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历史中考试卷分类汇编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格式:doc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一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试题1.清朝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有这样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此言论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A.闭关锁国B.开放五口通商C.重商轻农D.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对外政策,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2.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_______”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_______”政策,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答案】重本抑末闭关锁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政策3.在清朝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下列有关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阻止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B.虽然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但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C.导致中国进一步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D.表明清朝统治者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依据已学孩子是可知闭关锁的政策是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中国更加远离世界,也表明了清朝统治者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据此分析可知ACD均符合史实,而B的“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B。
初一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试题1.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中期以后社会性质的理解。
尽管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商品经济有了重大发展,资本主义也有了萌芽,但不会改变整个中国的社会性质。
故由此可知当时中国还是封建社会,故选B。
A选项,中国自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故排除。
C选项,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
D选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建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排除。
【考点】明清经济的发展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中期以后社会性质的理解。
需要在学习了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有了重大发展,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对于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考查,还可以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来考查。
2.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此港是( )A.漳州B.宁波C.云台D.广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二子目“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些内容:“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来,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那里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
清政府深感疑虑,下令只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由此可以判断此港是广州,故选D。
【考点】“闭关锁国”的政策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
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还可以考查这一政策实行的原因和影响。
3.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商业发达B.天朝物产丰富C.外国人滋扰生事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1.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对比: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引进外国作物,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清朝“闭关锁国”,则使中国在世界上迅速落伍了。
想法:①每一个国家与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
否则将被时代淘汰;②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③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闭关锁国”的措施:(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4。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有哪些?(略)5.从清朝“闭关锁国”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中,你得到哪些启示?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补充材料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英国,时间是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它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不仅推动了生产技术由一般的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转变,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5十年代以来,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新历史七下《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明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明代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进,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农田水利的修建和农业纵横交错的种植方式使得农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农民可以拥有土地,并享受到相对较高的收入。
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产品出口迅速增长。
在明朝的后期,商业经济也开始发展。
明代的商业经济主要是由市场贸易和长途贸易组成的。
市场贸易在城市中进行,城市中的市场面积有所扩大,商品种类也日渐丰富。
长途贸易则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的。
陆路贸易主要是通过南北两大河流和运河进行的,而海路贸易则是通过明代的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航线的不断开拓,使得海上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长途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城市的繁荣,例如杭州、苏州等地成为那时候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然而,尽管明代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使得明代的经济发展并不如预期。
明代的封闭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的经济和文化,防止外来的侵扰。
这种政策使得海上贸易受到很大的限制,对外贸易呈现出禁止或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只允许少数几个海港城市进行对外贸易。
这种政策的实行导致了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脱节,错失了与外界交流、学习和竞争的机会。
明代封闭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封闭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与此同时,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国家的经济繁荣起来。
这种差距让中国逐渐退居世界经济的边缘。
同时,封闭政策也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难以与国际接轨,错失了许多进步的机会。
“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明朝末年达到了顶峰,在清朝时期基本上延续下来。
清朝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封闭政策,称为“海禁”,禁止中国商人与外国进行贸易。
长期以来的封闭政策导致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无法适应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时期,但由于封闭的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初三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试题1.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
”他评论的是()A.关注民生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禁绝对外贸易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费正清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这一政策是“目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其意思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这说明他评论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2.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处口岸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期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
”该规定说明清朝()A.禁止对外贸易B.实行闭关锁国C.加强思想控制D.鼓励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着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于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政策3.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中西方文化差异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C.中西方人种差异D.中国文人的偏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才会得出错误的认识来,究其原因在于中国长期的闭关锁国,不利于了解西方社会。
所以选B【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闭关锁国4. 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
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单项选择题1.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①玉米②甘薯③马铃薯④花生⑤向日葵⑥葡萄⑦西瓜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⑤⑥③⑦2.明代时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_____,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A.哥窑B.定窟C.越窑D.景德镇3.明朝时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反映的是()A.封建的生产关系、奴隶制B.奴隶制的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D.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4.导致清朝统治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A.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B.人民的抗清斗争C.西方殖民者的侵略D.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思想保守5.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A.广州B.漳州C.宁波D.云台山二、论从史出6.材料1顺治末年,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台湾外纪》材料2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奥海关志》材料3“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奥海关志》阅读材料后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清政府实行什么政策?(2)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3)实施这一政策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三、读图与分析7.①②③注:①幅图写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②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
(1)①②两幅图说明了什么?(2)你能说出①②反映的问题与③出现的关系吗?参考答案一、1.B2.D3.C4.A5.A二、6.(1)“闭关锁国”政策。
(2)害怕沿海人民进行抗清活动;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略;虚骄自大,认为中国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政策是一个复杂而相互影响的主题。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时期,尤其是明朝早期,经济发展得非常迅速。
然而,在明朝后期和清朝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逐渐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来限制对外贸易。
本文将探讨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明朝早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明朝建立,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开疆拓土政策,增加农田面积;修建水利工程,提高农业产量;在矿产资源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增加财政收入等。
此外,明朝还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通过减轻税收负担、改善交通运输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
这些努力使得明朝时期经济蓬勃发展,商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的经济发展面临了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银价剧烈波动和通货膨胀问题。
由于明朝长期以来依赖进口银来支付对外贸易,外国对中国的银需求激增,导致明朝银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
这使得农民疾苦,造成社会动荡。
此外,明朝政府颁布的一系列限制商业活动的法令,如《宝钞法》和《海禁法》等,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其中,《宝钞法》限制了私人铸造银锭,导致了国内银缺乏,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随着明朝的衰落,清朝建立了新的政权。
清朝初期,由于政权的巩固和统治的需要,清朝政府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清朝当局把国内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纳入到国家经济的体制之中,通过放宽传统的贸易禁令和限制,建立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如广州、厦门和宁波等。
此外,清朝还通过推行海禁政策和对外贸易定额的方式来控制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内产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实行了越来越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
这主要是因为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平衡和不利的影响。
清朝的商业和手工业在面对外国商品的竞争时经历了一定的困境,一些国内产业逐渐衰落。
此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入侵,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产生了深刻的警惕。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2014 湖北省恩施州】13.下列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A.湖南出土的司母戊鼎,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B.北魏贾思勰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名著C.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D.南宋中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014内江】3.“康乾盛世”时期,哪座城市丝织生产超过苏州、杭州,成为新兴丝织业中心()A.松江 B.广州 C.南京 C.无锡【2014东营】26.(14分)一种制度(或政策)的创立、实施,都会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2分)依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合理性。
(2分)材料二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
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元朝的行省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
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2)依据材料二,指出元朝的行省有哪些职能?(2分)它的确立有何意义?(2分)材料三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祝寿之名开始访华之旅,向乾隆皇帝提出此行的真实目的: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港口。
乾隆皇帝一口回绝,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编自《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政策。
(4分)26.(14分)答案要点:(1)隋朝;(2分)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做官);竞争公平性、客观性;对读书人有激励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等。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2015厦门】7.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
”他评论的是【C】A.“重本抑末”政策 B.汉化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4.【2015安溪】结合图5.图6,理解清朝“闭关政策”的准确含义【B 】A.封闭边界、固守疆域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排斥西方一切事物D.断绝对外一切贸易7.【2015永州】“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C】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B.资本主义工业繁荣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5.【2015南京】清朝前期的统治措施中,妨碍了正常和海外贸易与交往的是【D】A.七下西洋 B.设置台湾府C.设置伊犁将军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015泉州】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1)据材料一,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3分)材料二:明朝政府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在政权体制逐渐巩固健全之后,立即放弃宋元时期实行的重商主义开放政策、回到封建主义的传统老路上。
——摘自《泉州史迹研究》(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回到封建主义的传统老路上”的含义。
(3分)材料三:见图10、图11。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10、图11所示内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共4分)24.(1)原因: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3分)(2)含义: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政策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明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明朝初年,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废除了元代对商业贸易的限制,实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策。
这种政策鼓励了商人的活动,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还积极开展海上贸易,对外贸易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同时,明朝的农业也得到了飞跃发展,新的农业技术和作物的引进使农民的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明朝的衰落,一系列的问题也开始浮现。
明朝晚期,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导致财政紧张。
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筹措资金,包括增加税收和进行纸币发行等。
这些措施引起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导致商品价格的飞涨,人民生活的困难。
明朝晚期还面临了来自外部的威胁。
清朝的崛起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明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主义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内产业。
这是明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之一明朝闭关锁国政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明朝官僚体系的腐败和内外战争的频繁导致了政治的不稳定,这促使了政府采取关闭国门的措施以稳定政权。
其次,大规模的银矿开采使明朝的经济体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动,逐渐由自耕农经济向商业经济转变,这使得政府感到了经济安全的压力,而关闭国门能够有效地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第三,自明成祖时期开始,中国的海上贸易逐渐被日本、荷兰等国夺走,这使得明朝政府感到了对外贸易依赖性过大的危机,从而采取措施限制对外贸易。
明朝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外贸易的限制使得中国的商品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这导致了中国商品的价格上升,使得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其次,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外商在中国开展经济活动,从而限制了外来技术和资本的引进,对中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重要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停滞和落后。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精选6篇)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篇1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习目标1. 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相符,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无法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却使中国无法和他国交流,而更加落后与世界。
3.思考“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闭关锁国”政策难点: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原产南美洲的、等高产粮食作物,自明朝传入我国,明朝还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还有、和。
2、手工业棉纺织业:丝织业:瓷器:3、商业:4、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明朝中后期,、等丝织业中,出现了,他拥有资金机器,开设厂房,他们雇机工工作,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这种“,”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闭关锁国”政策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2、政策:禁海政策→开放政策→闭关政策清政府规定只开作为对外通商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3、“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合作探究】阅读教材119页的动脑筋题,并回答问题【当堂检测】1、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中西方文化的差异b.长期的闭关锁国c.中西方人种的差异d.中国文人的偏见2、清朝统一中国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下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a、广州b、漳州c、宁波d、云台山3、学完中国古代史后,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特别是清朝时期更是实行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对外闭关锁国政策。
然而,在这个封闭的背景下,明清经济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方面。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与发展。
明代初期实行土地制度的和推行属田制,使得农业生产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
明代后期又出现了许多农田水利的改造工程,如修建水利灌溉工程来提高灌溉效率,改善农田排水条件等。
同时,明朝政府还通过实施种烟政策,大力发展烟草种植,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加。
到了清朝时期,农业生产更加发达,粮食产量有所增加,这主要得益于清代政府推行的各项农田水利、种植、养殖方面的政策。
其次,在手工业方面,明清经济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尽管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统治者的限制以及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但在一些产业方面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比如,明代的纺织业和造纸业相对发达,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值占到当时全国经济总产值的很大比例。
清朝时期,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手工业的发展局部地区产生了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在染料加工、造纸、雕刻细木工和制作医疗器具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产量规模。
再次,在商业贸易方面,明清时期虽然实行了对外的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国与东亚、西亚和东欧等地仍有一定的贸易往来。
明代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以水陆贸易为主,明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措施鼓励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与此同时,内陆贸易也相对繁荣,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等交通干道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内地贸易的发展。
清朝时期,负责对外贸易的广州和福建等地的沿海城市成为了中国贸易的重要窗口,而且清政府派遣使团出使西方国家,维持着一定的对外贸易往来。
总的来说,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完全背离关系。
尽管闭关锁国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技术的引进,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内需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自我创新。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内容标准】
(1)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内容标准】
(1)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一、选择题
1.(2015·江苏南京·5)清朝前期的统治措施中,妨碍了正常和海外贸易与交往的是() A.七下西洋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伊犁将军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D
2.(2015·江苏泰州·32)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A.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D.闭关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A
3.(2015·山东烟台·5)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 D.对外自由开放
【答案】B
4.(2015·四川内江·3)下面史实能够说明大清封建帝国危机的是()
A.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B.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C.推行闭关锁国政 D.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答案】C
5.(2015·福建厦门·7)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
”他评论的是()
A.“重本抑末”政策 B.汉化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C
6.(2015·广东省·6)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
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
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C.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答案】D
7.(2015·山东济南·5)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
与学习卡片内容相对应的选项是()
学习卡片
表现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严格限制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载重量
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
影响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A.闭关锁国 B.社会风貌
C.民族关系 D.君权强化
【答案】A
8.(2015·贵州黔南州·28)“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是米兰市2015年世博会的主题,也是世博会史上首次以食物为主题。
此次世博会将展出来自不同国家的美食,并谋求2050年为全球多达90亿人口解决食物需要。
请问:曾极大缓解了中国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巨大粮食压力的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原产地是哪里?
A.西亚 B.非洲
C.美洲 D.欧洲
【答案】C
9.(2015·湖南永州·7)“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
【答案】C
10.(2015·辽宁营口·4)“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君主专制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对外贸易
【答案】B
11.(2015·湖南张家界·22)清政府推行了近二百年的“”政策,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答案】闭关锁国
12.(2015·福建泉州·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1)据材料一,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3分)
材料二明朝政府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在政权体制逐渐巩固健全之后,立即放弃宋元时期实行的重商主义开放政策、回到封建主义的传统老路上。
——摘自《泉州史迹研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回到封建主义的传统老路上”的含义。
(3分)
材料三见图10、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