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的感想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田野调查后的心得体会田野调查后的心得体会篇一: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几点思考一、田野调查的特点田野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类学理论建立的基础。
初次田野调查经历,通常被视为人类学者的成年礼,是跨越“文野之别”的根本途径。
田野调查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和可靠性。
调查者亲临调查对象的现场,直接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可直接感知客观对象,获得直接的、具体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
调查者也可在共同活动中与被研究对象中的相关人物建立感情、发展友谊,在此基础上深入、细致地了解被研究对象表层以下的有关情况及具体表现,这些是其他间接调查方法所不能做到的。
二、系统的人类学训练是田野调查的关键人类学田野调查是一个与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严谨的研究体系,有一套严格的方法论和具体的操作程序。
它不是简单的资料搜集,也不单纯是调查技巧。
扎实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是调查能否获得丰富资料,在调查中对民族文化现象做出全面客观的观察、描述和分析,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或民族志成果,在理论与方法上做出反思的关键所在。
若人类学理论储备不充分,田野调查不规范,调查者下到田野点之后懵懂无知,只是按照提纲搜集材料,那么调查中的观察视角,关注重点,对现象的记录和分析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更不能在主位与客位的视野下对现象做出阐释。
调查回来之后,发现弯路走了不少,材料是分散的,勉强凑成类似民族志的报告,却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对人类学也迟迟没什么感觉,甚至会有倦怠的情绪。
因此,只有经过规范严谨的学术训练,系统地学习人类学的基础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才能获取深入、丰富、细致的民族志资料,提高对材料的把握和驾驭能力,为理论的升华提供基础。
三、学术感悟力是田野调查的重要因素一名善于进行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者应具备旺盛的好奇心,善于捕捉材料、追踪关联、整体把握和比较研究。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志的撰写出现了质疑科学与权威的声音,进入了反思时代。
基于此背景,本文从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多声道叙事民族志、“写文化”之后民族志多维发展新样态出发,对当下民族志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民族志的撰写需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出发,借鉴现代科学的发展,丰富民族志的叙事方式与内容,不断进行反思与创新,以开拓民族志发展的新路径。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以下简称《写文化》)是一部由詹姆斯•克利福德和乔治•E•马库斯联合主编发表的论文集。
这本书的出版在人类学界掀起了一场巨大争论,且享有“人类学思想的分水岭”之誉,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一、三个时代对民族志书写的启示第一个时代的“民族志”是自发的,随意的,不成体系的写作。
例如记述古代志怪的《山海经》,再如偏重历史型的著作《二十四史》,这部著作并不是由哪位皇帝要求编纂的,而是作者出于兴趣和一种记录的心态将其收纳。
在西方,最早的民族志可追溯到希罗多德的《历史》。
他们或记录史实,或记录奇闻轶事。
虽然那时还没有民族志的概念,但内容和方法已趋近于民族志[1]。
第二个民族志发展时代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学家撰写民族志的“科学性”时代。
这个时代的民族志因客观而成立,摒弃了源于路过,遭遇,旁观,信手拈来的随意获取资料的方式,而是以一种专业规范,科学态度引导的参与观察来进行调查。
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著作。
他强调人类学家要融入调查对象的社会,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学习当地人的语言,并从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文化,这种调查方式是其所倡导的民族志范式标准[2]。
第三个民族志发展时代是基于批判而产生的反思时代。
民族志研究处于一个反思的审查维度之中。
如1977年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一书,强调将民族志资料与个人参与观察的辩证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用民族志的方式记录田野研究的过程,将以前未曾展露在读者眼前的田野作业的过程,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文字叙述出来,这种创新的研究手法开启了民族志的反思之潮。
关于《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的感想《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保罗?拉比诺到摩洛哥进行田野作业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是关于摩洛哥的种种文化。
其中包括了摩洛哥人民的家庭)政府)邻里关系)友谊)矛盾和冲突等等方面。
读完了《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后,我对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有比较深的感触,下面详细地谈谈。
首先,我对文章中的一段话有很深刻的印象:“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
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在我上大学之前,或者说在我还没有认识到人类学之前,我一直都认为学术研究就应该是关于一个问题的学习调查,而这种调查主要集中于对资料的查阅以及对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因此我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件很无聊的差事。
但自从我了解接触了人类学后,尤其是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对学术研究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原来还有一种学术是可以抛开图书馆,到田野去,到课外去,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实践,可以很浪漫,也可以很实在,全由自己决定,而这种研究方式,可以充分地看清楚社会的最底层的样子,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人们的生活,更加可以看到人性或者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我觉得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可以摆脱传统的条框束缚,不必像其他学术研究一样灌知识,套公式,更加没有所谓的权威可言,只需要背上个背包,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融入到当地的生活,认识当地的人,参与当地的活动,就能逐渐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
更难得的是,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你也许能交上很好的朋友,在那些社会朋友中找到自己的缩影,看清楚自己,看清楚心灵的最深处,从而看清未来的路。
就这样,本来作为一个1960年代中期的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拉比诺并不是对哲学史沉迷,也不迷恋于文明之间的研究,而是“厌烦了做学生,厌烦了这个城市,并且在政治上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他离开了大学,离开了芝加哥,背上行李来到了摩洛哥,这个陌生的地方,决定要做一个人类学家。
值得一读的人类学田野随笔——潘天舒教授推介在目前的图书市场上,已翻译好的《天真的人类学家》(Adventures in a Mud Hut)可算是非常有知名度的一部优秀的人类学田野随笔了,其知晓度早已超出了人类学界,当然值得一读。
不过,实际上,除了这部畅销书之外,还有一些我们得重视的人类学田野随笔。
最具开创性的三部随笔:最具开创性的人类学随笔应属Laura Bohannan(著名人类学家Paul Bohannan的前妻)以Elanore Smith为笔名发表的小说体田野散文集Return to Laughter (Doubleday 1964年出版)。
其次是:Paul Rabinow的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中译本:《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还有Jean-Paul Dumont的The Headman and I (《头人与我》)。
这三部作品都详尽展示了跨文化语境中进行田野研究时遭遇的误解和困惑,谐趣横生。
最经典的人类学随笔:最经典的人类学随笔是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带有旅行札记风格的Tristes Tropiques (《忧郁的热带》)。
这部作品一出版就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以及接踵而至的各种荣誉,甚至连龚古尔奖的评委都大为挠头,称若非这部书的文体是游记而非小说,则将给列维-斯特劳斯颁奖!另外我们也得关注斯特劳斯理论的批判者梅贝利-路易斯(Maybury-Lewis)写的随笔The Savage and the Innocent.这位于2007年去世的哈佛人类学家与太太在1972年在哈佛大学成立了“文化遗存”(Cultural Survival)组织,旨在保护因全球化和工业化冲击而濒临灭绝的土著文化。
当然,还有格尔兹带有回忆自传性质的After the Fact: Two Countries, Four Decades, One Anthropologist.(中译本:《追寻事实:两个国家、四个十年、一位人类学家》,林经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国际人类学界随笔出版的近况:近年来人类学随笔在欧美出版界已经是一种被广为接受的样式了。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读后感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读后感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读后感1首先,我对文章中的一段话有很深刻的印象:“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
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在我上大学之前,或者说在我还没有认识到人类学之前,我一直都认为学术研究就应该是关于一个问题的学习调查,而这种调查主要集中于对资料的查阅以及对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因此我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件很无聊的差事。
但自从我了解接触了人类学后,尤其是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对学术研究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原来还有一种学术是可以抛开图书馆,到田野去,到课外去,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实践,可以很浪漫,也可以很实在,全由自己决定,而这种研究方式,可以充分地看清楚社会的最底层的样子,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人们的生活,更加可以看到人性或者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我觉得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可以摆脱传统的条框束缚,不必像其他学术研究一样灌知识,套公式,更加没有所谓的权威可言,只需要背上个背包,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融入到当地的生活,认识当地的人,参与当地的活动,就能逐渐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
更难得的是,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你也许能交上很好的朋友,在那些社会朋友中找到自己的缩影,看清楚自己,看清楚心灵的最深处,从而看清未来的路。
就这样,本来作为一个1960年代中期的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拉比诺并不是对哲学史沉迷,也不迷恋于文明之间的研究,而是“厌烦了做学生,厌烦了这个城市,并且在政治上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他离开了大学,离开了芝加哥,背上行李来到了摩洛哥,这个陌生的地方,决定要做一个人类学家。
就像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拉比诺也从小小的现象中,观察到大大的世界。
还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讲述拉比诺到达摩洛哥后,看到摩洛哥一个发达的小区到处以政府大楼、行政公园和宽阔的街道为标志,处处繁华。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读书笔记1. 引言田野作业是申请人在学术研究中常见的一种实地调研方法,它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交流,获取对应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本文将对我在摩洛哥进行的田野作业进行反思,特别关注我在阅读相关文献时所做的读书笔记,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2. 田野作业实践情况回顾在摩洛哥进行的田野作业中,我选择了一个农村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我花费了两周的时间在该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观察,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一对一的面谈。
通过这些实地调研活动,我对当地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居民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读书笔记的重要性读书笔记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观点、想法和问题的一种方式。
它能帮助我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
在田野作业中,读书笔记对于整理和总结实地调研结果具有重要作用。
3.1 读书笔记对于整理实地调研结果的作用读书笔记能够帮助我们整理和归纳收集到的大量信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核心问题和关键点。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会面临大量的信息和观察结果,如果没有良好的整理和归纳,我们就会陷入信息泛滥和无法形成结论的困境中。
3.2 读书笔记对于总结实地调研结果的作用读书笔记还能够帮助我们总结和概括实地调研结果,从而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通过将各个观察点、数据和结论整理在一起,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现出调研结果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4. 我的读书笔记回顾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中,我积极阅读了与该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状况相关的学术文献。
我将我的阅读笔记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回顾和总结。
4.1 文献摘要首先,我在每篇文献的开头写下了它的摘要,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文献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和结果。
这样我可以在快速翻阅我的笔记时迅速回顾起文献的主要内容。
4.2 核心观点在摘要之后,我详细记录了每篇文献的核心观点。
这些核心观点对我理解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状况起到了关键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摩洛哥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野外作业心得体会(精选多篇)第一篇:感悟野外作业工作心得感悟野外作业工作心得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字。
读书心得同学习礼记相近;实践体会同经验总结相类。
学习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并且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去考虑和研究它。
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
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
方法,也是个性化的。
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寻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以下是由终于结束了我的野外作业,从7月初到12月底差不多5个月的时间,恰逢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每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顶烈日冒酷暑,穿越无边的“青纱帐”,有的时候甚至还要披荆斩棘自己开路,足迹基本踏遍了邢台的山山水水、村村庄庄,真不知道我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野外工作异常的艰辛,但是我们每个成员都是快乐的天使,阳光的传递者,我们的宗旨是“快乐的工作”。
虽然今后谁都不想再重复这样的工作,但是回首这5个月的时间,凝聚了每个战友太多太多的辛酸、汗水,甚至泪水,在圆满完成这项工作的同时,野外作业历练了我们的意志和身体,收获了很多很多……在此,谨向我的野外作业致敬!向一起并肩做战的战友--贝贝、向日葵、咪咪致敬,向与我们一起合作的水水、苗苗、华华、飘飘、须须、魁魁、堂堂致敬!向我们的幕后工作者晶晶致敬!今年我们临时抽调参与了一个国家勘测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成员少,参与成员分成两组,大多时候两人一组,我和贝贝一组,向日葵和咪咪一组,偶尔也会临时交叉搭组,由于没有配备司机,每个成员既是司机又是工作人员。
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每天睡觉前定铃,早上5点钟准时起床,更早的时候早上4:30起床,中间只有那么2-3次实在不想起床,最多懒散5-10分钟就不得不起床了。
清晨马路上静悄悄的,路灯还亮着,大多时候除了扫大街的环卫工作人员就是我们起程的身影了。
队员见面的第一声招呼是“早上”,简单的早餐后就开始我们一天的工作了。
感悟田野作业事情心得终于竣事了我的田野作业,从7月初到12月尾差不多5个月的时间,恰逢一年傍边最热的季候,天天起早贪黑,跋山涉水,顶骄阳冒酷暑,穿越无边的"青纱帐";,有的时间乃至还要披荆棘本身开路,足迹根本踏遍了邢台的山山川水、村乡村庄,真不知道我们是怎样对峙下来的。
田野事情非常的艰苦,但是我们每个成员都是欢乐的天使,阳光的通报者,我们的宗旨是"欢乐的事情";。
固然以后谁都不想再重复如许的事情,但是回顾这5个月的时间,凝结了每个战友太多太多的酸楚、汗水,乃至泪水,在圆满完成这项事情的同时,田野作业历练了我们的意志和身材,劳绩了很多很多在此,谨向我的田野作业致敬!向一起并肩做战的战友--贝贝、向日葵、咪咪致敬,向与我们一起互助的水水、苗苗、华华、飘飘、须须、魁魁、堂堂致敬!向我们的幕后事情者晶晶致敬!本年我们暂时抽调到场了一个国度勘察项目,时间紧、使命重、成员少,到场成员分成两组,大多时间两人一组,我和贝贝一组,向日葵和咪咪一组,偶然也会暂时交织搭组,由于没有配备司机,每个成员既是司机又是事情职员。
为了定时完成使命,天天睡觉前定铃,早上5点钟定时起床,更早的时间早上4:30起床,中心只有那么2-3次着实不想起床,最多懒散5-10分钟就不得不起床了。
清早马路上静暗暗的,路灯还亮着,大多时间除了扫大街的环卫事情职员就是我们动身的身影了。
队员晤面的第一声招呼是"早上好";,简朴的早餐后就开始我们一天的事情了。
刚开始看着项目舆图上密密麻麻的布点时,真有点吓人,什么时间才气完成这项巨大的事情啊!事情中我们忘记了性别,只知道本身是一名兵士,标的目的盘在我们部下飞翔和转动,间隔一点点离布点靠近,看到能过车的乡下小路就会让我们惊喜万分,左转、右转,倒车、调头如许的模式要颠末N次。
爱臭美的我们整个炎天与裙装无缘,天天爬山的穿着和装备,再热的天我们也是秋衣长裤,天天汗流夹背,满头满脸的汗水,一甩一大把汗,事情中的我们个个像刚淋浴出来一样,阿谁难熬啊,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应该是潮、热、闷吧,尤其是我纵然满身装备悟得严严实实的,脸也会晒得通红通红的,像喝醉了酒一样,胳膊、脸上还会起很多的小疙瘩,刺痒的难熬,越挖越难熬,返来抹牙膏才会下去,没措施,紫外线过敏。
关于《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的感想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保罗·拉比诺到摩洛哥进行田野作业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是关于摩洛哥的种种文化。
其中包括了摩洛哥人民的家庭﹑政府﹑邻里关系﹑友谊﹑矛盾和冲突等等方面。
读完了《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后,我对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有比较深的感触,下面详细地谈谈。
首先,我对文章中的一段话有很深刻的印象:“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
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在我上大学之前,或者说在我还没有认识到人类学之前,我一直都认为学术研究就应该是关于一个问题的学习调查,而这种调查主要集中于对资料的查阅以及对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因此我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件很无聊的差事。
但自从我了解接触了人类学后,尤其是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对学术研究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原来还有一种学术是可以抛开图书馆,到田野去,到课外去,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实践,可以很浪漫,也可以很实在,全由自己决定,而这种研究方式,可以充分地看清楚社会的最底层的样子,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人们的生活,更加可以看到人性或者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我觉得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可以摆脱传统的条框束缚,不必像其他学术研究一样灌知识,套公式,更加没有所谓的权威可言,只需要背上个背包,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融入到当地的生活,认识当地的人,参与当地的活动,就能逐渐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
更难得的是,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你也许能交上很好的朋友,在那些社会朋友中找到自己的缩影,看清楚自己,看清楚心灵的最深处,从而看清未来的路。
就这样,本来作为一个1960年代中期的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拉比诺并不是对哲学史沉迷,也不迷恋于文明之间的研究,而是“厌烦了做学生,厌烦了这个城市,并且在政治上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他离开了大学,离开了芝加哥,背上行李来到了摩洛哥,这个陌生的地方,决定要做一个人类学家。
就像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拉比诺也从小小的现象中,观察到大大的世界。
还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讲述拉比诺到达摩洛哥后,看到摩洛哥一个发达的小区到处以政府大楼、行政公园和宽阔的街道为标志,处处繁华。
然而就在一个相邻的阿拉伯人聚居的小区里,连一辆基础的汽车都没有,更不用提那灯红酒绿了。
因此作者感慨道“两种文明比邻而居却彼此相隔几个时代,符号的使用具有欺骗性,社会和文化现实则完全
是另一回事”,确实是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其实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
总有比较发达的地方,他们拥有繁华,拥有一切富裕的符号。
而这些地区性的符号往往会被扩大为代表性的符号,因此人们往往只看到繁华的一面,而压根没有注意到繁华背后所存在的不显眼的贫困小区。
所以说“符号具有欺骗性”,表面的符号欺骗了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只是社会的表面,而在符号背后真正隐藏的,才是一个社会的内涵——文化。
而恰恰是,当今社会就是一个符号的社会,在中国更是如此。
我们每年都看到国家人均GDP 增长多少,却没有看到有多少人还处于无家可归饥寒交迫的境地;我们看到国家在全球的地位稳步上升,却没看到底层的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是多么悲剧的现实!因此作者在摩洛哥看到这样的情况后,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国家——美国更加质疑和不解呢。
此外,对于作者在田野作业中的一个细节,我也有很深的感触。
在调查过程中,作者遇上了一个咨询人阿里,他们曾因为一些小事情引发出矛盾,作者并不太欣赏这个人的处事方式。
但为了做好田野作业,作者他选择了妥协,学会了忍受,学会了合作。
他把心中的不满暂且放下,选择了原谅阿里,并且邀请阿里陪同他一起前行,以便完成他的田野调查工作。
作者在书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田野作业中几乎不可能指望任何的回头,日常生活的世界比自己在家所经历的变化要快得多,也戏剧化得多。
”的确,在日常生活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或者与人有矛盾的时候,我们无法回头,尤其是处于社会中,很多事情跟我们预想中的大相径庭,这时,如果我们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只有学会妥协,学会合作。
这一点我在自己的大学生活中有着相同的体会。
作为班委,当我的工作没有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时,一开始我选择埋怨,选择放弃,但后来,由于不甘心,或者说我想要把事情做好,我选择了跟事实妥协,跟大家合作。
我也还记得,在《探险、通识与生命质量》这课程中,邓启耀老师曾经针对现代媒体“过于诚实导致不被认可”这一现象发表过他的见解,老师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做很多事情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认可的,也很难得到别人认可的。
其实我们也不必要在乎这些人的评价,因为不认可我们的人,他们本来就没有资格来评论我们是否值得认可。
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据理力争,而应该是学着去妥协,去合作。
这里所说的妥协与合作并不是指我们放弃自身的原则,而是不要去争,不要去管别人所说的,学会去忍受无伤痛痒的否定,只要坚持自己,走自己的路,那就足够了。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我们无法预料,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学着去包容,学着去融入,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个性,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冲击,在碰撞。
这本书虽然大多数讲述了作者在摩洛哥进行田野作业时的所见所闻,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个民族,另外一种文化,但更深一层,作者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始终是通过他自己
对当地文化的理解,绕道来理解自我。
作者讲述了自己的认识和变化,他学会了妥协,学会了作为人类学家应有的那份客观性和真实性,也认识了很多摩洛哥的朋友,这对于作者本身以及我们读者,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读完了这本书,我对田野作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处世方法有了新的感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