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儿歌的艺术形式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儿歌一、儿歌的含义:儿歌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于低幼孩儿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
二、儿歌的特征:●注重音乐性,强调音韵和节奏●短小单纯,易懂易记●歌戏互补、富于情趣三、儿歌的一般艺术形式:●就分节而言,一般有一节式、两节式(刘饶明《海水》运用反复手法和张铁苏《没耳朵变尖耳朵》运用对比手法的两节式)和多节式(张继楼《小蚱蜢》)●就句式而言,一般有二言句式(胡木仁《娃娃长了》)、三言句式(李先铁《看月亮》)、四言句式(张峰德《小鸭说大话》)、五言句式(杨子枕《大轮船》)、六言句式(王清秀《南南有个篮篮》)、七言句式(逸汝《砍蚊子》)四、儿歌的特殊艺术形式:(9种)●摇篮歌又称摇篮曲、催眠曲、抚儿歌,指哄孩子睡觉时由母亲或其他成人吟唱的儿歌形式——黄庆云《摇篮》●问答歌又称对歌、盘歌、猜谜歌,指设问作答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或一定道理的传统儿歌形式——广西传统儿歌《谁在飞》、唐鲁峰《谁的耳朵》●连锁调又称连珠体、连环体、连句、衔尾式,是一种运用特殊修辞、结构、用韵手法构建诗文体式的传统儿歌形式——西南地区流传的《三国刘备打草鞋》“顶针续麻”的修辞特征、“随韵粘合”的结构特征、“中途换韵”的韵脚特征、“无意味之意味”的文本特征。
●颠倒歌又称稀奇歌、滑稽歌、古怪歌、反唱歌,是一种使用夸张、颠倒的手法来描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形状,达到以表面的荒诞揭示事物本相和实质的目的的传统儿歌形式——河南传统儿歌《小槐树》●数数歌指将数字和形象结合,通过吟唱式的数数,帮助儿童认识数的儿歌——赵术华《十条腿》、四川传统儿歌《数蛤蟆》●绕口令又称急口令、拗口令,指用双声叠韵词语或发音相同、相近的字词组成的具有简单意义和幽默韵味的传统儿歌形式——阮居平《鸭与霞》●时序歌又称时令歌,指用优美的韵律引导孩子根据时序的变化去初步认识、了解自然现象的传统儿歌形式——内蒙古传统儿歌《十二月菜》●对数谣问答歌和数数歌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儿歌形式称为“对数谣”,特点是以数排列,有问有答,或没有问答两两相对——徐焕云《数猫猫》●物象歌又称咏物儿歌,是描摹天然物象的儿歌——《小白兔》。
民间童谣的特点
民间童谣是民间传承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通常是简单、易记、易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学资源。
它以口头传承为主,多数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民间童谣的特点。
一、民间童谣的语言简单易懂
民间童谣的语言是简单而易懂的,因为其主要受众是儿童,这些童谣通常使用生活化
语言,单纯明了,便于儿童理解,学习和记忆。
民间童谣通常采用古老的语言,是流传下
来的文化遗产,也体现了当地的风俗文化,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二、民间童谣的歌词主题丰富多彩
民间童谣通常是针对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创作的,内容涉及到生活、学习、游戏、动物、自然等多方面的主题。
童谣通常侧重于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下,向听众传递信息或
知识,因此童谣涵盖的主题广泛且丰富多彩。
民间童谣的旋律简单优美而易于记忆,通常采用轻盈的调子,优美的旋律使得童谣更
容易被儿童记住和唱出来。
同时,民间童谣的旋律也反映了各地民间文艺的特点,代表着
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
四、民间童谣可以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
民间童谣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有益的语言学习环境。
儿童可以
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通过唱、跳、玩、听等多种方式来学习和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
方面的知识。
此外,民间童谣还可以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
力和记忆能力,帮助儿童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
儿歌常见的九种特殊艺术形式1、双关语:双关语是儿歌常见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
其实就是在表达一个意思的同时隐含了另外一个,所以留给儿童去发现。
例如“春天到了,雨也来了,路上满大街都是人”,双关意思就是春天到了,人们也回到大街上了。
2、夸张:夸张是儿歌里非常常见的一种手法。
它会使歌曲中的事件变得更为离奇有趣,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例如“小星星花园里,有十只小鸡一只虎”,其中的“一只虎”就是夸张的一例。
3、平行结构:平行结构是将一个句子由两位或以上的句子重复连接而成。
可以使歌词形式更加丰富,也能方便孩子们记忆。
例如“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结构相同的两句话使歌曲的内容也更有序。
4、谐音:谐音是儿歌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以意义不同,但音调一样的字体表达出来,以便儿童记忆歌词,比如“蝴蝶飞来飞去,大街小巷都起舞”中的“蝴蝶飞来飞去”,就是谐音表达出来的。
5、对仗:对仗是儿歌常见的一种重要特殊艺术形式。
它使歌词更有节奏感,也使歌曲更有诗意,比如“看见海蓝色,看见山绿色,看见桃红色,看见花白色”。
6、比喻:比喻是将不同的事物拟人化,比作两个类似的事物,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意愿。
在儿歌中,比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比如“两只小鸟在枝头,开心唱歌幸福无边”,就是把两只小鸟比喻为快乐的人们。
7、穿插:穿插是儿歌常见的一种手段,通过在歌词中加入不相关的词句,丰富歌曲的色彩,使歌曲更有诗意,比如“青蛙坐水中,鸡头鸭脖,弹琴唱歌像飞鸟”。
8、反复:反复在儿歌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歌曲更加容易被记住,节奏也更有感染力。
比如“今天我们要去超市,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三句中都是“买买买”,反复多次,让歌词更有节奏感。
9、拟声:拟声是儿歌中很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把人或物体的声音模拟出来,使歌曲生动活泼,让儿童更容易接受。
例如“啊,小鸟在唱歌,啊,小花在开花”,这句歌词就用“啊”来模仿小鸟的叫声,和小花的花瓣碰撞的声音。
儿歌的形式我国儿歌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倍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
他们至今仍是儿歌作家们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的形式。
(一)摇篮曲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
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
它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
印度作家泰戈尔认为:“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据的力量。
”(泰戈尔《我的童年》)可见摇篮曲中饱含着长辈对下一代的最美好、最温暖的感情。
生活中的摇篮曲,或是流传多年的传统儿歌,如印尼民歌《宝贝》等;或是由诗人编创的,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摇篮曲》等;或是吟唱者的即兴创作,如四川的、《觉觉喽》等。
但创作的摇篮曲一般都有明确含义,而且讲究艺术技巧。
例如,陈伯吹先生的《摇篮曲》:“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全首儿歌分三小节,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
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静谧,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
其间流溢出一种温馨的母爱。
摇篮曲的特点是: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母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
(二)游戏歌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儿歌。
游戏歌的种类很多,有成人帮助儿童认知或逗耍孩子的儿歌,也有相当数量的是幼儿玩耍时诵唱的儿歌,像《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跳绳歌》等,都是两个以上幼儿的游戏歌,它们不仅可以统一游戏动作,而且也强化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性。
游戏歌的形式也极富变化,在儿歌中占的比重也大,是儿童口头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儿歌。
它的特点就在于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
由于儿童游戏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独特的反映方式,游戏儿歌就必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地域特色。
儿歌常见的九种特殊艺术形式
1、押韵:是指将同一段儿歌中的词语按照一定的节奏、音调组成
韵脚,使其有自然、规范且富有节奏感;
2、呼应:是指在句子、段落中前后出现的词语,有共同的成分及音调,互相近似的押韵;
3、对仗:是指儿歌中的两句话,一句主要,另一句则是作陪衬,可以
理解为一前一后,前后对称表达;
4、头三句:也就是指儿歌一开始提出的三句话,通常这三句话都会有
特殊的表达或效果;
5、巧变:是指具有押韵效果的用语,它在儿歌中是经常出现的,能够
增加其吸引力;
6、抑扬句:是指语调上有所不同,但是有着强烈的节奏感,能够表达
出深厚的情感;
7、应偶句:是指使用上下文生动形象的直接表达的方法,一句前来提示,一句后来反映;
8、象征性句:是指抽象的概念,以客观形象符号代表思想,可以使歌
曲表达更有活力;
9、连句句:是指儿歌中用一段话表达某种内容,而句子和句子之间是
有一定的联系的,有因果关系。
儿歌常见的九种特殊艺术形式儿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以简单易懂的歌词、欢快活泼的旋律和多样的表演形式深受儿童喜爱。
在儿歌中,常见的特殊艺术形式有以下九种。
1. 动作游戏:动作游戏是儿歌中常见的表演形式。
通过一系列简单的动作和动作游戏,儿童能够容易地理解和参与歌曲中的内容。
例如,《小兔子乖乖》中,儿童可以通过手指做兔子耳朵的动作,增加互动。
2. 手指游戏:手指游戏是一种利用手指、手型和手势来表演的特殊艺术形式。
通过手指游戏,儿童可以模仿歌词中的动作或故事情节,增加乐趣和刺激。
比如,《拔萝卜》中,儿童可以用手指模拟拔萝卜的动作。
3. 翻译表演:翻译表演是指通过手势、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达歌词的含义,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歌曲。
这种特殊表演形式在幼儿园和小学非常常见,通常由老师或家长带领儿童一起进行。
例如,《小星星》这首儿歌中,儿童可以通过手指头表示星星的个数,帮助理解歌词中的内容。
4. 绘画表演:绘画表演是一种结合儿歌和绘画的特殊艺术形式。
在儿歌表演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歌曲的情节和意境展示给观众。
比如,《小毛驴》这首儿歌中,可以在表演过程中用绘画的方式展示毛驴的形象。
5. 马戏团表演:马戏团表演是指利用儿歌作为背景音乐,通过变脸、杂技、魔术等各种技艺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
这种特殊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视觉效果和表演手法,增加儿童对儿歌的兴趣和记忆。
例如,《小丑跳动作》这首儿歌中,可以通过表演跳舞和杂技等形式,带领儿童一起参与。
6. 剧场表演:儿歌剧场表演是指将儿歌进行改编,并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这种特殊艺术形式具有剧情性和角色扮演性,可以增加儿童对儿歌故事的理解和参与感。
比如,《三只小猪》这首儿歌改编成剧场表演形式,将猪兄弟的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演绎。
7. 美术表演:美术表演是指利用儿歌作为背景音乐,通过绘画或形象的方式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艺术家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或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将儿歌中的形象展现给观众。
儿歌的艺术形式
儿歌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简明易懂:儿歌的歌词通常简单易懂,使用幼儿熟悉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够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理解。
2. 朗朗上口:儿歌的旋律通常简单明快,节奏感强,容易让孩子们跟随唱起来,并且能够让孩子们在歌曲中感到愉悦和享受。
3. 教育性:儿歌通常融入了教育元素,以帮助孩子们学习数数、认字、认物等基础知识,或者表达社交礼仪、互助友爱等良好品质。
4. 互动性:儿歌常常有互动的元素,例如让孩子们参与歌曲中的动作、模仿声音等,以增加孩子们对歌曲的参与和兴趣。
5. 情感表达:儿歌能够通过简单的词句和旋律,表达出温馨、快乐、梦幻等种种情感,帮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综上所述,儿歌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通过简明易懂、朗朗上口、教育性、互动性和情感表达等特点,能够满足孩子们对音乐的需求,促进他们的语言、认知和情感发展。
儿歌的艺术形式儿歌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它与其他类型的音乐和文学作品有所不同。
它以其简洁明快的歌词和易于记忆的旋律而闻名,是儿童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儿歌的艺术形式,以及它在儿童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性。
儿歌是以儿童为受众的音乐作品。
它们通常使用简单的词汇和语句结构,使得儿童易于理解和记忆。
儿歌的旋律通常简单且易于唱,适合儿童的音域和听力能力。
这种简洁明了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并帮助他们学习发音和语法规则。
此外,儿歌还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儿歌在儿童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歌唱儿歌,儿童可以学习数数、认字、颜色等基本知识。
例如,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通过简单明了的歌词告诉儿童什么是星星,星星在夜晚是如何闪烁的。
这样的儿歌帮助儿童发现和理解自然现象。
同时,儿童通过唱儿歌可以锻炼口腔运动能力,培养音乐节奏感和合作意识。
此外,儿歌还起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
许多儿歌都伴随着特定的文化背景、传统及价值观。
通过传唱儿歌,儿童可以了解和感受自己的文化遗产。
世界各地的民间儿歌都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
这样的传统和文化旋律可以让儿童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产生自豪感,并促进他们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儿歌既是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一种艺术表达。
一首好的儿歌不仅要有简单易懂的歌词和旋律,还需要具备艺术的美感。
优秀的儿歌作家通常能够巧妙地运用押韵、节奏和音调变换等手法,使儿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儿童文学家白朝光的儿歌《小毛驴》就以其流畅的韵律和悦耳的旋律成为经典之作。
然而,儿歌的艺术形式不仅体现在歌词和旋律上,还可以通过其他媒介进行创新和扩展。
近年来,许多动画片和儿童节目使用儿歌作为背景音乐或主题曲,将儿歌与图像和动画画面结合,为儿童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
这种多媒体的创新为儿童带来了更多的视听感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欣赏的机会。
儿歌的艺术形式儿歌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一种文艺形式,它以简洁明快的词语和欢快悦耳的旋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
儿歌不仅给孩子们带来欢乐,更在无形中传递了正能量,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儿歌的艺术形式独特而多样化,下面将从节奏、语言、旋律以及故事情节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 节奏儿歌的节奏通常较快且稳定,这与儿童天性活泼好动、热情洋溢的特点相契合。
通过儿歌的欢快节奏,孩子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魔力,积极参与其中,跟随着节拍拍手、跳舞。
良好的节奏感培养了孩子们的音乐感知能力,提升了他们的动手动脚协调性。
2. 语言儿歌的语言形式简洁、生动,用词通俗易懂,符合儿童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一方面,儿歌的简化语言方便孩子们的学习和记忆;另一方面,儿歌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能够帮助孩子们形成丰富的联想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旋律儿歌的旋律通常简单易学,易于孩子们模仿和学唱。
旋律的流畅性和起伏感让儿童能够更好地领会歌曲的情感色彩,通过悦耳的旋律来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4. 故事情节儿歌的故事情节常常以简单的、富有韵律的叙述方式呈现,通过形象明确的角色和生动有趣的情节,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社会礼仪等基本素养。
儿歌故事情节中的道德教育成分,能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总结一下,儿歌作为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艺术形式,通过独特的节奏感、简洁明快的语言、欢快悦耳的旋律以及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音乐与美的大门。
它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音乐兴趣,还在孩子们快乐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良好的性格和价值观。
儿歌的艺术形式的美,是无声音乐里最动听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儿歌常见的九种特殊艺术形式**儿歌的九种特殊艺术形式**儿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儿歌常见的九种特殊艺术形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
**1. 韵律的魅力**儿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恰到好处的音律,儿歌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学习更加轻松愉快。
韵律的使用也能够帮助孩子们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擅长拟人**儿歌常常运用拟人手法,将非生物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生命。
通过拟人,儿歌在简单的歌词中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3. 图像化的表达**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表达,儿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像,使儿童能够在想象中构建丰富的场景。
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 教育性的内涵**儿歌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内涵,通过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传递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等教育内容。
这使得儿歌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工具,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
**5. 重复的艺术**儿歌中常见的重复元素不仅增加了歌词的易记性,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听觉记忆和语言能力。
通过巧妙运用重复,儿歌能够在简单的旋律中传递丰富的信息,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6. 趣味化的语言**儿歌的语言通常充满趣味,采用生动活泼的词汇和形象的描写。
这种趣味化的语言风格不仅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激发了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7. 互动性的表达**儿歌常常设计出具有互动性的歌词,通过引导孩子们参与歌唱、舞蹈等活动,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这种互动性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还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8. 地域文化的体现**儿歌常常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反映出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
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还能够让儿童在歌曲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谜语属于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谜语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数百年。
它们是一种简短、有趣、富有创意的语言游戏,常常用来测试人的聪明才智和语言能力。
作为一种常见的儿歌类型,谜语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好奇心,还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谜语可以分为字谜、语音谜和图谜。
字谜就是通过将词语的某些字母重新排列或者删减一些部分,来隐藏一个新的词语。
例如,“雅思考试”可以变成“岁兮快去”,成为一个字谜。
语音谜则是通过音的相似性来玩弄语言,例如,“小草”可以变成“萧瑟”,或者“耳朵”可以变成“耳兜”。
图谜则是通过图片和形象来表达一个事物,需要孩子们观察、分析和判断,以猜出正确的答案。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谜语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孩子思维的手段。
通过了解谜语的结构和规律,孩子可以提高他们在语言方面的指导和意识。
当孩子们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谜语时,他们可以加深对词汇、语音和逻辑的理解。
掌握谜语也可以鼓励孩子们思考出不同的、新颖的想法。
此外,谜语也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多样诡异的谜语可以鼓励孩子们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探索这个世界。
谜语的逻辑和幽默性也可以增加孩子们的自信心。
孩子们可以在这种环境中放飞自己的想法,表达他们的思想、成长并发展。
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谜语也是中式文化的重要体现,让人们更加了解古老的中国文化。
谜语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儿歌,将中式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孩子们在学习谜语时,也同样在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
总之,谜语作为儿歌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有趣和有启示性的活动,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很好的教育价值。
在今天,我们仍应该继续传承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并将谜语引入我们的孩子们的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谜语带来的乐趣与启迪。
儿歌的形式儿歌的形式我国儿歌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倍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
他们至今仍是儿歌作家们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的形式。
(一)摇篮曲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
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
它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
印度作家泰戈尔认为:“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据的力量。
”(泰戈尔《我的童年》)可见摇篮曲中饱含着长辈对下一代的最美好、最温暖的感情。
生活中的摇篮曲,或是流传多年的传统儿歌,如印尼民歌《宝贝》等;或是由诗人编创的,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摇篮曲》等;或是吟唱者的即兴创作,如四川的、《觉觉喽》等。
但创作的摇篮曲一般都有明确含义,而且讲究艺术技巧。
例如,陈伯吹先生的《摇篮曲》:“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全首儿歌分三小节,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
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静谧,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
其间流溢出一种温馨的母爱。
摇篮曲的特点是: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母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
(二)游戏歌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儿歌。
游戏歌的种类很多,有成人帮助儿童认知或逗耍孩子的儿歌,也有相当数量的是幼儿玩耍时诵唱的儿歌,像《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跳绳歌》等,都是两个以上幼儿的游戏歌,它们不仅可以统一游戏动作,而且也强化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性。
游戏歌的形式也极富变化,在儿歌中占的比重也大,是儿童口头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儿歌。
它的特点就在于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
由于儿童游戏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独特的反映方式,游戏儿歌就必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地域特色。
传统儿歌的艺术形式,摇篮歌,问答歌,连锁歌,颠倒歌,数数歌,绕口令,时序歌,谜语歌,字头歌。
每一种形式的儿歌麻烦给一首,短的
摇篮歌小宝宝呀,快快睡觉。
乌鸦喜鹊,树上睡了;小猫小狗,窝里睡了;月亮星星,云里睡了;小宝宝呀,快快睡觉。
问答歌灯什么灯,像彩虹?什么灯,挂头顶?什么灯,汇成河?什么灯,似流星?信号灯,像彩虹,采煤灯,挂头顶。
矿山灯,汇成河,运煤车灯似流星。
连锁歌懒汉懒,织毛毯,毛毯织不齐,就去学编席;编席编不紧,就去学磨粉;磨粉磨不细,就去学唱戏:唱戏不合辙,就去学开车:开车跑得慢,只好白吃饭,白饭吃不成,懒汉苦一生颠倒歌颠倒歌,说颠倒,石榴树上结红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木头沉到底,石头水上飘。
小鸡叼了秃老鹰,老鼠抓住大花猫,你说好笑不好笑。
数数歌一间房,两块糖,三把刀,四支枪,五副眼镜,六碗汤,七只兔子,八头象,加上九朵小红花,十个娃娃喜洋洋绕口令嘴和腿嘴和腿,腿说嘴。
嘴说腿爱跑腿;腿说嘴爱卖嘴,光动嘴不动腿不如不长腿。
时序歌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谜语歌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
绕口令是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
沙滩沙画浪淘沙,沙滩沙,浪打沙滩沙打沙,沙打水磨石成沙。
沙推沙堆沉泥沙,沙聚沙粒沙堆塔。
沙画沙花画沙画,印足沙滩艺术画。
...
·森林绕口令大赛
森林绕口令大赛哈哈哈哈!森林里怎么这么热闹呢?哦,原来森林里举行绕口令擂台赛。
首先,小兔子站了上来说:今天,是绕口令大赛,题目是:化肥会挥发,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黑化.....
·绕口令--两段
绕口令--两段栽葱和栽松冲冲栽了十畦葱,松松栽了十棵松。
冲冲说栽松不如栽葱,松松说栽葱不如栽松。
是栽松不如栽葱,还是栽葱不如栽松?王庄和匡庄王庄卖筐,匡庄卖网,王庄卖筐不卖网,匡庄卖网不卖筐,你要买筐别去.....
·。