男性只有0~3%,平均0.7%。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生物材料:人体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人体发根毛囊细胞。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并掌握染色体观察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3.通过实验加深对遗传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染色体标本制作是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其目的是将细胞中的染色体以一种可见且易观察的形式展现出来。
染色体观察有助于我们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变化,进一步理解遗传物质的复制、分离和交换等基本过程。
本实验将通过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来制作染色体标本,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器材: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生理盐水、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2.选取植物根尖:选择新鲜的植物根尖,长度约为5-10mm。
3.预处理:将根尖放入冰箱冷藏(4℃)约24小时,然后放入25℃的温水中浸泡约6小时。
4.固定:用镊子将根尖取出,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小时,然后转移到70%酒精中保存。
5.解离:将根尖放入1N的盐酸盐酸盐酸KOH溶液中,在60℃的水浴中解离10分钟。
6.漂洗:用镊子取出根尖,用清水冲洗3次,每次5分钟。
7.染色: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用滴管吸取龙胆紫溶液滴在根尖上,染色3-5分钟。
8.制片:盖上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
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染色体形态,可以看到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如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中期可以看到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而在后期则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分离和移动。
这证明了实验方法的可行性。
2.结果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细胞分裂过程与教科书中的描述基本一致,说明我们的实验方法是有效的。
此外,通过观察不同阶段的细胞分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周期和遗传物质的复制、分配等过程。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解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度解离的情况,导致染色体形态不完整。
姓名系年级学号日期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形成的呈异固缩状态,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在遗传学、细胞观察方面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实验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本实验中通过取人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与发根毛囊细胞进行硫堇染色、显微观察识别巴氏小体并进行计数,来描述巴氏小体的形态,并统计其在不同性别人体细胞中的出现率。
引言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而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
他以更多的动物组织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包括人类)等动物的不同组织的体细胞中,同样显示这种性别差异。
Barr称这种小体为核仁随体,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巴氏小体。
Barr推论这种小体是由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衍化来的。
20世纪60年代前后,根据对性染色体异常病人的X染色体与X染色质数目的关系的研究发现,X染色质数等于一个个体的X染色体数减1。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一个X染色质是一条异染色质化的X染色,在间期其DNA的复制要比其他的染色体晚(Morishima,1962)。
在一个个体中,究竟是来自父本还是来自母本的X染色体失活,则是随机的,这种随机失活是生物体内的剂量补偿机制(Lyon,M.,1962)。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X染色质是一种包含结构基因的异染色质,这种异染色质通常称为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chromatin)。
因为X染色体的失活是个比较复杂的生物学问题,目前对这一现象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疑点。
例如:是否所有组织的全部细胞中,在任何时间都存在这种X小体?失活的X小体是如何进行复制的?虽然对X小体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但目前X染色质的检查,在医学遗传的研究中,临床和法医诊断上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姓名摘要:X染色质(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口腔粘膜、头发根鞘细胞制备X 染色质,通过染色、压片等方法观察巴氏小体在细胞核内的分布及形态等特征,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观察与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以及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和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人类染色体畸变与疾病的关系提供基础方法、为遗传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达到了实验预期,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X染色质(巴氏小体)、口腔黏膜细胞、头发根鞘细胞1.引言X染色质小体(或称巴氏小体、性染色质小体、X小体等)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巴氏小体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中出现异固缩现象,表现出浓缩、染色深、无活性的特点。
巴氏小体在细胞分裂期可形成正常的染色体形态,但复制时间比有活性的X染色体稍迟一些。
巴氏小体在正常女性体内是由女性两个X 染色体中的一个失活形成,位于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大小约1~1.5 μm,呈现三角或椭圆形小体。
巴氏小体在女性体内数量为X染色体数减1。
”1949年,Barr在猫神经元核仁附近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他仔细研究发现这种小体出现在大多出现在雌猫神经元中,雄猫的神经元中则极少出现,即这种小体与性别有关。
Barr称这种小体为“核仁随体”,并推测小体是由两条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衍化来的。
他以更多的哺乳纲的代表性动物的不同组织做了观察,结果发现有袋类、偶蹄类、翼手类、食肉类、灵掌类(包括人类)的多种组织的体细胞中,同样显示这种性别差异(即雌雄二型现象)。
观察X染色质小体数在当时成为检测X染色体数是否产生变异的快捷方法。
题目 X染色质小体标本制备与观察【实验目的】1.了解X染色质的形成原理及X染色质的检查意义。
2.掌握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方法3.能正确鉴别X染色质【实验原理】①正常女性核型为46,XX。
在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有一个染色较深的椭圆形小体,即X染色质小体,是不具有转录活性并呈异固缩状态的X染色质这是女性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Lyon化失活形成的。
这种失活保证了雌雄两性细胞中都只有一条有活性的染色体,使两性X连锁基因产物的量保持在相同水平上。
②失活的X染色质小体一般位于细胞核内边缘,直径一微米左右,形状多样,有微凸形、三角形、圆形、短棒形等③X染色质小体数=X染色体数-1,正常女性1个,细胞检出率>40%,男性<2%④人的性别是由X和Y染色体决定的。
需要对人的性别进行鉴定时,除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临床生殖器官的检查外,还可以通过细胞学方法,如检查期间体细胞(口腔上皮,皮肤,羊水和血细胞等)的核内X染色质。
⑤正常女性间期细胞中,X染色质阳性检出率为20%~70%,大多为30%~50%,高时可达70%以上,男性细胞中则平均低于1%。
可采取口腔粘膜细胞,绒毛细胞,羊水细胞等进行检查【实验主要仪器试剂】1.试剂:45%乙酸,卡宝品红2.器材:显微镜,小吸管,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擦拭纸【实验材料】人体头发毛囊【实验方法步骤】1、快速拔取头发2、2、将含有毛囊的头发置于载玻片上(4或10倍镜检观察)3、3、滴上一滴45%乙酸水解至毛囊极易剥离(用解剖针轻刮即脱落为宜)4、分离毛囊,去除毛干和胶质,滴上一滴卡宝品红(刮毛囊前先将大部分乙酸去除后再轻刮下毛囊)5、染色10分钟后拇指压片法轻压或不压6、镜检(10倍镜找目标,40倍镜观察并拍照),计数7 、镜检l00个细胞,统计含有X染色质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正常值:男性: 2%以下或没有,女性:40%以上。
【实验结果及讨论】1:拔取头发时,要连根部拔起,小心放至载玻片上,以求拔下的头发含有毛囊且不易破坏可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