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观测业务调整方案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268.42 KB
- 文档页数:30
南昌市气象局关于成立南昌市气象局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昌市气象局
•【公布日期】2013.05.10
•【字号】
•【施行日期】2013.05.10
•【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审计
正文
南昌市气象局关于成立南昌市气象局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
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的通知
各县气象局,各科(台、中心):
为了全面推进我市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经市局研究,决定成立南昌市气象局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一、南昌市气象局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吴延年
副组长:罗冰、刘燕、高琰
成员:万冬明、罗美娟、郑晶
主要职责:负责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县级气象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领导和指导改革工作的实施;检查和督导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
办公室负责人:万冬明
成员:罗美娟、郑晶、刘玲、唐传师、张文红、龚细明、陈国荣、罗国金
主要职责:组织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县级气象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实施细则的实施;加强与省气象局职能处的沟通,做好分步推进改革的各项工作;承担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各项具体事务,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任务。
南昌市气象局
2013年5月10日。
基层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石,是公共气象服务的前沿阵地,是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兴则气象事业兴。
2013年,中国气象局出台《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对县级气象机构职能定位、岗位设置及职责进行了优化,县级气象部门以县级气象机构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县级气象现代化建设,县级气象部门综合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新要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地,县级气象机构的职能定位、岗位设置、业务服务体制和人才队伍素质已成为制约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短板。
2019年2月,中国气象局印发《研究型业务试点建设指导意见》和《2019研究型业务试点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气象部门坚持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基本定位,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形成观测自动、预报智能、服务智慧和新时代气象业务体系。
县级气象部门作为气象业务的基本单位和公共气象服务的落脚点,又一次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县级气象部门如何在推进气象事业发展实现成功转型,需要认真研究,积极作为。
1 县级气象部门现状1.1 县级气象机构及其主要职能县级气象机构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基本建立了以国家气象机构为主,局台分设、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地方气象机构补充的县级气象机构新格局。
县级气象管理机构履行政务管理、业务管理、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等十余项职责,一般设置了综合管理科、防灾减灾科;综合管理科主要承担政务管理、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等职责;防灾减灾科主要承担业务管理、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
县级气象业务机构承担气象业务服务工作,设置综合气象业务岗,承担观测、保障维护、气象预警预报、公共气象服务等职责,形成业务一体化、功能集约化、岗位多责化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地方气象机构一般设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防雷中心,承担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和防雷技术服务职责。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5.04.02•【文号】气发〔2015〕19号•【施行日期】2015.04.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许可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气发〔2015〕19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中气党发〔2014〕28号)和《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意见》(中气党发〔2015〕1号)相关任务,加快推进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特制定《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气象局2015年4月2日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和《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中气党发〔2014〕28号)、《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意见》(中气党发〔2015〕1号)的总体要求,全力做好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依法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创新行政审批管理方式,确保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接得住、管得好。
全面依法履行气象管理职能,建立气象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和全面推进气象部门党的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1.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向法治、创新、廉洁和服务型政府部门转变,注重通过强化标准规范和行政执法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提高气象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09.12.30•【文号】气发[2009]463号•【施行日期】2009.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气发〔2009〕4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已经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是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观测系统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请各省(区、市)气象局依据本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施计划,并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国气象局2009年12月目录一、发展目标二、主要任务(一)国家气候观测网1.地面气候观测2.高空气候观测3.大气成分观测4.海洋基本气候变量观测5.陆地基本气候变量观测(二)国家天气观测网1.地面气象观测2.海洋气象观测3.高空气象观测4.天气雷达观测5.气象卫星观测6.移动气象观测(三)区域气象观测网(四)专业气象观测网1.农业气象观测2.交通气象观测3.人工影响天气观测4.风能观测5.太阳能观测6.电力气象观测7.环境气象观测8.城市气象观测9.空间天气观测(五)技术装备保障1.建立健全技术装备保障体系2.运行监控3.维护维修4.装备供应5.计量检定6.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六)观测数据质量与观测产品1.主要内容2.实施进度(七)技术研发及平台建设1.技术研发2.国家气候观象台3.基础平台建设和设备考核试验三、保障措施(一)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二)完善体制机制(三)提高队伍素质(四)统筹各类资金投入(五)加强交流与合作附录附表1:气候观测要求(GCOS指标)(a)基本气候变量(b)地面和高空基本气候变量观测精度要求附表2:天气观测要求(WMO指标)(a)地面气象观测(b)高空气象观测(c)辐射观测附图1:优化后国家基准气候站分布图(草案)附图2: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布局图(草案)附图3:全国雷电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4:新一代天气雷达布局图(216部)附图5:调整后的农业气象观测站分布图附图6:风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7:太阳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8:空间天气观测布局图(草案)本规划依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统筹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对气象工作的投入,按照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了2010-2015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目标,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等方面的发展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
(业务管理)江西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实施细则江西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实施细则江西省气象局2013年7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气发〔2013〕28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54号)和《江西省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赣气发[2013]105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我省县级综合业务改革深入发展,现制定本实施细则。
1总体要求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是提高县级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社会管理能力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基层气象现代化的基础工作。
必须在中国气象局的统一决策部署下,立足于我省的现实基础,针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把握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围绕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任务,面向社会服务需求,以优化业务布局、调整业务分工、完善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加强监测预警业务、改革综合观测业务、建设综合气象业务系统为重点,构建业务一体化、平台集约化、岗位多责化的县级综合气象业务。
与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同步,南昌、九江、上饶市所辖县(市)气象局,以及玉山、吉安县、湖口、万载县气象局要在201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任务,其他市县到2015年年底前完成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任务。
2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主要内容2.1公共气象服务县级气象部门负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开展面向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和应急气象保障服务。
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部门联动工作,开展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和气象灾害调查工作,协助上级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
应用或订正上级指导产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开展环境、交通、水文气象服务,因地制宜开展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电力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
精品文档第七届XX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试卷(含答案)(满分19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竞赛工种-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一、填空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1.《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规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实行( 1 )、分级管理的原则。
(分类保护)2.《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理念和发展方向,改革调整现有的观测业务流程,建立从原始观测信息获取到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制作的全程观测业务,实现观测手段向综合集成转变,实现观测业务从以原始观测信息获取为主向观测数据质量把关、( 2 )和( 3 )转变。
(观测系统运行保障)(观测产品加工制作)出自《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二、(三)”3.根据《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对拟迁观测站观测资料序列分析主要从资料的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 4 )进行分析。
(均一性)出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38页4.大气探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初始阶段是一系列定量测量地面气象要素仪器的出现,其标志性仪器为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的( 5 )。
(水银气压表)出自《现代气象观测》,第一章5.雨是指由云中落下的水滴构成的降水,其直径一般在( 6 )mm之间。
(0.5~6.0)出自《大气探测学》,P75,第四章6.新型自动气象站基于现代总线技术和(7 )系统技术构建,采用了国际标准并遵循标准、开放的技术路线进行设计,它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硬件包括采集器、(8 )、传感器、外围设备四部分。
(嵌入式)(外部总线)出自《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P27.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是通过对质量变化的快速响应测量降水量,其称重测量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9 ),另一种是振弦技术。
(基于电阻应变技术)出自《降水观测规范--称重式降水传感器》P78.《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 10 ),编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附件: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案的通知》(中气函〔2018〕84号)有关全面深入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要求,制定本案。
一、改革的必要性中国气象局党组按照党的十九大所确立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到2035年努力率先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
实现观测自动化,推进观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适应新时代气象工作要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关键点。
地面气象观测是覆盖面最广、需要人力资源最多的一项基础性业务。
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
然而,对照新时代气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结合不紧密,观测效益不高;二是新技术新法在业务中研发和应用程度不够,观测自动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三是业务布局、业务流程不够集约、高效;四是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等。
因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
二、改革目标2019年1月1日完成全国地面观测站观测自动化整体切换工作,实现业务运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业务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台站岗位设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主要实现以下五面的目标:1.完成观测项目优化调整,形成台站观测项目以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为主、省局自定为补充的业务布局,同时实现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促进观测效益的充分发挥。
2.依托技术创新,解决人工观测项目的自动化问题,实现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自动观测、数据在线质控和实时快速传输。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气象局关于全国气象部门机构改革方案的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1983.03.29•【文号】•【施行日期】1983.03.2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气象局关于全国气象部门机构改革方案的报告的通知(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国家气象局《关于全国气象部门机构改革方案的报告》,已经国务院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组织实施。
关于全国气象部门机构改革方案的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全国气象部门从一九八三年起将进行管理体制第二步调整改革,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82〕51号文件第八条“以国务院业务部门为主与地方双重领导的单位,它们的体制变动、机构改革、人员编制紧缩等问题,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商同地方政府提出改革方案报国务院批准”的规定,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气象部门机构改革的方案,并在今年一月召开的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后又征求了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意见。
气象部门的机构改革将与管理体制的第二步调整改革结合进行。
计划一九八三年第三季度前完成省、市、自治区气象局、地区气象部门两级的机构改革,一九八三年冬或一九八四年春完成县一级气象部门的机构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调整配备好领导班子,精简行政机构的层次,加强业务、科技、教育管理等职能单位,充实事业单位的技术力量。
争取经过三、五年的努力,使气象部门的机构设置趋于完善、合理。
改革方案如下:一、配备好领导班子气象工作科学技术性很强,服务面涉及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各部门,目前气象部门领导班子中知识化、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领导班子的配备,在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的同时,应当更强调知识化、专业化。
在调整配备领导班子时,要特别注意选配具有气象大专程度的干部任一、二把手,在班子内懂专业的干部应达到二分之一,并在近几年内逐步达到三分之二。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气发〔2015〕97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加强观测业务管理,规范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进一步提升观测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气象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现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国气象局2015年12月31日气象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气象观测业务管理,规范气象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气象观测业务事故是指因人为原因造成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断,伪造涂改毁坏数据,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情况。
第三条观测业务事故分为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第四条事故责任主要包括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
直接责任指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直接造成事故发生应承担的责任;主要领导责任指因为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事故发生应承担的责任;重要领导责任指因对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事故发生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章重大事故第五条伪造涂改毁坏原始观测数据。
第六条因人为原因导致出现以下观测业务中断情况:(一)新一代天气雷达单站出现连续30天以上观测数据全部缺失或错误。
(二)气象卫星的灾难性故障、一级故障,地面应用系统的一级故障。
(三)高空气象观测单站出现连续6个观测时次以上观测数据全部缺失或错误。
(四)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单站出现连续6天以上观测数据全部缺失或错误。
气象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气象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撤销气象部门建制,划归国家气候中心,实现机构体制调整优化,打破原有垄断,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气象事业。
二是,推进大数据化和网络化建设,加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
基本完成气象观测站自动化、网络化改造,观测监测能力明显增强。
推进数字气象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数字技术的气象信息服务体系。
三是,推进应用和服务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大支持。
积极推广各类特色气象产品和服务,广泛开展气候灾害预警和防御尖端技术应用,为保障国计民生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体系。
制定颁布《气象法》等重要法规,建立健全气象标准体系。
五是,增强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融入国际气候治理格局和技术标准体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气象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产生重要影响,为建设世界一流气象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数字和智慧化转型,全面提高服务能力。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24.06.18
•【文号】气测函〔2024〕130号
•【施行日期】2024.06.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综合观测
正文
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
要求(1.0版)》的函
气测函〔2024〕130号各省(区、市)气象局,探测中心,各有关单位:
为提升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能力,指导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能力建设。
我司组织编制了《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现予以印发。
附件: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24年6月18日。
综合气象观测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摘要:各有关单位在加强其安全防护的同时,也为促进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其精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使其服务功能得到了最好的改善。
本文就如何做好综合性的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就如何加强综合性的气象监测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改进综合性的气象监测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技术要点;质量控制引言:综合气象监测是一种将天基、地基和空基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气象监测方法。
在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方面,综合气象监测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性气象监测体系基本建成了以地面为基、空基和天基为一体、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覆盖面广泛的综合性气象监测体系。
这一制度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作用。
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重要性在气候变化日益显著的今天,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对我国的农业和工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要使气象数据更加完备,必须强化综合性的气象观测。
气象工作是气象部门开展气象分析、预报、防灾、科研等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各类损失,为地方的农业工业生产、生活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气象观测技术要点1.做好复杂天气的观测管理气象机构要严格落实全国气象机构的安全生产稽核工作。
在观察工作中发挥领导、监督作用。
全面检查观察操作中的安全隐患,做到及时、高效地进行纠正;要时刻注意气象的变动,并对各类观测仪器进行检修保养。
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对各种设备进行巡视,并加强对气象观测仪器的运行状况的监控。
健全和落实接口机制运行监测、维护和应急维护方案,进行应急观察和应急演习,并按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相关工作。
2.加强观测仪器设备管理气象监测仪器的正常使用对其经营和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天气条件的变化和复杂性,使得监测仪器和设备很难进行高效的监测。
某县级气象机构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气象服务标准化、现代化,提高综合气象服务服务水平,强化对当地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技术支持。
2014年县局综合气象业务技能竞赛理论试题姓名: 成绩:(闭卷,总分145分,考试时间110分钟)说明:所有试题均按要求按次序在答题卡上答题,要求有顺序的一定按先后顺序答。
一、填空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1.草温观测区域的草株高度超过10cm 时,应修剪草层高度。
2.《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于2012年8月22日通过,自2012.12.01起施行。
3.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要提高县级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社会管理能力的核心任务。
4.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快速传播原则。
5.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外形设计呈“凸”字型,具有上窄下宽的特点,其作用是防风和减少蒸发。
6.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安装高度区间是2.7-2.9米。
7.大气层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8.近地层气温日变化的特征是,在一日内有一个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一个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9.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中的SURF表示地面观测资料。
同一数据文件最多能发的份数为25份。
10.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承水口的面积为314cm2。
11.在大风等级表的陆上地物征象栏中,“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撑伞困难,高的草不时倾伏于地”,其风力等级为6级。
12. 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首行中有观测方式和质量控制标识,位长分别为1位和3位,基本站2014年某日11时这两组数正确应为 4、099 。
13. ISOS 软件由 SMO 、 MOI 、 MOIFtp 三部分组成。
14. 基值为大于该要素可能出现最大值的相对最小值,以此来表示要素的正、负号。
对各种温度,基值设置为 100 度。
15.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 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
关于印发《合肥市气象局机构编制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气象局,局直各单位,机关各科室:现将《合肥市气象局机构编制调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二○○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合肥市气象局机构编制调整实施方案根据《安徽省气象局业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安徽省地市级国家气象系统机构编制调整方案》和《合肥市气象局机构编制调整方案》(皖气办发[2006]64号)文件精神,结合合肥市气象系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机构(单位)调整1.调整后的市局内设机构为①办公室增挂计划财务科牌子。
②业务科技科增挂政策法规科牌子。
③人事教育科增挂监察审计室牌子。
2.调整后的直属事业单位为①合肥市气象台增挂合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牌子。
②合肥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增挂合肥市防雷中心、合肥市气象影视中心牌子。
③合肥市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④合肥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增挂合肥市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牌子。
3、县气象局①肥东县气象局增挂肥东县防雷减灾局、肥东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肥东县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牌子。
②肥西县气象局增挂肥西县防雷减灾局、肥西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肥西县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牌子。
③长丰县气象局增挂长丰县防雷减灾局、长丰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长丰县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牌子。
市局、县局不设股级机构。
二、调整后的机构(单位)主要职责与人员编制合肥市气象系统总编制核定为65名。
其中:市局机关15名,市局事业总编制26名,县局事业总编制24名。
1.内设机构主要职责①办公室(计划财务科)负责市局公章、合同章的管理;负责市局部门工作协调、对外联系和接待工作;负责市局局务会议、全局性会议的文秘、纪要工作;负责市局行政管理、办文、办会、文印、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局务公开、机要、保密、信访、外事、宣传、综合目标管理和档案(文件、财务、基建、精神文明和综合档案、大事记等)管理;负责市局总结、报告、计划、规划、规章制度等全局性材料的拟草;负责市局计划财务、项目管理、基本建设、综合统计、劳动年报工作;负责市局人员津补贴、工资(福利等)核发和公积金、社保管理,以及报销单据的审核;负责市局后勤保障、车辆、采购、固定资产、安全保卫、文明创建、党建、离退休干部等管理工作。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技术规定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54号)文件要求,制定本技术规定。
本规定自2014年1月1日(北京时2013年12月31日20时)起执行,其他业务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之处,以本规定为准。
一、观测业务调整(一)人工观测时次调整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时次调整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
人工观测天气现象,白天(08-20时)保持连续观测,夜间(20-08时)按照一般站规定执行。
(二)观测项目调整1.云一般站取消云量、云高、云状观测。
基准站、基本站保留云量、云高观测,取消云状观测。
云高记录前不再加记云状。
云高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云高人工观测。
2.能见度能见度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能见度人工观测,其他站保留人工观测。
3.天气现象(1)观测内容调整保留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冰雹、露、霜、雾凇、雨凇、雾、轻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大风、积雪、结冰等21种天气现象的观测与记录。
取消雷暴、闪电、飑、龙卷、烟幕、尘卷风、极光、霰、米雪、冰粒、吹雪、雪暴、冰针等13种天气现象(同时取消相应的现在天气现象电码04、08、13、17、18、19、29、38、39、76、77、79、87、88、91-99和过去天气现象电码9)。
出现雪暴、霰、米雪、冰粒时,一律记为雪。
这4种天气现象与雨同时出现时,一律记为雨夹雪。
(2)观测方式调整○1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能见度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并且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由软件自动判别的观测站,取消该类天气现象人工观测,原则上以业务软件自动判别记录为准。
当自动判别出现明显偏差时,仅对定时时次的现在和过去天气现象记录进行人工订正,能见度记录仍以自动观测为准,允许自动能见度记录与该类天气现象不匹配。
能见度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但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仍由人工观测的观测站,原则上以能见度自动观测记录为判断依据,当能见度自动观测出现明显偏差时,以人工观测能见度为判断依据,能见度记录仍以自动观测为准,允许自动能见度记录与该类天气现象不匹配。
中国气象局关于公布已废止和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7.12.12•【文号】气发〔2017〕80号•【施行日期】2017.12.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公布已废止和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的公告气发〔2017〕80号各省(区、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按照国务院有关改革要求,我局对气象部门“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涉及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应废止规范性文件共计42件,修改1件。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现将上述文件予以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附件:1.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2.修改的规范性文件中国气象局2017年12月12日附件1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序号文号标题序号文号标题1 (84)国气科字第039号关于下发《气象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试行办法》的通知2 国气装发〔1990〕28号国家气象局印发《关于加强气象技术装备集中统一供应管理的意见》的通知3 中气科发〔1997〕24号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著作类)申报评审试行办法的通知4 中气装发〔1997〕12号关于印发《气象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的通知5 中气业发〔1998〕12号关于加强公开发布城镇天气预报管理的通知6 中气科发〔1998〕14号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著作类)申报评审办法的通知7 中气法发〔2001〕9号气象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试行)8 中气测发〔2001〕14号气象技术装备管理办法序号文号标题9 中气法发〔2001〕2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意见10 气发〔2001〕45号关于下发《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11 气发〔2001〕121号关于颁发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管理办法的通知12 气发〔2002〕5号关于将气象有偿服务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价格)的通知13 气发〔2002〕232号气象部门开展与高等院校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14 气发〔2003〕250号关于印发《气象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法》和《气象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15 气办发〔2004〕19号关于防雷专业技术和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认定转变管理方式的通知16 气发〔2004〕105号关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序号文号标题范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17 气发〔2004〕30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意见18 气发〔2005〕149号关于《施放气球管理办法》有关条文适用问题的通知19 气发〔2005〕224号关于《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有关条文适用问题的通知20 气发〔2005〕239号关于印发《气象科技奖励办法》的通知21 气发〔2005〕292号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与生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2 气发〔2006〕171号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行政执法依据和职责划分》的通知23 气发〔2006〕199号中国气象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序号文号标题关于印发《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励办24 气发〔2006〕256号法》的通知关于印发《气象行政执法文书(2007 25 气发〔2007〕254号版)》的通知关于印发《气象标准化管理办法》的通26 气发〔2007〕473号知关于印发《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大27 气发〔2007〕478号纲》的通知关于组织编报《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28 气发〔2007〕501号作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29 气发〔2008〕98号关于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30 气发〔2008〕249号关于下发气象标准化工作流程的通知关于增设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测风31 气发〔2008〕361号塔有关问题的通知序号文号标题关于做好《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修32 气发〔2008〕435号订)》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33 气法函〔2009〕20号知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34 气发〔2009〕266号意见35 气发〔2009〕451号气候可行性论证机构确认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有关工36 气法函〔2010〕10号作的通知37 气办发〔2011〕32号关于加强防雷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CQC认证防雷产品备案工作的38 气法函〔2012〕32号通知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级地面气象观39 气发〔2012〕93号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的通知序号文号标题40 气办发〔2013〕49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加强防雷装置检测管理工作的通知41 气发〔2013〕68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细则》的通知42 气办函〔2014〕344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做好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审批下放后续工作的通知附件2修改的规范性文件中国气象局对2003年02月13日印发的《关于印发<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气发〔2003〕56号)附件《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中有关作业组织资格和作业人员资格及有关审批程序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