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图书馆服务器虚拟化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51
书管理员如何进行书馆的虚拟现实应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逐渐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图书馆。
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书管理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的阅读与学习体验。
本文将探讨书管理员如何进行书馆的虚拟现实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概述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环境、交互设备和感知交互技术等手段,使用户能够融入一个被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并与之进行实时交互。
在图书馆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仿真的阅读环境、虚拟的书籍展示和互动学习等功能,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
二、虚拟图书馆的构建与管理1.虚拟馆藏书籍的数字化处理为了实现虚拟图书馆,首先需要将馆藏书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包括扫描书本、整理文档和进行元数据标注等工作。
书管理员可以借助自动化的文献数字化技术,将图书馆的实体藏书转变为电子资源,为后续的虚拟化处理打下基础。
2.虚拟馆内环境的构建书管理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馆内环境,包括建筑结构、书架布局和座位设置等。
读者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可以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图书馆氛围,增加阅读的乐趣。
3.虚拟图书馆的导览与导航虚拟图书馆内的书籍展示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
书管理员可以设计虚拟书架,通过手势或者控制器操作,读者可以浏览书籍的封面、简介和目录等信息。
为了提供更方便的导览与导航功能,书管理员可以设计虚拟图书馆的地图,帮助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4.虚拟阅读空间的互动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书管理员可以为读者打造更加互动的阅读空间。
例如,读者可以利用手势或者控制器操作,将书籍从虚拟书架中取下,翻阅页面并进行标记、笔记或者高亮等操作。
通过虚拟现实的互动体验,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
三、虚拟现实应用的优势与挑战1.优势(1)拓展阅读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图书馆的阅读空间扩展到无限的虚拟世界,使读者能够体验到更广阔的阅读环境。
校园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搭建与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校园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搭建与应用研究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校园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网络设备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分布式服务器架构在面对大规模的网络需求时,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维护困难等问题。
为了提高校园网络的稳定性和性能,减少维护难度,校园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应运而生。
校园服务器虚拟化平台通过将物理服务器虚拟化为多个虚拟机实例,可以更好地利用硬件资源,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虚拟化技术还能够实现快速部署、灵活扩展和资源隔离等功能,为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了便利。
研究校园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搭建与应用,对于提升校园网络的整体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降低管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校园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技术基础、架构设计、应用案例分析、性能评估以及管理与维护等方面,为校园网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校园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搭建与应用研究,探索其在提高校园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校园网络管理成本、提升校园网络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具体目的包括:优化校园服务器资源配置,提高校园网络整体性能;实现服务器资源的动态调整与扩展,提高服务器利用率;简化校园网络管理流程,降低运维成本;构建高可用性、可靠性的服务器虚拟化平台,保障校园网络服务稳定性;探索校园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在教学、科研、办公等方面的应用案例,为校园网络服务提供更多可能性;评估虚拟化平台的性能表现,为未来优化提供参考;研究虚拟化平台的管理与维护手段,确保平台稳定运行。
通过研究目的的实现,不仅可以提升校园网络服务水平,还可以为未来校园网络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1.3 研究意义校园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搭建与应用研究对于提升校园网络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服务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动态分配,有效提高了校园网络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校园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搭建可以降低硬件设备和维护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IT资源利用率,从而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节约成本。
数字资源整合与信息门户建设——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探索与
实践
姜爱蓉;黄美君;窦天芳
【期刊名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介绍"整合与门户"的需求背景和最新应用.结合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实践,阐述资源整合的期望与效果、门户建设的思路与内容以及实际采用的技术手段.提出资源整合与门户建设是现阶段图书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服务应对能力的一个重要发展和进步.
【总页数】5页(P2-6)
【作者】姜爱蓉;黄美君;窦天芳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水木嫏嬛——清华大学图书馆古文献的传承整理和数字化建设 [J], 王雪迎;宋建昃
2.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J], 曹宁;张炜;
3.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J], 曹宁;张炜
4.CADAL数字资源整合检索研究r——以清华大学图书馆OPAC系统为例 [J], 远红亮;张蓓;张成昱;周虹
5.面向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信息门户集成设计及实现 [J], 王菁;刘玲;张为;王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虚拟化技术,了解并掌握虚拟化平台的基本搭建、配置和管理方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虚拟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维成本,并了解虚拟化技术在企业级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虚拟化软件:VMware Workstation 153. 虚拟机:Windows Server 2016三、实验步骤1. 虚拟机创建(1)打开VMware Workstation,点击“创建新的虚拟机”。
(2)选择“自定义(高级)”,点击“下一步”。
(3)选择“典型”,点击“下一步”。
(4)选择“Windows”,点击“下一步”。
(5)选择Windows Server 2016,点击“下一步”。
(6)指定虚拟机名称、安装位置和大小,点击“下一步”。
(7)选择“网络适配器”,配置网络连接,点击“下一步”。
(8)选择“IO控制器”,配置IO控制器类型,点击“下一步”。
(9)选择“硬盘”,配置硬盘类型和大小,点击“下一步”。
(10)配置虚拟机内存和CPU,点击“下一步”。
(11)完成虚拟机创建。
2. 虚拟机安装(1)启动虚拟机,进入Windows Server 2016安装界面。
(2)按照提示操作,完成Windows Server 2016安装。
3. 虚拟机配置(1)安装VMware Toolsa. 在虚拟机中打开“VMware Tools”安装程序。
b. 点击“安装VMware Tools”。
c. 按照提示完成安装。
(2)配置网络a. 打开虚拟机中的“网络和共享中心”。
b. 配置虚拟机的网络连接,使其能够连接到外部网络。
(3)配置磁盘a. 打开虚拟机中的“磁盘管理”。
b. 将虚拟机的硬盘分区,配置文件系统。
4. 虚拟机管理(1)查看虚拟机性能a. 在虚拟机中打开“任务管理器”。
b. 查看虚拟机的CPU、内存、磁盘等性能指标。
(2)虚拟机快照a. 在虚拟机中打开“VMware Workstation”。
清华大学云平台实践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刘乃嘉2019年11月•院系和部处内部信息化需求–校系两级信息系统建设模式–院系信息化需要基础设施–院系几乎无能力维护基础设施,安全问题频发•教学、科研环境需求强烈–教学中大作业、实验、项目需要在一段时间有稳定计算、存储环境–科研过程中研发、测试、演示等需要有快速部署的基础环境•资源型系统增多–传统信息系统对硬件资源消耗基本可控–服务型应用逐步变为主流•网盘:存储•视频直播、点播:带宽、IO•开源软件镜像站:带宽、IO•反向代理:带宽•云相关技术的探索–服务器虚拟化技术•vmware:07年开始•kvm、xenserver、openvz:12年开始尝试–存储•Moosefs:11年开始,近800TB裸容量,用于备份和大文件存储•CEPH:与kvm配合,作为kvm的存储•Swift:与知识管理等业务配合–几点体会•管理复杂度比较高•技术更新很快基础云平台项目概况•基础云平台项目–2017年改善办学条件专项–IaaS层•建设基础设施云服务平台,为院系、教师提供计算、存储资源–PaaS层•建设校级云盘平台,为教师、学生提供服务–为师生(5万人)提供云盘服务,每人可用容量100GB•建设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软件代码托管环境•进一步丰富开源软件镜像服务总体框架•基础云平台分为四个部分–基础设施云平台•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云管理软件–云盘–开源软件镜像站–代码托管•基于商用Openstack平台构建–计算•基于KVM虚拟化技术•支持常见的操作系统:Windows、Linux、FreeBSD,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国产操作系统•支持裸金属服务器管理–存储•基于Ceph的3副本分布式存储架构•使用SSD盘作为journal,加速写速度•采用独立双万兆网络提高读写速度–计算节点与存储节点融合•基于商用Openstack平台构建–网络•SDN架构,基于VxLAN•采用支持VxLAN的交换机和网卡,对流量进行卸载,降低系统消耗•采用虚拟路由器实现多租户三层隔离•用户可自选网络架构–虚拟机采用内网IP地址,公网使用浮动IP–虚拟机直接使用公网IP•支持IPv6静态地址•支持用户配置的防火墙和负载均衡•服务器–120台•2路CPU•4块万兆网卡•11块10TB硬盘(ceph存储)、2块480G SSD(ceph journal)•网络–汇聚、接入两层,柜顶接入交换机连接服务器–服务器•业务流量10G*2,存储流量10G*2•采用LACP协议实现高可用和负载均衡–接入和汇聚交换机•采用二合一虚拟化架构•接入下联万兆,上联100G*2•网络拓扑2*10G 链路100G 链路汇聚层2台接入层12台数据中心核心层(已有)………………………………120个节点•在基础设施云平台上搭建•为学校5万师生提供每人100G可用容量的云盘服务•功能–操作系统支持•Windows、Mac OS、Linux操作系统•iOS、Android移动终端•Web方式访问•WebDAV方式访问–支持链接方式共享、用户操作审计•架构–直接采用ceph的rados接口对接ceph–服务器(5万用户)•前端:5台8核16G内存虚拟机+2台office预览虚拟机•后端:3台数据库虚拟机、2台全文检索虚拟机–存储•空间需求满配5PB,实际配置3PB,比率60%•信息安全–不良信息与不良文件–文件版权代码托管服务•在基础设施云平台上搭建–采用gitlab ce版本搭建–使用虚拟机–对接学校统一认证–不允许建立公开的项目–存储•先期配置1TB硬盘•使用ZFS作为文件系统,方便扩容和备份开源软件镜像站•基本情况–2台物理机,统一由云平台管理–本机盘作为数据存储盘•一台采用传统raid(SSD由raid卡管理)•一台采用ZFS(SSD由ZFS管理)–使用云平台负载均衡进行流量分发–2台物理服务器独立从上游同步•运行情况–国内较为著名、使用量较多的开源软件镜像站–现有100多项(个)开源软件–由TUNA协会同学负责维护–Apache、CentOS、Arch Linux等多个项目成为官方镜像站–高峰带宽超过6Gbps,通过负载均衡限制在4Gbps几点体会——IaaS•复杂度高–虚拟化、存储、网络、防火墙•软硬件集成程度高–硬件设备需要统一由云管理平台调度•实施成本高–最低可用的硬件需求不低•技术成熟度一般–相对11、12年,技术成熟度有大幅度提升–标准化程度一般–新技术不断涌现:容器、GPU、FPGA等•处于可用、可以部署状态几点体会——SaaS•用户的需求不断增多–邮件→云盘→日历→代码托管→问卷……–无业务软件→通用业务软件→专业服务•构建模式需要讨论–公有云or私有化–是否定制•后期维护模式与维护成本–自行维护or公司代维–持续的维护费谢谢!。
2020年第5期(总第192期)2摘要:本文结合清华大学图书馆实际,阐述当前图书馆资源管理与服务现状和一体化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思路。
选取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建设思路、处理原则、应用效果等角度展开分析,希望对国内一体化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和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一体化资源管理平台;电子资源;元数据;数据迁移;ALMA 中图分类号:G251;C931DOI :10.3772/j.issn.1673-2286.2020.05.001窦天芳 杨慧(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084)——以ALMA 系统实施为例1 图书馆资源管理与服务现状当前,海量电子资源已成为资源主体,与纸本资源、本地数字化资源交织融合,构成全新的信息资源环境。
在新的信息资源环境下,用户更依赖社会化搜索引擎或学术性搜索引擎查找学术资源,并希望获得一站式、更细颗粒度、更智能的资源获取服务。
图书馆高度重视电子资源的建设、揭示与推广应用。
为满足持续变化的文献获取需求,图书馆不断跟进数字内容传播机制,建设并优化电子资源服务系统。
2000年以来,清华大学陆续建设了数据库导航系统、电子期刊导航系统、电子图书导航系统,以及基于跨库检索的联邦检索系统(Federated Search )、基于元数据仓储的统一资源发现系统(Discovery Tool Based on Metadata Repository )和链接解析系统(Linking Resolver System )。
其中,联邦检索系统的统一检索功能因检索机制不可持续而被基于元数据仓储的统一资源发现系统所替代;这3个导航系统经历了从静态页面到动态页面的变迁,按资源类型指引用户获取所需。
基于元数据仓储的统一资源发现系统作为电子资源搜索引擎解决了绝大多数资源的深度检索问题,在用户界面、检索效率、检索质量,以及对检索结果的有序处理等方面改善了用户体验,成为图书馆高度整合所有类型资源并提供资源发现和传递服务的新系统平台[1]。
第1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以某高校虚拟化实践教学为例,分析了虚拟化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高校虚拟化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引言虚拟化技术是一种将物理资源抽象为逻辑资源的技术,通过虚拟化可以将一台物理服务器分割成多个虚拟机,实现资源的灵活分配和高效利用。
近年来,虚拟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虚拟化技术为高校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本文以某高校虚拟化实践教学为例,分析虚拟化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案例背景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进了虚拟化实践教学平台。
该平台基于虚拟化技术,将物理服务器虚拟化为多个虚拟机,为学生提供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
平台采用云计算架构,具有高可用性、可扩展性、易维护性等特点。
三、虚拟化实践教学应用现状1. 网络课程实践教学虚拟化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网络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
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网络协议的实现、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等操作,提高了学生的网络实践能力。
2. 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虚拟化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管理等内容。
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数据库的创建、数据表的建立、SQL语句的编写等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库实践能力。
3. 操作系统课程实践教学虚拟化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系统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实现、操作系统管理等内容。
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优化等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操作系统实践能力。
四、虚拟化实践教学优势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虚拟化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场景中进行操作,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高校服务器虚拟化——高校数据中心建设高校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以说是智慧化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数字化业务蓬勃发展的今天,伴随着网络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应用服务的增多,高校数据中心面临着诸多问题。
例如,数据量急速增长、服务器利用率低下、系统管理复杂、机房建设场地不足、运营维护成本高、能源消耗大、业务保障水平低等一系列挑战。
在传统数据中心建设中,各项应用呈现“竖井”式架构。
面对传统应用孤岛式数据中心,呈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对于高校从两个方面对信息化系统基础平台进行虚拟化整合,分别为存储虚拟化和服务器虚拟化,为智慧化校园建设和通往云计算打下坚实基础。
设计内容:✓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整合服务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减少硬件投入;✓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整合学校分散应用;✓通过虚拟机资源分配,快速扩展应用;✓利用虚拟化技术,保障业务安全性;✓考虑后期业务发展的需要,软硬件能够支持平滑扩容。
设计原则:充分考虑贵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贵校的业务需求、功能需求、投资需求角度出发,设计中坚持保证使用要求、适度控制规模、兼顾长远发展、讲求投资效益的建设原则,从保障系统业务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系统现有资源,尽量以最少的投资,满足业务发展相关需求进行方案的设计。
主要设计原则如下:✓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开放性原则✓弹性原则✓安全可靠性原则✓高性价比原则✓易管理、易维护1.服务器整合1)一台服务器上可运行多个虚拟机,支持每台虚拟机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
2)虚拟服务器支持Windows、Linux、Unix系列操作系统。
3)可将服务器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2.集中统一管理1)使用统一控制台集中管理多服务器资源,B/S架构;2)为区域网络、异构CPU的物理服务器共建一个资源池;3)根据业务需要动态创建、删除、备份管理虚拟机;4)快速部署虚拟业务环境;5)共享存储管理,资源合理调配;6)事件日志;7)报警跟踪;3.虚拟机动态迁移1)物理服务器故障,可在线迁移虚拟机到另一台服务器上,不中断服务,保证业务连续性;2)高峰时段,将虚拟机迁移到当前限制运算能力多的服务器,保证应用服务质量,动态平衡数据中心的负载;3)维护检修,可将虚拟机迁移到另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
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实验研究1. 引言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是近年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通过对计算机资源进行虚拟化,使得多个操作系统能够在同一台物理机上独立运行,提高了计算机资源利用率。
本文将对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其原理、应用以及潜在的挑战。
2. 实验原理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基于hypervisor(虚拟化监控器)的实现。
Hypervisor是一种软件层,可以将物理机划分为多个虚拟机,并为每个虚拟机提供独立的操作系统环境。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开源的虚拟化软件,如VMware或VirtualBox,来实现操作系统虚拟化。
3. 实验步骤3.1 软件安装首先,下载适合的虚拟化软件,并按照指示进行安装。
在安装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操作系统版本,并为每个虚拟机分配足够的内存和硬盘空间。
3.2 创建虚拟机在安装完成后,打开虚拟化软件并创建新的虚拟机。
在创建过程中,选择操作系统的镜像文件,并设置虚拟机的名称和配置参数。
3.3 安装操作系统启动虚拟机后,将镜像文件挂载到虚拟光驱上,并按照指示安装操作系统。
根据需要,可以多次创建不同类型的虚拟机,以便进行更全面的实验研究。
3.4 配置网络配置虚拟机的网络连接,可以选择桥接模式、NAT模式或仅主机模式。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确保虚拟机可以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
4. 实验应用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4.1 服务器虚拟化通过将多个服务器虚拟化在同一台物理机上,可以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
当某个服务器负载较低时,可以将其资源分配给其他服务器,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调整。
4.2 应用程序隔离在一台物理机上运行多个虚拟机实例,可以将多个不同应用程序隔离运行,避免彼此之间的干扰。
这对于开发和测试环境非常有用,可以避免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冲突。
4.3 软件兼容性测试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在同一台物理机上运行多个不同操作系统的虚拟机,用于测试软件在不同操作系统下的兼容性。
理学院School of Science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所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所在班级:实验一1.7.1 综合技巧练习 - Packet Tracer 简介实验目的∙研究 Packet Tracer 实时模式∙研究逻辑工作空间∙研究 Packet Tracer 的运行∙连接设备∙检查设备配置∙查看标准实验设置∙设备概述实验背景在整个课程中,将采用实际PC、服务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组成的标准实验配置来学习网络概念。
此方法提供最广泛的功能和最真实的体验。
由于设备和时间有限,因此还会通过模拟环境来强化这种体验。
本课程使用的模拟程序是Packet Tracer。
Packet Tracer 提供一组丰富的协议、设备和功能,但只有一部分部分功能可以用真正的设备实现。
Packet Tracer 只是一种辅助补充体验,而不是要取代操作真实设备的体验。
建议您将从Packet Tracer 网络模型获取的结果与实际设备的行为进行比较。
同时也建议查看Packet Tracer 中的帮助文件,其中包含大量“My First PT Lab(我的首个Packet Tracer 实验)”、教程,以及使用Packet Tracer 创建网络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等相关信息。
实验任务任务 1:学习 PT 界面步骤 1 –逻辑工作空间当Packet Tracer 启动时,将会以实时模式显示网络的逻辑视图。
PT 界面的主要部分是逻辑工作空间。
这是一个大区域,用于放置和连接设备。
步骤 2 –符号导航PT 界面的左下部分(黄色条下方)是界面中用于选择设备以及将设备放入逻辑工作空间的部分。
左下部分第一个框中包含代表设备组的符号。
在这些符号上移动鼠标指针时,设备组的名称将显示在中间的文本框中。
当您单击这些符号的其中一个时,组中的特定设备就会显示在右边的框中。
当您指向具体设备时,该设备说明就会显示在以下具体设备的文本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